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057部隊 田仁強 王 斌
隨著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向軍事領域延伸融合,無人裝備成為各軍事大國重點發展的作戰力量。加強無人裝備的作戰運用研究,對于打贏未來戰爭具有重大意義。本文結合登陸戰斗的難點和無人裝備作戰優勢,對無人裝備在現代登陸作戰中的應用方向進行了重點闡述,并從多用途化、集群化、智慧化3 個方面對未來無人裝備的發展趨勢進行了展望,為無人裝備的體系建設和發展運用提供借鑒參考。
近年來,人工智能、無人操控、物聯網等技術的高速發展,有力推動了軍事技術和軍用裝備的革新。以無人機、無人車等為代表的無人作戰裝備在阿富汗戰爭、俄烏沖突等實戰環境中的運用,表明無人作戰裝備正深刻影響著現代戰爭形態和作戰方式。登陸作戰是我軍長期鉆研的重點課題,深入研究無人裝備在登陸戰斗中的運用,對于適應戰爭形態、建立作戰體系、創新戰術戰法、牽引建設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登陸作戰是對據守島嶼、海岸的防御兵力開展的進攻戰斗,是組織和實施最為復雜的戰斗形式之一,作戰難點主要體現在以下4 個方面。
一是戰場掌控要求高。登陸戰斗作戰空間全域多維,跨海航渡、搶灘登陸、縱深進攻都需要有信息、情報、火力、保障等要素的支持。因此,戰斗全程對制空權、制海權、制信息權、制電磁權等戰場控制權保持很高的要求。二是指揮協同難度大。登陸作戰屬于典型的軍兵種聯合作戰,作戰規模大、行動范圍廣、協同內容多,作戰要素間及時的指揮調度和精準的協同配合存在較大困難。三是后裝保障實施難。登陸作戰戰場力量種類多、數量大、分布散,保障需求差異大,由海向岸的保障鏈條使得后裝保障難以及時有效展開實施。四是作戰人員傷亡多。登陸作戰需要背水攻堅,任務十分艱巨,作戰力量梯次參戰,沖擊與反沖擊往復交織,雙方對抗激烈,人員傷亡風險極高。
相較于有人裝備,無人裝備在作戰中具有以下4點突出優勢。一是戰場生存能力強,由于不受適配人體設計的制約,無人裝備的體積小、重量輕,機動性強,具有較強的行動隱蔽性。二是戰場適應性強,可以在高溫、高壓、極寒、缺氧、有毒、輻射等不適宜人類行動的惡劣環境中遂行作戰任務。三是持續作戰能力強,無人裝備續航時間較長,且無需進行生存補給,可以長時間、不間斷地開展行動。四是作戰效費比高,無人裝備生產制造和使用維護的成本較低,替代人類遂行高危任務和進行高烈度對抗,能大幅減少戰場傷亡。
基于眾多的優勢和特點,無人裝備在現代登陸戰斗中可被應用于戰場感知、指揮通信、前沿破障、火力打擊、后裝保障等多個方面,與傳統裝備的有機結合將發揮出更大的作戰效能。
戰場感知。登陸作戰,戰場維度廣、跨度大,實時、全面、準確地獲取戰場信息,是決定作戰指揮與行動成敗的關鍵。以無人機為主要代表的無人偵察裝備不受地形和氣候條件影響,可以相對隱蔽地突破敵方防控體系,潛入敵方戰場各個角落,充當全天候的“戰場觸角”,依托搭載的各類聲、光、電、磁傳感器和紅外、雷達等監視識別設備,敏感地捕捉戰場環境變化、敵情動態、時敏目標,實現“立體偵察、全維感知”,為作戰指揮提供有力情報支撐。同時,無人偵察裝備可以使用激光束等對敵重要目標進行定位和指示標識,引導后方火力進行精準打擊;通過無人裝備的跟蹤監視,評估毀傷效果,對火力打擊質效進行實時反饋,為后續的行動決策提供參考。將小型無人偵察機等無人裝備配屬至戰斗班組,將大大拓展戰斗編組的感知視野,有效增強班組的戰斗能效和自我防護水平。
指揮通信。登陸戰斗中,通信鏈條順暢是應對戰場變化、調度作戰力量、把控戰斗進程的重要保證。以無人車、無人浮標、無人機等為載體,搭載中繼通信設備的無人通信平臺,可以作為戰場前沿的信息傳輸節點,加強超出視距通信范圍、衛星通信盲區或通信受限地區的通信覆蓋,在指揮中樞與各作戰要素之間建立穩定可靠的信息傳輸渠道,保證前方戰場態勢的及時后傳和后方作戰指令的準確前送。搭載電子對抗載荷的無人機等裝備,可以在敵區范圍內對敵方通信和控制系統進行電子壓制,干擾敵指揮控制鏈路。
前沿破障。登陸戰斗中,敵方水際灘頭往往布滿水雷、地雷、軌條砦、鐵絲網等障礙,用于遲滯登陸行動。快速有效破除各類障礙,開辟上岸通路,是登陸部隊順利突擊上陸的前提。傳統破障主要依靠航空兵力多波次轟炸、專業艦艇的深水炸彈爆破、破障車輛或人工抵近定向清障進行,存在著破障精準度差、效率低、彈藥消耗大等局限,并且由于敵方灘頭一線火力密集,抵近破障具有較高的戰損和傷亡風險。使用無人艇、無人潛航器等無人平臺,可以由登陸艦等母艦在離敵岸較遠的距離釋放,憑借其速度快、隱蔽性強的特點,快速接近水際障礙,通過在障礙附近發射破障彈,完成障礙的清除。同時,這些無人平臺可以搭載障礙探測設備和識別系統,實現對障礙的先期識別;根據障礙類別,調整破障平臺搭載的武器和彈藥,從而實現對不同類型障礙的精準化清除,提升清障效果;搭載標識系統,可以在完成破障后及時標識上岸通路,為突擊上陸部隊提供方向指引。
