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先瓊
(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
嶺南是一個地域性概念,中國最南部,由于是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山脈河流多,地形復雜,古代與中原隔絕,影響了嶺南地區的發展,成為蠻夷之地,同時相對封閉的地理位置有利于形成自己獨特的本土文化。同時,由于大陸海岸線長,居全國首位,便于走向世界,接受海外文化,使嶺南成為我國對外文化交流的窗口。中國儒學、四大發明、瓷器、服裝、建筑技術等通過嶺南窗口傳入世界各地,同時外國文化也不斷傳入中國。對外交流頻繁,使本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形成開放型的特點和傳統。
嶺南傳統文化元素包含在嶺南傳統文化中。嶺南文化的類型及本質特征從宏觀上劃分為三大文化體系:多元文化、海洋文化、商業文化;從中觀上劃分為:思想文化,藝術文化,飲食文化(廣府菜、潮州菜、客家菜、茶文化、茶點風味小吃等)、語言文化(廣府,客家,潮汕)、民俗文化(歲時節令、婚喪嫁娶、民居服飾、信仰習俗)、宗教文化(道教、基督教、佛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從微觀上細化為:思想文化包括古代思想,近代的民主革命思想,以及現代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思想。而嶺南藝術文化則包括古代民間說唱、廣府音樂、粵劇粵曲、建筑藝術、嶺南畫派,民間藝術、客家山歌,電影藝術等。
嶺南傳統文化元素是嶺南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創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關于嶺南文化的本質,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有:嶺南文化是一種感性自然的原生型文化,嶺南文化是一種包容性的移民文化,嶺南文化是一種商業文化、世俗文化,嶺南文化是一種海洋文化。由于嶺南地區古代與中原隔絕,特殊的區位因素以及生產生活方式的影響,使嶺南文化不像北方那樣的正統,而更多的是一種世俗文化,是一種原生型、多元性、感性化、非正統的世俗文化。
所以嶺南傳統文化元素的特征主要包括:重商、開放、兼容、多元、創新、務實、享樂、直觀(少抽象概念和理性,偏感性、趣味、情節、形象獵奇以及小市民情調)。
建筑既要實用又要美觀,因此它具有技術和藝術的雙重特性。首先,從技術角度看,為了適應嶺南的氣候地貌,嶺南古建筑特點是以天井庭院組合的建筑,平面實用,外封閉,內開敞,組合靈活,內外空間聯系密切,造型規整樸實,這種空間布局形式影響著建筑外觀造型,在現代建筑裝飾中同樣適用。譬如很多酒店賓館的設計都借鑒了這種內庭院的布局形式,廣州白云賓館,廣州東方賓館,白天鵝賓館等等。其次,從藝術角度看。嶺南傳統建筑藝術具有很多極具地域特色的藝術特點:譬如屋頂藝術中的鑊耳山墻、幾字山墻、人字山墻、五岳山墻、三拱山墻,門窗藝術中的隔扇門、趟櫳門、落地罩、蠔殼窗、老虎窗、水窗、直欞窗、檻窗、漏窗、滿洲窗,橫披窗,支摘窗,敞窗等等,建筑形式中的騎樓、碉樓,僑居的廬宅外觀等等蘊含嶺南傳統建筑藝術的元素都能使建筑外觀造型豐富多彩,別具一格。
