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小燕
(廣河縣回民第一中學 甘肅 廣河 731300)
閱讀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隨著語文教學的改革,閱讀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名著閱讀也逐漸得到重視,并且取得相對較好的效果,學生的語文能力和素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同時,通過名著閱讀,學生的知識面越來越寬,既可以了解歷史的縱橫發展,又能夠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學生的全面成長。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可以從整本書的角度開展名著閱讀教學。
首先,有利于學生閱讀思維發展,并且拓展閱讀視野。初中語文名著閱讀的傳統教學被局限在教材上,學生也只是將掌握的方法套用在名著上,而整本書閱讀模式不受人物和情節的限制,而是能夠從宏觀角度分析名著的內涵,掌握其精神核心。例如:通過我國流傳下來的閱讀名著,學生能夠了解對應時代的歷史背景、了解某個地區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習俗、了解社會發展情況等,使學生的視野越來越開闊。同時,學生在整本書的名著閱讀中進行開放性學習,對名著的理解不再受到答案的嚴格限制,邏輯思維不斷發展,可以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問題,推動發散思維和創新思維的發展,進而實現學生閱讀思維的發展[1]。其次,有利于學生積累有效且豐富的閱讀方法,進而提升學生閱讀能力。新課改倡導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使學生認識到閱讀活動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整本書閱讀模式就是一種能夠讓學生沉浸在閱讀活動中的有效措施,學生可以在閱讀時積累更多知識,并隨著閱讀時間的延長逐漸提升閱讀品質和質量;同時,教師指導學生采取選讀、略讀、精讀等方法閱讀名著,既能夠提升閱讀效率,又可以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此外,教師根據教材內容確定整本書閱讀目標,適當拓展閱讀名著篇目,有針對性的指導學生閱讀方法,展開詳細介紹,有利于學生積累更多的閱讀方法,進而養成良好習慣。
第一,只注重教學要求,不探究教學方法。部分教師在名著閱讀教學過程中,只為學生指出一些重點要求以及考試的題型和范圍,沒有對學生進行目的性以及針對性的閱讀方法指導,導致了很難達到相應的教學目標,教學當中缺少了可行性可操作的方法策略。例如一些篇幅較長的名著內容,教師很難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帶領學生讀完文本,只能挑選個別章節進行閱讀,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很難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第二,注重閱讀形式,缺乏閱讀效果。當前階段的名著閱讀教學,由于各種形式花樣百出,在這些看似精彩的閱讀活動背后存在著很多問題。首先,學生在參加各類讀書活動的過程中,只有小部分學生能夠真正的有所收獲,而大多數學生只是通過讀書活動湊熱鬧而已。其次,在信息化時代的不斷推進下,學生很難靜下心思進行閱讀,一些陳舊的讀書活動很難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不能使學生對閱讀提起興趣,很多學生依舊是從網絡上搜索資源,將網絡當中的內容進行抄寫,并不是自身閱讀所得。最后,很多名著閱讀活動并沒有納入系統的校本課程中,只是偶爾開展一次,并沒有做到規范化學習。由于這些因素的影響,導致了名著閱讀只注重形式,沒有達到理想的閱讀效果。
