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超
(浙江美術館)
精神富有文化鑄魂,共同富裕文化先行。推動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面和適用性,提高群眾文化獲得感,是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有力助推器。近年來,美術館作為文化事業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和支持。根據文化和旅游部官網公布的2021年文化和旅游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21年底,全國共有美術館682個,從業人員6249人。為有效推動全省美術館事業發展,更好地發揮美術館在浙江文化強省建設中的作用,我們對全省美術館建設發展的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對其場館設施、經費投入、人員結構、參觀人數等方面的情況進行了調查。根據結果,本文對浙江全省美術館建設的成效、存在的問題進行了介紹和分析,并提出未來發展的方向與對策。
截至到2021年底,全省共有各類型公共美術館(含國有美術館和民政系統登記年檢的非國有美術館)183家。以11個地市來看,杭州市美術館數量最多,為50家;其后依次為寧波(41家)、嘉興(20家)、溫州(17家)、金華(16家)、紹興(14家)、湖州(10家)、臺州(7家)、衢州(3家)、舟山(3家)、麗水(2家),衢州、舟山、麗水三市美術館數量較少,都只有2-3家。杭州市和嘉興市擁有的國有美術館最多,分別達到14家和9家,而舟山市、臺州市、麗水市均僅只有有1家,衢州市為0家。以縣域來看,杭州市上城區和蕭山區美術館數量最多,分別達到12家;隨后依次是寧波市鄞州區11家,海曙區9家。
美術館建筑是開展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載體和平臺,建筑條件直接影響服務質量。2019年11月,我省制定出臺《公共美術館設置與服務規范》(DB33/T 2229-2019)地方標準,對全省美術館工作起到積極推動作用,有利于規范現有公共美術館服務標準體系,為建設中的公共美術館提供了參考依據。近年來,各級黨委、政府對美術館建設的財政投入不斷增加,在各級財政支持和美術館自身努力下,一批現代化美術館相繼投入使用,例如投資2000萬元修建的湖州市美術館于2019年11月開館,總投資近12億元的嘉興市文化藝術中心,其中包含嘉興美術館新館,于2021年7月建成開館。紹興、金華、衢州等地市級美術館也均已列入十四五規劃建設中。
截至2021年底,全省國有美術館共有42家,總建筑面積23.97萬平方米,平均每館面積5448.39平方米,總展廳面積90296.44平方米,平均每館展廳面積2052.19平方米。全省國有美術館建筑面積超1萬平方米的有7家,分別是浙江美術館、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浙江展覽館、杭州中國動漫博物館、公望美術館、寧波美術館、嘉興美術館。目前,我省共有國家重點美術館2個,分別為浙江美術館和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數量位居全國第二。
作為全省美術館事業發展的基礎,人才決定著美術館的實力、水平和發展方向。為滿足美術館的專業基礎工作需要、美術館現代管理需要和文化體制改革需求,2017年我省出臺了全國首個美術館行業體系的職稱評價體系《浙江省美術專業中、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評價條件(試行)》,2021年對高級專業評價條件進行了修訂,增加了量化賦分條件,出臺了《浙江省美術專業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評價條件》,為我省公共美術館培養了一大批專業人才。至2021年底,全省國有美術館從業人員488人,其中編內人員302人,編外人員186人。在專業技術人員中,正高職稱21人,副高職稱45人,中級職稱131人。
非國有美術館作為美術館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公共美術館發展的重要補充。我省是國內非國有美術館起步較早地區之一,截止到2021年底,通過民政系統登記年檢的非國有美術館共有近141家,以小型專題類居多,主要集中在杭州、寧波、溫州、嘉興等經濟較發達地區,類型包括綜合類、單項類、名家類等,突出反映了浙江地區美術發展特色,影響力較大的如:浙江賽麗美術館(杭州)、恒廬美術館(杭州)、光達美術館(杭州)、全山石藝術中心(杭州)、華茂美術館(寧波)等。非國有美術館的發展發揮了浙江民間資本的優勢,調動了人民群眾對美術事業發展的積極性,改變了公共美術館種類較為單一的狀況。
