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亞梅
(張掖市臨澤縣第二幼兒園 甘肅 張掖 734200)
隨著幼兒園教學體系的不斷變革,課程類型也變得越來越豐富多樣。每一種課程的背后都有其內在目的,都是基于兒童的心理成長變化所做出的最佳方案,無論是在形式還是在內容方面,幼兒園的教學活動都凸顯出靈活性和生活化的特點。但在其具體的落實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是要考慮到是否能夠真正的達到課程的教育目的,其最終目標是否能夠得到貫徹[1]。因此,在這其中,教師需要擺正態度,將兒童的自身想法放在首位,站在幼兒的角度看待問題,不能夠采用俯視的角度,更多的是要與幼兒平視,從幼兒的自身需求出發,在順從學生意愿的同時達到教學目標。
社會本位與個人本位的理念在當下教育體制中常被提起。個人本位主張教育應當一個人為中心,根據個人的心理發展體系以及需要,來制定教學目的和構建教學活動。個人本位更多的強調應該從自我的完善與發展為目標,制定適合個人的教學標準[2]。在幼兒教學領域,著名的思想家盧梭主張,要尊重兒童個性,保持兒童本有的社會屬性,他更多的強調教育從兒童自身出發培養更加優秀的個人。
與個人本位相對應的就是社會本位的理念,此種價值觀強調個人應當服從于社會,圍繞社會發展展開個人發展,當社會與個人存在矛盾時,個人要服從于社會,把社會利益放在首位。社會本位不同于個人本位,它更多的強調社會價值,認為一切發展要以社會價值為中心,個人利益要服從于社會利益。在面對幼兒教學時,著名思想家涂爾干認為,兒童的發展依賴于社會的發展,受社會制約[3]。
目前,隨著幼兒園課程體制的改革,不同的課程也體現出不同的教學目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提出,“幼兒園教育應當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堅持保育和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對幼兒實施體、智、德、美全方面發展的教育。”《幼兒園工作規程》中也指出,幼兒園的教育目標應該是“對幼兒實施體、智、德、美諸方面全面發展的教育,促進其身心和諧發展。”[4]因此,相比于以前的教學體系,當代我國幼兒園的課程設計更加強調兒童本位的重要性,著重關注兒童自身的健康發展,包括其對社會有何價值,從而達到促進兒童的身心全面發展的目的。基于此,我國當下的幼兒園教育是從兒童本位出發,在課程體系方面更加關注和強調兒童的個性發展,關注兒童的喜好與特長,不斷培養學生的積極性與專注力。
受過去傳統思想的影響,目前眾多幼兒園中在教育理念方面存在著嚴重的偏差。幼兒園將對兒童的智力開發和智力教育作為教學活動的唯一關注點,把知識灌輸作為幼兒園教學的唯一目的,從而忽略了對于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強調和觀察。甚至有些幼兒園出現了超前教育的現象,將小學的知識提前到幼兒園階段來教授兒童,無視了幼兒的理解和接受能力,這不但不利于幼兒對于知識的吸收,而且還會嚴重的影響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讓兒童在早期學習階段就負擔過重,從而使他們逐漸產生厭學的心理。正是因為教育理念的錯誤,導致目前許多幼兒過早成熟,但實際上他們的心智發展并不健全,更嚴重的甚至還會出現心理方面的問題。
對于幼兒園階段的學生而言,他們無論是在理解能力還是在接受能力上,都無法與小學階段的學生相比。這一階段的學生仍然處于孩童時期,因此,在幼兒園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更加注重學習內容與生活的緊密結合,根據課程內容開展情境教學是吸引幼兒注意力、幫助幼兒理解知識的有效方法[5]。生活化情境的創設,能夠適當的調整幼兒園教學難度,拉近幼兒與知識之間的距離,從而促進幼兒對于課程內容的接受與理解。但就目前眾多的幼兒園教學現狀來看,許多教師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忽略了對于生活化情境的創設,導致兒童參與性質降低,無法提高幼兒的上課專注度,因此,并未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幼兒園學生的一大特點是喜歡提問問題,并且精力旺盛,熱愛東奔西跑。因此,針對此,教師應當利用學生的性格特點,積極的與幼兒溝通交流,同時在與他們的互動過程中傳授知識,激發學生獨立思考的熱情。這不僅能夠發揮幼兒之所長,而且也能夠幫助學生在提問的過程中獲得知識,通過與教師的交流提高語言能力。但當前許多教師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并未重視與幼兒在思想,以及動作上的交流互動,幼兒在實踐活動中獨立思考,發表意見的機會極少,在整個教學體系中顯得較為被動。面對這種情況,教師也很難深入的了解幼兒的知識接觸程度,以及對于課程的掌握情況。除此之外,教師也無法根據學生的反饋改進教學活動,久而久之便會影響整體的教學效果。
