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廣志,高繼文
(山東師范大學,山東 濟南 250358)
“斗爭精神”來源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發揚于中國共產黨理論發展和奮斗實踐。發揚斗爭精神,一直是中國共產黨克難制勝的力量源泉和重要法寶。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重要場合反復強調要堅持敢于斗爭。他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社會是在矛盾運動中前進的,有矛盾就會有斗爭。我們黨要團結帶領人民有效應對重大挑戰、抵御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必須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任何貪圖享受、消極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為都是錯誤的。”[1]12他在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強調:“我們黨依靠斗爭創造歷史,更要依靠斗爭贏得未來。”[2]83他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進一步強調:“全黨同志務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務必謙虛謹慎、艱苦奮斗,務必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絢麗的華章。”[3]1-2與此同時,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把“堅持發揚斗爭精神”[3]27列為前進道路上必須牢牢把握的五個重大原則之一,充分說明了新時代新征程發揚斗爭精神的重要性。在新時代新征程中,中國共產黨堅持發揚斗爭精神,蘊含深刻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和實踐邏輯。
馬克思主義是適應無產階級斗爭需要而產生,又在斗爭實踐中不斷向前發展的。馬克思主義具有徹底的革命性和斗爭性,發揚斗爭精神是其鮮明的理論品格。中國共產黨發揚斗爭精神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指導,在黨和人民事業推進中不斷創新、完善馬克思主義的斗爭理念和斗爭方法。
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存在辯證關系的理論蘊含著斗爭意識產生的必然性和斗爭精神的重要性。斗爭精神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它以客觀規律和現實條件為基礎,反映著社會存在的某些形式、內容和變化,又能夠隨著社會形態的轉化和發展而不斷向更高的意識形態階段演進。同時,斗爭精神作為變革性的社會意識,滿足了被變革社會的需要,具有產生的必然性。斗爭精神不僅依存于社會物質發展程度,而且反映了人民群眾的主動意識。馬克思主義認為革命性的社會意識具有較強的目的性和創造性。斗爭精神作為社會意識的一種高級形態,已經不僅僅是人的對象性的感性活動,它完成了從感性認識到理性思想的飛躍,它一產生就明確指向亟待變革的社會現實,有著鮮明的目的性。我們應當充分肯定精神活動在人們改造客觀世界進程中的能動作用。作為指引人們打碎舊秩序的精神力量,斗爭精神在社會文明的改革量變和革命質變過程中起到積極推動作用,引導著廣大人民群眾投身斗爭實踐,改造舊世界。所以,在社會文明的物質和實踐滿足變革要求時,需要作為社會活動主體的人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以推動變革的實現,這是斗爭精神作為革命性意識的價值所在。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國內外的復雜局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號召發揚斗爭精神,就是要求廣大黨員干部從思想意識層面樹立起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觀念,切實在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實踐中涵養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意志和本領,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實的保障。
馬克思主義關于矛盾的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斗爭的復雜性和長期性。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揭示了自然和社會的運動發展規律,強調任何事物和現象都是對立統一的,斗爭關系普遍存在于矛盾的雙方。馬克思指出:“兩個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爭以及融合成一個新范疇,就是辯證運動。”[4]605可見,辯證運動不是簡單的量的積累,矛盾的對立統一關系促成了自然運動和社會發展,兩方面關系缺一不可。如果只有統一而沒有斗爭,那么矛盾在量和質上都無法得到相對解決,事物就進入絕對靜止狀態。斗爭是辯證運動的必備條件,只有堅持斗爭精神,通過不斷斗爭才能推動事物向前發展。從社會歷史角度來看,造成資本主義社會階級對抗的直接原因是無產階級的貧困,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的必然結果,“在產生財富的那些關系中也產生貧困”[4]614,這種矛盾關系的解決必然要通過斗爭才能完成。辯證唯物主義的矛盾觀強調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既有主要矛盾又有次要矛盾,這就決定了斗爭的方向和過程具有復雜性,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所以,發揚斗爭精神不是教條的、一成不變的,而應該根據事物具體發展狀況、事物內部矛盾的變化開展適時的、科學的斗爭。同時,矛盾的普遍存在又決定了斗爭是長期的,必須在紛繁復雜的矛盾變化中尋找到科學有效的斗爭方法。從中國共產黨的奮斗歷程來看,中國共產黨始終敢于直面矛盾、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堅持有理有利有節,合理選擇斗爭方式、把握斗爭火候,在原則問題上寸步不讓,在策略問題上靈活機動。”[1]227新時代新征程,我國面臨的風險和挑戰十分復雜,任務非常艱巨,我們要在斗爭本領的提升和斗爭方法的創新上狠下功夫,冷靜分析、科學研判各種矛盾和問題,在發揚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中不斷化解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難題。