嶺南地區氣候炎熱,潮濕多雨,受到嶺南地區地理氣候條件的影響,嶺南建筑更傾向于采用輕巧靈活的建筑體量,因此在建筑外觀的設計上喜用線條,虛實結合,采用輕質通透的材料,更好地體現嶺南建筑的文化特色。
1.裝飾藝術
嶺南傳統文化元素包含諸多的藝術,如建筑門窗藝術、廣繡、廣彩、粵劇、書法、剪紙、雕刻等等,我們可以把這些富有嶺南特色的嶺南裝飾元素應用在現代建筑裝飾中。
譬如在嶺南門窗裝飾紋樣中,人們喜用草木花卉、人物山水等裝飾紋樣,我們把這些象征著美好寓意的裝飾紋樣應用在現代建筑裝飾中,不僅可以了解當地人的價值觀、生活習俗和文化信仰,而且可以對嶺南傳統門窗藝術進行更好的傳承、延續和發展。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富有韻味的幾何形態和文字題材,運用各種直線、曲線或圓形、三角形、方形、菱形等構成規則或者不規則地獨具嶺南特色的裝飾圖案,通過不同的手法進行組合裝飾在建筑的隔扇門,敞窗,滿洲窗上,從而使建筑裝飾充滿秩序感和韻律感。
2.裝飾色彩
不同的色彩能帶來心理和生理上不同的感覺,譬如喜怒哀樂,溫度感、重量感、距離感、軟硬感、冷暖感等。嶺南傳統建筑在色彩上喜歡淡雅明朗的淺色調,同時又喜歡用純色作為色彩基調比如青色、藍色、綠色等,從而減少建筑的重量感,營造輕巧的建筑外觀造型。
由于嶺南建筑普遍采用淡雅的主體色調,因此我們在設計的時候為了增加建筑的活潑感和靈動感,使淡雅的色調不沉重,可以在門墻藝術中運用色彩對比,如運用紅綠黃藍搭配的套色玻璃、彩色玻璃、四季窗、滿洲窗等對建筑進行裝飾,從而形成濃淡對比、虛實相間、素凈華麗的靚麗效果。我們還可以在原木色的窗扇施以金色點綴,彰顯富貴之氣。
梁思成說,“中國古建筑是延續了兩千余年的一種工程技術,本身已造成了一個藝術系統,許多建筑物便是我們文化的表現,藝術的大宗遺產。”嶺南傳統建筑的技術工藝緣起于嶺南當地的地域特征和氣候特點,蘊含著嶺南文化的精髓,其特征包括:(1)開敞通透的平面空間布局;(2)輕巧的外觀造型;(3)建筑結合自然的環境布局;(4)富有地域特色的裝飾及細部特征。例如:深圳東湖賓館平面布局開敞通透,敞門、敞窗在酒店賓館中大量運用;又如別墅設計中采用新材料新技術,如斷橋鋁木紋窗,做成敞窗的形式,表面氟碳漆處理,不僅堅固耐用不褪色,而且通風采光效果好,再加入傳統的嶺南裝飾元素,古樸的造型隨即顯現;再如現代商業建筑中常采用的敞廳,同樣是借鑒嶺南建筑的傳統技術來解決人流聚集和交通疏散的問題。
在嶺南民居建筑中被廣泛應用的趟櫳門是嶺南獨特的一門技術工藝,趟櫳意為開合,她是一種可以滑行著拉開、合上的木門,其原理和功能類似現代的移門,只是材質不同,現代多為鋁合金,不銹鋼材質,趟櫳門是木材材質,這種技術工藝體現了因地制宜,具有地域性文化特征,適合嶺南地區悶熱多雨潮濕的氣候環境,實現通風的同時確保安全,也體現了嶺南人當時高超的技藝和靈活變通的思維。在現代建筑裝飾設計中傳承和接續這種技藝,使建筑彰顯嶺南的地域文化特色。
嶺南傳統門窗的雕刻工藝是中國工匠數千年來摸索形成的傳統技藝,如線雕、浮雕、透雕都有很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這些雕刻工藝可以結合現代的材料和機器運用到現代的建筑裝飾中,譬如做成銅的材料對建筑外墻或內部進行裝飾。
要傳承好嶺南傳統文化元素,首先要懂得歷史,了解歷史,并且尊重歷史。嶺南新建筑的建筑大師大部分是廣府人且年逾古稀,就這說明要創造有嶺南特色或者有文化內涵的新建筑,必須對嶺南地區的歷史、人文、性格、習俗、審美觀念以及當地的氣候、地理、材料等了解和熟悉,只有親身體驗當地的各種環境和人文要素,深入了解當地的地域文化、歷史文化、氣候特征等方面,才能設計出有內涵并富有地域特色的作品,否則無法做出具有嶺南特色的建筑。除此之外,我們不能一味地套用或者改變歷史,還得尊重歷史,尊重文化、傳承歷史與文化。
