陳柳斌
摘要:提升職業教育質量應該從課堂教學活動入手,在積極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以課堂活動、多元化資源引導學生掌握學科知識,發展學生職業素養。中職計算機專業要優化課堂教學模式,重視多元教學方法的交互。為提升中職計算機專業課堂教學質量,發展學生的專業技能與學科素養,對行動導向理論展開相關研究,思考在行動導向視角下優化中職計算機專業課堂教學的有效方法尤為必要。研究表明,基于行動導向視角開發課堂專題、知識應用等學習任務,有助于優化中職計算機專業課堂教學模式。
關鍵詞:行動導向;中職教學;計算機專業;課堂教學;學習任務;優化;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27-0081-04
中職計算機專業教學活動圍繞計算機科學與現代網絡知識展開,知識點結構較為復雜。在對基礎的計算機科學知識進行講解的同時,不能忽視課程教學中還包含著實踐應用、技能測試、職業規劃等教育目標。優化中職計算機專業教學模式,應該對課堂教學方案進行深度改革,打造學生自學、教師評價、學科互動等多元聯動的教學體系。以行動導向理論構建學習目標,導入行動載體,構建有任務、有要求、有目的的教學模式,有助于中職計算機專業課堂教學的全面提質。
行動導向教學模式是基于學生的認知能力、認知過程與學習目標演化而來的一種教學指導體系,在學生教育活動中,其帶有明顯的工具性、驅動性特點。美國教育學家杜威認為,知識本身就是行動的過程和行動的結果,強調教育的體驗性特點:個體在行動的過程中掌握了必要的學科知識[1],形成了符合自身學習能力的學習習慣,這是行動導向教學模式的基本特征。中職計算機專業教學落實行動導向教學模式,對于專業教學改革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2]。首先,中職學生的學習能力較差,大部分學習活動都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缺乏自主學習能力。行動導向教學模式基于學生的既有知識儲備展開教學工作,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興趣表現實施教學,可以將學生的被動學習轉化為由行動目標、行動過程驅動的自主學習,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其次,行動導向教學模式包含任務式學習與項目式學習等多元教學理念,教師可在教學過程中快速匯總學科知識,構建行動目標,針對中職計算機專業教學要求,從計算機科學、計算機知識等角度入手,引導學生展開高效學習[3]。對比傳統的教學模式,行動導向理念針對中職計算機專業教學要求同步導入教學目標與教學任務,實現課程教學的深度優化。第三,行動導向教學模式下,學生與教師可在專業教學活動中針對行動目標、行動載體、行動過程的設計展開交流活動,針對學生的學習表現“查漏補缺”,呈現出極強的包容性特點。在學生教育過程中,行動導向理論從教學、實踐等角度入手,允許教師構建交互性、實踐性更強的教學模式,結合行動過程來解決專業教學中存在的相關問題,學科教學質量可以穩步提升[4]。
1.教學目標定位與實際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中職計算機專業課堂教學以培養具有科學思維、創新意識、實踐能力與社會服務意識的現代化人才為目標。為推動中職計算機專業課堂教學的全面創新,教師應結合社會人才需求、崗位人才培養要求完善教育體系,借由中職計算機專業課堂教學活動,培養能夠為計算機科學發展服務、為相關崗位服務的現代化人才。但在中職計算機專業課堂教學模式設計過程中,教學目標定位與實際人才培養要求之間的差距依舊存在[5]。一方面,部分教師所設計的教學目標多是以理論目標與短期目標為主,在要求學生進行學習的過程中,其并不會結合計算機科學、計算機專業教育等要求實施教育活動。另一方面,部分教師并沒有根據學生素質去設計對應的教學目標,相關教學活動多以整合學科知識、導入學科學習任務為基本要求,使得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升緩慢。在教學過程中,實操、理論學習、技能實訓等任務與中職計算機專業課堂教學缺乏聯動,導致學生難以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能水平。
2.教學內容陳舊,與現實脫節
隨著“信息化2.0”的不斷推進,以現代信息技術、數字化技術為支撐的職業教育模式已經基本成型。在全新的教育要求下,中職計算機專業課堂教學模式正在逐漸完善。從教學經驗來看,中職計算機專業課堂教學已經完成了知識結構的多元優化。但對于學生來說,課堂教學中所給出的知識結構與教學資源依舊無法滿足其學習需求,教學內容陳舊的問題依舊存在。首先,中職計算機專業課堂教學中的相關教學內容多是以講解基礎計算機知識為核心,其無法與現代計算機技術、計算機科學等內容對接。其次,中職計算機專業課堂教學中的知識結構較為單一,計算機科學中的新概念、新知識并沒有在教學活動中得到有效應用。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活動與現實環境脫軌,導致中職學生的專業學習能力無法得到有效提升。
3.教學方法單一,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
中職學生的學習能力較差,對計算機知識的認知不足,導致其在專業學習中會產生畏難心理[6]。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學生的主觀學習熱情驅動其展開學習活動。但在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并不注重學生專業學習興趣的培養。此外,部分教師僅重視課程知識的講解,忽視實踐教學,導致學生缺乏體驗、交互、實踐與積累的機會,難以提升專業技能。
1.設計課前行動任務,確定課堂教學目標
依靠行動導向教學模式全面創新中職計算機專業課堂教學,要設計更為明確、完善的學科教學目標,在指導學生展開學習活動的同時,提出“學什么”“怎么學”的關鍵性問題,以提升學生的專業學習能力。在行動導向教學模式的推動下,教師可嘗試將行動任務、行動目標納入到教學中,將中職計算機專業課堂教學與課前行動任務結合起來。
基于行動導向視角創新中職計算機專業課堂教學模式,教師可開發課前行動任務,在指導學生進行學習的同時設計多元化教學目標,依靠具體化的行動任務創新中職計算機專業課堂教學方案[7]。以中職計算機專業“信息檢索”為例,教師如果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指導學生進行學習,就只能通過“打開網頁”“輸入關鍵詞”的方式進行檢索,無法體現現代計算機技術的教育價值。在行動導向視角下,教師可設計課前行動任務,引導學生展開多元化學習。首先,設計課前信息檢索任務,引導學生在行動任務的引導下進行自主學習,以提升學生的專業學習能力。其次,展示相關信息,將文章、鏈接、視頻等呈現在課堂上,提交學習成果。
2.設計小組合作任務,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行動導向理論強調“體驗中學習”,在指導學生展開學習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可設計小組合作任務,借由小組成員之間的合作、交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專業學習能力[8]。興趣是學習、實踐的內驅動力,學生一旦對教學活動產生興趣,就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
