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其,王澤盛
[1.中共湖南省委黨校(湖南行政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6;2.華中師范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9]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同樣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闡述中國式現代化時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1]22他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和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上強調:“黨的領導直接關系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運、最終成敗。”[2]堅持和加強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是我們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證。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決定著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征、貫穿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全過程、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的前進方向。究其根本,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前提條件,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全面領導的必然結果。中國式現代化是人類文明發展新形態,打破了西方國家對于現代化的話語壟斷,也走出了蘇聯模式現代化的失敗詛咒,彰顯了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為世界上其他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提供了中國藍本,對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發展有著重要啟發和貢獻。在新時代新征程中,我們必須堅持和加強中國共產黨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全面領導。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下中國式現代化獲得成功推進和拓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中國共產黨針對中國式現代化目標,不僅僅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從思想上高屋建瓴進行指導,還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中腳踏實地、身體力行,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將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作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原則加以強調,同時指出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在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過程中,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是根本性的、決定性的,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決定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性質、決定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征自然也是題中之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中國式現代化的特征表現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1]22人口規模巨大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我國人口規模已達14億多,超過現有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我國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難度可想而知。西方主要國家實現現代化時國內人口多以千萬級為主,面臨的發展情況、人均現代化程度均較為簡單,致使其實現現代化時不需要面臨人口規模這一現實問題。而我國則不同,我國要實現的現代化必須是14億多人口整體邁進的現代化,人口規模巨大這一現實問題就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特殊所在。由于人口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全部人口總和,我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現代化難題,中國式現代化的艱巨性和復雜性要求我們必須發揮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作用,在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下凝聚人口力量,挖掘人口優勢,讓中國式現代化在發展途徑和推進方式方面體現出自身人口特點。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既是中國式現代化實現的難點,也是中國式現代化實現的巨大優勢。首先,我們要看到人口規模巨大且人口分布不均衡帶來的發展難題。由于農村人口多、城鄉和區域發展差距大等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確實存在,人口基數大帶來的社會保障、民生就業等問題也不容小覷,因此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從人口規模巨大這一基本國情出發,不要好高騖遠,不要不切實際,要做到穩中求進。但是,我們也要看到人口規模巨大具有的優勢,中國共產黨一貫注重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在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下匯聚14億多人口力量所帶來的發展動能必將勢不可擋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中國式現代化的特征在于:“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1]22共同富裕從馬克思、恩格斯時代起就是社會主義追求的終極目標,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自不例外。共同富裕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實現的,西方國家現代化道路也沒有實現共同富裕,西方式現代化是少數人富裕的現代化,是財富分配不均和社會兩極分化的失衡現代化。共同富裕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作為中國式現代化必須達成的目標,與西方國家現代化道路迥然有異。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必須在實現過程中發揮黨的全面領導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要分階段促進共同富裕。”[3]黨的十八大以來,針對共同富裕這一遠大目標,我們打贏了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完成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為共同富裕的實現積累了經驗、創造了條件,其中黨的全面領導作用最重要。我們要看到我們追求的共同富裕不同于西方國家的現代化,我們的共同富裕是先富帶后富,通過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發展需求,讓共同富裕由少數人的富裕惠及全體人民,這就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實現共同富裕要始終堅持和加強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解決好發展與共享的關系,既要將蛋糕做大又要將蛋糕分好,最終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國式現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中國式現代化的特征在于:“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1]22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對于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倉廩實”“知禮節”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象征。