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安玲
摘要:護理人員的工作能力與其綜合素質息息相關,護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有賴于教師正確的指導和靈活應用各種教學手段。在教學過程中,護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分析問題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語言溝通能力和獨立操作能力,能夠幫助其迅速地融入臨床,為其今后的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文章從運用合理的教學方法、培養護生專業素質、培養護生職業道德和培養護生綜合素養等方面,對高職護理教育中護生綜合素質培養進行論述。
關鍵詞:高職;護理教育;護生;職業道德;操作能力;綜合素質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27-0125-04
當前,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在物質生活方面的要求已經獲得滿足的情況下,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在不斷提高。因此,醫療衛生事業受到全社會的廣泛關注。高等職業技術院校護理專業是為社會輸送護理專業人才的基地,每年都有大批高質量的護理專業人才從高職院校中走出來,充實到護理隊伍中。切實提升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工作水平,推動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需要對護生的職業素養進行培養。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醫療方式的改革創新,社會對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要求在不斷提高,護理人員既要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又要具備多種工作能力。因此,教師要重視護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從培養只懂護理專業知識的單一型護士向培養掌握多方面、全方位知識的綜合型人才轉變。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對高職護理教育中護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進行論述。
1.采用PBL教學法
PBL教學法是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法。該教學法是指在教師的引導下,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為基礎,通過采用小組討論的形式,讓學生圍繞問題獨立收集資料,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PBL教學法與傳統的以學科為基礎的教學法有很大不同,強調以學生的主動學習為主,而不是以教師講授為主。PBL教學法將學習與問題掛鉤,使學習者投入問題解決之中。該教學法強調設計真實性任務,把學習融入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通過學習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來解決問題,從而學習科學知識,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和自主學習能力。PBL教學法運用于護理教學中,需要以病例為先導,以問題為基礎,以護生為主體,以教師為導向,以培養護生的能力為教學目標。PBL教學法的精髓在于發揮問題對學習的引導作用,調動護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護生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使其能夠暢所欲言,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PBL教學法不僅對理論學習大有益處,還可鍛煉護生綜合素質[1]。
2.采用情境教學法
護理是一門藝術,護士的語言表達是否得當,直接影響護理工作的質量。護士每天要與很多人打交道,如病人、家屬、醫護人員等,需要交流感情,溝通信息,詢問患者的情況,調節患者的情緒,需要具備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為培養護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可采用情境教學法,設置相應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充當患者和護士,正確、靈活地運用病人的評價、操作解釋,提升護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比如,在手術之前,“護士”要介紹自己、說明手術的目的和意義;在手術中,“護士”要進行詢問、觀察指導,尊重病人的需求,了解病人的真實感受;在手術后,“護士”要對“患者”進行指導,說明注意事項,“患者”要表示感謝等。在此過程中,護士的語言要禮貌、清晰、準確、通俗易懂、聲調流暢、輕柔。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設計一系列心理問題讓學生解答,以此鍛煉和提升護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護理人員的工作以患者為中心,只有與患者進行良好的交流和溝通,才能獲得有關治療和護理的第一手信息,提高護理工作的質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讓護生收集病歷,充當病人和護士進行交流,以培養護生的交際能力[2]。
1.加強理論知識教學
理論知識提供了一套思考問題的思路和方向、做事的方法、解決問題的邏輯。無論在任何領域,前面都有無數杰出的人才,他們通過不斷嘗試和探索,將這個領域的一些客觀知識系統地挖掘出來,傳授給后人。在護理領域中,有專業的醫學知識、護理基礎知識、護理專科知識、護理理論知識等,護生通過對相關知識全面、綜合、系統的學習,在實習和臨床工作中,不再束手無策;通過前輩總結的方法和經驗,能夠迅速地分析問題,理清思路,進而快速有效地完成工作。護理工作直接接觸患者,要對患者負責,要對生命負責。因此,護理工作不是簡單地打針發藥,還應學習理論知識,打好堅實的理論基礎。學生基礎護理知識、內外婦兒專科知識學好了,遇到突發情況就不會慌張,能更好地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為患者提供幫助,使他們恢復健康。例如,一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晚上不睡覺,特別興奮,而白天一直在睡覺。有的護士會認為很正常,她晚上不睡,白天補覺。然而,這恰恰是肺性腦病的一種表現,晝夜顛倒,如果護士理論知識足夠扎實,就能夠早一點發現病人的病情變化,及早進行救治。
2.注重實踐教學
護理工作是醫院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醫院和患者來說,護士的操作能力具有重要影響。護理專業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培養實用型人才是本專業的基本要求。護士操作的嫻熟度與在校期間的學習、鍛煉有密切關系。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實踐教學。
