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翔 李珍珠 代慶會



摘?要:實現經濟發展質的有效提升與量的合理增長,企業需要適應環境開展與平衡探索式與開發式創新活動,提升雙元創新水平。本文選取我國2010—2020年A股上市企業為樣本,基于代理成本的視角探究董事網絡中心度影響企業雙元創新的路徑。研究發現,董事網絡中心度對企業雙元創新有正向影響,且相比于開發式創新,網絡中心度對探索式創新的正向影響更顯著;兩類代理成本在網絡中心度與探索式創新之間發揮部分中介效應,而在網絡中心度與開發式創新之間發揮部分遮掩效應。進一步研究發現,非執行董事網絡中心度對雙元創新的正向影響及代理成本路徑均顯著,而獨立董事網絡中心度僅有利于探索式創新,且只有第一類代理成本的中介效應顯著;此外,董事網絡中心度對雙元創新的正向影響及代理成本路徑主要表現在低市場化水平的企業中。研究揭示出董事網絡中心度影響企業雙元創新的代理成本路徑,同時關注獨立董事網絡與非執行董事網絡的治理效應差異,豐富和完善社會網絡理論與企業雙元創新理論的相關研究。
關鍵詞:董事網絡;網絡中心度;探索式創新;開發式創新;代理成本
中圖分類號:F27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148X(2023)04-0131-12
收稿日期:2022-11-15
作者簡介:肖翔(1970-),女,湖南漣源人,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公司治理、投融資分析、資產管理與資產評估;李珍珠(1994-),本文通訊作者,女,河南開封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業創新、數字化轉型與公司治理;代慶會(1989-),女,河?南新鄉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會計信息質量與盈余管理。
基金項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項目編號:2022YJS045;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19BGJ001。
①?現有文獻將雙元技術創新主要分為兩類:突破式創新和漸進式創新、探索式創新和開發式創新。前者站在產業角度,后者基于企業層面,能夠更好地反映出企業創新行為傾向以及企業間的差異,符合本文落腳在企業微觀層面的研究。因此,本文研究的雙元創新指的是探索式創新和開發式創新。
一、引言與文獻評述
面對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和國際形勢復雜多變,中國式現代化經濟建設迫切需要穩增長,尋求合理增長區間,而創新驅動是維持經濟穩定增長、助力向前跨越、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的唯一選擇。要充分激活創新這個第一動力,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然而,經濟發展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要求企業適應環境去平衡開展探索式與開發式創新兩種活動,即提升雙元創新水平①。雙元創新這一概念是由March(1991)提出的“開發式”與“探索式”雙元學習[1]被應用于創新領域而形成的。開發式創新是在組織現有知識、資源、產品、技術、市場基礎上的利用再開發。而探索式創新相比于開發式創新,是一種更大幅度、更長周期、更加徹底的創新活動,要求組織學習全新的知識和技能,開拓新的產品與市場[2]。相對于開發式創新,探索式創新更著眼于長遠發展,然而,若是一味追求高風險、激進型的探索式創新,就會失去量的合理增長,企業發展陷入“前勁缺失”失速風險,反之只停留在開發式創新,則容易陷入“后勁不足”效能陷阱[3]。盡管有限的資源條件下,二者的差異性使得企業難以同時兼顧,但不可否認的是,企業唯有在開發式創新和探索式創新之間找到合適的平衡點,通過科學決策資源配置釋放創新的規模速度和質量效率,才能實現長期穩定的發展[4-5]。然而,由于企業決策體制中存在的機會主義行為,管理者和股東的經營權和所有權利益不一致,這使得代理沖突成為影響企業科學決策資源配置的重要障礙。因此,如何緩解代理沖突,降低代理成本,提高創新決策效用,是企業平衡雙元創新、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必須重視的問題。