西方國家現代化道路片面地追求物質財富,以經濟指標衡量國家現代化發展程度,雖然實現了現代化,但也隨之暴露了諸如物質主義、拜金主義等不良社會思想的廣泛存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與之相比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發展的現代化,在實現二者協調發展中一定要發揮好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高樓大廈在我國大地上遍地林立時,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也應該巍然聳立。”[4]國家的現代化離不開物質文明的發展,如果沒有堅實的物質基礎,那么現代化就如同無根之萍、無本之木,但是物質財富的豐富不能作為現代化發展的全部,在現代化發展過程中同時要注重人們精神的富足。物質貧困不是中國式現代化,精神貧乏同樣不是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齊飛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不同于已有的西方現代化發展模式,更迥異于蘇聯模式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既要體現為物質文明的發展又要體現為精神文明的進步,要讓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互相關聯,既要實現“衣食足”的物質富裕,又要實現“知榮辱”的精神富裕。在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下,最終達成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中國式現代化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中國式現代化的特征在于:“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1]23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強調人與自然是同呼吸、共命運的有機整體,提倡的是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保護自然的發展理念,破壞自然環境、無休止向自然索取必然會招致大自然的報復,全球氣候變暖、土地荒漠化嚴重等皆是明證。西方國家現代化發展過程完全是對自然環境的掠奪,雖然西方國家實現了現代化,但對自然造成的傷害是不可逆的,西方現代化“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能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模板。中國式現代化必然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然要求黨的全面領導發揮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強調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在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下,我們取得了生態文明建設的一系列成就,我們在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的同時強化系統治理,堅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走上了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道路,使得我們的水更清、山更綠、天更藍,生態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走上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正確道路。中國式現代化在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目標時,必須摒棄傳統的以人為發展中心的思想誤區,要充分認識到人與自然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有機整體,在注重經濟發展的同時要倡導綠色轉型、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在生產發展的同時強調生態良好,讓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進程中得到充分體現。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中國式現代化的特征在于:“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1]23和平與發展一直是時代的主題,走和平發展道路也是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共同愿望。西方國家的現代化道路伴隨著殖民的掠奪、戰爭的劫掠,是一條充斥暴力的現代化發展之路,與當今世界格格不入。西方國家現代化走的是損人利己的道路,其中充滿著血腥,無數落后國家遭受了殖民掠奪和戰爭的傷痛,無數無辜人民遭受了剝削和壓榨。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道路走的是正義之路,始終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必然要求執政黨有作為,要求黨的全面領導發揮作用。中國共產黨歷來主張和平發展,始終強調合作共贏。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新型國際關系,發出“一帶一路”倡議,走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之路,向世界表明了中國和平發展的決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天下太平、共享大同是中華民族綿延數千年的理想。歷經苦難,中國人民珍惜和平,希望同世界各國一道共謀和平、共護和平、共享和平。”[5]當今世界正經歷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全球發展的不確定因素和地區發展的不穩定因素,和平發展道路成為世界人民克服危機、創造未來的必由之路。中國式現代化是不稱霸和不搞擴張的現代化,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超越了西方國家現代化道路“國強必霸”的思維誤區。這是我國現代化建設取得一系列偉大成就的原因所在,必將得到其他發展中國家廣泛認同。
近代以來西方國家的現代化有力沖擊了中國傳統社會,封建階級和資產階級都對中國早期現代化進行了嘗試,但毫不意外都以失敗告終,證明全盤接收西方國家現代化經驗是行不通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現代化是結合了中國具體國情的現代化,經過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探索和推進,獲得了強大支撐,為今后不斷拓展和深化奠定了扎實基礎。縱觀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歷程,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地位舉足輕重,中國式現代化始終有著明確的目標、清晰的方向,經由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式現代化的各階段緊密銜接,可以說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貫穿中國式現代化產生、發展的全過程。