馬克思主義關于階級斗爭和社會變革的理論體現了發揚斗爭精神的必要性和艱巨性。《共產黨宣言》指出:“至今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5]社會是隨著人類實踐的發展而不斷進步的,社會形態的更替又是通過不同階級之間的斗爭來完成的,這是一個合規律性的歷史過程。馬克思指出:“一個階級剛剛開始同高于自己的階級進行斗爭,就卷入了同低于自己的階級的斗爭。因此,當諸侯同君王斗爭,官僚同貴族斗爭,資產者同所有這些人斗爭的時候,無產者已經開始了反對資產者的斗爭。”[4]16階級對抗和階級矛盾在階級社會都是自始至終存在的。當社會矛盾積累到完全激化階段時,反抗意志就會充斥整個下層階級。斗爭意識和斗爭精神作為階級對抗的產物,它能喚醒人們起來對抗并推翻剝削自己的上層階級,促使階級斗爭勝利完成,促進社會形態轉變。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狀況、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規律決定了階級社會中階級對抗和階級斗爭的歷史必然性,但斗爭過程一定是艱辛的。作為社會資源和經濟利益既得者的上層階級不會輕易拱手讓出自己的既得權力,必定會通過強硬、虛偽的手段來欺騙和壓制反抗階級。恩格斯在評價19 世紀初期英國工廠主們默認工聯力量的存在和適時舉行工人罷工時指出:“所有這些對正義和仁愛的讓步,事實上只是一種手段,這種手段可以使資本加速積聚在少數人手中,并且壓垮那些沒有這種額外收入就活不下去的小競爭者。”[4]368因此,無產階級只有通過最堅定的斗爭意志、最徹底的斗爭手段以及應時而變的斗爭策略才能撕碎資產階級的虛偽面紗,并通過必要的經濟斗爭、思想斗爭和政治斗爭打碎資產階級國家機器,最終奪取無產階級革命的完全勝利,這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國內的社會主要矛盾早已不再是階級間的矛盾,不具有強烈的對抗性,但堅持發揚斗爭精神,推進偉大斗爭,有了新的斗爭方向和斗爭對象。在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認識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勇于戰勝一切風險挑戰。我們必須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國防和軍隊建設、港澳臺工作、外交工作、黨的建設等方面堅持發揚偉大斗爭精神,深入開展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立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改革開放、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都是在斗爭中誕生、在斗爭中發展、在斗爭中壯大的。”[1]225在百年奮斗歷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發揚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優秀品格和優良傳統。偉大斗爭精神在黨的不同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發揮著不同的歷史作用,但都推動了黨和人民的事業不斷向前發展。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歷經困苦與波折,堅定不移帶領廣大人民群眾積極開展多方面多形式的斗爭,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中國共產黨在我國民主革命任務異常艱巨的背景下誕生,此后致力于團結帶領工農群眾投入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斗爭中。大革命時期,五卅運動、省港大罷工等,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斗爭意識,在全國掀起了群眾性革命浪潮。毛澤東同志在評價湖南農民運動時指出:“其勢如暴風驟雨,迅猛異常,無論什么大的力量都將壓抑不住。”[6]13“一切帝國主義、軍閥、貪官污吏、土豪劣紳,都將被他們葬入墳墓。”[6]13這種民族斗爭意識的覺醒是新民主主義革命事業能夠在中華大地開展開來的重要前提,為中國共產黨的早期成長和發展凝聚了強大的工農力量。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在物資匱乏、兵源短缺的條件下,中國共產黨領導紅軍廣泛建設革命根據地,同國民黨反動派展開英勇的武裝斗爭。在軍隊和黨內問題上,堅決同錯誤思想進行斗爭,反對本本主義,確保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通過革命實踐和艱苦奮斗鑄就了偉大的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等,譜寫了偉大斗爭精神的內在基調。九一八事變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漸超越國內階級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中國共產黨率先高舉武裝抗日旗幟,主張停止內戰、一致對外,實事求是地轉變斗爭策略,積極組織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挽救民族危亡。這期間,毛澤東同志明確指出:“斗爭是團結的手段,團結是斗爭的目的。”[7]745黨靈活的斗爭形式極大地團結起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激發了全民族共同抵御外敵侵略的堅強斗爭意志,為如何取得抗戰勝利指明了斗爭方向。針對國民黨頑固派的防共、限共、反共政策,毛澤東同志則強調要同他們進行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明確“只有堅持對頑固派的斗爭,才能振奮精神,發揚勇氣,團結干部,擴大力量,鞏固軍隊和鞏固黨”[7]755。這表明中國共產黨在發揚團結斗爭精神中能夠堅持底線思維,堅定不移同一切想要扼殺黨、覆滅黨、顛覆黨的反動勢力作堅決斗爭,保證了中國共產黨不斷發展壯大。
