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烜 姚魁武

夏秋時節,瓜果飄香。最幸福的事莫過于一邊談天說地,一邊品嘗美味的瓜果。然而,由于每種瓜果性味不同,其適宜人群也會有所不同,并不是每個人都能隨心所欲地吃瓜,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如何理性吃瓜吧。
黃瓜古稱胡瓜,屬葫蘆科黃瓜屬植物,首見于唐代《千金要方食治》菜蔬篇,胡瓜后被人稱為黃瓜,黃瓜一詞首見于《本草拾遺》。《本草綱目》記載黃瓜性味“甘,寒,有小毒”。《食療本草》記載:“胡瓜(黃瓜)胃腸積滯,痞滿者宜。食用時可和溫熱類食物,如生姜同食以制其寒涼之性。”脾胃郁熱上蒸致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熱證宜食。
現代研究認為,黃瓜具有清熱利濕、養顏護膚和解毒的功效,出現咽喉腫痛、唇舌焦燥時,生食黃瓜,可起到清熱瀉火的功效。由于黃瓜屬于寒性食物,陽氣虛弱者食用后易導致腹瀉。《食療本草》也記載黃瓜“令人虛熱上逆,少氣”,寒性凝滯,陽虛者不宜食。小兒臟腑嬌嫩,脾胃未健全,寒涼甚者不宜食。
西瓜是葫蘆科西瓜屬植物,明代《農政全書》記載:“西瓜,種出西域,故之名。”《本草綱目》記載其性味“甘淡,寒,無毒”。《食物本草》認為:“西瓜,性寒解熱,有天生白虎湯之號,然亦不宜多食。”《日用本草》認為西瓜可“消暑熱,解煩渴,寬中下氣,利小水,治血痢”。《丹溪心法》則記載“治口瘡甚者,用西瓜漿水徐徐飲之”。
日常生活中,西瓜是消暑佳品,且西瓜子、西瓜皮均有不同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可合理食用。
作為堅果類食物,西瓜子富含脂溶性維生素A、維生素E,以及不飽和脂肪酸等,但多吃可能導致能量超標,建議每次食用不超過40克,每周不超過3次。西瓜皮作為藥材有清熱降火、降壓等作用。西瓜是最自然的天然飲料,而且營養豐富,但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腎功能不全、脾胃虛寒、風寒感冒初期患者,以及產婦和幼兒應慎食西瓜。
冬瓜是葫蘆科冬瓜屬植物,“白冬瓜”一詞首載于《名醫別錄》上品卷。《本草綱目》記載冬瓜性味“甘,微寒,無毒”。《食療本草》認為“熱者食之佳,冷者食之瘦人”。冬瓜有藥食同源之效,可起到潤肺生津、解毒排膿、通利小便、消除水腫、降脂減肥的功效。以冬瓜肉煮湯服食,可治中暑、高熱;以冬瓜瓤絞汁服,可止渴、解熱毒。
《食療本草》言“若要肥,則勿食”。因其性寒又利五臟,所以《食物本草》記載“久病陰虛者忌之”,這是因為久病者本就身體機能有所損耗,正氣虧損,再服冬瓜下氣則氣虛更甚。另外,冬瓜利水,陰血虧虛者更應忌食。
絲瓜屬葫蘆科絲瓜屬植物,首載于元代《飲食須知》。《本草綱目》記載其“甘,平,無毒”,將其收入燕菜類。《滇南本草》記載絲瓜“主治解熱、涼血、通經、下乳汁、利腸胃。并治痰火及癰疽瘡”。絲瓜能降實火,又能滋陰補腎降虛火,“久服能烏須黑發,延年益壽”。絲瓜具有保肝、降血壓、降血脂和抗菌的作用,其富含的膳食纖維對脂肪肝也有正向作用。
平時有煩躁、口干、口渴等癥狀的人適合食用絲瓜。但陰虛、腎精不固者,不宜多食。《飲食須知》言絲瓜“多食令痿陽事,滑精氣”。
瓜果屬中醫食療范疇,雖然其性能相對比較平和,一般沒有很大副作用,但中醫治病強調辨證論治,因此食用瓜果需要根據個人體質。近期,三陽患者越來越多,如果有消化道不適癥狀,進食瓜果更需要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