西方國家通過工業革命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西方國家現代化進程,伴隨著西方國家現代化進程,世界其他國家遭受了西方國家的殘酷掠奪和剝削,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和發展危機。為了尋求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國人民先后采用不同方式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探索。當時國內普遍的共識便是國家富強才能夠免受屈辱,而能夠使國家富強的道路便在于推動國家現代化發展。為此,中國有識之士如代表封建地主階級的洋務派和代表資產階級的維新派、革命派都在探索中國現代化道路,但是他們付諸實踐的現代化由于沒有結合中國具體國情,天生便存在缺陷,所以很快夭折。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指導下,汲取經驗教訓,使中國式現代化得以萌芽。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的任務雖然是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國家,但是中國共產黨也沒有忽視對現代化道路的探索。毛澤東同志在黨的七大上提出:“沒有工業,便沒有鞏固的國防,便沒有人民的福利,便沒有國家的富強。”[6]隨后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同志進一步提出:“分散的個體的農業經濟和手工業經濟,是可能和必須謹慎地、逐步地而又積極地引導它們向著現代化和集體化的方向發展的。”[7]這都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對中國現代化進行探索的有力證明,但是當時由于應對革命形勢的需要而沒有全面展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民黨反動統治留給我們的是滿目瘡痍、一窮二白的破爛攤子。面對這種情形,為了更好地恢復和鞏固經濟,中國共產黨通過實行過渡時期總路線,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肅清了封建流毒和資產階級殘余,讓中國得以徹底改頭換面,為推進中國現代化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在中國現代化探索過程中,中國共產黨遵循社會主義發展規律,創新性地提出“四個現代化”。周恩來同志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提出:“我國的經濟原來是很落后的;如果我們不建設起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我們就不能擺脫落后和貧困,我們的革命就不能達到目的。”[8]這是對“四個現代化”的最初表述。黨的八大將“四個現代化”寫入黨章:“使中國具有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9]自此,“四個現代化”的地位得到確定。后來,隨著探索的深入,中國共產黨又將其中的“現代化交通運輸業”改為“現代科學文化”,之后又提出要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至此,“四個現代化”涵蓋的內容基本成型。2021 年11 月11 日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在回顧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取得的成就時指出:“黨提出努力把我國逐漸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領導人民開展全面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10]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中央明確提出實現“四個現代化”要采取“兩步走”戰略,在“四個現代化”布局下,我國現代化建設取得了一系列偉大成就。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四個現代化”為開端的中國現代化探索符合當時國情,解決了當時國家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盡管中途出現了挫折,但為后來的中國現代化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的工作重心發生了轉變,在黨的領導下我們以經濟體制改革為抓手,逐步擴展到全方位、各方面的改革,使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前進有了新的理論闡述和實踐方向。鄧小平同志首先提出“中國式的現代化”概念。1979 年12 月,他在同時任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談話時指出:“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11]1984 年3月,他在會見時任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時又指出:“這個小康社會,叫做中國式的現代化。翻兩番、小康社會、中國式的現代化,這些都是我們的新概念。”[12]由此,中國現代化建設有了全新的方向和更具體的目標,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式現代化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浪潮中不斷發展。中國式現代化與已有的西方國家現代化和“蘇聯模式”現代化有著根本區別,中國式現代化將“計劃”與“市場”都看作為社會主義經濟手段,由此找到了與其他國家邁入現代化截然不同的全新道路,顯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獨特優勢。為了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黨的十三大提出了現代化建設目標以及實現這一目標的“三步走”戰略,為中國式現代化指明了前進的方向。此后,隨著時代的發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與時俱進,中國共產黨對實現現代化“三步走”戰略進行了升級調整,變為新“三步走”戰略,與此同時還提出“百年奮斗目標”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縱然戰略有變化,但是最根本的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這條卻巋然不動。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讓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結出一個又一個勝利果實。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的探索與實踐,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充滿新的活力的體制保證和快速發展的物質條件。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中國式現代化發展也進入新階段。雖然形勢嚴峻、環境復雜,但是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問題導向,以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研判局勢,深入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向前發展。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式現代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得到成功推進和拓展。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時期,黨中央提出“中國式現代化”這一科學命題,通過“五位一體”總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等讓中國式現代化持續向前推進。在黨的二十大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21這無疑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最強音。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回答時代之問的完美答卷,通過強調底線思維維護國家發展安全,通過發揚歷史主動統籌國家全方位發展。中國式現代化在新時代的發展必須竭力避免“灰犀牛”“黑天鵝”等不確定因素的干擾,做到未雨綢繆、居安思危,充分認識到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不可能一帆風順,也更不會一蹴而就,在面對各類挑戰、各種風險時,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下堅持中國式現代化路線不偏、目標不移,堅持走新“兩步走”戰略,目標才會實現。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的特征、要求、原則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得到具體解釋,在“時與勢”“破與立”的統籌中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和實現路徑更加具體、更加明晰,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魅力得以綻放。