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為實現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推進社會主義建設,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軍隊和國防等各領域積極開展斗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不畏挑戰、發揚“趕考”精神,通過穩定物價、統一財政、完成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等,迅速鞏固新生政權,為人民創造了穩定的社會環境。中國共產黨不懼帝國主義威脅和壓迫,毅然派出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作戰,保家衛國。正是依靠著這種敢于斗爭、不畏強敵的精神氣概,我們不僅有力打擊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帝國主義國家的囂張氣焰,而且提高了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國際上的聲望,為我國爭取到了相當長時間的和平發展環境。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為堅決反對資產階級侵蝕和影響,黨中央接連發出《在增產節約運動中堅決進行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的斗爭》《必須嚴重注意干部被資產階級腐蝕的問題》《大張旗鼓地進行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的斗爭》等指示,嚴肅查處劉青山、張子善等貪污案件,堅決同一切損害黨的形象的腐敗問題作斗爭,在黨政體系和社會層面掀起清正廉潔之風。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黨和人民以極高的斗爭熱情、極強的斗爭意志投入社會主義建設,涌現出了錢學森、鄧稼先、王進喜、焦裕祿等先進典型,鑄造了“兩彈一星”精神、大慶精神、焦裕祿精神等一系列精神,這是黨和人民不忘斗爭初心、不褪斗爭本色的生動體現。
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勇于發揚開拓創新的斗爭精神,解放思想,重整旗鼓,通過黨和人民實事求是地艱苦奮斗,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大踏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面對“文革”遺留問題,黨中央痛定思痛,明確指出解放思想的緊迫性和重要性。鄧小平同志指出:“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眾的思想,四個現代化就沒有希望。”[8]143這種敢于自我革新的精神氣魄,為改革開放的順利推進營造了積極的思想氛圍。經濟建設是新時期開展斗爭的中心任務,發展生產力是關鍵。鄧小平同志指出:“生產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而且是很重要的革命,從歷史的發展來講是最根本的革命。”[8]311鄧小平同志還強調:“我們黨提出的各項重大任務,沒有一項不是依靠廣大人民的艱苦努力來完成的。”[9]4正是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人民群眾的創造力和創新力得到空前解放,不斷實現一個又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建設目標,展現出黨和人民極強的主動創造精神和莫大斗爭勇氣,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此外,中國共產黨堅持在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方面開展積極斗爭。鄧小平同志指出:“這個任務還沒有結束,可能至少還要進行一個世紀的斗爭。”[9]289表明了黨和人民堅決同霸權主義、強權政治作長期斗爭的決心。進入21 世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迎來新發展,新的風險挑戰也不斷出現。2001 年1月,江澤民同志在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指出:“偉大事業需要并將產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撐和推動著偉大的事業。”[10]進一步點明了發揚斗爭精神同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關系,翻開了新世紀發揚斗爭精神的新篇章。2008 年5 月發生汶川地震,廣大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團結一心、頑強拼搏,奮力同自然災害作斗爭。胡錦濤同志指出:“在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災害的艱苦搏斗中,我們的民族和人民展示出了十分崇高的精神。”[11]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眾志成城抗震救災,顯示出了中華民族敢于同天地災害作斗爭的強大力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面臨的風險挑戰前所未有,新的國內外形勢和發展任務要求全黨上下要深入發揚斗爭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實現偉大夢想,必須進行偉大斗爭。”[1]12他強調:“全黨要充分認識這場偉大斗爭的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發揚斗爭精神,提高斗爭本領,不斷奪取偉大斗爭新勝利。”[1]13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直面矛盾問題,敢于變革,勇于斗爭,“經受住了來自政治、經濟、意識形態、自然界等方面的風險挑戰考驗,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推動我國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3]6。