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文靜
(蘇州大學)
結構主義思潮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在法國興起,代替了形式主義而成為了統治思想,結構主義理論認為世界不是由事物組成的,而是由它們的結構關系所組成的,結構是所有事物在世間的存在之道。之所以被稱為結構主義,是因為屬于不同流派的研究者們,都使用“結構”或者相似的觀點進行闡述。
結構主義起源于語言學,語言學家索緒爾提出了對語言的共時性和歷時性研究,他將語言比喻成一個結構系統,在這個系統中,語言與意義之間的關系形成一種秩序,任何語言能夠表達其情感或意義都是因為這個“秩序”在起作用。索緒爾所著的《普通語言學教程》標志著結構主義語言學的誕生,后喬姆斯基強調研究語言的生成能力,他認為語言中起決定作用的是生成能力,他的觀點也對結構主義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法國的心理學家拉康將結構主義在心理學方面加以運用,從而產生結構主義的心理學。
而后結構主義思想逐漸成熟,從語言學研究開始蔓延,涵蓋影響整個西方世界的社會學、人類學、精神分析學、社會學、美學理論方向等多個知識領域。結構主義思想的本質是研究對象細分為若干個組成元素,通過邏輯結構形成完整的整體,而此中的邏輯規律就是結構主義的核心。結構主義哲學總結概括了一套世界觀和方法論,通常反映在一些特定的人文學科和研究方法中。結構主義理論包含三點主要特征:整體性、轉換性和自律性。整體性是指一個整體可以分為若干個元素,想要研究這個整體,我們可以從這些元素之間的聯系、組成關系來了解。轉換性指整體中的元素并非靜止的,可以相互轉換但本質不會改變。自律性是指這個整體內部各個元素不受外部影響,相互制約、調節。
結構主義作為二十世紀思想中的一支,為社會科學的研究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使其能夠像自然科學一樣“精確”。
二戰前,現代主義建筑的影響已經十分廣泛,以現代主義倡導的功能主義為核心,大量的“方盒子”建筑被建造出來,原有的城市風味遭到破壞,二戰后,由于戰爭帶來的創傷,人們積極尋求人本身的價值意義,提倡人性的自由,在資本主義扶持下的經濟建設中,現代主義建筑大師們描繪出了“理想城市”的藍圖,冰冷、形式的風格遭到了反對。在1956年,CIAM在南斯拉夫召開了第十次大會,會議最后終止了CIAM,成立了“Teamx”(10人小組),希望可以重新規劃宜人居住的新城市。“10人小組”成員主要為荷蘭、英國等歐洲國家的建筑師,他們首先肯定了功能主義建筑的合理性,但是要規避功能主義建筑對人的忽視,要把人作為建筑的首要考慮因素,倡導在城市建設中,建筑師是形式建設的幫助者,而不是人們生活的變革者。在結構主義的影響下,針對城市建設,“十次小組”提出的變化、生長、共存概念,希望城市能在每一代人的更替中不斷變化賦予新的意義,可以與人共生共存。
建筑學從結構主義借鑒了語言學和符號學的參照模型,將其轉化成自己獨特的設計方式。結構主義思潮對建筑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結構主義思潮讓建筑師更多地從社會化、人性化的角度去考察建筑空間與人的相互聯系,從而突破功能主義的桎梏,二是將結構主義與形態學、計算機技術相結合,建立功能流線與建筑的聯系,打破舊的設計程式。
出于對現代建筑的功能主義和狹隘的理性主義的批判,以荷蘭結構主義建筑師范·艾克、赫曼·赫茲伯格等為代表的結構主義建筑大師,他們反對受功能主義影響下建筑的冷漠,反對受表現主義和雅典主義影響下建筑的過于主觀情感化的特點,結構主義建筑師們的目標是建立一種介于這二者之間的建筑,即從人性的角度和生活的本來面貌出發,在看似繁復、無邏輯的建筑中,實則蘊含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秩序結構,這樣的建筑雖然結構復雜,但是整體框架完整,邏輯嚴密,使得建筑具有了持久性。