(1)認真做好教學示范。教學示范是指通過演示實物或直觀的教學工具,使學生掌握、鞏固知識,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技巧。在演示之前,教師必須熟悉教學標準,并按照教學標準熟練地進行演示,這對于以后護生是否能夠按照標準進行訓練,能起到言傳身教的作用。
(2)細心指導護生操作。示范教學完成后,教師要適時組織護生進行實際操作,并在自習課和課余時間進行強化訓練。在訓練期間,教師要到實驗室進行檢查,細心指導,及時解決護生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確保其操作規范、標準。
(3)在真實情境中演練。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教師可讓護生自由組合,真人操作,切身體會操作帶來的感受,從而使他們了解如何運用各種技術減少患者的疼痛,增強學習的積極性。
(4)健全作業評估體系。為提升護生的操作技能,教師要健全作業評估體系,并制定考核標準,對護生公平公正地進行考核。考核時,每個護生都要抽簽,然后去準備室,在規定的時間內準備用物并接受考核。教師要對護生的操作進行點評和評分,如果低于90分,就需要重新進行訓練,并安排時間進行考核。
調查表明,護生在選擇護理專業時,對護理工作的意義理解得比較含糊,有一半的護生以自我為中心,缺乏相應的責任意識。因此,培養護生責任意識和職業道德尤為重要。職業道德教育是價值導向教育,能提高護生的思想認識,培養護生關愛他人的專業素質和能力。教師要以南丁格爾的事跡教育和影響護生,闡述護士工作在醫療衛生服務中的重要作用,讓他們對護理工作有更深刻的認知。要加強護生服務意識和責任意識培養,讓護生充分認識到服務好病人是護理工作的本質,從而把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
1.培養護生的觀察能力
全面護理需要重視患者的心理健康。了解患者的肢體語言,對患者心理狀況的主動觀察,是實施有效心理護理的重要環節[3]。護生雖然學習了一些護理心理學知識,但只是紙上談兵,缺乏經驗,面對患者時常常會不知所措。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組織護生進行病歷分析,分析不同年齡、不同病情、不同職業、不同文化背景患者的心理特征和行為特征,并帶領護生深入病區,與患者進行溝通,認真觀察、感受、了解患者的不同心理和行為。在教學之前,教師要預設不同的情況,引導護生進行分析,并采取相應的措施,以避免護生在臨床時手足無措。
2.培養護生的溝通交流能力
溝通交流能力是護理工作的基礎,與護理效果有直接聯系。語言教學是培養護生溝通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徑。在護理學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讓護生反復練習自我介紹、操作前的講解,并運用表情、眼神、撫摸等,表示對患者的關心和同情,增強與患者溝通交流的能力。護士必須懂得尊重他人,與他人配合,才能更好地完成整體護理工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教育護生尊重患者的習慣與習俗,以取得患者的積極配合。教師可采用小組學習的方式,強化護生的團結協作意識,也可采用“一幫一”的方式,提高護生溝通交流能力。
3.培養護生的創新能力
護理學是一門新興學科,還有很多新的研究方向。但是,部分教師只重視知識的灌輸,讓護生對教學內容死記硬背,忽視護生創造性思維培養,很難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為改變這種教學局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護生多向思維,不要抑制護生的“異化”。例如,在寫護理方案時,教師要告知護生如何處理問題,鼓勵護生多動腦思考,多搜集資料,以尋求更適合患者的護理方式。要評估措施的可行性,引導護生有針對性地制定護理方案,并進行個體化護理。在課堂上,教師要多鼓勵護生提出問題,并積極解決問題[4]。這種開放的教學方式,既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為學生未來發展打下堅實基礎。護理專業課程的實施,要使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專業發展相適應,與社會進步和學科發展相適應[5]。
4.培養護生的解決問題能力
教學的終極目標是培養護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讓他們在護理過程中運用科學的護理程序處理患者的健康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針對教學內容,采用問題導向的教學方式,培養護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選取適當的案例,并提出問題,引導護生討論交流,探討問題的解決方法。教師要協助、引導護生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案,培養他們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理論課上,護生所學到的是一些基本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而解決問題的能力則需要通過臨床實踐不斷地鍛煉和培養。因此,教師要采取讓護生親身實踐的方式,切實提高護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素質教育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21世紀的護理專業人才培養,以“學習”“關心”“生存”“創造”為目的,以提高護生解決問題能力為主要內容,讓他們能更好地適應新時代護理工作的需要。
5.培養護生的良好心理素質
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是現代護理工作對護士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護理工作質量的重要保證。護士每天面臨高強度的護理工作,面對不同的患者和患者家屬,心理壓力比較大。護生在校期間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質,以更好地適應臨床護理工作的需要;要樹立獻身護理事業的崇高理想,了解護理工作的價值和意義,理解患者的感受和痛苦[6],為患者提供優質服務。培養護生良好的心理素質,能讓他們更好地適應工作崗位,激發他們對護理工作的熱情。
6.培養護生的“慎獨”精神
“慎獨”是一種更高的道德修養,是指一個人在獨處的時候,能夠堅守自己的道義,遵守做人原則,即使沒有人監督,也能嚴格要求自己,自覺遵守道德準則,不損害別人的利益,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護理工作是為人的生命和健康服務的,護士的道德水準直接支配其護理行為,對患者的生理、心理具有重要影響。護理工作有很多獨處的時候,如夜班、個性護理等。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護生的慎獨精神,提升護生的道德修養,使慎獨成為護生的自覺行為,在沒有人監督的情況下,能夠嚴格遵循各項規章制度和程序,不辜負患者的期待。身為重癥監護室的護士更要有慎獨精神,患者都是重癥,昏迷不醒,家人不能陪伴,沒有患者和家屬的監督,護士更要約束好自己,承擔起照顧患者的責任。首先,教師要幫助護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人一旦有了理想和目標,就有了約束和自律,就會不斷提升自我修養,控制自己的欲望,克服缺點,彌補弱點,不斷完善自我。其次,教師要教育護生堅守自己的職業道德,自覺按職業道德行事,不要因為無人監督就放松對自己的要求。最后,教師要教育護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謹記南丁格爾的誓言,恪守白衣天使的責任,用“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無私大愛呵護患者,用愛心、耐心、細心、責任心溫暖患者。
