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遠欣
(四川師范大學)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社會結構的急劇轉型。社會弱勢群體及其問題日益凸顯。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越來越多開始關注到特殊群體的特殊教育。在我國特殊群體中聽障人群約有2780萬人,占全國殘疾人的30%以上。據全國第二次殘疾人抽樣調查統計,聽障人群占我國總人口的1.67%,其中6歲以下的聽力殘疾兒童約有13.7萬人[1]。兒童時期是人生的基礎階段,也是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聽力障礙嚴重影響了兒童的語言能力,阻礙兒童的認知、行為、情感等發展。所以,對聽障兒童的聽覺語言啟蒙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創新是設計的核心,文章聚焦于聽障兒童的啟蒙教育,希望通過創新設計融入特殊兒童的啟蒙教育中,設計將奧爾夫音樂干預對聽障兒童聽覺語言的改善能力運用于兒童玩具中,從而達到對聽障兒童的聲音啟蒙作用,通過創新教育產品設計進一步幫助特殊群體的啟蒙教育。
據悉,我國0-14歲兒童超2.2億人,聽力障礙兒童總數達460多萬人,7歲以下聽障兒達80萬人,每年還將新增加聽障新生兒3萬余名。其中6歲以下的聽力殘疾兒童約有14萬人,而在6-14歲的學齡殘疾兒童中,只有63.19%正在普通教育或特殊教育學校教育[1]。
學前教育階段是兒童聽力、語言能力發展的重要階段,從聽障兒童的助聽設備、聲音啟蒙、家庭教育、康復訓練機構等都起著決定性作用。通過學者調研發現我國針對聽障語言康復訓練研究相對比較晚,雖然國家政策大力支持殘疾兒童進入普通幼兒園接受同等教育。但在實踐中,聽障兒童并不能很好的參與融合教育中,很多學校的相關配套設施、專業教師等的配置不夠完善,教師能否顧及到不同學生的需求、聽障兒童和正常兒童之間的相處障礙等一系列問題不能很好的處理。所以,目前大多聽障兒童語言的康復訓練仍主要依賴于一些特殊兒童專業訓練機構和特殊學校。而在康復治療中常運用聽覺口語、手型提示、綜合溝通、輔助與替代溝通系統(AAC)等手段進行干預[2],借助科技設備和視覺提示來作為聽力或語言的代償方式,但是這些方式的專業性較高,很多康復訓練機構以及家庭并不能很好的掌握和運用。
除此之外,聽障兒童需要通過觀察人們唇部發音動作、感受喉部聲帶震動等一系列方式引導感知語言,而現在大多康復訓練機構和特殊學校中一個班有多個聽障兒童,不能針對不同的聽力損傷情況做出針對性的治療。康復訓練老師在大量的重復工作下不一定能起到很好的治療作用,對老師,聽障兒童都是一種不好的學習體驗。
溝通障礙會對有聽力障礙的學齡前兒童的學習成果產生重大影響。根據H Skar?yński和A Piotrowska在2012年進行的一項研究,溝通能力與教育成就水平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性。這表明如果沒有適當的溝通,有聽力障礙的兒童將無法充分發揮他們的教育潛力。此外,研究發現,有聽力障礙的兒童由于無法有效溝通,往往會表現出焦慮和抑郁的癥狀。這會導致積極性下降和孤立感增加,這兩者都會進一步阻礙孩子的教育進步。所以,必須為有聽力障礙的學齡前兒童提供有利于有效交流的環境。這包括提供必要的資源,例如手語或助聽器,以及提供教師和其他專業人員的支持,以幫助孩子充分發揮其教育潛力。同時也需要一些特殊關懷的產品設計來幫助其提升學習效率。
對于聽障兒童來說,學習發音的最佳學習期和普通兒童并不相同,普通兒童學習發音大多在出生到5歲之間,正常兒童5歲就大致掌握了普通話的基本發音,6歲就可以流利的運用了。而部分學者將聽障兒童構音特點進行研究發現聽障兒童2-3歲時掌握的音節、聲韻、詞匯等相當于普通兒童1-2歲的水平,所以,聽障兒童的最佳學習期為3-6歲[3]。但1-3歲是聽障兒童聲音語言的啟蒙階段,也是極為重要的一個階段研究表明在啟蒙階段對聽障兒童進行良好的發音引導,隨著年齡的增長對聽障兒童未來的語言發展會有極為重要的提升作用。