在行動導向視角下優化中職計算機專業課堂教學方案,教師可采用“邊行動、邊合作、邊學習”的教學方法,將行動導向教學模式全面融入中職計算機專業課堂教學中。以中職計算機專業“基礎編程”為例,這一知識結構較為復雜,學生容易產生畏難情緒,缺乏學習興趣[9]。為此,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可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教師要在行動導向視角下設計編程任務,將學生分成多個學習小組,根據學生信息技術素養設計編程任務,以發展學生的組織力、執行力,提升學生信息技術素養。例如,教師可設計這樣的編程任務:現在要開發一種能夠對奇數和偶數進行區分的軟件,請你對程序進行設計。在將編程任務下發到各個小組后,學生進行討論交流。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圍繞“如何編程”“需要通過編程解決哪些問題”進行深入探究,并鼓勵學生結合相關知識點進行實踐。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可根據自身的信息技術素養接受任務,如搜集編程信息、書寫程序、進行程序運行實驗等。教師基于學生信息技術素養設計學習任務,能調動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和實踐技能,培養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
3.引導學生設計行動策略,形成自主學習意識
行動導向理論對教學方法與教學目標進行了深度調整,除了教師所設計的行動任務之外,學生也可以在行動導向視角下展開互動學習,進而逐步整合學科知識。為推動中職計算機專業課堂教學模式的深度改革,教師可嘗試在教學活動中導入行動方案,引導學生獨立設計行動策略,針對學習任務制定具體化的學習目標。對比教師所導入的學習任務,行動導向視角下的學習任務由學生獨立設計,其能夠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獨立設計行動策略,以此提升學生專業技能。
在行動導向理論下,學生所設計的行動策略更加符合自己的學習情況,能夠提升自主學習能力[10]。因此,在中職計算機專業課堂教學中,教師可設計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案。以中職計算機專業“CAD輔助設計”為例,教師可通過設計情境的方式引導學生自主設計行動策略,自主進行學習探究。在教學中,教師要采用“情境教學”“體驗教學”“實踐教學”等多元教學方法,設計多元化學習任務,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學科專業知識。首先,以中職計算機專業課堂教學要求為切入點,導入實踐情境:某家裝公司要為客戶設計房屋裝修圖樣,思考一下,可以以怎樣的方式進行設計?在呈現問題情境后,教師要引導學生設計行動策略,運用計算機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教師可將學生分成兩個小組,一組學生扮演客戶,提出房屋布局、設計要求,另一組學生則進行設計。在設計過程中,學生可結合CAD制圖的有關知識、技巧進行探究,將其科學合理地應用到房屋裝修設計中。行動導向理念下優化中職計算機專業課堂教學方案,要結合學生在課堂上的實踐表現向學生提出思考問題:對于CAD技術,除了在家裝中進行應用之外,還可以將其應用到哪些領域中?思考問題的提出,能拓寬教學范圍,如可以應用于“設計工程零件”“設計建筑圖”等領域。教師可讓學生自主選擇,自主設計行動策略,自主進行學習探究。學生設計的行動策略要包括行動目標、行動任務。基于教學要求,教師可對教學方案進行調整,引導學生在設計行動策略之后進行實踐。
4.應用多元行動載體,構建實踐教學模式
在指導學生結合行動導向理論展開學習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嘗試開發多元化行動載體,設計以學生體驗為核心的教學方案,將多元教學體系融入教學活動中。根據中職計算機專業課堂教學的實施要求,教師可嘗試利用現代化教學平臺構建多元化行動載體,為學生提供體驗、學習、實踐的機會[11],創新中職計算機專業課堂教學方案,在多元載體的驅動下落實實踐教學指導。
針對中職計算機專業課堂教學要求開發行動導向教學模式,教師應嘗試對多元行動載體進行應用,為學生提供學習相關理論知識、整合學習經驗的機會。以中職計算機專業“三維動畫設計”為例,教師在教學指導環節可整合學科知識與教學資源,以此來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一方面,以教材為學習載體,針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導入學習任務,要求學生對教材中的關鍵知識、教學難點進行記錄,通過課堂上的互動交流提出學習問題。教師可以在行動導向視角下開展快問快答活動:學生針對“三維動畫設計”的有關知識提出問題,教師進行解答,保障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夯實學習基礎。另一方面,以實踐活動為載體,設計實踐體驗任務,利用3ds Max、Maya等軟件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要求學生對學科知識進行應用。根據學生的實踐結果,教師要對中職計算機專業課堂教學的實踐路徑、實踐設計方案進行評估,以改進和優化課堂教學。
5.積極評價行動結果,培養學生學習能力
完善的教學評價體系能促進中職計算機專業課堂教學模式的優化。在針對學生的學習能力、興趣表現展開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嘗試構建更為完善的教學評價體系,在引導學生展開學習活動的同時,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多元化評價,發展學生的多元學習素養[12]。教師要積極開展教學評價,幫助學生掌握學科學習要求,完成相關學習任務,培養學生學習能力。
在教學指導環節,教師要結合行動導向理念設計評價方案,借助評價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優化中職計算機專業課堂教學模式。以中職計算機專業課程“多媒體處理”教學為例,教師可設計學習任務引導學生討論交流,讓學生選擇多元化多媒體技術開展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中,教師可引導學生開展多媒體動畫設計、多媒體視頻設計等,鍛煉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還可設計大單元教學模式,要求學生結合多媒體技術開展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當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后,教師可結合學生的學習成果、學習能力,對學生的實踐技能、學習能力進行綜合性評價。教師要以周期性評價、總結性評價為發力點,鍛煉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創新中職計算機專業課堂教學模式。