習近平總書記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和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上深入闡述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為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現代化理念與現代化實踐同向而行的最新成果,在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下將會持續發展完善。堅持和加強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根本原則,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航向。中國式現代化目標遠大、前途光明,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在于要堅持和加強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要通過堅持和加強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為其領航定向,通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匯聚力量,通過加強中國共產黨的自身建設為其提供支撐,通過提升中國共產黨的治理能力為其保駕護航。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中既要注重做好頂層設計,又要注重做好摸石頭過河,切實在二者的統一中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目標的實現。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關系黨和國家前途命運,我們的全部事業都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都根植于這個最本質特征和最大優勢。在這個問題上犯錯誤往往是災難性的、顛覆性的。”[13]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龐大的工程,其艱巨性和復雜性不言而喻,堅持和加強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是做好這項工作的關鍵所在。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為中國式現代化領航定向。如果缺乏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那么中國式現代化這艘巨輪將失去方向,迷失在各種時代的漩渦中。萬山磅礴必有主峰,堅持和加強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是在百年來的無數斗爭中不斷總結出來的真理。回顧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堅持得好,我們的事業就健康和順,反之,我們的事業就會遭受挫折。面對紛繁復雜的國內外環境,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必須始終堅強有力,始終做到在政治領導上不松勁、在思想領導上不懈怠、在組織領導上不罷手。政治領導是中國共產黨全面領導的根本,政治領導的成效直接關系到中國式現代化能否實現,因此必須進一步突出中國共產黨全面領導的政治屬性,補足中國式現代化的短板和不足,讓目標順利實現。思想領導是中國共產黨全面領導的基礎,為中國式現代化前進提供思想引領。要始終抓好理論武裝,將意識形態領導權掌握好,深入凝聚中國式現代化的思想共識。組織領導是中國共產黨全面領導的保障,中國式現代化目標的實現需要調動各級組織的積極性,讓組織領導發揮以點帶面的良好效應,從而提高中國式現代化的執行力。通過中國共產黨全面領導的領航,中國式現代化必能行穩致遠。
中國式現代化實現的過程中,必須始終牢記“發展為了誰,發展依靠誰,發展成果由誰享”這一問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以人民為中心是評價現代化的首要標準,也是衡量現代化成果的重要尺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是一個抽象的、玄奧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止步于思想環節,而要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4]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離不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聚力助航,在中國式現代化發展中要遵循黨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一基本邏輯,身體力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站穩人民立場,維護黨同人民的魚水之情、血肉聯系。中國共產黨干事創業成功的一條重要經驗在于緊緊依靠人民群眾這一歷史的創造者,發揮人民群眾主體作用,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確保人民群眾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中國共產黨通過維護好人民群眾的利益凝聚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磅礴力量,通過充分動員人民群眾,讓人民群眾參與到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中來,最終讓發展成果由人民群眾共享。通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聚力助航,中國式現代化必將進而有為。
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不是簡單的理論推演,更不是快捷的實踐推進,而是需要黨的各方面建設形成合力才能完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在黨。”[1]63黨的自身建設自然成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中之重,黨自身建設得愈堅強有力,中國式現代化排除風險、戰勝挑戰的力量也就愈強大。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戰爭年代就形成的三大法寶之一,黨的建設好不好直接關系到黨的事業的興衰成敗。通過加強黨的自身建設的助力引航,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指日可待。為了進一步構建好中國式現代化的有效支撐,黨的自身建設必須得到加強,黨的自身建設的加強是我們今后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保障。加強黨的自身建設對于中國式現代化實現具有重大的意義。其中,黨的政治建設能夠提高黨員干部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的判斷力、領悟力和執行力;黨的思想建設能夠將全黨的意志統一到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黨的組織建設能夠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一支政治素質過硬、適應新時代要求、具備領導現代化能力的干部隊伍。同時,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需要大力弘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為黨的作風建設提供了舞臺;黨的紀律建設能夠讓黨風、黨性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發揮正本清源的效力;黨的制度建設為黨的其他方面建設提供基本遵循和制度保障,能夠幫助中國式現代化及時發現問題、修正錯誤、糾正偏差;黨的反腐敗斗爭能夠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提供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通過加強黨的自身建設提供的有力支撐和保證,中國式現代化必將不斷取得新勝利。
總而言之,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國家現代化、蘇聯模式現代化都有明顯區別,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式現代化之所以能,是因為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在其中發揮了“定海神針”作用,堅持和加強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證,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出路在于堅持和加強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新時代新征程,只要我們堅持和加強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就一定會順利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