在實踐中,中國共產黨堅決同危害國家政治安全的風險挑戰作斗爭,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防止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決反對一切削弱、歪曲、否定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錯誤言行,保證偉大事業順利推進。在經濟方面,面對國內產業轉型升級與結構調整壓力,面對國際經濟環境帶來的風險挑戰,黨和人民始終堅持正確的經濟建設方向,不斷健全金融風險防范機制,保障關系國家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重要領域安全,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保駕護航。主動斗爭、敢于勝利,就是要能夠應對并戰勝一切未知的困難和挑戰。在社會領域,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嚴重危害到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安全,黨和人民尤其是一線醫護人員從未因工作艱難而退卻,全國上下眾志成城,勇于奉獻,迎難而上,共同鑄就了偉大抗疫精神。在黨的建設方面,敢于自我革命、自我斗爭始終是中國共產黨的鮮明政治品格。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堅持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堅持黨要管黨、依規治黨,堅定不移同腐敗現象作斗爭,“持之以恒正風肅紀,以釘釘子精神糾治‘四風’,反對特權思想和特權現象,堅決整治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剎住了一些長期沒有剎住的歪風,糾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頑瘴痼疾”[3]13。通過不懈努力,中國共產黨建立起了比較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反腐敗斗爭取得壓倒性勝利并全面鞏固,管黨治黨寬松軟狀況得到根本扭轉。總的來看,發揚斗爭精神在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發展中起到了巨大的推進作用,在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征程上必將發揮更大的作用,我們必須堅持發揚斗爭精神,勇奪斗爭新勝利。
新時代新征程面臨新的斗爭,只有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才能打開新的局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實現偉大夢想必須進行偉大斗爭。”[1]225他指出:“在前進道路上我們面臨的風險考驗只會越來越復雜,甚至會遇到難以想象的驚濤駭浪。”[1]225-226在新征程中,我們必須以更加堅定的斗爭意志、更加高超的斗爭本領,淬煉斗爭思想,找準斗爭方向,深入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進行新時代新征程的偉大斗爭,就要保持清醒頭腦、把準斗爭方向。長期以來,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團結帶領全國人民攻破一道道難關,完成一個個目標,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正確的斗爭方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產黨人的斗爭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大方向就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不動搖。”[1]226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這是新時代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根本保證,又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將偉大斗爭推向更高階段的關鍵所在。把握正確斗爭方向,就是要求我們要善于撥開問題迷霧,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共產黨人的斗爭,從來都是奔著矛盾問題、風險挑戰去的。”[1]226我們要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以清醒頭腦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有效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堅持斗爭是破解矛盾的手段,抓住矛盾主要方面又是高效率高質量解決問題的關鍵,廣大黨員干部應在斗爭實踐中錘煉斗爭意志、提升破解難題能力。同時,在斗爭中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守正確斗爭立場、明晰正確斗爭原則。立場和原則問題是馬虎不得的,廣大黨員干部作為黨的肌體細胞,在大是大非面前要有清醒的認識和自覺的行動,要更加自覺地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敢于同損害黨和人民利益的一切錯誤思想和言行作斗爭,迎難而上,主動承擔斗爭責任。