在行動導向視角下創新中職計算機專業課堂教學模式,教師要嘗試對行動過程、行動目標和行動評價進行細化。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設計多元化行動方案,構建基于行動目標的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實效。在對學生開展教學指導活動的同時,教師要設計評價與教學交互、評價與課程交互的全新教學方案,依靠行動導向理念創新中職計算機專業課堂教學模式,將行動目標融入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信息技術素養,為學生就業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朱麗萍.現代信息化技術與中職計算機專業課程教學的整合實踐研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2023,16(02):9-12.
[2]賈冬梅.中職計算機專業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初探[J].黑河教育,2022(10):79-80.
[3]祁文英.新時代視域下思政教育融入中職計算機專業課堂的建設路徑探析[J].西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22,19(05):36-40.
[4]覃立春.基于就業視角的中職學校電子商務專業計算機類課程建設研究[J].河池學院學報,2022,42(04):54-59.
[5]黃珊.行動導向教學模式在平面設計專業育人的實踐[J].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15(03):81-87.
[6]秦紅梅,張好.中職學校計算機專業產教融合混合式“金課”的建設[J].廣西教育,2022(17):91-95+116.
[7]麥秀芬.中職計算機應用專業“崗課賽證”融通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廣西教育,2022(14):57-60.
[8]李曉輝.中職計算機專業線上線下融合教學方法探究[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22,25(02):78-80+115.
[9]陳佳源,黃文博.行動導向教學法在中職計算機教學中的應用[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22,41(02):165-167+172.
[10]文卉.中職計算機基礎行動導向教學設計與實踐探討[J].吉林教育,2017(41):155.
[11]黃東,韋月海.行動導向下的項目教學法在計算機專業教學中的實踐研究[J].時代教育,2016(22):114.
[12]夏德洲,夏東雨.基于行動導向的高職計算機類專業課程教學研究———以辦公設備使用與維護課程為例[J].湖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29(04):94-97.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Action-oriented Classroom Teaching for Computer Major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Chen Liubin
(Gutia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Fujian Province, Gutian 352200, China)
Abstract: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start with classroom teaching activities. While actively completing teaching tasks, classroom activities and diversified resources should guide students to master subject knowledge and develop their professional literacy. The computer major in vocational schools should optimize the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an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interaction of diverse teaching method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lassroom teaching in vocational computer majors, develop students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subject literacy, it is particularly necessary to conduct relevant research on action oriented theory and consider effective methods for optimizing classroom teaching in vocational computer majors from an action oriented perspective.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developing classroom topics, knowledge applications, and other learning tasks based on an action oriented perspective can help optimize the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of computer major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Key words: action oriented;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computer major; classroom teaching; learning tasks; optimization;teaching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