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青靈
(隴南市宕昌縣城關九年制學校 甘肅 隴南 748500)
少先隊是各個學校開展德育工作的一個重要平臺,而少先隊員則要借助于少先隊組織活動和常規組織生活進行相應的自我管理。在相關的工作體系當中,少先隊員的文化建設能夠對少先隊員的自我成長起到“潤物細無聲”的影響效果。所以,在進行少先隊建設工作的過程當中,小學教師務必要進一步關注起少先隊文化建設活動,積極創建少先隊組織的文化平臺,在最大程度上彰顯出少先隊文化對學生政治社會化、人文精神和自主實踐、創新能力的正向影響效力。
“政治社會化”可以說是在國內外都有著較大研究“熱度”的一個傳統命題,相關學者的研究工作也經歷了由“經驗陳述”到“體系研究”的升維。國外有關專家提出了“政治化階段”、“人格化階段”、“理想化階段”以及“體系制度化階段”等四個少年兒童實現政治社會化發展的漸進階段。此外,國外在這一方面的研究也普遍提出了少年兒童實現政治社會化發展的“黃金期”理論,即認為兒童在六歲左右便可以從日常生活中提煉出粗淺的政治元素,而在10 歲左右便可立足于對上述要素的能動認識自主總結出“國家”等政治概念并形成相應的情感,以之為依據來做出簡單的“敵我”和“好壞”判斷。
和國外的研究成果相比,國內在少年兒童政治社會化方面的教育關注相對較少,取得的體系性研究成果也存在較大的空白,但其中也不乏一些頗具研究價值和借鑒意義的內容。陸士楨教授提出,對于少年兒童這一群體而言,政治社會化的發展核心為該群體對政治概念的基礎認識和對政治主體的情感形成,一般要借助于“服從”、“仿效”等方法來獲取直觀的、感性的、具象的政治存在和政治活動認識。劉曉艷女士傾向于將“學校”當作進行以少年兒童為目標群體的政治社會化研究的主要基點,提出學校的“德育失能”和“文化糟粕”的影響是阻礙少年兒童社會政治化進程的主要障礙[1]。
對于少先隊員的文化建設工作是一項動態發展的工程,然而涉及少先隊員文化建設的研究仍舊不夠完善,相應成果的實踐應用價值也亟待提高。在孫萬臣教授所提出的觀點里,少先隊員文化建設工作積極作用的發揮是至關重要的,而隊刊的優化設計則是最為關鍵的一環;張貞教授則主張少先隊員文化建設的能動化、個性化和人文化是促進有關工作健康進行的主要保障;楊銀妹女士通過系統研究提出,少先隊員的文化建設應當具有一定的體系內涵,需要和傳統文化弘揚、校本文化創建以及現代信息技術的多維應用有機結合起來;邵寧萍女士在這一方面提倡依托于具體的文體活動來為少先隊員文化建設工作提供多元抓手,以此來使學生能夠擁有更強的獲得感。
“E 信息”的快速傳播是現代社會的一大典型特征,形形色色的新聞資訊能夠憑借迅捷的網絡渠道而快速傳播。少年兒童正處于身心發育的初級階段,對外界資訊的獲取渠道相對有限,也普遍缺乏正確的信息判斷意識。因此,倘若要進一步獲得相關的政治咨詢,少年兒童就定然要利用多元路徑和平臺才能實現。少先隊員借助隊刊、板報和主題組織生活會等形式能夠有效而精準地獲得大量的政治消息并對其進行科學、深入的了解,以此來實現自身政治認知的有機生成。
“政治訴求”并不是一個“高大上”的概念,少年兒童同樣也有且應該有自己的政治訴求。對于少年兒童而言,“政治訴求”可以被簡單地理解為他們參加、表述政治活動和思想認識的要求。少先隊可以說是我國政治組織的一大特色,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彰顯出少年兒童進行自我發展和自我教育的特色。少先隊員文化建設工作的順利進行,可以在更大程度上表現出少年兒童自我發展的主體地位,并為他們各方面社會政治能力的形成和強化提供有力保障。
“文歡宣傳載體”是社會傳媒的一個核心組成要素,也是社會輿論得以形成、傳播的重要平臺,政治輿論作為社會輿論的有機組成自然也不會例外。俗話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故而開展榜樣宣傳、學習活動是有效發展政治輿論的核心途徑。借助于對優秀人物和先進事跡的了解、學習,少年兒童可以對正確的價值理念和道德情懷形成具象化的理解,并以“自我代入”的方式來完善自身的思想、行為,同時也可以增強他們對“少先隊員”這一身份的認同感和榮譽感[2]。