聽障兒童在學習發音的時候可能存在一定的發音心理障礙、容易出現發音不準無法判斷、復雜音難以模仿等的問題。其中發音方法一樣或接近或發音部位一樣的音,對于聽障兒童來說容易出現互相替代錯誤的現象。
根據假象感官補償理論:在感官功能有缺陷時會運用其他感官去補償代替。對于聽障兒童來說,通常會用其他感官進行代替補償聽力上的缺陷。而有學者通過調查研究發現聽障兒童的視覺觸覺反應能力明顯高于普通兒童,相對于普通兒童通過聽音模仿學習,聽障兒童更多的是利用視覺查看和觸覺觸摸聲音的震動來進行發音學習[4]。
音樂是用組織音構成的聽覺意象,來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音樂和語言是相互相通的。國外學者研究發現大腦中對音樂的理解區域和很多對語言的處理區域有相同的脈絡,可以嘗試通過音樂來觸發和語言的部分共通感,并以此理論基礎開展了一系列將音樂訓練用于聽障兒童的康復訓練的研究。其中高照勤等人將其接受治療的聽障兒童分為兩組,將奧爾夫音樂教育法進行教學干預形成對照,經過六個月實驗證明,通過音樂干預的聽障兒童從語言表達、理解溝通等能力上均有所改善。楊瑩等人對海外學者海德、于杰爾、高爾文等人的研究發現音樂訓練可以對聽障兒童學習、語言感知、聽覺等方面有所改善,并提出三種音樂訓練方法,希望通過利用音樂訓練對聽障兒童的聽力語言等能力進行提高。
以上理論和部分實踐研究可以發現音樂干預訓練對聽障兒童的聽覺、語言能力均有所改善和提高。
聽覺上的障礙在一定程度上,對其智力的開發和性格的塑造都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和作用,性格發展中容易產生自卑情緒和矛盾孤獨心理。調查發現大多數聽障兒童的認知能力和心理發育明顯低于正常兒童。聽障兒童通過接觸音樂,用個性化的音樂來舒緩自身的焦慮煩躁等情緒,以良好的氛圍改善聽障兒童的心理問題和不良情緒。通過不同的音節互動、音樂訓練方式激發聽障兒童的興趣,改善他們的心理狀態和情緒行為,從而提高聽障兒童的社會交流能力。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兒童教育的重視,兒童玩具不斷推陳出新,越來越多的兒童早教玩具、啟蒙玩具、益智玩具等出現,但市場上面向特殊群體的玩具寥寥無幾,其中針對特殊群體的早教玩具更是有較大的市場空缺。聽力障礙的特殊性對聽障兒童學習、生活、心理情緒都產生了巨大影響。音樂作為打開孩子心靈的一把鑰匙。在基于上文理論基礎和調查研究,利用音樂訓練對聽障兒童的語言學習、感知、情緒和心理的改善作用與感官代償理論相結合,設計出針對聽障兒童新型教育玩具產品,促進聽障兒童的教育啟蒙和身心發展。
奧爾夫音樂教學法中的綜合性,創造性,從聽障兒童自身出發,親自參與訴諸感性。從人本出發,將孩子們天然的具有對音樂的創造性,可以根據自己的情緒、感受用音樂表達、用樂器演奏、用動作表演,甚至在沒有樂器時能用其他的替代物來演奏,充分的體現了他們對于音樂的創造性。將音樂教學法融入教育產品,把音樂作為聽障兒童聲音啟蒙的一個部分。以蒙氏教育理念作為開發原則,運用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和感官代償理論,設計一款模塊化的教育玩具產品。通過產品上不同的功能分區、將聲音變得可視化、可觸化、個性化。引導聽障兒童感知聲音,幫助聽障兒童表達自身情感,適應新的環境,達到自我構建和心智發展的目的。
1.色彩設計
在針對特殊兒童群體的教育玩具產品中要注意到兒童的情感化需求,而色彩作為兒童最直觀最鮮明的特征,不僅可以起到吸引兒童的注意力,還能幫助兒童加深對其產品的印象。對于聽障兒童來說,將明亮的色彩融入教育產品中可以更好的幫助引導聽障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發展,再搭配不同的觸覺,將視覺和觸覺相融合幫助聽障兒童理解聲音帶給自己的感覺,加深記憶,從而起到引導聲音啟蒙的作用。
2.外觀設計