公司治理結構中,董事會作為股東與管理者博弈的治理中樞,本應起到決策、監督與協調的作用,特別是隨著新《公司法》修訂推進,董事會中心主義再次成為重要議題。然而在現實環境下,董事會治理能力卻捉襟見肘,從2007年的東北高速到2020年的皖通科技,管理者與控股股東利益合謀、控股股東套取中小股東利益等現象不斷滋生,成為羈絆董事會有效治理的無形藩籬。原因在于,董事會處于信息獲取的劣勢地位并引發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而解決方法關鍵在于為董事會“引智”和“引資”,其中董事之間通過共同任職形成關系網(即董事網絡)成為企業獲取創新資源和關鍵信息的重要渠道。一方面,董事網絡能夠發揮治理效應。網絡捕獲的外界信息和專業知識,通過幫助董事提高專業技能和監督動機[6],監督管理層出于自身努力程度不可觀察而利用“內部信息”損害股東利益的機會主義行為,同時緩解控股股東侵占中小股東的利益輸送問題。另一方面,董事網絡能夠發揮創新效應。成員之間的溝通能夠加強彼此的信任[7],利于合作共享與技術交流,從而傳遞創新資源[8-9],抑制有限決策行為。雙元創新作為企業“增量”創新發展和“存量”轉型升級的重要投資活動,“引智”和“引資”是更好發揮董事會治理效能的關鍵。因此,基于董事網絡這一因素研究其緩解代理問題進而影響雙元創新的結果,是企業有效配置資源和科學決策的基礎。
現有關于董事網絡、代理成本和企業雙元創新之間關系的研究主要涉及兩兩之間的關系,缺乏將三者納入同一框架深入探討董事網絡影響雙元創新的代理成本機制。主要體現為:(1)董事網絡與雙元創新之間關系研究的認識尚未統一。一方面,基于資源依賴理論和社會鑲嵌理論,相關學者認為網絡中鑲嵌的資源、信息和關系能夠為企業創新活動引資與引智[10-11],并由此形成促進論。另一方面,基于代理理論,相關學者認為董事網絡帶來的權力與地位,會增強董事尋租動機和機會主義,從而不利于企業創新行為[12-13],并由此形成抑制論。上述研究結論相悖的原因可能在于:第一,大多聚焦企業整體創新,缺乏關注董事網絡對探索式與開發式兩類創新活動的影響差異。相比于開發式創新,探索式創新活動的風險更高,回報周期更長,因此對外部網絡資源的依賴程度和要求也更高。第二,大多探討董事網絡對雙元創新的直接影響結果以及內外部情境的調節作用[14-15],缺乏挖掘董事網絡影響企業創新活動的傳導路徑[16],尤其是影響雙元創新的傳導機制差異。第三,偏重于研究獨立董事網絡[17]與整體董事網絡[10-11,15]對創新的影響,忽略了非執行董事網絡的創新效應及其傳導機制。我國較為集中的股權結構下,非執行董事往往是戰略持股企業派出的代表且具備豐富的行業經驗,其良好的網絡資源更有利于增強監督動機和咨詢能力。因此,不同類型董事構建的網絡在共享異質性資源與傳遞關鍵信息等方面的作用差異值得關注。(2)董事網絡與代理成本。董事網絡對代理成本的影響同樣存在悖論。一方面,董事網絡中鑲嵌的稀有資源能夠抑制信息不對稱進而降低代理成本[18],另一方面則適得其反,中心地位能夠增強管理層和控股股東尋租動機,結網營私最終提高代理成本[19]。究其原因可能在于未區分董事網絡類型以及兩類代理成本的差異。(3)代理成本與雙元創新。部分研究認為代理成本的增加意味著機會主義行為更嚴重,不利于企業創新投資增加[20-21],也有研究發現管理層權利尋租從而致使研發投資過度[22-23]。然而,上述研究并未基于現實中我國企業普遍存在的雙重代理問題,探討企業對雙元創新的風險容忍差異。
