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夢揚(渤海大學,遼寧 錦州 121013)
基弗的作品對當代繪畫語言有深刻的影響,國內外研究基弗圖像符號的學者很多,但大都偏向于其他的圖像符號研究,向日葵圖像符號在他創作的諸多圖像符號中具有典型意義,區別于西方油畫中常見的向日葵圖像,以不同的材質和面貌呈現,也被賦予了豐富的象征意義。通過對向日葵圖像符號的分析,我們可以明晰基弗藝術語言體系的變化過程。
“沒有含義可以不通過符號來表達,也沒有符號不表達含義。”符號通常是間接的傳意,需要聯想、翻譯、解讀。符號的形式和表達的意義與畫家的人生經歷有很大的關系,基弗作品中的圖像符號復雜多樣。他出生于二戰結束的那一年,因此他雖然沒有經歷殘酷的戰爭,但是戰后布滿廢墟的城市以及當時憂傷的文學藝術氛圍縈繞在他的左右,在他的思想與創作中發揮了關鍵的作用。向日葵圖像符號產生前,基弗創作的土地、閣樓、植物、星空、塔和書等圖像符號均是以“廢墟”為宏大背景,“廢墟”滲透了他的全部創作并承續了其他圖像符號。“向日葵”系列最早出現于基弗移居法國十年之后。向日葵系列能被創造出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首先,基弗搬到法國南部居住,法國南部的氣候適宜向日葵的生長。其次,致敬凡·高。再次,基弗在學畫初期師從博伊斯,博伊斯對植物學和神秘學的研究影響了基弗,促使他在創作中利用植物表達感情,他認為植物是脆弱的,他的作品《石膏包裹的向日葵》就表達了這種情感。其四,文學的影響。基弗的創作充滿文學性,他的作品受益于文學、天文學和戲劇等文本,他從文學中汲取營養,創作了一系列以向日葵為符號的創作,其中策蘭的詩歌在基弗的創作中經常出現,基弗有時甚至會直接把文字寫在畫上。在創作向日葵一系列作品之初,基弗并沒有將向日葵包含的意義完全清晰地整理出來,也沒有要表達的具體意義,而是在創作的過程中不斷地修改,對畫面進行思考,符號的意義才逐漸成形的。符號的意義實際上是在邊畫邊思考中形成的。
在基弗的創作中,向日葵同其他植物一樣是脆弱的,也是堅強的,在它的花期外死亡,又借它的種子重生。作為一種精神性符號,向日葵又代表著一種向死而生的精神。
符號學上把符號過程分成了幾個階段:感知—接收—接受—解釋,主要取決于觀看者(接收者)自身的審美、情感等因素。同時也與觀看者自身的文化修養以及所處的社會環境有關,當大量符號在腦海中形成一個龐大的數據庫,觀者才能在欣賞作品時讀懂作品獲得共鳴,符號將作者、作品、觀看者緊密關聯起來。本文首先從觀看者的角度對比分析基弗向日葵圖像符號的特征。
目前,國內的大部分論著都將凡·高的《向日葵》數量確認為11幅,這個數字有待商榷,但無論如何,凡·高對向日葵的意象表達都居于首位。我們目前能見到的凡·高向日葵油畫系列,基本顏色是以黃、藍兩色為主,同時兼有綠、紫、白三種顏色,黃色和藍色的強烈對比和厚重的色塊結合,讓畫面整體的對比更加強烈且富有張力。畫面中更能代表凡·高向日葵的是他隨意且夸張大膽、充滿生命力的線條。然而這些都是觀看者通過眼睛能看到的,還有一些需要觀看者了解文化和歷史背景才能解讀出其意義,例如畫面中出現頻率最高的黃色是太陽的象征,富有力量,給人以熱烈、有力、向前發展的印象。此外,黃色還暗示著西方文化的乖戾和躁動。一種是陽光的標志,是藝術家熱愛生活、充滿希望的表現;另一種則體現了凡·高心中的狂躁。其次是藍色,藍色是天與海的色彩,它常給人一種平靜、深沉之感,同時又帶著幾分神秘。作為一名觀賞者,如果不了解背后的意義或是作者的經歷,就不會理解其符號的真正意義。
基弗同凡·高一樣在法國南部居住過很長時間,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基弗創作了一系列關于向日葵的作品。與凡·高的向日葵不同,基弗的向日葵造型還原實物,易于辨識,向日葵的本體原本是向著太陽,色彩明麗而積極,但在基弗的畫面里往往是垂頭喪氣的,長滿籽的葵盤重重地垂向地面,且被放置在了灰色調的廢墟之中,連向日葵都是干枯、衰敗的模樣,向日葵的枝干已然枯萎,但向日葵的種子即將在這片土地上開始新的一年輪回,向日葵自身的生長輪回就是依靠它的種子給予生的希望,基弗在畫面中傳達了一種向死而生的精神。
基弗各個時期以向日葵為表現對象的創作,無論是思想性還是藝術性方面,均發生了鮮明的轉變,大體分三個階段對向日葵進行探索。三個階段探索的主題各不相同:第一個階段是探討二戰后如何突破戰敗國人的精神困境,直面納粹歷史。這個階段的創作手法還比較保守,只是以繪畫的形式借用向日葵傳遞一種向死而生的精神。第二個階段借助向日葵、人體、星云和詩歌去探討人、宏觀與微觀的關系,這個階段將向日葵轉化為似乎浮在天空中的恒星和星座,向日葵的籽也被基弗用在畫面中,展現出新的創作意圖。第三階段關注更為廣泛的世界問題,比如海戰、女性主題等,對人類精神文化訴求進行探討,向日葵影像在此階段更是以一種實體的姿態存在于大型綜合繪畫與各類裝置藝術之中,并且以突出的主題占據了作品的主要位置。21世紀初,基弗就開始用向日葵、照片和玻璃碎片之類的實物來構成圖畫,然后再用色彩進行一些搭配或者涂繪。把顏料涂抹到畫布之上,再把現實中的事物展現在畫布之上,破壞抽象表現主義模糊的空間,反而透過現成品把人從藝術界拉到生活中去。向日葵又在現成品圖片中被識別出來。

