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潤秋(山東藝術學院,山東 濟南 250300)
中國傳統山水畫是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凝聚了中國繪畫的精華,包含了深厚的東方藝術和美學內涵。它不僅可以讓欣賞者在視覺上感受意境的存在,還可以最大限度地喚起觀者的想象力,達到賞心悅目的效果,滿足審美要求,在藝術和實踐上都有很高的價值。畫境不僅屬于傳統美學范疇和傳統繪畫范疇,而且在創作的過程中,每一位藝術家也在不斷地嘗試,不斷地創新,而不是一成不變。在繼承意境審美精神的同時,中國傳統山水畫充分借助新媒介的力量拓寬受眾范圍,達到不同層次的繪畫藝術交流,可以使意境審美精神更易于理解。以中國古典繪畫為內容載體,運用現代技術和多種藝術形式,不僅能為傳統山水作品注入新的時代內涵,還可以延展經典美術作品的內容和傳播邊界。
意境是一個中國古典美學中歷史悠久的概念,是中國古典美學的核心和獨創概念,是中華兒女情感哲思和審美理想的重要體現,更是中國人作詩、作畫、作曲的一種藝術追求。意境誕生于先秦的老莊哲學與魏晉玄學,最早見于詩論。它不同于西方的寫實,更加注重主體的內在精神和層次。所謂意境,筆者認為不妨將其理解為抽象表達,是一種主觀情緒與客觀意象的結合體。意境是一個外延極為寬廣的范疇,具有多義性、豐富性和模糊性。
所謂繪畫的意境,是作品在空間的映照下,在多重意境的高度融合之后所呈現的一種藝術境界。中國畫多以山水自然之景為描摹對象,不像西方繪畫那樣強調明暗光影藝術,畫面所傳達的多是對當下情景的簡單勾勒,給人意境縹緲之感。中國傳統山水畫中的意境美學理論在中外美術史的發展歷程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他行業的發展。
“境生于象外”,中國山水畫講究的是以形寫神,追求“大象無形”之境。所謂境界就是畫中景物所呈現的情調、氛圍和意趣。在創作過程中,畫家要善于捕捉大自然中的優美景色,并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提煉和升華,從而創造一種具有獨特審美價值的美感形象。這種美感形象往往超越自然景物的真實形態而進入更美的精神世界。這就是中國山水畫意境的審美特征。
1.以景襯境法
所謂“景”,就是自然景物。所謂“境”,就是畫面中表現的境界和情調,即畫家通過筆墨所創造的藝術境界。這種境界是通過客觀景物反映出來的主觀思想感情與生活感受結合的統一體,是客觀的景物經過畫家的審美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情景交融的藝術形象。在繪畫創作過程中,“景”與“境”的關系十分重要,只有將二者結合好,才能達到完美的藝術效果。中國山水畫對意境的追求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借助自然物象來營造一種氛圍或環境。二是借助一定的筆墨技法來塑造一種情境或意境。
以倪云林《容膝齋圖》為例,其山形樹影皆出于真山真水,但其筆意墨趣卻處處流露逸秀清雅之韻 。石濤的《搜盡奇峰打草稿》則將山川草木人格化、個性化 ,創造出一種充滿詩意的理想天地。這些都是借助自然界中的各種物象來表達畫家內心情感和追求的實例。
2.挖掘和表現山水畫的繪畫語言
幾千年來,山水畫的繪畫語言一直在被發掘,并將其最好的一面展現出來。畫家根據自己對現實生活的感悟,繪畫目的多以寄興抒情為主。這種藝術語言需要藝術家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去體會、去領悟,而心靈上的創作主體是一個人的情感。情感的表達需要通過一定的載體來體現,通常是在揮灑筆墨的同時釋放自己的情感。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優秀的傳統文化在新媒介的推動下,呈現多樣化的趨勢。人們對于山水畫的認識已經步入一個全新時代,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與以往的問題不同,東方與西方的藝術語境發生碰撞和交融的頻率越來越高。3D、4D技術讓平面靜態藝術動態化了,山水畫不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生動的、活潑的。甚至可以認為畫面自身具有了生命力。對創作者身份的定位也不再只是單純的畫家或是造型藝術家,而是全方位、多重身份的藝術工作者。
隨著新時代的到來,我國的文化環境日漸開放。在這種背景下,不僅需要維護好傳統媒體,更要科學地利用新媒體的技術手段,使中國山水畫意境美學得到更好的傳承與弘揚。

舞蹈詩劇《只此青綠》