綜上所述,區分創新活動差異并關注董事網絡分類,挖掘董事網絡影響雙元創新的具體路徑利于解釋上述悖論。因此,考慮到企業所面臨的這一外部經濟制度背景,同時結合企業內部董事會構成,從代理成本視角挖掘董事網絡影響企業雙元創新的具體路徑。本文的貢獻與創新點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關注創新異質性以及董事網絡創新效應的傳導機制,構建“董事網絡-代理成本-雙元創新”理論框架,從代理成本視角厘清董事網絡對企業雙元創新的影響路徑,豐富了相關理論的研究。同時,實證檢驗兩類代理成本的中介和遮掩效應,為企業緩解代理問題,平衡開展雙元創新活動提供實驗證據。(2)關注企業“內部”非執行董事這一治理角色,揭示出其與獨立董事網絡的創新效應和治理效應差異,為強化董事會中心主以及完善董事會建設提供經驗借鑒。(3)立足中國情境,結合“外部”制度背景探索環境與資源的耦合,揭示出不同市場化水平下企業構建董事網絡的創新效應與治理效應差異,以期幫助我國企業在市場化進程不斷加速的情境下,有效利用董事網絡資源,提高雙元創新水平,推動高質量發展。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一)董事網絡中心度與企業雙元創新
探索式創新與開發式創新在風險和成本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這使得兩者對資源與信息的要求亦非對稱。根據資源依賴理論和社會網絡理論,企業提高網絡中心度有利于被其他成員信任,增加合作機會和資金支持為企業“引資”,同時獲取稀有資源和關鍵信息為企業“引智”,從而利于企業開展雙元創新[24]。具體來說:(1)網絡中心度代表董事個體以及董事會在整個網絡中所處的相對位置,“中心”位置意味著擁有更多的聯絡者、更高的聲望和非正式影響力,能夠增加被優先選擇的合作機會[9],不僅可以降低信息成本、議價成本、交易成本,減少創新資源擠占,還可以拓展融資渠道、增加融資期限、降低融資成本,從而緩解創新投資中的融資約束難題[11]。而在影響差異上,開發式創新往往是對現有資源和知識進行加工和重組,提升管理和利用效率,從而實現產品更新換代,滿足更精準的市場需求;探索式創新則是創造新技術、開發新產品、尋找新市場,這類活動的投資金額、退出成本、風險系數和不確定性相對更高,從而面臨更嚴重的融資約束,故對董事網絡中的資源依賴更強。(2)網絡中心度越高代表企業之間有高度的直接聯結,這種互動通過強化彼此的信任減少合作矛盾,從而避免過多占用資金和董事的時間而影響雙元創新投資決策,同時良好的信任使得企業之間愿意共享關鍵“軟信息”和重要知識[25]。一方面,開發式創新本質上是對內部知識進行整合與重組的過程,關注對現有知識的完善與更新,因此對于同質性、深刻精準的知識要求更高。董事網絡成員因在其他公司或過往職業中從事同質性工作會增加其意識形態的一致性[26],傳遞冗余信息與相似知識,有利于提高信息精度和使用效能[27],從而提供更加精準的服務,實現開發式創新。另一方面,探索式創新本質上是將內外部知識進行整合的過程,強調突破舊的知識體系,運用新的知識和技能進行創造活動,這不僅需要精準的知識提升自身吸收能力,而且進一步對異質性信息和知識的要求更高。董事網絡構建主要基于非執行董事與獨立董事,這在公司中相對執行董事而言具有異質性的弱聯結優勢,這種成員之間的異質性導致其意識形態存在差異[28],能夠傳遞有別于執行董事慣性思維的知識結構、行業經驗、競爭對手信息等,不僅能夠使決策者認知上能夠更加獨立和全面,從而快速識別潛在風險和機遇[29],同時還有利于提高企業的資源稟賦協同能力,促進知識共享機制、匹配機制以及溢出機制對多元思想的擴散和轉化[26],從而確保企業聚集、整合、培育新動能,并創造新技術、開辟新賽道,最終實現探索式創新[30]。此外,上述“軟信息”還有助于企業提升公允決策能力,緩解信息不對稱與代理問題導致的決策短視行為[30],即發揮治理效應,進而有利于提升企業努力效用和風險承擔,正向激勵決策區間的長短,尤其是探索式創新活動。
綜上所述,董事網絡的中心位置優勢能夠幫助企業獲取多元化資源和關鍵信息,從而助力雙元創新活動,并且探索式創新對于網絡資源和信息具有更高的需求。據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1a:董事網絡中心度對企業雙元創新有正向影響。
H1b:相比于開發式創新,董事網絡中心度對探索式創新的正向影響更顯著。
(二)董事網絡中心度與兩類代理成本
