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汶勃 姚麗麗
跨學科主題學習是《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的亮點和難點。本文以小學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上冊中《美麗文字 民族瑰寶》單元為原點,汲取多學科中漢字文化元素,跨界整合成新的大單元并展開教學設計。
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具有綜合性。此處的綜合性是根據某一研究主題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多學科中挖掘不同的傳統文化因子,找到不同因子中的連結點,從而產生網絡效應,促進學生學習的綜合化。
跨界融合、協同創新最終的目的是實現教師價值引導和學生主體建構的統一。因此教師在設計跨學科的主題學習活動時要有機地融入多學科育人元素,讓價值引導環節在課堂教學和課程建設中“如鹽在水”,將思政育人的過程化于無形。
跨學科學習注重以生活為基礎拓展道德與法治學習的空間,其學習領域不再局限于課堂、學校,更多的是倡導學生走進生活,走向社會,在社區、博物館、城市街巷更廣闊的領域。
道德與法治學科以成長的我為原點,探索我與社會、我與國家等的關系。此類探索需要在不同學科素養相融下挖掘教學中具有統攝作用的關鍵內容,整合后的教學內容能成為勾連學科內知識和學科間知識的橋梁。
在跨學科實踐中,關鍵問題的提出尤為重要,其向上聯通核心素養,向下承接具體的表現性任務。提出關鍵的、真實的問題鏈;在問題鏈驅動下組建任務群;通過任務群的設定從而解決問題鏈中的問題,這是學生參與深度學習以及解決如何跨學科的關鍵。
表現性評價是一種基于循證思想的教學評價,其要求素養的達成通過外顯的行為來體現,其中物化的學習成果如設計方案、創意制品等是最能體現學生達成預期結果的證據。
本單元主題確定為“我做漢字推廣大使”,確定主題基礎上明確教學目標為1.結合道德與法治、語文、數學等學科,讓學生了解了解漢字的起源與發展。2.探究漢字發展歷史,堅定文化自信。
在理解“漢字文化源遠流長”跨學科大概念及若干交叉大概念的基礎上,讓師生圍繞主干問題層層追問形成問題鏈:“甲骨文是怎么發現的”“漢字字體的變遷是什么樣的”“造紙術、活字印刷術等發明與漢字發展有什么關系”。
在聚焦目標后,依據問題鏈設置任務群:
任務1:請為漢字博物館寫一份導覽說明。任務2:請為漢字的技術載體制作年代尺。任務3:請用兒童的思維與想象創新塑造古文字。任務4:請利用數學思維分析與解決改進記錄漢字材料的相關問題。
以小組為單位對學習活動過程和成果進行自評、小組成員互評以及教師評價,有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自我發現、完善、改進,學會團結協作、創造與表達。
總的來說,本大單元教學設計充分發揮了多學科之間的互補效應,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未來創新能力。在未來的教育發展中,跨學科教學必將成為教育改革和教育發展的重要方向和發展趨勢,值得進一步探索和思考。
(作者單位:吉林省長春市東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