在整體的名著閱讀活動當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解決閱讀過程當中的障礙,讓學生能夠切身感受到閱讀效果。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從整本書閱讀的教學出發,做好閱讀前的引導工作,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名著閱讀活動,提升名著閱讀的價值,提升學生語文能力以及文學素養。首先,做好閱讀時間規劃。初中時期學生好處于思想不夠成熟的青少年階段,學習自覺性不強,甚至還有的學生存在強烈的抵觸心理,因此需要教師加強對學生的引導、鼓勵和監督,促使學生自覺學習。那么為了保證基于整本書的名著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閱讀內容做好時間規劃,而后學生按照自己的情況適當調整[2]。例如:語文教材中有很多魯迅先生的作品,教師通常會借此推薦學生閱讀《朝花夕拾》,其中包括十篇散文,側重點各有不同,有的重點在于人、有的在于議論、有的在于敘事……根據這些內容,筆者認為學生可以利用三周時間閱讀完整本書。第一周時,學生收集和閱讀與《朝花夕拾》有關的內容,包括創作背景、作者的童年生活,并且做好記錄;第二周時閱讀《五猖會》、《瑣記》、《二十四孝圖》等講述封建教育和封建思想的部分;第三周閱讀《藤野先生》以及《范愛農》,體會文章中表達的對師長以及親朋好友的懷念、崇拜、尊敬知情。其次,營造良好的整本書閱讀氛圍。教學理念和方法的創新為教師構建合適的閱讀環境提供良好的條件,包括名著閱讀競賽、舞臺劇表演、辯論賽等,可以增強課堂教學的氛圍的活躍性,進而調動學生主動性。例如:《西游記》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也是初中階段需要重點閱讀的名著,教師在營造氛圍時可以組織表演活動。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幾組,每組不少于四人,主要扮演師徒四人,表演名著中的片段,表演哪一段由學生自主決定,這樣可以促使學生對《西游記》產生濃厚興趣,積極閱讀。最后,對閱讀內容進行調整。初中語文教材都會推薦給學生幾本名著,有必讀內容,有選讀內容,如《朝花夕拾》和《西游記》是必讀內容,《獵人筆記》、《白洋淀紀事》以及《鏡花緣》等是選讀內容。因為初中階段學生的壓力較大、課業繁重,教師可對教材中的名著內容進行調整,引導學生有重點的閱讀名著,而后從選讀的內容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閱讀。這樣可以保證順利完成基于整本書的名著閱讀任務,又能夠體現出對學生的尊重,有利于保持學生閱讀名著的熱情。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在各領域中的應用,教育教學活動積極應用信息技術創新教學活動,為廣大師生提供豐富的資源。因此,基于整本書的初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利用信息技術渠道獲取名著的相關信息,并展開閱讀。但如果使用影視作品進行名著閱讀教學,需要教師注意到影視劇中對名著內容的改編,在教學時適當使用,避免學生對名著造成誤解。例如:教師在使用影視作品介紹名著時,可以要求學生對比影視作品與原著的異同點。這樣不僅可以促使學生積極閱讀,還能夠使學生對名著的了解更深入,認真分析名著中每一個細節。與此同時,國家對名著閱讀也有著很高的重視度,設計多元化的電視節目,方便教師利用這些節目進行教學。例如:教師在介紹《水滸傳》并鼓勵學生閱讀時,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百家講壇”的相關內容,使學生了解名著背后發生的故事;并且“百家講壇”講解時的語言非常幽默,有利于激發學生閱讀興趣,進而提高閱讀質量。
基于整本書的初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按照新課標的指導尊重并且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這樣才能激發學生興趣,增強閱讀的深入性。首先,教師要盡量保證學生有充足的閱讀時間,引導學生在閱讀時積極思考、討論并展開訓練,使學生獲得個性化的閱讀體驗,進而有所收獲。其次,對于學生的評價應給予鼓勵,肯定學生的想法并且進行引導,激發潛在的閱讀能力,有利于獲得良好的閱讀效果[3]。此外,教師還要為學生通過交流機會,促使學生可以積極表達自己的理解和觀點,通過師生對話、生生對話等形式促使學生對名著內容產生深刻理解,并且課堂交流和表達見解能夠更好的促進其他學生閱讀。例如:學生閱讀完《駱駝祥子》這本書后,教師抽出一節課的時間組織交流活動,使學生有交流想法的機會,且教師走進學生之間,聽取學生的想法,只要學生的觀點三觀正確、不違背道德和法律,那么就不需要加以干預;但如果學生的觀點出現偏差,對于未來的成長和職業規劃造成不良影響,那么就需要教師及時干預,糾正學生的錯誤。這樣的方法可促進學生個性化閱讀,有利于學生在閱讀中成長。
在整本書閱讀中要重視學生整體意識的培養,這是保證初中語文名著閱讀質量的重要措施。教師需要將整本書的內容作為有機整體,以文章的思想、主題或者人物等作為線索,將文章的前后關聯起來,實現整體歸納整合。這樣的方法既可以保證閱讀效率,明確中心思想,又能夠促使學生從宏觀立場上把握文章內涵[4]。例如:《紅星照耀中國》的閱讀,提出“紅色中國形成、發展的原因”這個問題,將文章整體串聯在一起,學生閱讀后從各個角度分析、總結,進而從邊區紅區和各領袖的經歷兩個方面給出答案。又如:閱讀《傅雷家書》時可以從工作、生活、為人處世和藝術交流角度將文章的內容分類。閱讀前需要學生將書信分類,而后按照分類閱讀,這樣便于學生從整體角度閱讀整本書,且便于學生將存在關系的信件整理在一起,選擇其中的一部分進行精細閱讀,加深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的理解,從而達到良好的閱讀效果。