少先隊員的文化建設工作必須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正確的思想價值體系作為開展“紅線”,以此來推進少年兒童的政治社會化發展。良好的少先隊員文化建設工作能夠對少年兒童的思想形成“潤物細無聲”的能動影響,而少年兒童也可以通過有關的活動積極參與到政治社會建設當中,以此來實現自我政治社會化發展的高質量、高效率推進。
對標于少先隊員的文化建設活動應當具有更多的形式,相關的工作模式也要做到“百花齊放”。筆者在調查當中發現,一部分小學對于少先隊員文化建設工作的開展存在著嚴重的“形式主義”問題,沒有對少先隊員們的實際情況做出準確調查和切實考慮,常常以“應付檢查”或“完成指標”作為開展工作的唯一追求,忽略了對學生們政治社會化潛能和靈感的有效激活與釋放。
很多小學教育工作者出于對小學生發育水平的過分“照顧”,傾向于自己完成大部分乃至全部的少先隊員文化建設工作方案的設計和實施,沒有充分發動少先隊員參與其中,使少先隊員經常以“配角”乃至“龍套”的角色出現在工作體系當中,沒有真正傾聽、采納少先隊員的合理意見和建議,這對他們的實現政治社會化發展的積極性無疑會造成沉重的打擊[3]。
除此之外,一部分小學對少先隊員文化建設工作的重要價值認識不夠,盲目提倡“學習壓倒一切”的主張,不鼓勵甚至變相限制少先隊員文化建設活動的發展,這也在很大程度上遲滯了少先隊員政治社會化發展的總體進程。
在開展少先隊員文化建設工作具體主題的篩選工作時,小學教師要從為少先隊員們所熟悉的日常文化傳統角度出發,積極體現“因地制宜”的原則。此外,相應的文化建設工作也要避免“流于形式”,而應追求對少年兒童政治社會認知思維的深度改造。
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言:“讓每堵墻都走上講臺,讓每朵花都成為老師。”這句話所彰顯的就是環境滲透理念的正確價值。因此,小學教師應當進一步搞好以促進少年兒童政治社會化發展為主題的環境建設工作,利用校園文化墻、校園網以及隊刊、板報、校園廣播等載體積極開展主題教育,以讓少先隊員在耳濡目染之間獲得有效的自我提升。
“自主”、“自立”和“自動”是現代教育所應當彰顯出的科學執行理念,也是“生本”教學思維的核心和雛形,其所提倡的是把學生塑造為富有主見、能力和自覺性的高質量人才。
少先隊是少先隊員開展自我教育和自我發展的平臺,對標于少先隊員的文化建設工作也要以充分發揮少先隊員的主觀能動性為核心要義。據此,小學教師需要尊重少先隊員的個人意愿和能力,將一些比較簡單的任務交給他們去自主完成,并給予他們最大限度的支持和信賴,自己則更多地扮演起協助者和組織者、協調者的角色,讓少先隊員的政治社會意識、能力得到充分的鍛煉和強化。
少年兒童的自主行為能力畢竟有限,因此對于少先隊員的文化建設工作也離不開少先隊輔導員的深度參與和有效支持。陶行知先生認為真正有質量的教育要充分發揮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所以,少先隊輔導員一定要將自己的業務提升作業一項重要工作來看待,以身作則地帶領全體隊員積極關心國家大事、學習黨政文件,并和隊員一起參與一些政治討論活動[4]。
此外,少先隊輔導員還要從理論學習和工作交流的角度出發來做好自己的業務提升工作,積極開拓自身的思政教育和政治社會化工作執行視野,讓自身“燈塔”的作用得以被更好地發揮。
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少先隊員則是少年兒童中的先鋒者和優秀代表者,對于他們的教育必須要得到更大程度的重視。小學教育工作者要積極完善少先隊員的文化建設工作,從培養少年兒童的政治社會化素養角度出發做好相應的方案,圍繞多元主題設計、執行體系性的策略,以此來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和教育發展事業,也為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提供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