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曉雅
(湖北大學藝術學院)
為更好地傳承國畫藝術,大量畫家在歷史發展中不懈努力,使得國畫藝術表現形式豐富,其中國畫人物的意境表現對國畫的內涵和價值十分關鍵。中國畫的靈魂就是意境,只有通過良好的意境才可以更好地彰顯國畫的藝術特征。意境對于國畫與其他繪畫類別的劃分意義重大,意境的表達可以彰顯國畫中所體驗的民族風情和地域特色,有利于傳承我國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特征,且國畫人物在發展過程中,意境必不可少,其可以幫助人們領悟藝術生活,升華生活真諦,這就需要針對國畫人物中意境的傳達與表現重點關注。
國畫繪制中,長期以來追求的重點目標就是作品意境的塑造,意境是評估國畫作品的關鍵指標,也是繪畫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屬于國畫繪畫的核心內容。從意境內涵角度分析,在所繪制的國畫作品中,能夠做到虛實結合,情景交融,誘發無限的想象空間,提升繪畫的美感。簡單來說,國畫作品的內涵展示及思想情感均與意境的塑造密切相關。從意境的塑造需求出發,當前畫家在進行國畫人物塑造中,大都會從作品的立意角度出發,以求實現作品的內涵和情感體驗,由中國畫角度分析,最早在唐代王昌齡的作品《詩格》之中體現了意境的特征,全詩以意境、情境和物鏡為主開展塑造,由此可見,意境僅僅代表了一種詩境,其與當前美學概念之中的情感渲染存在一定差異性。在繪畫藝術長期發展的過程中,意境已經逐漸成為繪畫作品表達的關鍵,是繪畫鑒賞的關鍵元素,畫家只有在進行人物與景物表現過程中,通過意境彰顯自身情感才可以達到繪畫的高超境界,間接對畫家自身的美學修養得以彰顯。從欣賞者角度分析,其在欣賞繪畫作品之中,極易產生與意境相關的共鳴,更好地體悟國畫作品的情感內涵。
早在南北朝時期,我國就出臺了關于國畫意境表達的相關描述,自唐宋以后,意境表達形式更加豐富化和多樣化,古人對意境的要求較高,宋朝,大量國畫作家在表達意境中,要求嚴格,所以,國畫人物畫意境的已經彰顯必須沿襲古人的優秀思想理念,要強化對意境的重視程度,使得國畫藝術更富形象化特征。中國畫意境要求嚴苛,大量國畫無法同時彰顯人物與山水的特性,在國畫發展歷程中,需要關注國畫人物的畫中意境的表達與表現,以傳承國畫人物繪畫特色[1]。
我國國畫人物發展歷史悠久,自敦煌莫高窟之中的人物至唐代繪畫作品之中的人物,其意境表達豐富,內涵充足,在描繪人物形象的過程中,所消耗的力量也較大,依靠精細的線條,可以將背景與人物結合,所以,當前大量國畫作品中的人物所帶給人們的視覺沖擊依然十分強烈,其會增加國畫的審美價值。落在隋朝時期,我國國畫人物質量不斷提升,到達了國畫人物繪畫的黃金時期。
國畫人物意境傳達之中,若是缺少意境和形神,將影響國畫作品的趣味感和意義性,影響欣賞者觀看以后的個人感受。中國畫歷史傳承中,并不重視視覺的真實體驗,也不會過度重視事物的自然特征,而是更加重視以繪畫的內容彰顯具體事物的情感和人的獨特意志。所以,國畫意境表現中,需要用心體悟,不可過分虛假。在表達國畫人物意境中,畫家不僅需要優化藝術形象的展示,還需要優化畫面結構的構思,含蓄的彰顯繪畫意境,以意境的輔助作用下,可以激發欣賞者的思緒,調動其思維,深化其情感體悟。在傳達國畫人物意境中,畫家的思維形式十分關鍵,畫家只有將自身的繪畫才藝巧妙地應用于意境營造之中,才有利于結合人物形態和思想情感,更好地塑造國畫人物作品。
國畫人物作品意境傳達中,若是詩意與繪畫藝術產生完美沖擊結合,才可以輔助欣賞者形成更加豐富的情感體驗,所以,在創作國畫人物中,畫家必須將個人情感與藝術素養融入到作品之中,以此豐富作品內涵,彰顯作品的意蘊美。畫家在國畫人物表達之中,必須近距離地收集與之相關素材,部分情況下所創造的人物必須接近于真實人物,以此輔助人物真實性和經典程度的提升。例如:作品《祖孫四代》(劉文西)之中,準確形象地描繪了黃土高原經典農民的形象,展示了農民樸實無華的特征,彰顯了對農民的無限贊美。分析該作品人物形象的原因,主要由于作者在進行國畫人物形象創作過程中,選擇與陜北農民相近的角色,真實性地展現角色特點,在近距離地與陜北農民相接觸的過程中,更好地感受到了農民的生活特點、性格習性及務農中的情態表現。所以,國畫人物意境傳達中,畫家必須貼近畫作之中人物的形象,融入個人情感,以巧妙地融合所刻畫的人物情景及當前世界的精神特點,以更好地將人物、景觀與事物相結合,彰顯作品的內涵,體現作品的意境[2]。
