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大明
(福建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在我國漫長悠久的歷史長河中,筆墨是中國畫家常用的抒發情感的渠道,有些中國畫作品還表達了作者愛國愛家的理想和抱負,中國古人喜歡用筆墨的形式來作畫,充分展現出了我國國畫的精髓和魅力之所在。傳統的筆墨文化在視覺觀感上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和獨特的藝術魅力,細細推敲能夠感受到一種內在的精神和韻味。在時代潮流的不斷裹挾下,新時代的人們在學習國畫作品的時候也要加強對筆墨文化的了解,通過對筆墨文化的接近和探索,發現國畫作品的多重表現形式,對傳統的中國畫文化不斷地繼承、開拓和發揚。
顧名思義,在傳統意義上的筆墨文化指的就是用毛筆和墨水來進行創作的一種形式,也是古代畫家創作的主要繪畫材料,逐漸形成了一種文化體系和藝術符號。國畫作品是我國傳統藝術的結晶,也是一種思想上的延續和積累,相對于其他國家的繪畫創作手法,我國國畫的表現形式相對較為特殊,具有非常濃厚的東方古典韻味和中華民族風情。以油畫為例,油畫更加講究光線和色彩的調和,而國畫則不然,不注重描繪形態而注重留給人遐想的空間,注重對意境的傳達,點線面三者之間要注重空間的留白和協調搭配。
由此可見,油畫作品和其他國家的美術作品更加注重色彩的運用,而我國國畫的創作并不注重濃墨重彩,更加注重悠遠的文化和揚長的意境。筆墨文化和國畫之間的銜接是具有必然性的,由于筆墨文化的增光添彩,國畫文化才得以延續至今,具有更加濃厚的詩人氣質,形成了自成一派的東方繪畫體系,為我國傳統美術行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藝術創作環境。中華藝術文化源遠流長,生生不息,其主要的精髓和脊梁就在于它有自身獨特的文化承接方式。在新時代到來的背景下,我國傳統的筆墨文化要一直發光發熱,它們的表現手法是不會過時的,但是在表現形式上還需要不斷地挖掘和與時俱進,充分彰顯其審美價值,和中國現代的文化創作藝術共同發展,齊頭并進。國畫作品取材簡單,形式較為單一,主要依靠點和線的搭配和移動來展開創作,這樣的表現形式雖然簡單,但是在思想上和視覺上卻給人以淡雅質樸的沖擊,意境深遠,內涵真實,在單一中體現著虛實變化,讓人回味無窮,心曠神怡。
在國畫創作中,作家主要會使用畫筆和墨水當做繪畫材料,利用毛筆勾勒出大致的形狀。常見的國畫創作素材包括鳥獸蟲魚、人物、山川、河流等,這些和自然息息相關的人物和事物在畫家的筆下變得更加生動。國畫作品通常會把中國詩歌、中國書法和中國繪畫三者結合在一起,讓國畫作品更具有古色古香,畫家在運筆的時候別有講究,高低相映襯,濃淡相適宜,虛實相互生長,一切都來得剛剛好。由此可見,在國畫創作中運用筆墨文化元素能夠反映出繪畫創作的真實形態,毛筆的運用方式和搭配形式是多種多樣的,著色的手法和技巧也是層出不窮,比如頓色和擦色、輕筆和重筆。筆墨文化元素的使用能夠讓我國國畫作品增加藝術美感和藝術價值,也能夠通過不同的形式記錄畫家當時的創作心情,使不同主題的國畫作品在意境上變得更加傳神,充分增加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和生命力。
第一個方面,在傳統的國畫創作中,筆墨文化元素是一種藝術符號和形象象征,筆墨文化元素可以通過點染、渲染、著墨、線條等不同的技巧和形式讓國畫創作的藝術效果得到彰顯。
第二個方面,我們可以把筆墨文化元素當做是國畫創作的核心和內在鑰匙,如果要真正欣賞一幅國畫作品,可能還要具有一定的文學常識才能了解這幅作品的藝術價值。在欣賞油畫作品的時候,可能更加注重的是感官和視覺上的色彩沖擊力,而欣賞國畫作品則不然,欣賞者需要了解作者畫的是什么,了解描繪的各種景物,了解這些景物在中國文化中分別代表著什么,從而體會出繪畫者當時是以怎樣的心態和心境去創作的,對作品的內涵加以深刻的內在解讀。藝術家在對國畫作品進行創作的時候大多數都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創作觀念,在日常的生活和創作經驗中已經有了自己習慣性使用的創作手法,也灌輸了一定的獨特技巧和心得。因此欣賞國畫作品并非易事,需要借助筆墨文化元素的引導來走進藝術家的心境和心情,在思想上產生隔空共鳴,更加深層次地了解國畫作品所具有的獨特藝術魅力。