教學評價是鼓勵幼兒園學生積極投入學習的重要法寶,由于處于幼兒園階段的兒童仍然處于孩童時期,因此,他們對于教師的評價具有敏感性和期待性,也正因為此,教學評價對于促進學生學習,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就目前情況來看,許多教師在教學評價是只用分數或者是否乖巧作為幼兒園評價的單一標準,而對于那些經常活潑愛動、成績不好的學生不予評價,這不僅使得教學評價具有主觀性,而且也會讓成績平平的學生喪失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利于保護學生的身心健康。
當下教育必須以兒童為出發點,尋找兒童存在的意義,實現其在社會中存在的價值,而其中最重要的事要注重兒童本位。兒童本位強調,在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中要關注兒童的全面發展,從兒童自身出發制定教學策略,以促進兒童的發展和完善為最終教學目標[6]。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當以兒童為中心,在實踐中培養兒童與他人之間的互動與交流能力,注重兒童本性的發展,專注于發揮兒童特長,尊重兒童的特長與興趣,不斷探索有利于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有益課程體系。
幼兒園的學生由于年齡較小,缺乏自主學習能力,因此,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合理的設計教學活動,并且在此過程中還要將課程內容中的重點和難點采用恰當的方式向幼兒傳授。并且對于每個幼兒來說,他們在大腦的發育程度、家庭環境以及成長經歷上都存在著極大的差距,因此,他們在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上也相應的有所不同。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積極的與幼兒溝通交流,通過觀察發現每個幼兒的特點以及長處,充分發揮和調動幼兒的積極性。除此之外,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有意識發掘兒童的需求,尊重兒童的在此年齡階段的發展天性,并且幫助幼兒改正日常生活中的不良習慣,積極的引導幼兒向正面的方向發展。
團隊合作是兒童在幼兒園時期需要得到強化的意識,實際上,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通過教師的合理引導便可讓幼兒意識到團隊配合的重要性,通過這種方式不僅能夠讓幼兒在課程進行中互相了解彼此,而且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強化幼兒的語言交流能力,提升幼兒與他人的溝通本領[7]。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積極的引導幼兒主動表達自己的想法,調動幼兒與教師互動的積極性,從而建立良好的教學環境,提高整體教學效果。
鼓勵式教育有助于增強幼兒的自信心,特別是對于低年齡階段的兒童而言,他們會根據教師的獎懲情況,來判斷自身的表現好壞。因此,教師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應該采用多種鼓勵方式,對于學生的優秀之處及時地給予反饋。如此一來,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專注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比如,課堂上教師可以采用發放小紅花的方式鼓勵學生,課下也可以讓學生憑借小紅花兌換實際獎品。不僅如此,教師在評價時不能刻板印象,更不能以單一的唯分數論來評價幼兒的好壞,由于兒童在幼兒園時期,心智上不健全,有時候會出現反抗教師管理工作的情況,但此時教師更多的是要采用關懷的方式,以鼓勵的方式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而不是矛頭直指學生,直接批評學生的錯誤行為[8]。
綜上所述,幼兒園教學活動能夠反應教師的核心素養,也有利于培養幼兒的學習能力。但是,教師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仍然存在著較大的問題,無論是在兒童本位的理念上,還是生活化情境的創設上,甚至在有效的溝通方面都有待提高。作為幼兒園的教師,他們應當專注于兒童核心素養的培養,因此,兒童本位的理念是促進兒童健康發展的第一步,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注重學生的本性,積極的了解兒童的心理需求,以兒童為中心展開教學。不僅如此,教師還要適應幼兒自身的發展狀況,根據幼兒的發展個性安排合適的課程內容,并且在內容講述期間積極地與幼兒交流互動,以此來提高兒童的上課積極性和專注力,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