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進成
理解文化自信的內涵,需要多維度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文化自信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文化建設領域的重大理論創新,體現了我們黨對我國文化建設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
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自信進行了科學論述,逐步深化對文化自信的認識。2014年2月,將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并列提出;2014年3月,在三個自信之后,單獨提出文化自信,并特別指出其根本性;2014年12月,強調了文化自信的基礎性;2015年11月,強調了文化自信的本質性;2016年5月,進一步表明了文化自信的根本性、基礎性、本質性。2016年7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全黨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的范圍,即對哪些文化的自信,可以從以下兩個維度分析:
首先,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論述維度理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講話中談到三種文化,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所以,文化自信是對這三種文化的自信,是對中華民族不同歷史時期文化的自信,其實就是對中華民族全部優秀文化的自信。
其次,要從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出發理解文化自信的范圍。根據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道德、文化、政治等上層建筑都是經濟內容的反映。同時,從文化本身的性質來說,文化又是時代的反映,是時代政治、經濟、社會、道德、心理等所有情況的反映。所以,時代不同,文化必然不同,必然帶有那個時代的印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對我國傳統社會情況的反映,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情況的反映。雖然三種文化都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但也有所不同。
三種文化產生時間不同,具體內容亦有差異,但同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又是先后產生、相互聯系、一脈相承的。
與其他四個自信相比較,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
“更基礎的自信”是指前四個自信以文化自信為基礎,文化自信能推動其他自信持續存在、不斷發展。
“更廣泛的自信”是就文化自信的影響廣度而言的。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和思想層面的存在,是一種無形的力量,不僅影響著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等宏觀事物,而且影響著微觀個體的思維方式、為人處世方式等方方面面;不僅影響人們的外在行為,而且影響人們的內心想法。所以文化自信是一種影響面非常廣泛的自信。
“更深厚的自信”是就文化自信的持續時間和影響力度而言的。文化自信的確立需要較長時間,而一旦確立就會長久地影響國家、社會和個體,不容易發生改變。同時,文化自信是深藏于人內心的一種自信,這種自信對社會個體的影響力度遠遠大于其他三個自信。
首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歷史基因。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這些優秀傳統文化推動了中華民族發展進步,而且為當時的世界提供了文明參考,對人類歷史的進步發揮了重要作用。
其次,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成就是文化自信的實踐基礎。我們黨領導人民經過浴血奮戰取得了新民主主義的勝利,在古老的東方建立了社會主義新中國;新中國建立后,我們又取得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偉大成就,走出了一條與西方異質、卻更加成功的現代化之路。這些偉大成就充分證明了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實踐影響力,這是我們提出文化自信的實踐理由。
(作者單位:中共威海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