從公共美術館分布來看,由于地域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我省國有美術館資源在地區分布上較不均衡,大部分美術館都集中在浙東和浙北地區,美術館個數、館舍面積、財政投入、藏品總數及人員結構等都處于絕對優勢,浙中及浙西南地區則相對缺乏。至2021年底,浙東和浙北地區地區有國有美術館33家,占全省總數75%,浙中及浙西南地區僅占25%。浙東和浙北地區國有美術館總面積21.67萬平方米,占全省的90.38%,浙中及浙西南地區僅占9.62%。2021年,浙東和浙北地區財政撥款2.78億元,占全省的94.3%,浙中及浙西南地區僅占5.7%。浙東和浙北地區藏品總量16.41萬件(組),占全省的97.65%,浙中及浙西南地區僅占2.35%。
與兄弟省份相比較,浙江省國有美術館建設進程相對較緩。《浙江省文化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指出:基本建立城鄉一體、區域均衡、人群均等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并提出到2020年底實現市有五館(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非遺館和美術館),縣有四館(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非遺館或展示場所)的目標。但截至2021年底,十三五規劃目標中,僅湖州市美術館、嘉興美術館建成開館,杭州美術館、溫州市美術館、紹興市美術館、金華市美術館、衢州市文化藝術中心等均未完成預期目標。和江蘇省對比,江蘇省13個地級市已有9個(南京、無錫、蘇州、連云港、淮安、揚州、鎮江、泰州、宿遷)建成地區級國有美術館,且均為獨立建制,占比69.23%,縣(區)級國有美術館有近8家(秦淮、宜興、常熟、張家港、啟東、響水、建湖、高港、沭陽)。我省11個地級市有6個(寧波、溫州、嘉興、湖州、舟山、麗水)建成地區級國有美術館,僅寧波美術館和嘉興美術館為獨立建制,溫州和湖州為美術館并入藝術研究院或博物館,舟山和麗水為美術館和文化館同一個場地掛兩塊牌子,縣(區)級國有美術館僅有5家(富陽、臨平、淳安、泰順、浦江、東陽)。
近年來,我省新建成的國有美術館,在建設階段大多采取了項目承包的方式,由于美術館的建設人員和運營管理人員沒有有效銜接,使得美術館的功能區域的配置劃分及一些細節設計(如門的大小、電梯的大小、燈光系統等)都缺乏一定的專業性,因而在后期使用過程中暴露了一些問題,許多設施甚至需要另行改造,造成資源浪費。正在建設的紹興市美術館屬于市政府出資建設,采用代建制模式建設的“交鑰匙工程”,建設初期并沒有確定運營主體,直至主體工程完成后交由市文旅局管理,美術館專業人員后期才介入工程裝修,存在貨梯太小,不適合庫房運轉作品的問題,但無法更改。另一種情況是美術館業務人員在工程建設階段已介入項目,但因對美術館功能、設施不熟悉,導致建筑本身某些功能區域設置不合理的情況。
從體制上來看,從省級到地方,根據隸屬關系不同主要分為:文旅、文聯、宣傳部、院校等,不同的管理體制下,各個美術館的功能、定位十分多元。據不完全統計,全省國有美術館隸屬文旅系統21家;隸屬文聯系統10家;隸屬宣傳部3家;隸屬院校5家;隸屬其他系統歸口管理3家。近兩年,地方上由于機構調整,將美術館與其他單位合并,導致原先由文旅系統藝術處管理的美術館變為其他部門管理,如湖州市美術館劃到湖州市博物館,由文物局管理;溫州美術館與溫州市文化藝術研究院合并等,這類情況嚴重削弱了原有美術館的功能和地位,不利于全省美術館體系的構建。美術館隸屬關系的不同形成了多元、多樣的美術館格局,但隸屬的差異也為美術館的發展帶來了許多難題,如政府部門的相關文件無法流轉到除文旅系統以外的美術館,隸屬關系的不同也導致經費差別較大,直接影響到美術館的公益性特點,從而造成美術館的社會功能和專業職能的差異,盡管只是細微差異,但卻會對美術館運營建設造成長久影響。