火力打擊。登陸作戰是進攻屬性的戰斗,火力是癱瘓敵方防御體系、實現作戰目的最重要的倚靠。登陸部隊在航渡階段對火力有很大的依賴性,攜帶反潛、反艦、對地、對空等各類攻擊載荷的無人機、無人艦艇等無人平臺,可以在超視距情況下對敵方水面艦艇、岸灘工事、直升機等目標進行精準打擊,及時摧毀威脅目標,掩護航渡行動;搶灘登陸階段,敵方將充分利用岸防優勢,依托殘存工事障礙,進行灘頭抗擊,殺傷登陸部隊突擊力量,無人兩棲突擊車等地面突擊平臺可在灘頭發揚火力,對敵作戰力量和工事火力進行牽制,降低人員傷亡;向縱深攻擊階段,兩棲步戰車、突擊車等有人裝備受地形限制大,無人車等突擊裝備可以作為縱深突擊力量的伴隨火力,增強掃殘兵力的火力輸出,實現優勢互補、協同增效。
后裝保障。登陸戰斗的作戰力量長時間遠離后方全維度作戰空間,使得“點多、線長、面廣”成為作戰保障的主要特點,持續、高效、及時的后裝保障是作戰制勝的基礎保證。相較于傳統的人工力量組織保障,無人保障裝備的在許多方面具有顯著優勢。在物資保障方面,具有一定載重能力的無人機、無人車等無人裝備,能夠全天候、全時段執行物資輸送和分發作業,有效提高物資轉運效率,縮短戰斗準備和灘頭卸載、補給時間。兩棲步兵陸上戰斗階段,除了攜帶戰斗武器裝備、彈藥,還需要攜帶食品、飲用水等生活補給,無人車、機器狗等伴隨保障裝備,可以攜行更多的彈藥、食品,有效減輕戰斗員的個人負載,增強戰斗班組的機動性和長時間、遠距離持續作戰能力。在醫療救護方面,無人救援裝備機動性強,受戰場環境制約小,可以有效利用黃金救援時間,對戰傷人員進行點對點的后送治療,降低對傷員的二次傷害可能和因醫療救治不及時造成的減員。在裝備保障方面,使用無人投送裝備可以突破裝備保障預測性攜帶易損件的保障模式,克服人工前送時間長、效率低的不足,通過戰場裝備實時反饋的備件需求,自主設定保障路線,精準、高效地完成備件的前送或調配,使裝備戰斗力得以及時恢復。
一是多用化設計。隨著無人裝備更加廣泛作戰參與和相對靈活的應用設計,無人裝備將通過標準化平臺、模塊化設計、軟硬件配合,從單一功能型向“一型多用、多能一體”方向發展運用。以戰場環境和任務需求為牽引,以偵察、監視、搜索識別、通信控制、火力打擊、電子戰、運輸投送等功能為基礎,通過變模塊、變載荷等方式,實現若干項功能的集成、切換和拓展,使無人裝備的戰場適應性和作戰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二是集群化運用。對功能相同或功能互補的無人裝備進行分布式組網,以集群模式執行作戰任務,將會成為無人裝備戰場運用的主要方式。在戰斗中,無人機集群構成的“蜂群”,無人艇、無人潛航器集群構成的“魚群”,以及無人戰車集群構成的“地面突擊群”,可以在作戰空域、海域、陸上對敵實施協同突防、飽和攻擊,大幅增加敵方的防御壓力,從而以較低的成本獲得較大的作戰收益,實現“1+1 >2”的作戰效能。除了應用于集群攻擊行動,無人裝備集群還可根據作戰需求,遂行更多作戰行動,如防空、反無人攻擊等集群防御行動,以及誤導敵方判斷、掩飾我方意圖的集群干擾、誘騙行動等。
三是智慧化賦能。隨著機器學習、云計算、大數據處理等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應用,無人作戰平臺將逐步由人工主導執行向機器自主決策發展,成為具有一定獨立作戰能力的戰斗力量。無人裝備依托軍事云數據平臺、智能算法以及自身搭載的各類信息化模塊,對戰場上獲取的態勢變化數據進行融合計算和判斷,并基于所承擔的作戰任務自主作出行動決策并執行,通過這種“觀察-判斷-決策-行動”自主循環模式不斷鞏固提高自主水平,實現對戰場復雜性突發情況的自主有效應對,提高戰術層面的任務執行能力。基于此,人類將更加著眼于戰略、戰役層面的把控,并根據前沿作戰力量和云平臺的數據反饋,進行更好地調度和決策,從而實現高效率、高質量的人/機體系協同,使綜合戰力得到倍增。
如今,無人裝備已頻繁亮相演習場和實戰環境,可以預見,在更為先進的作戰理念和技術水平的加持下,無人裝備將在未來登陸作戰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發揮更重要的作用,繼而不斷推動戰爭模式的變革。對我軍而言,應當順應戰爭潮流,加大無人裝備操作、維護保障等新質作戰力量培養,深化無人戰法研究,注重無人裝備的體系建設,推進有人/無人裝備的體系融合,加強無人裝備通信控制和反無人技術研究,從而牢牢掌握未來戰爭克敵制勝的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