舞蹈詩劇《只此青綠》在央視虎年春節聯歡晚會上受到了觀眾的熱烈歡迎,其以獨特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深深吸引了廣大觀眾,迅速成為當時的焦點。該劇通過對“青綠”意象的營造和詩化意境的創造,讓人對它產生了深刻的印象。舞劇《只此青綠》沒有慷慨激昂的故事情節,它只是恬靜淡然地展示了《千里江山圖》的創作過程。這樣不僅不會使該劇顯得枯燥乏味,而且能讓整部舞劇更加豐富,呈現如畫般的優美意境。讓人在觀賞時,情不自禁地想到了群山環繞、山水相依的情景。那些梳著高髻、穿著青衣的舞蹈演員,代表的是一種從宋代著名作品《千里江山圖》中提煉而成的石青石綠色,刻畫了群山或迎面、或背峰處層巒疊嶂的穩重與寧靜。舞步的設計體現了古雅質樸的頓挫感,舞者的冷冽面龐和恬靜的氣質,使觀者從中感受到了歲月的流逝和沉淀。最讓人驚嘆的是“青綠腰”,受到眾多專業舞蹈演員和業余愛好者的追捧。這種“出圈”現象讓觀眾們的注意力不由自主地落在了舞蹈片段的來源—“以舞繪山河”的舞蹈詩劇《只此青綠》以及那幅宋代名作《千里江山圖》上。《千里江山圖》是王希孟的一幅傳世佳作,也是目前存世最久的紙本中國畫。作品以長卷的形式,運用青綠兩色,畫出了連綿起伏的山巒、浩瀚的江水以及眾多的人物活動。《千里江山圖》不僅是中國繪畫史上重要的作品之一,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
《詩畫中國》以中國古典名畫為內容載體,以具體的情景呈現一種“詩畫合璧”的新面貌與新視角,融合XR、CG等尖端技術,通過詩、畫、音、舞等藝術形態的跨界融合,為觀眾呈獻了一場場視聽盛宴。其發掘了中華數千年的歷史文化與藝術審美價值,展現了更加貼近生活的大眾姿態。

文化節目《詩畫中國》
以歌曲《萬壑松風》為例,前奏古韻悠揚,低吟淺唱,仿佛穿越進千年古畫—《萬壑松風圖》(李唐)。歌曲漸入高潮,飛瀑鳴泉、白云繚繞、清嵐浮動、山峰高峙盡藏于音符。歌手寄情于音符,厚重而拙實,每一個音符都在吟唱“萬壑松風”之傲骨,仿佛可以感受到畫家的千年風骨。歌手胡彥斌置身于一幅萬壑松風的立體山水畫卷中,松的簇擁、山石的雄偉、云的輕快、瀑布水流的輕盈,被巧妙地結合起來。舞者魏伸洋也走進自己畫出的山水中,人畫合一,為松風陶醉,亦被詩情打動。《詩畫中國》節目整體舞臺以中國山水畫為原型,探尋數字新媒體技術在傳統繪畫題材上的應用。在社交媒體上,不同階層、不同愛好的觀眾都給了該節目“五星好評”,實現了一次詩畫文化的“破圈”傳播。《詩畫中國》反映了“意境”審美的最主要特點和文化符號,將中國傳統審美和意境的“骨”與現代科技的“皮肉”相結合,從而將“山水畫”的視覺詮釋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詩畫中國》秉承“思維+藝術+科技”相結合的創意傳播理念,結合多種形式,以“深”和“新”為視角,對中國傳統山水畫進行創造性轉換和創新性發展,讓“意境”與“山水”的藝術作品具備更多的文化內涵,使之具有更廣泛的實際意義,讓廣大的觀眾,特別是青年觀眾體會到了中國意境的審美,從而增強了文化自信。《詩畫中國》從傳統藝術中挖掘創新點,使傳統文化的天地更廣闊,引領觀眾走入詩情畫意的中華文化畫卷。現代化的創新詮釋引領審美風尚,使古典的高雅藝術以更親切、更易被感知的方式進入千家萬戶。
受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影響,我們更加認識到了樹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也更加清醒地意識到“越是開放包容,就越是能夠彰顯文明魅力;越是在世界舞臺上展現自身風采,越能體現大國形象”。因此,要加強對外交流合作,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畫面表現、繪制手法等方面,山水畫與西方油畫有著明顯的差異,是一張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名片。科學技術的發展可以推動新媒介改變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方式,通過新媒介的優勢,通過各種途徑來推廣中國山水繪畫,使其發揚光大,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在新媒體視野下,有效地傳播中華優秀文化,不僅可以推動民族文化的發展,還可以增強民族自信心,增強民族凝聚力,實現民族文化的復興。在繼承意境審美精神的同時,要充分發揮傳統技藝的傳承功能,并借助新媒介的力量來拓展受眾,達到不同層次的繪畫藝術交流,使意境審美精神更易于理解。山水畫以往都是平面的二維的藝術形式,往往只可靜觀而不可靈動,但在當今技術革新日新月異的時代,如何讓一山一石、一字一句躍然紙上、走到臺前,進而“活” 起來、“動”起來,是我們思考和創新的動力點。中國傳統審美和意境的骨要與現代科技的皮肉相結合,要緊跟時代步伐,這是傳統文化“破圈”生產與傳播的主要發力點和落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