《浙江省文化改革發展“十四五”規劃》中指出:要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制定實施高質量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創新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文化保障機制,“十四五”期間全面實現“市有五館一院一廳、縣有四館一院、區有三館、鄉鎮有綜合文化站,農村有文化禮堂”,市、縣、鄉三級文化設施覆蓋達標率100%,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浙江省《公共美術館設置與服務規范》(DB33/T 2229-2019)地方標準中分別對不同服務人口的省、市、縣級美術館給出年度觀眾量的指標。截止到2021年底,我省杭州、紹興、金華、衢州、舟山、臺州、麗水未建成市級美術館,其中舟山、麗水為非美術館單獨建制,紹興、衢州2市已完成美術館場館建設,目前處于展陳、裝修階段,金華已列入十四五建設規劃,杭州、臺州未見美術館相關規劃。全省僅有富陽、臨平、淳安、泰順、東陽、浦江等6個縣區市建有縣(區)級國有美術館。因此,我省美術館建設應加強合理布局:要把擴大規模與調整結構結合起來,把優化結構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豐富種類、提升品位作為增加總量、擴大規模的落腳點,在豐富美術館類別中擴大規模,在擴大規模中豐富類別,注重未建設市、縣(區)級美術館地區在美術館方面建設,盡快形成省、市、縣三級聯動的全省美術館建設發展新體系、新格局。
國有美術館是公益性事業單位,美術館經費來源主要依靠財政供給。《美術館工作暫行條例》第十五條規定:“根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應進一步重視美術館事業的發展。美術館的總體建設規模與各項業務建設要有戰略目標和長遠規劃,并分期落實。”“基建規劃(包括土地使用范圍)要考慮到未來的發展,留有余地。”作為文化和經濟強省,《浙江省文化改革發展“十四五”規劃》中明確“十四五”期間全面實現“市有五館”,應在已建成4個市級美術館基礎上,加快完成剩余7個市級美術館的建設。在此基礎上,應建立一個制度化的、有法律保障的國有美術館投入機制,實現經費投入預算化,經費項目法定化,使經費增加幅度與財政收入增長幅度相適應。將專項經費納入財政預算,除了要形成合理增長機制外,還要確保法定項目中各項經費都能落到實處。各級財政部門在保證美術館正常運作經費的同時,應安排藏品征集和展覽等專項經費。
地方政府對國有美術館的定位,將決定國有美術館事業發展的基本走向,也決定政府支持美術館事業發展的方式方法及其力度。因此,政府的正確定位對美術館事業的發展至關重要。通過構建全省美術館評級標準,啟動全省美術館評估定級常態化工作機制,以評促建,切實提升包括硬、軟件設施在內的美術館綜合服務水平,提升美術館的典藏、科研、展覽、公共教育水平,增強美術館提供公共文化產品、發揮公共文化傳播功能的能力,引導和推動美術館加強自身建設,讓公共美術館切實發展為群眾參與公共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發揮其在社會文化服務中的積極作用,提升美術館的文化影響力和社會貢獻率。地方美術館可對照全省美術館評級標準,在立項和建設階段,不僅要發揮政府的宏觀管理職能,而且要探索建立美術館建設專業咨詢機制,盡可能多地聽取美術館專業人員和當地藝術工作者的意見和建議,充分吸收合理意見,避免館舍建設與運營管理的脫節。在建設過程中,美術館的規模大小、規劃布局、功能設置等,要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與后期的運營管理相協調,與當地文化資源相匹配,應該對美術館的內涵進行準確定位,要結合地方特色征集有關藏品,深入挖掘當地美術特色,爭創地方品牌,體現浙江特色。
長期以來,隸屬關系的不同,導致不同系統的美術館各自為政,由于管理體制、觀念等各種原因,不同系統美術館之間缺少共享意識和協作精神。因此,需要通過成立全省美術館協會,構建省內統一的交流合作平臺,全面和深入整合省內各系統美術館資源,打破館際界限,加強合作交流,形成展覽、藏品、研究、宣傳、教育等多方面的聯合與共享,實現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共贏目的。美術館協會通過年會、常規性理事會和專題會議等,及時交流各美術館的發展狀況和重要業務活動,組織專門活動,開展各美術館之間的學術交流與人員培訓,通過項目合作,共享藏品資源和研究成果,配合開展美術館評估定級、全省優秀展覽、公共教育、典藏項目等的評選活動,通過多種方式推動省內美術館行業規范的建立。美術館協會將進一步推動全省美術館的專業化、科學化建設,提升美術館公共文化服務能級,提高全省美術館的管理與服務水平,更好地滿足新時代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助力全省美術館事業高質量發展推進“兩個先行”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