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帆
(廣河縣回民第一中學 甘肅 廣河 731300)
素質教育為的就是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在這一背景下,怎樣讓學生在學習階段實現自主學習,凸顯出學生的主體性,已經成為教師在教學階段所關注的焦點。新課標下對初中歷史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師做到在時代的不斷發展下創新教學方法,落實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教學階段,緊密結合歷史這一學科具有的特點,注重引導學生,保證學生的核心素養得到提高。
縱觀歷史學科具有的特點可知,通過該學科的學習可以讓學生了解到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感受到歷史長河的發展,體會到其中蘊含的文化以及精神。初中階段的歷史教學,學生可以對歷史知識有一個基本的掌握,站在歷史發展的角度上來看待、分析事物,通過這種方式更有利于提高初中生在歷史學科上的素養。歷史學科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初中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在實際培養階段包括了多方面內容,如時空觀念、對待史料的實證精神等。所以,在實際教學階段化,作為歷史教師更有必要將核心素養滲透到教學過程,確保初中生的歷史素養得到明顯的提高[1]。
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課堂當中大多都是以傳授和講解的方式,對學生進行灌輸式教育,促進學生能夠自覺學習,增強學生的學習意識。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雖然有所成效,但是就長期而言,剝奪了學生自我發展的能力。歷史學科并不是通過簡單的知識傳遞去分析知識,教師在教學當中應該摒棄傳統的教學觀念,以學生為教學主體,引導學生能夠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充分重視學生的自我能力發展。通過歷史教學,能夠全面培養學生的思維意識,以核心素養發展為基礎,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根據學生以及教材內容實施教學手段,充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課堂教學是歷史核心素養形成的主體,教師應當明確教學目標,讓學生能夠更好的掌握相關的歷史知識。歷史課本當中的知識內容瑣碎繁雜,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根據目標定位找到其中的關鍵點,對所學的課程有個總體認識,強化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記憶能力。
另外,歷史學習不單單是了解歷史知識,還要與現代社會相接軌,要引導學生了解學習的環節流程,感受歷史知識當中蘊含的精神情感,充分認識到知識的結構脈絡,讓學生能夠形成獨立思維,進一步提升學生學習的成就感。在歷史教材中,實際上包含了非常多的歷史人物、事跡,對于這方面的內容來說都可以將其作為核心素養培養的素材。初中歷史教師在引導學生了解歷史人物過程中,可以從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同樣的道德修養在這一過程中也可以得到相應提高。
3.1.1 通過民族先賢開展道德素養教育
學生在學習歷史學科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良好的思想引導,幫助學生在歷史知識當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在我國發展歷史中,人文資源不斷積累,而且變得越來越豐厚,作為先輩們,為了能夠讓自己的國家在發展過程中越來越強大,也在不斷努力。對于先輩們來說,他們身上的思想也可以作為歷史教學中的有效素材。像顧憲成,他曾經提及“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一思想理念,其實有很多先輩都提出了思想理念,這都是可以作為培養學生責任感的資源。從古代一直到現今位置,對于我國來說有眾多事件都值得學生去學習。如,初中歷史教學階段,會涉及到科學文化方面的內容,像祖沖之、司馬遷等人物也會被提及,他們身上的精神,都可以教會學生未來人身道路上的為人處世觀。初中階段的歷史教學,必須要對這些教材內容進行掌握,主動的探索歷史知識,自然而然就能夠將這些優質的品質滲透到自己核心素養理念中。
3.1.2 通過民族英雄來滲透愛國情懷
歷史長河中存在著很多的民族英雄,他們身上具有著優良的品質,這些品質也可以作為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教育資源。如,對于“抗日戰爭”這一章節的知識點來說,在教學階段可以專門播放一些關于抗日戰爭的視頻,通過親自觀看的方式,讓學生從中體會到英雄身上值得學習的精神。就抗日戰爭而言,鄧世昌曾說過:我自己的生死并不重要,雖然會犧牲,但是這卻是在壯大國家的聲威。對于鄧世昌所說的這句話,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認識加以理解。這時候,這些事跡會直擊初中生內心,并聯想到如果是自己身處于這一環境下又會做出怎樣的舉動。通過這一教材,學生對這些英雄產生膜拜,這對培養學生民族氣節來說有很大優勢。
