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萍
關鍵詞:指向語用;小學語文;“1+X”閱讀教學
前言:在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階段的教學,要讓學生掌握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通過課程的學習,讓學生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生活中,都能夠做到靈活運用。而教師需要通過自己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并結合課堂上的實踐,設計出具有指向性的語用教學環節,實現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提升。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結合部編版教材閱讀單元訓練目標,以課文為中心,搜集整理不同布局、不同開頭、不同結構的名篇范文全文或選段,形成系統的閱讀指導“1+X”,設計更科學實用的特色化閱讀環境。根據學生實際,制定詳實的閱讀訓練計劃,以便分階段分步驟實施,創建一套閱讀訓練模式,有效進行閱讀教學。
一是閱讀思維不夠開闊。對于走馬觀花這類閱讀方式來說,它根植學生心中,對學生的閱讀態度影響深遠。在學生還沒有正式進行系統閱讀學習的時候,學生就已經接觸過閱讀了。只是在以前的閱讀活動中,都是由學生自己選擇閱讀內容,自主開展閱讀活動,不會對閱讀中的相關細節和內容進行再一次的思考和分析。由此所帶來的后果便是學生閱讀的時候走馬觀花。這種不好的閱讀習慣等到正式進行閱讀的時候,會對學生后續的學習造成不好的影響,同時也會為教師的教學帶來困惑。
二是對閱讀的重要性不認知。對于學生來說,他們當前的閱讀效果不好,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學生自己沒有認識到閱讀的重要性。認知不強,在一般的學生看來,閱讀就是為了完成學校布置的任務,對于自己的成長發展來說并沒有太大的影響,其實這種觀念是不對的。在閱讀的過程中,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而且對于學生的思維來說,也有極大的發展。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將一件事情完整地說清楚,就需要從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這幾個方面進行全面地思考。但是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并不會進行這一方面的思考,從而就影響了學生的閱讀效果。
小學語文教師為了做到將指向語用與“1+X”相結合,需要選擇合適的主題。所謂的合適主題,實際上強調的就是對整個教學核心進行整理。小學生雖然接受能力很快,但是他們的發散性思維還未完全形成,針對一些比較繁復的內容,不容易形成明確的記憶點,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幫助學生找準一個核心,從核心出發,形成環環相扣的知識鏈,從而實現學生學習思維上的提升。因此,在這樣的教學思路的指引下,教師需要對教材的單元進行重新梳理,形成新的思考方式,推動學生取得進步。
根據指向語用與“1+X”相結合的要求,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設計的時候,需要給學生豐富閱讀的內容。在以往的閱讀教學活動中,比起語言運用,教師更多的是進行文章篇幅內容的講解,目的是讓學生掌握文章的結構,形成文段細節分析的意識。雖然這一方面工作也很重要,但是從指向語用的角度來看,為了更加符合教育的需求,教師應該要從語言的角度入手,通過進一步豐富閱讀文章中的遣詞造句內容,由此來加強學生對于課程知識的分析,從而有效地推動學生語用能力的提升。
小學語文教師設計閱讀教學時,立足指向語用與“1+X”相結合的要求,要做到加強對學生的閱讀指導。從小學生本身的發展情況來看,文章的基本內容,學生自己應該都能讀懂,但是其中一些細節或者是核心思想方面的內容,就需要通過教師的指導才能夠有更深刻的體會和感受。因此,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為了要讓學生能夠有“哦,原來是這樣”的恍然大悟的感覺,就需要落實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并且在指導的過程中還需要注重學生的興趣,盡可能選擇學生喜歡的方式來助推指導的作用。
針對前面的情形說講,我們以部編版小學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為例。在這一單元的教學中,比如說教師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好課文里面提到的好詞好句,那么教師可以通過微課,先在網上尋找一些相關的圖片,然后根據這些圖片配上相應的課文里面的句子,然后制作成十分生動的小視頻,在課堂教學的時候,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從而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總的來說,以課標為方向,以部編版教材“1+X”課程體系為契機,以探索出適合小學生學情的、有層次的、有序的閱讀訓練主題和題目,以及能指導教師有目的、有方法教學閱讀的教案和課件為具體目標,以能培養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下三觀篤正、有國家意識、有大局觀念、有思想、有遠見的學生為宏觀目標,真正用好部編版語文教材。
參考文獻:
[1]周偉.小學語文“1+X”課外拓展閱讀的開展策略分析[J].考試周刊,2023(05):46-50.
[2]陳瑜.回歸本體,指向語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踐[J].小學時代,2019(12):16-17.
(作者單位:白水縣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