畫家個人的審美體現就是國畫人物作品的“感悟”,這一“感悟”的創造性較強,也是畫家進行國畫作品創作中所必備的主要素養之一。畫家的感悟可對畫家獨特的情懷及情感進行塑造,畫家的情懷特殊,具備十分高尚的心境,具備獨特的眼界和廣闊的胸懷及豐富的情趣特征。所以,“感悟”構成了畫家獨特的語境需求及其相關的審美標準,有利于提升作品的活力,展現作品的內涵,凸顯特定的情形。其中不僅涵蓋畫家的個人藝術素養,還展現了畫家開闊的眼界視野和高尚的精神世界。
大量畫家均在生活中積累了大量繪畫作品經驗,能夠從自身經歷出發,在繪畫作品中創新創造,基于自身對繪畫與實際生活的感悟,針對世間萬物的理解開展作品的創造。以張大千為例,其最后在等峨眉山以后,創作了繪畫作品《峨眉接引殿》,其中深切地表達了其對峨眉山難以割舍的情懷,又比如其晚年創作的《喬木高士》,深刻地表達了自己對人生的思量。又比如在《柱石圖》之中,鄭板橋應用獨特的情感和表現手法,借助石油,表達了對陶淵明高尚人格及剛正不阿性格的贊美,其曾表達過“敢云我畫競無師”,表現了其獨特的“感悟”和對生活特殊的感觸,國畫人物中的意境傳達也與畫家獨特的情懷和感悟相關。
中國畫的創作思想之中,講求虛實結合,指的是將“虛”與“實”相結合,屬于畫家繪畫中必須掌握的重要技巧。所謂“虛”指的是畫家在進行國畫人物創作中,精準形象地描述的人物形象,而“虛”則是“實”的拓展和延伸,虛實結合的創作手法,可以更好地彰顯國畫人物的意境,凸顯作品的“言外之意”。與其余繪畫作品對比,國畫人物的畫家數量相對較少,其中黃光甫作為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創作的作品《一簾春風》和《清香》,就很好的應用了虛實結合的繪畫方式,在開展繪畫中,將人物性格與人物形象完美結合,注重人物的深入彰顯,不僅注重細節的描繪,更加注重已經表達的虛化和實化,以此活靈活現地展現了國畫人物形象,讓人們在欣賞作品中,不僅可以觀看到完美的人物形象,還可以根據所處的情境,聯想到作品的意境,體會作品中的內涵,在實景之中發散思維,聯想到與人物相關的虛景[3]。
從繪畫角度分析,繪畫的本質就是畫家以獨特的形式將自我認知依靠繪畫的方式進行表達,所以良好的國畫作品不僅需要展示畫家高超的繪畫技巧,還需要自然地表現出作品之中的靈動性與趣味性。也就是說,國畫人物作品在繪制過程,不需要彰顯畫家的內心世界,并且畫家需要將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內涵等全部融于繪畫作品之中。根據我國國畫人物畫發展歷史分析,國畫畫家需要細致地描繪人物的特點,其屬于國畫人物畫繪制的主要目標,繪制中還需要盡可能地要求人物繪制得形象、生動、傳神、具體。所以國畫人物畫繪制中以形寫神屬于人物意境傳達的主要方法。分析國畫人物畫繪制過程中形神兼備及以形寫神等表達形式,畫家只需要將人物的神與形統一進行表現,就可以提升繪畫內容的靈動性,使其人物表達更加形象具體,更有利于彰顯繪畫者的思想內涵。所以在以形寫神地進行人物繪制中,畫家需要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氣氛特征,依靠人物身段對人物的性格進行塑造。只有有效利用以神寫神的方式才能夠體現國畫人物的精髓,比如顧愷之在進行人物繪制過程中,明確表示人物塑造和繪制需要以形寫神,畫家需要對人物形象、性格等深入腦海,并以形進行展示,在繪畫中,需要牢牢把控人物特點,注重人物的眼神和手勢交流,重視人物細節展示。國畫人物作品創作中,需要以“肖行”為創作根本,表達意境,梳理作品主次,以更好的彰顯人物的性格特點,確保所描繪的人物形神兼備。當前,繪畫藝術不斷發展,傳統的意境表現形式已經不單單是意境傳達的位移形式,由于繪畫藝術水平的提升,審美需求也不斷提升,畫家在創作人物畫時,不僅需要強化外在表現,還需要把控藝術體現及文化特點,豐富畫面內涵,激發欣賞者自主探究意境的欲望,以此使其更好地發現國畫人物的美,體悟人物特征。
