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博
企業社會責任作為企業與社會之間的一種關系和義務,逐漸成為組織發展和可持續性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通過探討企業社會責任在組織中的實施與效果評估體系,旨在深入了解企業社會責任對組織的影響及其可持續性的重要性。文章首先闡述了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和內涵,對企業社會責任在組織中的實施現狀,包括內部管理、利益相關者參與和社會貢獻等方面進行了探討,對企業社會責任實施的效果評估方法和指標體系,包括經濟、環境和社會維度的評估進行了簡要的分析。
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經營中所承擔的社會、環境和利益相關者責任,通過履行企業社會責任,企業在能夠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關注社會和環境的良性互動,推動企業的可持續性發展,從而回饋社會并與利益相關者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共贏關系,提升了企業價值并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雖然在實施過程中,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可能會推高企業運營成本,但是從可持續發展角度和企業價值角度來看,這增強了可持續經營假設,提升了利益相關者的評價,降低了環境成本的支出從而最終提升了企業價值。
步入21世紀以來,中國企業越來越重視社會責任方面工作的影響,提出很多企業社會責任方面的舉措。本文以巨潮資訊網上相關公司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和企業社會責任管理條例為研究對象,針對中國市值前20的上市企業社會責任實施的現狀進行分析,研究發現截至2023年6月,市值排名前20的上市公司中近五年公司公告涉及“社會責任”的公司有15家,15家公司均出具社會責任報告。其中部分公司在近五年連續出具“企業社會責任年度報告”。我國企業社會責任意識越發受重視,但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目前,上市公司企業社會責任的范疇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環境保護方面,企業應積極采取措施減少對環境的不良影響,包括降低能源和資源消耗、減少污染排放、推動可持續發展等;員工權益方面,企業應關注員工的權益和福利,提供安全和健康的工作環境,促進員工的職業發展和培訓,并遵守勞動法律法規;社區發展方面,企業應尊重當地社區的文化和利益,積極參與社區的發展,支持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等社區項目,提供就業機會,改善社區生活條件:供應鏈管理方面,企業應確保供應鏈中的合作伙伴遵守道德和環境規范,防止勞工剝削、人權侵犯和環境破壞等不當行為;消費者權益方面,企業應提供安全、合法、質量可靠的產品和服務,保護消費者的權益,提供準確、透明的信息,回應消費者的反饋和投訴。
企業社會責任是現代企業發展的重要方面,對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保護環境、促進社會和諧具有重要作用。而企業社會責任評估體系作為衡量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手段,對相關企業實施情況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影響,但我國企業社會責任評估體系在實踐中存在一些不足。
(一)指標體系不完善
當前,我國企業社會責任評估指標體系建設仍不完善,現有指標體系缺乏全面性和針對性,無法準確反映企業在社會責任方面的表現,如某些評估指標偏重于環境保護,忽視了社區發展等方面的考量。此外,指標體系中的一些指標定義模糊、測量方法不科學,導致評估結果的可信度受到質疑。
(二)評估標準缺乏一致性
我國企業社會責任評估標準缺乏一致性也是一個突出問題。不同的評估機構和行業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評價標準存在較大差異,缺乏統一的評估框架和標準體系。這種缺乏一致性導致了評估結果的不可比較性,降低了評估體系的科學性和可信度。
(三)數據可信性難以保證
企業社會責任評估需要大量的數據支持,然而我國企業社會責任評估體系中存在數據可信性難以保證的問題。一方面,企業提供的數據可能存在不真實、不全面或夸大的情況,為了塑造良好的社會形象而進行虛假報告。另一方面,評估機構獲取的數據來源可能存在信息不對稱或不完整的情況,無法全面準確地了解企業的真實情況。這些問題都導致評估結果的準確性和可信度受到質疑。
(四)評估結果的有效運用不足