大部分建筑流派是理論作用于實踐,而結構主義建筑與大多數建筑流派不同的是,結構主義建筑起初并沒有十分完善的理論,其設計方式最初被稱為組態設計,從范·艾克的阿姆斯特丹孤兒院案例開始,后又經過多位建筑師不斷地學習探索實踐,最終由赫曼·赫茲伯格對其進行了概括,并提出了結構主義。
在1959年,荷蘭建筑雜志《論壇》進行了更新,以范·艾克、雅普·巴克瑪等人為核心,赫曼·赫茲伯格等年輕建筑師成為雜志的編輯,以《論壇》雜志為原點,猛烈抨擊了荷蘭建筑的現狀。更新后的雜志以“門檻和相遇”為主題討論了室內外和過場的問題,范·艾克提出了一系列理論,來對抗現代建筑中的“通用空間”和“均質空間”概念,他認為區域感是建立人與環境認同感的關鍵,因此“門檻”意味著從一個區域進入另一個區域的“中介”,是整個建筑空間中最優先考慮的問題,而這正是建筑的可貴之處。
提到結構主義建筑,就必然會聯想到這個案例——阿姆斯特丹孤兒院,阿姆斯特丹孤兒院是范·艾克前半生最重要的建筑作品,后成為了結構主義建筑的標志性作品。
自1940年以來,范·艾克一直在研究空間在人類行為和人際關系中的相互作用,在與人類學家赫曼一起考察研究非洲的原始部落時,他發現在原始部落中,群體行為和房屋的幾何形態是對應的,在此基礎上,他對現代建筑的“空間”質疑,從而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場所。
1950年中期,范·艾克開始設計位于貝爾拉格規劃的南阿姆斯特丹的邊界阿姆斯特丹孤兒院,用以替代之前的修道院的收容所,這個項目計劃收容125個從幾個月大到20歲不同年齡層次的孤兒。
建筑的主入口位于廣場里面,廣場是人們進入建筑內部的一個過渡空間。孤兒院采用單元式平面,范·艾克說,這個建筑是按照一個小城市設計的,設定了3.6×3.6米的基本結構框架單元,房間以10歲為界限,按照孤兒的年齡段分為兩大塊,再按照年齡與性別將兩大塊分為4個空間,范·艾克將每個小空間作為一個家庭。在10歲以上的空間設計中,建筑師按照普通住宅的模式,活動室與就餐區并在一個空間,并對地面做了高差處理,從而進行了區域劃分。
考慮建筑的采光,采用了后退式的布局,墻面采用玻璃磚或者玻璃窗,并為每個家庭單元設計了內院空間,聯系空間的內廊被處理成街道。空間頂部采用強化結構單元空間感的穹頂設計。
從建筑施工的角度來說,建筑的任意一個單元的柱子、梁、穹頂等都是采用同樣的處理方式,在填補的墻體、窗戶和門上做出了改變,這也是結構主義的一個特質:既能給使用者帶來穩定的感受,又能賦予空間不同的運用形式與變化,從而實現這個建筑空間的多樣性,整體建筑既不會使人感到沉悶,通透的空間設計也能讓人有更加良好的視覺感受。
范·艾克將建筑視作是一座城市,房間是“城市”的建筑,走廊則是“城市”的街道,讓孤兒院的孩子們能夠有“家”一般的歸屬感。在這件建筑作品中,建筑師從整體關系出發,重視建筑中人的使用場景,重視人與空間的關系,這與當時主流的功能主義建筑不同,不再簡單地將建筑的各個部分將進行分層,而是將重點放在整體結構和建筑內各個空間之間的聯系上,也就是前文中所提到的“中介”。建筑整體被分為若干個部分的單元,這些單元獨立明晰,卻又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形成了完整的空間體系和嚴密的建筑秩序。
由赫曼·赫茲伯格設計的比希爾中心辦公大樓,是結構主義的另一典型作品。在設計之初,赫曼·赫茲伯格一直在嘗試尋找一種新的形式,可以替代傳統辦公建筑的格局,他一直接受平等教育的觀念,所以他希望將這種觀念也能植入到建筑設計中去,他希望能夠打破在辦公空間中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感,營造出一個平等自由的空間秩序。
比希爾中心辦公大樓在設計時借鑒了風車的形狀,自然地劃分為四大空間領域,在不影響空間整體性的情況下,不同的空間單元可以在必要時改變空間職能。