在現階段的名著閱讀教學中,因為學生的壓力比較大,對于大規模、長篇幅的整本書閱讀活動難以產生興趣,不利于保證閱讀效果,因此需要學生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以《駱駝祥子》為例,學生采取“圈點與批注”的方式閱讀,故而需要教師指導學生如何進行有效的圈點與批注。其一,教師向學生介紹幾種不同的圈點與批注形式,介紹什么是圈點與批注;其二,學生認真閱讀,有針對性的進行圈點與批注;其三,全班展開交流。學生可以在這個過程中直觀的體驗“圈點與批注”方法的應用,深刻理解閱讀內容。
基于整本書的初中語文名著閱讀中,不僅可以閱讀教材中提供的名著,還可以將教材作為基礎,拓展名著閱讀內容。而在拓展時,需要教師選擇合適的名著。首先,以學生為主體。閱讀活動是學生的個人行為,具有明顯的個性化特點,而不是利用教師的閱讀和分析代替學生的行為。但是,目前選擇閱讀的名著很多時候掌握在教師手中,學生被動接受,缺少自主空間,閱讀興趣降低。因此,選擇閱讀名著時要將學生作為主體。例如:教師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百年孤獨》、《活著》、《月亮與六便士》等名著閱讀,不必拘泥于教材和教師推薦篇目,有效調動學生閱讀的內在動力。其次,將教材課文作為基礎。教材中課文選擇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高效閱讀一類文本的能力,利用名家著作培養學生文學素養。在單篇內容之后,教材編者還會推薦一些課文作者的其他作品或者與課文題材相同的作品供學生選擇,將課內外名著閱讀銜接起來,使學生明確閱讀方向。
當學生閱讀完整本書之后,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交流的平臺和時間,以便深化學生對名族內容的理解和感悟。對此,為了學生養成閱讀整本書、閱讀名著的良好習慣,鞏固閱讀效果,教師應建立多元化體系。
首先,利用自主測評的方式了解學生閱讀情況。教師要認識到學生在班級中的主體價值,建立自主測評小組,以便順利開展名著閱讀評價,即每天利用課前五分鐘,各小組組織組內成員測評,并且做好測評記錄。以《小王子》為例,閱讀結束后,各小組設計測評試題,而后統一匯總給教師,由各族代表和教師討論試題,確定最終測評內容,保證測評的公平性。常見的習題有:小王子居住在哪個星球,有多大?猴面包樹是小王子居住星球上非常可怕的種子嗎?小王子拜訪的第二個星球叫什么名字?“我”在撒哈拉沙漠遇到的小王子,對嗎?地球是小王子拜訪的是第幾個星球?小王子在與狐貍交流時,狐貍說了一個什么道理?悲傷時小王子喜歡做什么?等。通過這些試題的自主測評,教師可以了解學生閱讀的真實情況,包括閱讀進度、對文章內涵的理解等,便于更好的安排名著閱讀活動[5]。
其次,展示成果,提高學生閱讀自信心。展示成果是對學生進行激勵評價的措施之一。教師要為學生創造展示成果的機會,豐富展示成功的模式,以此對學生進行激勵性評價,促使學生積極閱讀,完成閱讀任務。例如:展示閱讀筆記、組織手抄報活動、設計專題匯報活動等。學生完成《紅星照耀中國》這本書的閱讀后,學生按照教師提出的要求制作一份手抄報,其中要包括作者介紹、主要情節介紹、主題思想、寫作技巧以及自己的理解等,同時創新版式,且注意圖文并茂。
最后,通過多元化評價深化學生對名著的認知。無論是日常考核還是中考,名著都是考試的重點內容,因此需要在考試前整理好相關資料,展開訓練具有必要性。閱讀其實是一種個性化行為,相同的內容,不同的讀者會有不同的感悟,這就需要教師重視評價的多元化,不能以單一且統一的標準對學生進行評價。例如:教師鼓勵學生將名著改編成漫畫、劇本,朗誦經典片段等,根據學生完成情況作出評價,且評價時要將學生的表現、創新點等納入評價系統。與此同時,在評價時還可以采取學生互評和教師點評的方式,增加評價內容和形式的多元性,提升評價效果。
基于整本書的初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可采取的方法較多,具體采取哪一種方法更為合適,需要教師根據閱讀內容、學生的狀態、學業壓力以及考試重點等因素選擇。為了能夠切實提升學生閱讀名著的能力、從中汲取知識、保證整本書的閱讀價值,教師可以創新、實踐并總結科學的閱讀教學方法,重點指導學生閱讀技巧、培養學生閱讀習慣。對此,比較常用的方法包括做好閱讀前的引導、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尊重并鼓勵學生個性化閱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