面對新課改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學階段要重視讓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打開學生思維進行自主探索。課堂中,初中歷史教師要學會把握好相應的時機,通過提出問題的方式保證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探究精神可以激發出來,并在學習過程中積極主動的參與其中。就現階段初中歷史課程來說,為了便于學生直觀的感受,會有一些插圖,教師有必要對其合理的利用,或者是在教學階段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輔助教學,觀看與本節內容相關的視頻,學生會產生一種身臨其境感,對其情感的培養更為有益。另外,可以帶領著學生走出課堂,參加一些實踐活動,觀看一場電影等,在實踐活動中對學生會產生耳濡目染的影響,對立德樹人效果有很大優勢。如,學習“紅軍長征”時,除了教材中的內容以外,可以拓展一起相關的內容,加深學生對本章內容的學習。如,引導學生查詢紅軍在長征過程中所經過的路線,這樣學生從中可以了解到紅軍這一路的艱難和不畏艱難的精神,未來進而為國家發展的壯大做出貢獻。所以,在實際教學階段,要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提高學生核心歷史素養。
歷史學科的學習,為的就是讓學生以史為鑒,對我們社會發展、生活提供相應的指導。所以,歷史教學階段,有必要根據歷史中出現的現象總結社會發展的經驗。在教學時,教師要重視歷史事件與現實生活間存在的關聯,加強學生的責任感,激發出學生學習的興趣,形成自己的見解。如,學習“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時,教師可以就學生自身的興趣劃分為多個小組,根據本節課所學內容提出問題,然后展開討論。依托于這種教學方式,學生學習熱情被激發出來,同樣的集體榮譽感也會得到相應培養[2]。
在初中歷史階段,教師有必要創新教學過程中的相關理念,依托于多媒體等信息教育資源的方式,實現輔助性教學。通過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激發出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過程中的興趣,還能夠讓學生對歷史知識有更深入的了解,全面掌握好歷史知識,提高整個教學過程中的效率。
如,在學習“抗擊八國聯軍”時,為了提高教學的效率,可以通過融入多媒體教學的方式進行,確保學生對我國這一段屈辱史有一個深入的了解。學生在觀看時,也會根據視頻中的內容從中感受到這一段屈辱。對于歷史這一學科來說,不僅是為了讓學生了解到歷史史料,還為了讓學生通過學習歷史了解到我國發展史。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國家,有著燦爛輝煌的過去,但是縱觀這一歷史發展進程,同樣也面臨著八國聯軍侵華的戰爭。通過多媒體教學的方式,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可以掌握好歷史方面的知識,還可以激發出學生強烈的愛國情懷,提高自身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保證整個課堂內容越來越完善。
在新課程要求下,教師必須要重視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可以凸顯出來。基于此,教師有必要改變單一的教學模式,可以在課堂中組織學生開展相關的知識競賽。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可以讓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過程中更有興趣,還能夠培養學生思辨能力,提高教學效率。
如,學習“青銅器與甲骨文”這一章節內容時,可以融入知識競賽的方式,保證學生對本章節內容的學習有清晰的了解。前期階段,教師要先搜集相關的資料,在課堂中通過觀看這些資料來學習,必定能夠加深學生的理解。具體實施時,將學生劃分為N 個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比賽,在提出相應的知識點時,每一個小組都可以進行強大,另外,小組中成員也具有了一次補充的機會[3]。
史料的作用是印證歷史事件發生的真實性,對學生歷史學科學習有很大優勢。所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歷史教師需要利用史料的輔助作用,考驗學生對于史料的論證能力。
如,就“甲午中日戰爭與瓜分中國狂潮”內容來說,由于這些內容可以搜集到相關的視頻、圖片資料,為了讓學生學好這一章節,可以在備課階段就準備好相關資料,為課堂活動的順利開展打好基礎。第一,先給學生播放準備好的視頻,讓學生通過觀看視頻來從中了解到在甲午時期時各國列強對于我國的欺壓。第二,正式授課階段,講解知識時,搜集的史料要穿插于整個備課過程,確保學生可以了解到軟弱必定會被欺壓的形勢。當然,課堂教學可以利用視頻的方式播放一些史料,學生通過觀看可以從中獲得良好的感知,理解到課堂教學過程中的知識點,提高學生在實際學習階段的興趣。另外,學生通過本屆課堂的學習,可以了解到想要了解歷史就必須要從史料中感知,這樣才能夠更好的分析歷史。
