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 清
(銅仁市第二中學 貴州 銅仁 554300)
在長期的研究與實踐中,高中生物教師普遍發現通過學習生物知識,學生不僅可以從知識的角度增強對生物的認識,還可以產生正確且深刻的生命意識,能夠從科學的角度了解和分析生命活動,建立起尊重生命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并因珍惜生命而逐步樹立優秀的人格。根據新課標的闡釋,上述效果實際上就是高中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體現。不過在以往的教學中,以上效果的產生有一定的隨意性,缺少明確的方向和計劃。高中生物教師應該深入學習理解新課標,在較好的理論認識的基礎上開展高中生物教學的探究,持續提升教學質量。
所謂“核心素養”概念在官方文件中出現,最早是在2014 年由教育部下發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而在此之前,教育領域已經有不少學者及一線教師開展了相關研究與實踐,對國外的類似概念進行了積極地引進并和國內的實際情況相結合。總得來說,核心素養可以理解為學生必須具備的,能夠滿足其自身發展及社會人才需求的必備能力素養。因為教育工作要通過各學段和各學科的教學工作加以落實,所以核心素養又被進一步分解,實現了與具體學段學科的融合。
其中,高中生物學科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及社會責任四個主要方面。這幾方面是核心素養在高中生物學科領域的投射。比如社會責任,決定著學生是否能夠有責任地參與社會活動,影響著他們的社會參與素養。另外,高中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以上幾個組成部分,也可以結合高中生物學科的特點加以進一步的說明,即學生應認識和尊重生命,用科學的思維思考和理解生命,對生命現象進行科學深入的探究,并通過應用生物知識體現出自身對于社會的責任。
從高中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概念可以發現,針對核心素養的高中生物教學,其目的是將學生培養為對國家社會有用的生物人才。當然,教師不應該過多限制學生的人生道路,高中生未來是否能夠走上生物專業領域的人生道路還屬于未知數,但教師要讓學生具備這方面的意識和能力,拓展學生的人生可能。如果學生選擇了其他道路,他們將來遇到與生命和生物有關的各種問題時,仍然能夠利用自身的核心素養,實現科學理性的認識并做出客觀正確的選擇,乃至可以在個人愛好等因素的影響下,實現在生物學科領域持續不斷的自主進步。
由此可見高中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特點:全面性、發展性和長期性。全面性指的是學生能夠因自身較強的生物學科核心素養水平,而對自然環境、人體發育、動植物學等各方面內容有所了解,可以正確看待環境保護等事物,這些與學生自身的學習、生活及工作有密切關系。發展性則是指,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成長過程就是學生的發展過程,意味著學生對生物領域的深入探索和對生物知識的持續內化,對學生有著指導意義。長期性則如上文所說,學生能夠在已有基礎上,于未來的人生道路中持續積累相關知識經驗并為國家社會發光發熱。
高中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明確是對教學工作的重要引領,為高中生物教師實現教學改革,轉變傳統枯燥無聊的教學模式指明了方向,樹立了目標。從宏觀上看,核心素養概念的提出并非偶然,有著一定的背景。在傳統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下,高中教育一直存在“唯分數論”的傾向,學生的學習以對知識的機械記憶和對解題技巧的掌握為主,靈活應用知識的能力比較弱,無法解決實際問題。這造成學生對各個學科缺少全面且深入的認識,選擇大學專業時有很強的盲目性。一直延續下去,就造成了很多人多詬病的“高分低能”現象。
從高中生物教學的角度看,核心素養的提出改變了高中生物教師的觀念。再加上教材及高考等教育體制內各項元素的改革,傳統應試教育理念逐步“退潮”,各界愈加關注學生能力素養的提升。這就是核心素養在觀念上的引領作用。而新課標中對核心素養的闡釋及對高中生物教學各模塊等要素的全面分析,又引領了高中生物教師教學改革的具體方向,使得教師可以較有針對性地完善課程體系。教師的上述變化影響到學生,則實現了核心素養對學生學習的引領。由此可見核心素養提出給高中生物教學質量提升所帶來的巨大幫助。
要注意的是,教師對高中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要通過具體的教學實踐加以落實,不可能只停留在教師的思想和理論認識層面。因此,教師既要認識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作用,也要有較為明確的教學實踐方向。具體來看包括以下幾個組成部分:學生對生物基礎知識的掌握,情境及情境問題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以及高中生物教學與現實生活間的密切聯系。各種教學策略及方法,都要圍繞以上幾個方向進行,學生核心素養的成長就在向著以上各方向前進的道路上自然的實現。