古詩詞表達之中,經常會利用借物抒情的方式表達內心情感,在國畫人物形象塑造之中,也需要更好地融入畫家的真情實感,借物抒情,將情境與景物緊密結合,豐富作品內涵,賦予作品靈活,構造出獨特的國畫人物意境[4]。從國畫人物角度分析,人物塑造的主要目的就是抒發作者的真情實感,所以,意境表現中,必須注重意境的創設,并巧妙地利用借物抒情的形式,提升畫作的趣味和靈動性。在創作人物時,需要寄情于物,并重視寫意,更好地展示人物的形象與特征。比如在《醉酒圖》(盧沉)之中,就應用了借物抒情的形式,晚年時,盧沉在畫中表現了“醉酒”的姿態,詳細地用畫代表了酒的情感表現形式,依靠畫筆,巧妙地融入自己的心境,彰顯了對藝術作品的不滿,體現了其對藝術作品的高超追求。
早期國畫作品之中,意見表達的關鍵就是筆墨的運用,我國國畫作品的重要特點就是筆墨的利用,筆墨屬于區分其余繪畫作品類型及國畫的重要標準。筆墨屬于作者表達意見的關鍵工具,我國古代畫家將線條類比人物畫骨干,而將筆墨比為人物畫的靈魂。所以筆墨對國畫人物的塑造十分關鍵,也是彰顯人物畫藝術價值的重要工具。在國畫人物畫發展的歷程中,筆墨的應用價值不斷提升,只有充分利用筆墨優勢,才可以彰顯不同意境的特點。在古代國畫、人物畫創作中,大都應用筆墨線條塑造人物形象,所以,筆墨不僅可以彰顯人物特征,還可以襯托人物表情,在我國繪畫的黃金時期,畫家運用筆墨的手法也存在一定差異性,但是無論應用何種手法進行作品創作,所展現出來的意境也是十分豐富的,且最終所呈現的人物特征也是風格迥異的。國畫人物形象中合理地運用筆墨,有利于靈活地表達意境,襯托出畫家對人物的理解和人物情感的表達,有利于豐富意境效果,弘揚中國畫的藝術價值。這就需要畫家在應用筆墨的過程中,需要真誠地對待筆墨,銜接得當,灑脫利落,互相滲透,以依靠筆墨生動形象地彰顯人物的意態,體現國畫作品獨特的文學特征[5]。
良好國畫人物作品的營造,可以微妙地滲透作者思想,且作品之中,也會融入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內涵,其不僅優化了意境的情感表現,也極大程度優化了已經表達效果。所以,在國畫人物作品創作中,需要融入畫家的情感和價值觀念,還需要引起欣賞者的思考,為其思維拓展提供充足的空間,使其能夠在欣賞作品以后,自主思考作品的社會背景,所處的歷史條件,時代文化特征,精神世界特點和情感價值等,便于深入性的把控藝術創作中的人物性格,更好地體現人物內涵,在創作作品中,均需要添加畫家的個人情感,但是,一部分畫家表達相對隱匿,所以需要欣賞者在后期深入了解和分析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那么,其對畫家的繪畫技巧及人物認識和理解十分關鍵,需要合理構圖,深入分析,以此更好地表現作品意境。在藝術創作中,大量畫家并不會平鋪直敘,直接傳達人物形象和情感,而是在創作中,體現情感內涵,以此凸顯作品的形象特征,讓畫家的情感世界與繪畫作品融合,利用情境、形態、人物、構圖等多種形式,彰顯國畫人物意境。
創作國畫人物畫之中,需要生動地表現人物的細節和神情,對色彩和線條的要求相對較高,可以彰顯人物的精神面貌,以此形象化作品內容,比如:傳統的國畫繪制之中,以《韓熙載夜宴圖》為例,雖然韓熙抱負滿滿,但是遇人不淑,只能沉迷歌舞,假裝不問世事,所以其郁郁寡歡和不得志的形象躍然紙上,在繪畫水平不斷提升的背景下,可以不斷創新國畫人物的描繪方法,比如可以利用堆疊、這周和肌力等方法,營造環境氛圍,更好的凸顯人物形象。
綜上所述,中國畫人物畫之中,意境的表達對人物形象和特征的展示十分關鍵,所以必須巧妙地傳達和表現意境,彰顯畫家獨特的情懷,虛實結合,以形寫神,注重借物抒情,優化筆墨應用,強化情感表達,創新描繪形式,以此優化意境的營造,更好地凸顯作品內涵,彰顯人物特點,提升作品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