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農業農村科技教育中心 王公卿
小麥是主要糧食作物,搞好小麥生產,降低小麥生產成本,對我國糧食安全意義重大。本文以小麥生產及成本作為調研內容,以家庭農場和普通農戶作為調查對象,結合調研成果,分析探討小麥生產降本增效技術路徑。
小麥生產成本包括種子、農化消費、耕作、管理人工等部分。近年,家庭農場小麥每667 m2生產成本456元,每667 m2產量為600 kg,小麥每千克價格為3 元,每667 m2產出效益1800 元,投入產出比1:3.95。扣除每667 m2流轉費用1000 元和生產成本,每667 m2純收入344 元。家庭農場的主要收入來自秋季作物,種植面積達到一定規模,可形成規模效益。小農戶小麥每667 m2生產成本562 元,每667 m2產量為550 kg,小麥每千克價格為3 元,每667 m2產出效益1650 元,投入產出比1:2.94。每667 m2小麥收入1088 元。以上表明:小農戶投入成本明顯高于家庭農場;農化消費在生產成本中占比較重;家庭農場小麥產量水平高于普通農戶。
小農戶投入成本明顯高于家庭農場的主要原因是小農戶生產管理多為購買消費,不能購買的部分則增加了人工成本,購買消費和人工成本增加小農戶生產成本;家庭農場受國家項目扶持相對較多,其自主機械化作業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產成本。
家庭農場每667 m2投資農化消費253 元,占比55.5%;小農戶每667 m2投資農化消費302 元,占比 53.7%。家庭農場農化消費投入高于普通農戶。其中,肥料投資是主要的農化消費,家庭農場和小農戶的肥料投資分別占農化消費的88.9%、82.8%。主要原因是肥料對小麥的貢獻率占50%~60%。農民對化肥貢獻認知較早,重視化學肥料投入。
1.家庭農場主是高素質農民,接受專題培訓較多,農業技術水平較高。
2.農場主專注農業,管理專業。普通農戶勞力資源多數是農民工,農民工雙重角色的轉換也會影響到小麥生產。多種因素致使家庭農場生產的小麥產量普遍高于普通農戶。
加快農業生產經營方式轉變,規范有序推進土地流轉,實行規模經營,有利于農業裝備現代化、生產規模集約化、經營管理信息化、新技術推廣精準化、小麥生產種植結構優質化、小麥生產成本最小化、降耗增效最大化。
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現代化農業的典型標志是農業裝備現代化。用工業化成果裝備農業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有效路徑。智慧農機裝備推廣應用,農機農藝融合不僅能夠大幅度提高作業效率,減損降耗,提高產量,而且能夠顯著節約人工成本。
化肥是小麥生產中主要的農化消費,降低農化消費的主要途徑是推進化肥減量增效。首先,為了提高農業的產出效益,保護農田生態,實現農業綠色健康持續發展,有必要推進化肥減量增效。其次,要擺正化肥減量施用與糧食安全的關系。考慮糧食安全,離開化肥行不通,盲目減肥不可取。既要避免化肥妖魔化傾向,又要避免農業專一化學化。實現化肥減量增效須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上,減少不合理及多余的化肥用量,核心是提高肥料利用率。
農藥在小麥生產成本占比中雖不及化肥,但過量施用農藥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小麥生產成本,同時增加小麥生產安全風險、小麥質量安全風險和生態環境安全風險。減量科學施用農藥,精準施藥,科學防控。一方面,可以有效減少小麥生產安全風險;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小麥產量,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糧食生產,根本在耕地,命脈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動力靠政策。農業部門在穩定小麥種植面積的同時,持續培肥土壤,提升耕地質量,挖掘小麥增產潛力,加以配套“種子芯片”、配方施肥、綠色防控等技術措施,提高小麥單產,是增加種植小麥效益的關鍵。
麥田管理人工成本較高的原因主要體現在灌水方面。高標準項目的實施較好地解決了農民澆水難的問題,改變過去農民不澆水、澆保命水,實現澆豐產水。打造高標準農田灌排工程,推廣農業節水技術,特別是噴灌、滴灌技術可以有效提高灌水質量。據調查,與傳統灌溉施肥相比,小麥生產每667 m2可節約用工60 元,節電節水20%~30%;如采用水肥一體化技術,肥料施用更均勻,肥料利用率提高,可節肥10%~30%。優良排水工程為小麥豐產豐收提供了保障,降低了洪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