7.引導護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明朝著名大夫陳實功說:“年者以禮,學者以禮,同者謙讓,以禮相待。”其從多個方面說明人應該如何對待同事之間的關系。護理工作的核心是保證患者的健康。在促進患者健康的過程中,護士是唯一能為患者提供全程服務的人,需要隨時為患者的平安和健康承擔責任,需要與醫療機構中的人員配合協調,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以達到為患者提供高質量服務的目的。護士與同事的關系是平等的,有著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工作任務。護士既要有尊嚴,又要有技術。護士與患者的關系是相互的,護士要做到助人為樂,要有一種特別的“包容”。白衣天使的神圣責任就是讓患者恢復健康,心胸狹窄,過分注重個人利益,勢必導致護患關系緊張,對患者的治療和護理工作產生不利影響。護生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訓練逐漸培養和提高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采取各種方法使護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首先,護理專業要設置護理禮儀與人際溝通、護理學導論、護理美學等課程,讓護生學習溝通交流的理論知識,幫助他們認識到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重要性,從而自覺提高人際溝通能力。其次,實訓教學要運用SP(標準化)病人進行教學,而不是傳統的模型人,以避免實訓課出現“啞巴操作的現象”。護生與SP病人進行真實的交流,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7]。最后,教師要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制作課件,采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擬等教學方法,以護生親身經歷為切入點,讓護生學會尊重別人,不把自己的價值觀念強加給別人[8]。這樣,能使人際關系更加和諧,護士與患者、同事之間和睦相處,促進護理工作的發展。
高等職業院校是護理人員培養的重要基地,要把高質量的護理人員輸送到臨床,就必須注重培養護生的綜合素質,提升護生專業素養。因此,教師要重視培養護生的觀察能力、溝通交流能力、創新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質、慎獨精神,使護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全面提升護生的綜合素養,讓護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為患者解決實際問題,滿足患者需要,為患者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參考文獻:
[1]徐翠,朱曉蓮,徐云,蘇美華,劉穎.加強軟素質培養提高護生綜合素質[J].中國臨床研究,2017(03):423-425.
[2]楊翠紅,譚美華.護理學基礎教學中護生情商的培養[J].廣東職業技術教育與研究,2019(05):85-87.
[3]崔德花,官慶妮,馬云春.護理學基礎教學中反思教學法對高職護生評判性思維能力的影響[J].包頭醫學院學報,2020,36(03):65-67.
[4]李彥芳.高職院校護理專業護生綜合素質培養路徑探索[J].科教文匯,2016(26):88-89+102.
[5]裘璘.巧用成組考核模式提高護生急救綜合素質探賾[J].成才之路,2018(34):8-9.
[6]李四玉.高職院校“護理學基礎”教學方法改革芻探[J].成才之路, 2021(35):127-129.
[7]牛微,尼春萍,邵佩,王晶,徐莎莎.加強實訓中心建設對提高護生綜合素質的影響[J].當代護士,2017(04):158-159.
[8]介靖婭,黨元娜,王鑫.如何提高護生綜合素質及工作主動性的探討[J].中國醫藥指南,2015(32):288-289.
Discuss on the Cultivation of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Nursing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Nursing Education
Yang Anling
(Kunming Health Vocational College, Yunnan Province, Kunming 650600, China)
Abstract: The work ability of nursing staff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ir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the cultiva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nursing students depends on teachers correct guidance and flexible application of various teaching method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nursing students self-learning ability, problem-solving ability, language communication ability, and independent operation ability can help them quickly integrate into clinical practice, 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ir future work.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cultivation of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of nursing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nursing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using reasonable teaching methods, cultivating professional qualities of nursing students, cultivating professional ethics of nursing students, and cultivating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of nursing student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nursing education; nursing students; professional ethics; operational ability; comprehensivequ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