第一,基礎知識的掌握。目前的高中生物教育要擺脫傳統單一的知識型教學,但這并不代表知識教學就不重要。學生的科學思考必然要在既有知識的基礎上實現,關鍵在于如何進行知識教學。第二,情境及情境問題。設計情境及情境問題,能夠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思考和探究生物知識,理解生命的價值,將生物學科的意義展現出來,激發學生的生命意識。第三,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這一方向可以促進學生對生物知識的實踐應用,感受生物知識對國家、社會和人民帶來的巨大幫助,增強學生的責任感。綜合起來,實現核心素養的發展。
現代教育工作應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核心素養培養的核心價值在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讓他們成為對國家社會有用的人才。而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圍繞學生的其他要素也會發生變化,核心素養培養的價值因此而實現自然的拓展與延伸。具體到高中生物教學,則體現為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因為教師為了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自己就要在生命意識等領域具備較高的水平,能夠科學地思考和解決問題,體現出自身的社會責任感。這與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只需要掌握知識講解的經驗有很大區別。
也就是說,高中生物教師需要具備相比過去更加優秀的知識素養、思維能力、道德品質和教學水平。高中生物課堂由此變成師生雙方一起學習進步的良好空間,教師可以從知識、道德、思想等各領域對學生進行引導,發揮出對學生的榜樣示范作用,建立起更加和諧健康的師生關系。學生受到教師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激勵后,會積極地參與學習活動,思維更加活躍,提高對生物知識的吸收能力,高效地理解生物知識中的重點難點,乃至養成終身學習的良好習慣。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就此擁有了堅實的基礎。
以上論述充分說明了培養高中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性和教師應該努力的方向。教師應以此為基礎,積極探索創新性的教學策略,達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標。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條策略,是對情境及問題情境這一實踐方向的落實,即結合具體的教學目標、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展開積極的思考與實踐,指引學生以科學的方法解決問題,鍛煉學生的科學思維。
以“遺傳因子的發現”一章為例。教師可以對教材內容進行重組,創設問題情境。比如制作微課視頻,展示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的過程和結果,在視頻過程和最后提出一連串環環相扣、逐步深入的問題,請學生通過交流討論自主總結其中的規律,說明這一實驗體現了什么。學生回答之后,允許并指導學生展開相互辯論,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反駁他人的觀點,提醒學生將實驗中的事實作為論據。最后再由教師對學生的觀點和論述加以總結、歸納和糾正,得出科學的結論,學生以科學的思考過程和結論對此反思自己的認識,獲得深刻的理解。這樣能夠有效增強學生的科學思維與科學探究素養,學習過程也要比單純的知識學習有趣。
核心素養的培養需要豐富內容的支撐,有些時候僅僅通過教材內容是無法實現的。比如在上文的例子中,教師為了讓問題情境引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感到符合邏輯且有探究的必要,就必然要加入一些教材中沒有的內容以及運用較為先進的視頻制作技術。比如用卡通方式說明孟德爾當時是要解決自己的何種困惑或哪些現實問題,以及實驗結束之后問題本身的解決結果。這些都是必要的,同時也是有限的教材篇幅所很難提供的。
因此,教師應該根據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實際需要豐富學習內容,促進學生的科學探究,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學習條件。不過要注意的是,添加的內容要與教材內容充分結合,突出生物學科的特點,起到引導學生的作用,不能只起到吸引學生興趣的單一作用。以“基因指導蛋白質的合成”為例,教師可以從中國成功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生發出來,請學生猜測其中的原理以及基因在其中所發揮的作用,或者與本節課主題及知識之間的關系。這樣就將中國的科研成果化為了整體的學習情境。在教材基本知識內容完成教學后,引導學生了解當前基因技術的發展成果,思考基因技術可能產生的巨大作用,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實現德育滲透。