提煉與重構是裝飾設計的常用手法,通過對嶺南傳統文化元素提煉、分解、變形,然后再進行重新構成,實現其和現代建筑裝飾設計的結合,這種表現形式使其內容上具有傳統的性質,表現形式上又具有現代意義。作為設計師,需要對傳統元素的文化內涵進行深刻理解,明確設計主題,實現“形神統一”。
何鏡堂先生的學生鄭忠設計的佛山索菲特酒店,空間設計以及色彩和窗格造型,以嶺南地區傳統建筑的滿洲窗作為設計靈感,利用幾何造型進行重新分割重構,并對色彩進行提煉,使其極具現代感。在洗手間空間分隔上,采用了隔扇門,舍棄隔扇門上傳統裝飾,在形制和結構應用的基礎上,加入現代元素和時尚的白色,使洗手間能夠空氣流通,保持干燥,實現功能和藝術的統一。
再現和再設計其實就是傳承與創新。傳承就是文化的再現,原有文化的保護和傳遞,如關于龍鳳的傳說,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代表的是吉祥圖案,從古至今都是表達吉祥如意之意。設計中關于龍鳳的這種形態我們不會去改變它,如果改成龍非龍,鳳非鳳,那后人怎么去追本溯源,龍鳳的真正形象就會消失。可見,在設計中正確地傳承很重要。我們要傳遞與接續優秀的文化元素,摒棄不好之處,讓優秀的文化元素代代相傳。
再現在設計手法上就是直接引用,在建筑裝飾中,我們可以對嶺南傳統的建筑細部、建筑構件、建筑圖案進行再現。譬如,在現代建筑中我們可以直接使用嶺南傳統建筑的屋頂形式鑊耳墻。我們還可以在建筑裝飾設計中再現粵中民間村落祠堂常見的細部、構件、石檐柱、蝦弓梁、石麒麟、吹鼓臺、石抱鼓等等。在現代商業建筑裝飾設計中,我們可以再現騎樓建筑的店面入口的設計。
原研哉在其《設計中的設計》提到再設計的概念,再設計就是創新,這種已知變未知的過程,就是創造性行為,例如現代建筑裝飾設計中關于斗拱的運用,屏風的運用,體現了傳統木構建筑中藝術、功能和技術的再現,同時也可以利用新的技術新的材料對這些傳統的文化元素進行再創造,產生符合現代審美和功能要求的新產品,實現文化的再創造。
嶺南傳統文化元素豐富多彩,輝煌燦爛,在現代建筑裝飾設計中如何正確地傳承和應用嶺南傳統文化元素,是設計師需要思考的問題。在此其中,創新是關鍵,創新并不僅僅是擯棄舊事物、舊觀念,追求新鮮奇特事物想法的過程,也包括對已知文化形態的認知、吸收和再創造的過程,我們在建筑裝飾設計的過程中,不能脫離使用者對于已知的嶺南傳統文化特征的認識。這種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方面的文化,都是使用者在長期使用過程中構建的認知心理模型。我們在設計的過程中,要挖掘這種潛在的需求,了解現代人的審美取向,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創造更有價值的設計,也可以通過創新引領新的設計,產生新的設計文化。
可見,設計就是一種針對目標的求解活動,通過現有的技術、知識、信息的采集加工整理,對已有文化形態認知和創造的過程。對待嶺南傳統文化元素,我們也需要有這樣的認知過程,進行創造,讓嶺南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建筑裝飾中繼續輝煌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