進行新時代新征程的偉大斗爭,就要掌握斗爭理論、淬煉斗爭思想。斗爭是一門藝術,是一門學問,不能簡單地看作一種活動。高級形態的斗爭有著深厚的理論基礎和先進的思想作指導,要通過理論學習和思想淬煉弄清為什么要敢于斗爭、為誰而斗爭、如何發揚斗爭精神等一系列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學懂弄通做實黨的創新理論,掌握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夯實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思想根基,理論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堅定,斗爭起來才有底氣、才有力量。”[1]227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忠實信奉者和堅定實踐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斗爭的領導力量,黨的一切斗爭活動都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現實寫照。新時代深入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要按照馬克思主義斗爭理論,在斗爭實踐中深刻領悟無產階級政黨的斗爭前途和建設方向,切實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更加善于斗爭。新時代黨的創新思想充滿了斗爭智慧,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加強黨的建設,只有牢牢把握住這一條,才能不斷增強黨的斗爭定力和斗爭能力,才能在未來錯綜復雜的局勢中永葆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更好地以偉大斗爭完成黨的歷史任務。馬克思主義把實現人的解放作為斗爭的終極訴求,我們在斗爭中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1]39中國共產黨之所以始終得到最廣大人民的衷心擁護,就是因為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始終致力于維護好、實現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廣大黨員干部要在斗爭實踐中團結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共同為創造幸福生活而斗爭。
進行新時代新征程的偉大斗爭,就要改進斗爭方法、提高斗爭本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 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創造了許多世所矚目的發展奇跡,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國共產黨善于組織開展與時俱進的斗爭,能夠在實踐中不斷練就過硬的斗爭本領。新時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黨和人民的事業發展面臨新的任務、新的機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這要求我們必須不斷改進斗爭方法、提升斗爭本領,從而才能更好地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和時代之問。在偉大斗爭中推進偉大事業就要注重策略、方法,講求斗爭藝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根據形勢需要,把握時、度、效,及時調整斗爭策略。”[1]227斗爭不是一意孤行,爭強好勝,不講策略。在矛盾問題面前,要善于運用歷史思維、辯證思維、底線思維,要善于透過現象抓本質,把握斗爭內在規律,科學預判矛盾的發展趨向,依靠靈活多變的斗爭策略搶占先機、奪取勝利。社會發展是連續性和階段性的統一,新階段新任務需要有更加過硬的斗爭本領,廣大黨員干部只有強化增強斗爭本領意識,清楚認識到自身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切實在斗爭實踐中長才干、強筋骨,不斷提升斗爭本領的廣度和深度,才能有底氣、有信心完成黨和人民交給的任務,才能游刃有余地處理和解決未知的困難和風險。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一項艱巨的斗爭任務,必須在實際工作不斷增強斗爭的時效性、靈活性和科學性,唯有如此,才能涉過全面深化改革的“深水區”,啃下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硬骨頭”。
進行新時代新征程的偉大斗爭,就要增強憂患意識、堅定斗爭意志。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縱觀古今中外,民族興亡寓于憂患安樂之中。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正是在憂患中逐漸覺醒,在不屈斗爭中不斷走向復興。今天,我們已經取得了許多振奮人心的偉大成就,但不能就此松懈、丟掉斗志。習近平總書記告誡廣大黨員干部:“昨天的成功并不代表著今后能夠永遠成功,過去的輝煌并不意味著未來可以永遠輝煌。”[1]70在新時代新征程中,我國發展需要應對的風險和挑戰、需要解決的矛盾和問題比以往更加錯綜復雜,居安思危方能闊步向前。我們要對危害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以及人民根本利益的一切潛在風險和問題保持時刻警惕,全面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增強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的政治自覺。我們要增強見微知著能力,洞察并消滅一切可能阻礙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潛在隱患和頑瘴痼疾。在追逐夢想的道路上敢于拼搏、敢于斗爭,關鍵是要保持住堅韌不拔的斗爭意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面臨的各種斗爭不是短期的而是長期的,至少要伴隨我們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過程。”[1]226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可謂任重而道遠,沒有百折不撓、愈挫愈奮的斗爭意志是不可能取得最終勝利的。新時代的黨員干部要不斷增強志氣、骨氣、底氣,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壓,深刻學習革命前輩能吃苦、敢沖鋒的斗爭精神,永葆共產黨員不畏艱辛、迎難而上的優秀品質。提高斗爭本領沒有止境,發揚斗爭精神永遠在路上,唯有保持堅定斗爭意志才能持續凝聚起高歌猛進的時代力量,奮力譜寫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華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