生命意識或生命觀念的培養是比較復雜的,需要學生正確看待生命的價值,能夠以之指導自己的生活、學習與工作。比如針對人類之外的其他生命,從人類生存、生活及整個生態系統的角度,應該如何看待,可以如何利用,就集中體現著學生的生命觀念水平。既不能無視生命的價值,又不能走向另一個極端,反對一切對生命可能造成危害的研究。這種辯證的思維方式只通過理論教育是很難說明的,需要教師帶領學生展開多元且深入的實踐探索。
高中生物教學的實踐應該是持續性的,而且應該在重要節點組織綜合性的實踐,幫助學生進行知識體系的構建。比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整本教材所講述的都是與細胞有關的知識,過程中會穿插各種觀察性質的實驗。教師在組織這些實驗的時候,應該在實驗前就組織學生展開科學的想象和推理,請學生嘗試描述細胞在生命過程中的各種活動和狀態,提醒學生將自身的生命需求作為出發點,建立起個體生命與細胞生命之間的聯系,感受生命的偉大,然后再去進行觀察,驗證自己的猜測。在本冊教材知識教學結束后,應組織全面的實驗觀察,結合思維導圖建立起知識之間的聯系,同時也是生命的內在聯系,樹立生命觀念。
高中教育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理論性比較強。因為經過小學、初中乃至幼兒園階段的學習,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已經有了較好的發展,高中應該成為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理論水平的重要階段。但是,根據對新課標及核心素養的理解可以發現,理論方面的成長是為了實踐而服務的,要與實踐相結合,這樣才能體現出理論的價值。對于高中生物學科來說,只有理論聯系實際,學生才能透過生物知識理解自己所承擔的社會責任。
這一點在“協同進化與生物多樣性的形成”中有著比較鮮明的體現。教師在教學中應該豐富學習內容,盡可能選擇有視頻資料,在數據等方面有著嚴謹科學論證同時又比較震撼的新聞或科學報告等素材,讓學生了解到生物多樣性的形成經歷了多么漫長的時光,探究生物多樣性對地球如今面貌的塑造發揮著多么偉大的作用,以及人類以往的一些破壞生態環境的舉動對生物多樣性造成了何種影響。在揭示視頻結論之前,教師可以通過視頻提出幾個問題,比如學生見到了自己不認識的某種生物會如何處理,對于某些破壞生物多樣性甚至涉嫌違法的行為會做出各種行動,用事實說明學好生物知識并增強社會責任感的重要性。
師生互動對于學生核心素養成長效果的鞏固,即能力素養向既有認知的轉化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學生的核心素養建立在認知的基礎上,同時又會轉化為新的認知,成為學生核心素養繼續成長進步的基礎所在。而根據建構主義理論,學生的認知是需要在社會文化互動中形成的。師生互動就是課堂教學中的社會文化互動,必不可少。教師不僅要利用好傳統的課堂提問等互動手段,還要創新互動的內容和形式。
仍以上文的“協同進化與生物多樣性的形成”為例。生物多樣性的形成以及人類活動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是學界的一個重要話題,一直有新的研究成果出現。教師并非專業研究人員,在這方面可能也是存在某些疑惑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抱著學習的態度,與學生一起觀看視頻,和同學共同交流討論。或者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預習任務,請學生協助教師收集整理該領域有用的學習資源,然后在課堂上加以展示分享,作為師生研討的對象。這樣不僅學生的主體地位更加明確,學習動力更為強勁,而且能夠受到教師態度的感染,認真地與教師和同學交流,學習成果能夠在整體上得到有效的鞏固。
以上各條教學策略都是以學生為中心的,體現著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各種教學活動中,教師都要堅持這一原則,想辦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挖掘學生的潛力,拓展學生的視野,營造對學生友好的學習氛圍,使得學生能夠暢所欲言。這是學生在情感和心理上愿意參與課堂互動并配合教師各項教學策略的重要基礎,也是教師了解教學效果并不斷優化完善的前提條件。
比如,在學習評價中,教師也要堅持學生主體,要認識到學生在提升自我認知及獲得他人認可等方面的心理需求。教師應該將核心素養作為思考的出發點,細化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在教學完成后請學生對照目標思考自己是否取得了應有的學習效果。教師還應通過學生之間的互動與討論,引導學生發現自己之所以沒有達到某項目標的原因是什么,需要從學習態度或其他方面進行怎樣的調整,或者自己的學習需求沒有得到教師的滿足。教師則根據學生的評價和反饋,對學生給予針對性的指導,優化教學內容或方法,師生雙方共同為了學習效果的提升而努力,使得學生的核心素養能夠走上發展的快車道。
綜上所述,在核心素養視角下,高中生物教師應科學地看待本學科的核心素養及其對學生發展的重要意義,轉變教育思想和教學理念,通過有效的教學策略實現核心素養在課堂中的滲透。只要堅持學生主體原則,堅持圍繞學生全面發展這一核心,保持改革創新的步伐,一定能夠在高中生物課堂上做出愈加優秀的成績,培養出優秀的棟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