圖1 凡·高 《向日葵》

圖2 基弗 《無題》
基弗對向日葵圖像符號的看法不同于以往,他認為向日葵就像是廢墟中搖曳的小草,隨著舊事物毀滅,新事物再生而重新生長出來,是死亡和新生交替相生的標志。就像談話錄中基弗認為的那樣:“世界是非常有趣的循環運動,不存在什么末世論。”①
基弗筆下的向日葵,透露出二戰后德國人一直避而不談的黑暗歷史。通過剖析基弗在每個主題上的具體變化,我們可以發現基弗向日葵圖像的寓意和其借喻的主題是與歷史、文化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他把民族、時代與宗教背景相結合,使其藝術意向變為現實。

圖3 基弗 《灰燼之花》

圖4 基弗 《紐倫堡》
《灰燼之花》在基弗創作視角中模糊地呈現出過去的納粹帝國的模樣,猶太人的悲慘記憶和希特勒所處的工作地點為這幅畫平添了陰郁的歷史感。在這些充滿著腐朽氣息的圖片中,大片凋零的向日葵垂下屋頂,與周圍的建筑一樣,在尋找一線生機。他的其他繪畫作品,如《紐倫堡》表現了大火焚燒過后的土地,使人回憶起春回大地播種之前燒荒的痕跡,象征人們對于新生事物發芽的某種期望。基弗還用黑色字體清晰地書寫著節日、草地和紐倫堡。我們根據作品中那種枯萎荒涼、無所不在的寂靜大地,深刻地理解了藝術家們想要表現的思想。畫中的向日葵滿是黑色葵花籽,在大地上左右擺動,向日葵籽會在新的一年里茁壯成長。向日葵依靠著自己的種子為自己的生長輪回賦予新的希望,可以說是蒼涼悲苦的宿命象征,卻也從正面孕育了人生的別樣意義。生死之輪回,死而復生之希冀,正是作者集中表現作品內涵深意的有力象征。
無論是《灰燼之花》,還是《紐倫堡》,均以雙重隱喻的方式象征了死亡和新生。但在基弗筆下,同一圖像所處的“語境”常具有不確定性。例如向日葵在二戰主題中表示的是死亡與新生,而在星云題材中則代表著宏觀與微觀的寓意。
基弗曾在談話錄中說過:“轉化創造出絕境中的可能,如果沒有轉變,我們對什么的消逝就無希望可言。心靈上對轉變概念的理解可以使死亡變得更為輕松些。”②同時他在采訪中還談到“矛盾”是他所有作品的核心題材。生與死、時間永恒與生命短暫等矛盾,這些矛盾在畫面中通過不斷修改、不斷描繪來體現。
基弗沉迷于思考哲學中人類存在的意義,熱衷于對文本的追求。向日葵這一圖像符號不僅存在于基弗布面油畫創作之中,還在裝置藝術和攝影藝術等領域占有很大比重。在這些作品里,向日葵都表達著存在的變化,比如向日葵變成葵花籽、葵花籽變成星星、意念上的轉變就是基弗希望在自己的作品里展現出質或者形態轉變的力量,表現了基弗對于時間的癡迷,對于死亡與新生的領悟。
向日葵圖像符號經常出現在基弗的一系列重要作品之中,并蘊含著不同的意義。在西方視覺文化中,向日葵屬于常見符號,其含義較為固定,但是基弗賦予了它一種全新的觀看與理解角度。他大量運用諸如油彩、植物、金屬、鉛等綜合物質,并且不限于任何一種主題或形式,創作形式選擇融繪畫、雕塑、攝影、裝置為一體的綜合性繪畫形態。這一綜合性營造出的新語境也使得向日葵和其他符號產生了意義關聯進而引申出了新的含義。
注釋
①(德)基弗,(奧)德穆茲:《藝術在沒落中升起:安塞姆·基弗與克勞斯·德穆茲談話》,孫周興譯,商務印書館,2014 年版第9 頁。
②張文學,曹寶泉:《黑色光芒自星辰而降—安塞爾姆·基弗畫室訪談》,《當代學院藝術》,1999 年第12 期第6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