盡管企業社會責任評估產生了評估結果,但在實際運用中存在有效利用不足的問題。評估結果往往僅僅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地分析和挖掘。同時,缺乏有效的反饋機制和激勵機制,評估結果對企業的監督和改進作用有限。這導致評估結果無法有效地推動企業改善社會責任表現和實現可持續發展。
(一)建立綜合指標體系
完善企業社會責任評估指標體系,使得構建的相關指標體系更加具體、科學,并考慮不同行業的特點和需求,包括環境、員工權益、社區發展、供應鏈管理、消費者權益等方面的指標,并通過權重設置和綜合評估方法形成綜合評價結果。此外,應識別與組織及其利益相關者最相關的實質性問題,建立物質性評估指標,將其納入指標體系,參考國際公認的框架,如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RI)標準、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或ISO 26000社會責任指南,這些框架提供了較為全面的指導和指標,可以更有效地改進指標體系評估體系,同時需要平衡定性和定量指標,在指標體系中同時包括定性和定量指標。定量指標能夠提供可衡量的數據,而定性指標則提供了對組織文化、利益相關者參與和治理實踐的洞察力,確保透明度和披露,定期審查和更新指數評價結果。
(二)強化評估標準的一致性
加強評估機構之間的溝通和合作,形成統一的評估標準和框架,提高評估結果的可比較性和科學性。同時,還應鼓勵行業組織和政府制定行業標準,促進企業社會責任的一致性和可持續發展,讓相關的利益相關者,包括行業專家、非政府組織和社區代表,參與到評估標準的制定和完善中,他們的意見可以提供有價值的見解,幫助確保標準是相關的、實用的,并反映了圍繞企業社會責任的不同觀點和關注,為負責評估企業社會責任表現的評估員提供培訓和指導,確保他們對評估標準有透徹的理解,并能一致地應用這些標準。
(三)加強數據可信性
建立嚴格的數據收集和審核機制,確保企業提供的數據真實、準確、完整。評估機構應加強對數據來源的調查和核實,確保評估結果的可信度。同時,鼓勵企業公開披露相關數據,增加信息透明度和公信力,建立一個標準化的報告框架,明確界定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數據要求,該框架應該概述組織需要披露的具體信息,包括關鍵績效指標(KPI)、衡量標準以及數據收集和計算的方法,實施企業社會責任數據的獨立驗證和保證機制,鼓勵各組織聘請有信譽的、被認可的審計師來進行這些評估,同時加強監管,指定特定的部門或機構負責監測和執行企業社會責任數據報告要求,這些實體應有權進行審計、檢查和調查,以確保遵守數據報告標準,并識別任何操縱數據或虛假陳述的情況,建立明確的數據質量標準,以確保CSR數據的一致性、準確性和完整性,提供關于數據收集、驗證和報告方法的指南,以幫助組織保持高質量的數據。強調數據完整性的重要性以及提供虛假或誤導性信息的后果,對不遵守數據報告要求的行為進行處罰,以阻止組織提供不準確或不完整的數據,反之,對那些承諾提供透明和準確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組織提供獎勵,如減稅或優惠待遇。
(四)促進評估結果的有效運用
建立有效的反饋機制和激勵機制,將評估結果與企業的激勵制度和獎懲機制相結合。鼓勵企業根據評估結果進行改進和優化,引導企業積極回應評估結果,并在企業決策、戰略規劃和經營管理中加以應用。同時,政府部門和社會組織可以通過相關政策、獎勵和宣傳等手段,推動企業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如引入激勵機制,鼓勵公司自愿參與企業社會責任評估,包括向那些表現出模范企業社會責任的公司提供稅收優惠、贈款或其他形式的財政獎勵,表彰和宣傳表現出色的公司,可以作為一種積極的強化手段,激勵其他公司改善其企業社會責任的努力。
(五)提升評估體系的科學性和可信度
加強相關研究和專家的參與,基于科學理論和方法,不斷優化評估體系,提高評估的科學性和可靠性。同時,建立第三方評估機構的獨立性和專業性,確保評估過程的公正性和客觀性,實施質量保障措施,使評估系統具有科學嚴謹性和可信度,包括對評估過程的定期審計、檢查或評估,以確保對科學原則和標準的遵守,建立機制來解決任何已發現的缺陷或差異,對評估系統進行定期評估,以評估其科學性、有效性和可信度,監測來自利益相關者和評估者的反饋,以確定需要改進的地方,積極推動體系完善工作,提高系統的科學基礎。
我國企業社會責任實施依然有可進步的空間,當前我國企業社會責任評估體系存在著指標體系不完善、評估標準缺乏一致性、數據可信性難以保證和評估結果的有效運用不足等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可以通過建立綜合指標體系,加強評估標準的一致性,保障數據可信性,促進評估結果的有效運用等措施,通過改進和完善企業社會責任評估體系,更好地推動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促進企業社會責任實施,保障可持續發展的實現。
(作者供職單位:湖南科技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