第三個方面,傳統筆墨文化元素是我國傳統哲學觀的體現。在中國古代傳統哲學中講究陰陽相生、虛實相生,所謂獨陰不生,孤陽不長,這些重要的道家思想都對國畫創作起到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這一點可以通過筆墨文化來體現出來。在具體創作中,線條一般會代表規則,而色彩的運用大多數以黑白兩色為主,表現了哲學觀中的陰陽,這些都符合傳統哲學觀念的構思,也體現了創作者在創作時的心境。國畫創作需要長期的練習和技巧積累,更需要的是沉下心來凝心靜氣,在國畫作品中注入自己的內心情感,這樣創作出的國畫作品才能夠經得起歲月的洗滌和考量。
點和線是國畫創作中的組成精髓,點的使用能夠讓作品的形象更加飽滿,比如在老虎和龍的眼睛里點上一筆作為眼球,這樣的創作方法叫做畫龍點睛,又比如在繪畫花朵的時候可以點上幾個小點作為花蕊,點的創作手法如果能夠合理地運用,就能讓整幅國畫作品的質量大大提升。運用點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下筆的力道講究輕重緩急,要控制好筆墨的方向和濃淡,繪畫者在作畫之前需要熟練地掌握毛筆的運用技巧和運用方法。在生活中,有形的物體它們的物質形態是千差萬別、各不相同的,因此點線面的相互配合就顯得非常重要。除了點之外,用線作畫也是國畫創作的基本要素,線條的流暢性是基本的要求,線條的運用能夠讓國畫的畫面變得更加具體形象,通過掌握線條的粗細和彎曲,使抽象的意境更加豐富飽滿地表達出來,也能夠使國畫畫面被注入更多的情感。比如著名國畫畫家吳道子就非常善于運用線條元素線條的運用,能夠讓她筆下的人物和事物變得栩栩如生、躍然紙上。由此可見,傳統的筆墨文化元素在中國化的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點線的相互結合是國畫發展的基礎和前提。除了點線之外,畫面感的使用也非常重要,傳統的筆墨文化元素能夠構成國畫創作中獨特的筆墨語境,中國畫在不斷的發展中經過了歷史的潮流演變,經過了古代朝代的更新,時至今日已經形成了獨具東方魅力和特色的創作形式,具有個性化和民族化的特色。從古到今,不同時期的畫家利用自己的筆和墨水創造出了不同的筆墨文化語境,在其整體畫面感上此時無聲勝有聲。中國畫一向重視寫意大于塑形,和諧美好的國畫意境能夠讓人們的心靈大受震撼,起到沁人心脾的效果,彰顯出中華民族向往和平、歲月靜好、現世安穩的傳統追求,國畫畫面的語境價值能夠在世界藝術瑰寶叢林中大放異彩,站穩腳跟,本身就是中華民族神韻和氣場的體現[1]。
留白是一種創作手法,也是中國國畫作品中別具一格的特色,留白展現出中國哲學思想中萬事留有余地的思想觀念,具體到國畫創作時,運用留白的技巧能夠彰顯出畫面事物的層次感。和油畫作品相對比,其他國家的油畫作品更強調具體的呈現事物,強調的是對作品觀賞者的視覺要產生沖擊力和震撼力,雖然在繪畫和構圖的過程中也會留下一定的想象空間,但其非常有限,大多數情況下油畫作品都會用整張滿鋪的形式來作畫。但中國國畫則不然,我們經常看到有很多國畫作品留下了大量的底色和空間,國畫創作尊重的是藝術鑒賞者的視覺舒適感,求的不是形似而是神似,通過留白,觀眾能夠感受到巨大的發揮余地和思想想象空間,仿佛讓自己的想法在這幅畫中得到了尊重。留白不僅僅是傳統筆墨文化的一種傳承,更是對哲學思想和中華精神理念的一種繼承和發揚。現代畫家在學習國畫的過程中也要不斷地注重身心合一,正確地利用留白技巧,把有形和無形相互結合,利用創作手法,結合內心心境,營造出更加恰當的畫面意境,激發出情感共鳴。