建筑師將公共空間打造成熱鬧的大街,提供休息、閑談、餐飲,打破人們心中的壁壘,讓工作的人也能享受到自由的空氣。在辦公區域,建筑的水平和垂直方向都完全得以釋放,打破了傳統沉悶封閉的辦公氛圍,敞開式的辦公場所可以讓人與人之間更為融洽的交談,既不會讓人感受到自己的空間被闖入的邊界感,又能表達人人平等的社會觀點。在此之前,荷蘭從未有過這樣大膽新穎的設計,開放式辦公空間的設計后來也一直被改進沿用。
建筑整體由很多個9×9米的小正方塊構成,小正方塊彼此間通過不同方式的走廊連接,看起來就像是拼圖,有些復雜,卻又有著其自己的一套邏輯體系。這些相同尺度的空間單元被統一安排成一個均勻而有秩序結構體系,沒有形狀或者尺度的突然變化,也沒有一個明確的中心劃分,消除了這些因素帶來的空間層次問題,相同的空間單元在一開始并未對功能進行明確指向,相鄰單元可以自行重組拆開,按需進行規模劃分,不同的使用者在空間單元內會有不同的空間感受,這也給予了使用者依據具體需求再創造的機會,讓空間有了無限可能,人對建筑的意義得到了充分肯定。這種網格型的布局,也使得建筑的空間形態包含著靈動可變的特性,具有自由生長的空間秩序。
結構主義運用現代符號學研究人類活動與建筑空間的關系,現代建筑運動理論重視建筑的表面意義,即建筑的功能,而結構主義更為關注建筑的深層意義,建筑與人、文化與環境的關系。“十次小組”提出的變化、生長、共存概念,強調對形成結構的主要功能的同化,也就是在建筑與人文環境的融合中,要與自己的內部結構相融合共存,再通過與人的交互形成新的體驗關系,產生新的圖式,從而形成新的邏輯結構,因此,結構是一個不斷構造的動態的變化過程。
結構主義建筑的特點有:首先是在建筑單元的拼合上有一套嚴密的體系,在此體系之下有個了建筑自由發展的寬度,這是整體而言,其次對于單個空間又賦予了變化性,讓建筑從上至下,層層遞進,豐富且具有多樣性,最后,對于功能,結構主義模糊了功能的范圍,以空間中的人為起點,創造功能。
丹下健三曾在《功能、結構與象征》中說過:“我們認為空間組織是能量與交往的網絡,是一個有生命的機體,在它的生長與變化中共同作為一個永恒的因素。”①這種結構主義理論深深地影響著今天的創造。但與此同時,結構主義也提出這種變化與生長并非隨機產生,而是要基于整體的基本結構,這個基本結構是基礎并起著決定性作用。在具體的建筑創作中,這些基礎結構是無形的,它根植于人民社會文化、生活方式、民族的空間概念之中。如沙特利雅得國際機場設計,就是在設計師們充分當地伊斯蘭的文化和生活環境,在尊重地域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采用現代化設施和結構體系,才得以呈現一個成功的作品。結構主義建筑設計的出發點是基于人,而非功能,比如比希爾中心辦公大樓中將人類活動與建筑空間相聯系,將功能的一部分交由使用者,而不是在最初就框定了建筑的功能,這樣也可以延長建筑的使用壽命。
以現代的視角來審視國內外的建筑作品,很多都蘊含著結構主義風格,比如由一個個冰晶狀水分子和若干個小氣泡構成中國的“水立方”建筑,融合現代先進的鋼結構設計,建筑形態模仿水的質感,將材料學、化工和計算機等技術相結合,不僅展現了結構之美,還體現了設計的匠心。
結構主義從產生至今,同世界一起變化、成長,它的意義在于沖破傳統觀念的束縛,同現代自然科學有機結合,給建筑創作帶來了新的理念和方法。建筑是不能夠獨立于社會而存在的,在社會的發展過程中,任何一種思想的興起,都會影響到社會各個領域的發展,結構主義思想的產生和對建筑領域的影響,在當時主要是針對現代主義的功能性設計,它更多地考慮到了建筑的整體性、人性化、延續性。雖然結構主義有其時代的局限性,后又很快就被解構主義取代,但是社會的每一次變革,思想的每一次啟蒙,都必然會對社會起到推動作用,這是人類不停對現有現象或者思想進行反思更新的過程。結構主義的建筑方法,以其整體性設計、人性化考量、對地域文化的尊重等,對于現在的設計仍有極大的借鑒意義,值得我們不斷學習、探討研究。
注釋
①王愷.結構主義哲學在當代建筑創作中的反映(下)[J].時代建筑,1989(3):3-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