一般來說兒童玩具的產品造型更多傾向于自然生活中可以接觸到或者可以看到的事物,以及一些動畫片中出現的卡通形象,從而引起兒童的使用興趣。而針對聽障兒童來說,在結合色彩視覺和觸覺的雙重感知下,就不適合利用自然形態和已知的卡通形象,會導致兒童將教育玩具中學習記憶到的聲音替代仿生形象的聲音。所以在針對聽障兒童的聲音啟蒙教育產品中應該多運用無聲的幾何形態,也便于模塊之間的貼合。注意大弧度的倒角設計,擴大安全性的同時使之更富有童趣。還可以與積木等類似玩具結構相結合,增加玩具的可玩性,進一步吸引孩子的使用興趣。作為兒童的啟蒙教育玩具在整體設計中還應將尺寸增大,以防兒童誤食的情況發生。
3.材質設計
兒童正處于身體的發育階段,對有害物質的抵抗能力較弱,在啟蒙教育產品中要選擇無毒無害的材質。作為硬質產品,可以選用ABS、木材、橡膠等材料,其中ABS材料柔韌性好,強度高,是容易加工的高分子材質,堅固耐用并且無毒無味。而原木材質對環境和人體都沒有傷害,保障兒童在使用教育產品過程中的安全性。
在對特殊兒童的音樂啟蒙教育的產品設計中,從用戶的使用需求出發,應該包含教育功能、娛樂功能和兒童檢測功能。聽障兒童音樂啟蒙教育的產品設計中應設有一個共通的聲音感受區、聲音結合區和聲音可視化區,三個功能分區相輔相成。幫助聽障兒童從聽覺、視覺、觸覺多感官來感受聲音。
1.可視化技術在音頻上的運用
隨著數字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們可以將音樂中的不同音階、節奏作為可視化技術,通過對不同音頻的信息,將其發音震動頻率數據通過藝術化的繪制方式展現出來,聽障兒童可以通過觀察不同的圖形變化增加對聲音的理解,感受音樂。藝術化的表達和絢麗的色彩變化可以進一步提高聽障兒童的使用興趣,增強聽障兒童的專注力和創造性。
2.音樂節奏反饋機制
音樂節奏可以進一步幫助聽障兒童區分不同的聲音模塊,先將單個音樂模塊通過模仿人類發音的震動頻率做出小幅度的震動觸感,在以不同的音樂節奏形式進行短暫重復。當聽障兒童體驗到不同的聲音頻率后將不同單個聲音模塊相互組合后可以感受到不同發音的節奏其中有輕的、重的、快的、慢的等,可以幫助聽障兒童更好的感受音樂,體驗發出聲音的震動,更好的幫助聽障兒童語言學習的啟蒙。
3.可編輯式音樂互動
在整個產品設計中考慮到是針對學齡前的聽障兒童,為了增加兒童玩具的教育性、可成長變化性和使用周期,整體采用模塊化設計,可以通過多重拼組將單個聲音組合構成不同的音樂。聽障兒童在感受初期并不能理解單個發音和音樂節奏,只能在初步的使用玩耍中找到感覺。在后期通過家長或老師的引導后有了出初步認知,可以通過玩具系統中帶有音樂進行拼組,也可以自由拼組出各種各樣的音樂韻律,和教育玩具有一個更好的音樂互動。發展兒童的注意力的同時預防聽障兒童可能出現的孤僻、自卑等心理問題。
4.兒童監測功能
特殊群體在學習生活中,家長最重視兒童的身心健康問題,無論是在玩耍中的安全問題還是學習中的心理問題都是需要家長時時注意的。在針對聽障兒童的啟蒙教育產品中通過程序開發,搭載小程序將每個聲音模塊數據上傳至手機,可以通過手機監測兒童玩耍的數據。還有之前提到的玩具系統中的音樂也可以同通過小程序組合好的音樂模塊進行演示組合,更好的輔助家長運用玩具對兒童進行聲音啟蒙,增加親子之間的情感溝通,構建完善人格。而聽障兒童在后期個性化拼組音樂模塊中,也可以通過系統數據分析出聽障兒童在使用玩具時展現出的自身情緒??梢詭椭议L更好的監測感受聽障兒童的心理變化。
體驗設計將使用者融入設計中,從整體感官上來說運用視覺和觸覺雙重引導教育啟蒙,多種感官體驗可以讓聽障兒童更好的產品交互。而在產品使用中,模塊化的結構搭配內部磁吸設計可以幫助兒童將各個聲音模塊更好的組合,可以提高兒童的使用體驗,也便于收納。在教育溝通上,小程序的配套使用讓家長也更好的參與聽障兒童的玩耍學習中。通過教育啟蒙產品幫助聽障兒童更好的理解和感受聲音語言,減少聽障兒童產生不良心理狀態和情緒行為的概率。
關于聽障兒童的音樂啟蒙教育產品設計為聽障兒童的聲音啟蒙提供了設計思路,創新型的將聲音震動的可視化和可觸化融入現代模塊化產品設計思路中,融合人聲震動教育模式和音樂訓練法利用視覺和觸覺雙重引導聽障兒童感受音樂,感受不同的語言。促進聽障兒童的認知、心理等發展,為日后的語言學習打下基礎。增加和家長的接觸,讓自我封閉的兒童打開心扉,不僅僅是在治療聽障問題,更是幫助孩子解決心理問題和教育問題。創新教育產品設計可以幫助特殊兒童緩解心理壓力;促進特殊兒童康復訓練、教育啟蒙,更好的融入現代教育中;提高特殊兒童社會適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