除了留白之外,畫理的應用也值得一提。經過幾千年的承繼和發展,我國國畫作品已經成為了自成一派的獨特體系,因此在國畫創作中對筆墨文化元素的利用也需要對畫理進行遵循。顧名思義,畫理指的是中國畫創作的基本原理,傳統的筆墨文化元素和國畫的風貌相互結合,通過創作技巧和創作原理的運用更加展現出中國畫獨特的畫面美,展現出一種對傳統文化的繼承。
筆墨文化本身就包括了技巧性,沒有技巧性只有情感是創作不出來一幅良好的作品的。國畫的創作表現中必須要探討筆墨技法的使用規律,具體而言指的是畫家在塑造客觀事物的時候需要掌握其精髓之所在,為了表達出精髓需要掌握不同類型的創作風格,靈活地調整和選擇。比如在繪畫花鳥蟲魚、山水風景的時候,不一樣的畫家哪怕畫的是一樣的對象,其創作風格和創作觀感也會有明顯的差別,甚至會達到風格迥異的地步,形成完全不同的畫風,這是因為不同的畫家對筆墨技法的運用嫻熟程度不同,對畫面的效果理解也有各自的差異。如果不能夠熟練地掌握并使用傳統的筆墨技法,就容易造成畫虎不成反類犬,給人一種似是而非的不良感受。相反如果畫家能夠成熟地運用筆墨技巧,就可以根據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時間對同樣的事物進行多元化的創作,表達出各自不同的內涵,讓中國畫作品能夠形神兼備,無論從任何的角度欣賞都可以收獲不一樣的體悟。在這里還要注意的是,我國地域廣闊,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風土人情和人文風貌往往大不相同,因此不同地理環境的畫家在運用筆墨技法的時候也有很大的天然差異。以我國南北方為例,一般來說南方的畫家在創作國畫作品的時候更加善于對水墨元素的運用,整體著墨較為清新淡雅,而北方畫家則不然,在創作作品的時候更多地采用淋墨、灑墨、潑墨的形式,彰顯出整體畫面的恢弘氣勢和不凡的氣度。
運筆方法對國畫的創作非常關鍵,尤其是在中國傳統畫作的表現形式上,用筆的形式具有超高的技巧要求,在握筆的時候,拇指、中指、食指要同時發力,握住毛筆的筆桿,接下來其他兩根手指則要用力地抵住筆管和筆尾。畫家在運筆的時候不要過于呆板,往一處著力,而是要更加靈活手腕和手指隨機調配,熟能生巧。除了運筆之外,墨水的使用也大有考究,這也是傳統筆墨文化的一種重要體現形式,傳統的用墨方式有潑墨、積墨、點墨等不同的技巧,不同的用墨方法會造成不一樣的畫面觀感。比如采用潑墨的繪畫方式能夠讓整體畫面更加具有氣勢,不同的事物之間按照次序排布更加具有空間感和層次感,還能夠使整體畫面濃淡相宜,產生一定的視覺變化和漸變性,為觀賞者帶來更加適宜的色覺體驗。在同一張畫作中可以采用不一樣的墨水運用方式,展現出相互搭配、更加奇妙的呈現效果,有的會讓整體畫作變得更加輕盈,而有的則會讓畫面感受變得更加厚重,具體的選擇和取舍則要根據畫家的藝術創作思想來決定[2]。
國畫作品和其他類型的創作藝術形式不同,它更加注重的是情感和意境的雙重交互,人們在評價一幅國畫作品好壞的時候更側重于評價這幅作品是否神形兼備,形態和神韻俱佳。畫家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不僅要用畫筆勾勒出事物的真實形態,還要讓整幅作品更加具有靈氣。比如畫高山就不能只畫高山,畫流水就不能只畫流水,而是要把高山和流水相互搭配融合在一起,更要展現出作者追求志趣高遠的志向;畫梅花,蘭花,竹子,松柏這些植物就不能夠停留在對形態的勾勒上,而是要體現出這幾種植物不屈不撓、凌霜獨自開的精神品格。不同的畫家所使用的繪畫表現手法各有不同,在作品的具體呈現效果上也有很大的差異,這本身也是中國傳統筆墨文化元素的魅力之所在。除此之外,畫家在個人經歷、個人理解上的不同也會造成國畫作品的價值存在差別,水墨文化元素在中國畫中的運用,每一根線條、每一滴墨水都是創作者藝術涵養的印證。
綜上所述,在國畫創作中使用傳統的筆墨文化元素能夠彰顯國畫創作藝術作品的價值,無論是點線面的使用還是留白的作用都是國畫作品特色的象征,作為畫家需要正確地使用傳統的筆墨技巧,掌握正確的運筆方式,注重畫面精神和意境的雙重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