根據多年來的歷史課堂教學現狀可知,傳統歷史課堂死氣沉沉,講解中學生經常會犯困,說該課程是催眠課也不為過。對于課本中的知識來說,涉及到了太過的專業術語,加之學生對歷史并沒有很大的興趣,此時教師如果單純的根據課本中內容進行講解,那么學生很難投入更大的興趣,甚至還會出現反感的情況。基于此,教師必須要樹立起正確的歷史價值觀,確保課本內容和實際生活相結合,這樣學生才能夠有興趣探究,才能夠學好歷史。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的學習正處于關鍵期,為了保證該學科的學習更為有效,就必須要教師采取合適的方法進行教學[4]。
如,學習“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時,絲綢之路由于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有著非常大的關聯。所以,教師在教學階段有必要先提出一個問題,讓學生對其進行了解,如絲綢之路是什么?這樣學生在課堂中才會進行思考,對課本中的內容進行深入探究。現今教學中離不開多媒體技術的支撐,所以為了保證歷史課程教學更為有效,可以融入多媒體技術,讓學生通過觀看絲綢之路的相關視頻,對絲綢之路有一定的了解。在實際觀看階段,從中了解到我國歷史的發展進程。另外,教師有必要根據“一帶一路”的實際政策,確保學生對我國的強大歷程有一定的了解,以便更好的培養學生家國情懷。
在初中階段中,歷史知識還較為簡單,然而想要真正吃透課程內容卻存在著一定的難度,因為歷史就好像是一個時間鏈,在不同時間里發生的歷史都有很大的關聯性,如果從中間開始學習,那么必定很難了解歷史背后的內涵。所以,初中歷史教學時,需要將涉及到的前后歷史知識都教給學生,這樣學生才能夠有一個清晰的認知。假如教師只講解課本中的內容,此時課堂教學就會顯得太過于形式化,并不能在根本上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歷史成績。在解釋歷史時,都是具有一定的真實性,學習歷史知識時歷史解釋就是對歷史知識的補充,此時教師要重視實現兩者的有機結合[5]。
如,學習“鴉片戰爭”時,教師可以先為學生空留下一些時間,讓學生自主探討,從中找到鴉片戰爭發生的起因、經過以及影響。當然,可以利用課本中的內容進行簡單概括,還可以結合自己的理解進行講解。在實際探討時,真實的事實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交流的過程,讓學生在理解時更加透徹,不斷拓展學生思路。經過學生的討論再講課,學生對本節內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加之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必定能夠認識到鴉片戰爭背后的意義,從多個方面探究該戰爭產生的原因,加深學生學習的記憶。
初中歷史教學階段,眾多教師會非常容易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導致教學中依舊采取著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這一過程中逐漸被弱化,降低學生學習效率。隨著新課改的實施,需要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充分利用相應的教學理念實現創新教學,實際教學階段,有必要將歷史內容與實際生活結合,確保學生養成優質的時空觀念,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保證學生在學習歷史學科時可以獲得全面發展。如,對“林則徐虎門銷煙”這一知識,教師可以拓展相關材料,保證學生了解到毒品對我國帶來的沉重災難。在此基礎上,要向初中生傳播毒品傳播帶來的沉重危害,引導學生做出主觀性的思考,確保學生有意識的抵制毒品,讓學生利用正確的態度、社會責任來進行歷史教學,提高學生施工觀念,讓學生形成良好的歷史價值觀,這樣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認識也能夠相應得到延伸,優化學生歷史核心素養。
面對初中歷史課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少積極主動性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教材單一,難以滿足新課改下的要求。所以,要凸顯出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不斷創新歷史教材。如,在每一節課堂內容教學完成后,可以穿插一個歷史典故,通過這種方式不僅能夠讓學生對歷史學習更有興趣,而且還能夠達到歷史教學的目的。
綜上所述,面對新課改背景,作為初中歷史教師必須要摒棄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積極的探索出教學理念上的創新,確保歷史教學課堂得到更好的優化,激發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熱情以及在課堂中的積極主動性,提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能力以及歷史核心素養,保證初中歷史教學實效性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