管理層與股東、控股股東與中小股東的代理問題一直是公司治理的研究重點。嵌入網絡的資源和信息能夠幫助董事提高專業水平,從而提高監督動機和咨詢能力,抑制上述代理問題。具體來說:(1)中心度高的董事被賦予更高的聲望與權力[31],進而更值得維護和珍惜,以此為出發點的監督動機也更強烈。若該類董事不履行職責甚至合謀損害公司利益,將承擔聲譽受損的潛在風險,不僅會因喪失資源控制的優勢而面臨薪酬減少甚至失去未來任職機遇,還可能承擔其他額外風險與成本。這些潛在成本迫使中心者承受巨大壓力,從而增強其責任感與監督動機[32]。(2)一方面,較高的權威提升董事的討價還價能力,從而利于董事保持獨立性,主動監督管理層與控股股東的短視行為。另一方面,迫于合同剛性和政策限制,管理層有動機也有權利以股東價值為代價實現過度薪酬和偷懶行為,同時控股股東侵占中小股東利益的方式也更隱蔽[6]。董事網絡作為企業收集和傳遞信息資源的重要渠道和卡口,網絡成員之間通過緊密聯系幫助企業以較低成本獲取關鍵信息,彌補信息劣勢[18,30]。同時,頻繁的互動利于企業獲取行業經驗、戰略理念和多邊信息優勢,從而幫助董事甄別上述隱蔽行為,使其更加客觀、獨立和全面行使監督職能。其中非執行董事自身具有股東代表屬性和豐富的專業經驗,其聲譽機制和咨詢職能相互協同,能夠更好保持獨立性與專業性,從而抑制兩類代理問題。由此,提出以下假設:
H2:董事網絡中心度對兩類代理成本有負向影響。
(三)兩類代理成本的中介效應與遮掩效應
開發潛在客戶、注重未來收益的探索式創新是基于企業長期發展的目標,而維護現有客戶、注重短期績效的開發式創新是基于企業中短期發展的目標,因此前者在投資力度、研發韌性以及風險承擔等方面要求高于后者。而代理問題是影響決策者對于風險偏好與創新項目態度的重要因素,因此代理成本對于兩類創新活動的影響存在差異。(1)企業中代理沖突嚴重時,管理者和控股股東更可能出于機會主義而規避風險,從而青睞低風險、周期短、收益高的項目[21],同時放棄高風險、周期長、高回報的創新項目。具體來說,一方面,第一類代理問題嚴重時,管理層出于薪酬合同和債務合同對于凈收益考核的壓力,更可能利用股東權益和債權人資金進行權力尋租,甚至盲目進行“帝國建造”,導致過度投資[22]。另一方面,第二類代理問題嚴重時,所有權與經營權的非對稱收益致使控股股東可能選擇以自有小額資金撬取中小股東利益,通過控制資源流向與創新決策導致研發投資過度。由于開發式創新活動相比于探索式創新面臨的風險更小、回報周期更短,同時相比普通短期項目又能帶來更高的收益,往往成為管理層與控股股東實現自利動機的優先選擇[23],而探索式創新活動被放棄。同時,有限資源約束下,代理問題引發的開發式創新投資增加,也會造成對于探索式創新投資的擠占。(2)與開發式創新關注已有知識和產品的更新不同,探索式創新活動要求企業獲取、吸收新知識并創造新產品,這就要求企業具備更加雄厚的資金、專業的人才、充足的時間等重要資源。當企業存在嚴重的代理沖突時,管理層或控股股東為謀求私立迫使中小股東更加被動,甚至偏離企業發展目標。為緩解各方利益沖突,監督管理層和控股股東的機會主義行為和短視行為會占用企業大量的時間和人力等資源,從而擠占探索式創新資源,影響探索式創新決策。
綜上所述,兩類代理成本的增加助長管理層和控股股東的短視行為和機會主義行為,從而選擇開發式創新,放棄探索式創新。那么董事網絡中心度的提高通過降低兩類代理成本影響企業決策區間長短,傾向探索式創新而抑制開發式創新。由此,提出以下假設:
H3a:兩類代理成本對探索式創新有負向影響。兩類代理成本在董事網絡中心度與探索式創新之間發揮中介效應。
H3b:兩類代理成本對開發式創新有正向影響。兩類代理成本在董事網絡中心度與開發式創新之間發揮遮掩效應。
三、研究設計
(一)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2010-2020年本文選取2010-2020年樣本的原因是考慮到2007年會計準則變革對企業創新數據披露的影響及其時滯性,同時CSMAR中2021年企業董事任職信息的披露更新較少。A股上市企業作為研究樣本,篩選標準如下:刪除金融行業樣本;刪除被ST等T處理的樣本;刪除主要財務數據和董事資料缺失的樣本,最終保留17489個年份-企業觀測值。董事網絡原始數據主要來源于CSMAR中涵蓋所有A股上市企業中董事姓名、任職等信息的高管任職情況表,根據董事自身的代碼區分同名董事,在將數據轉為“企業-董事”的2模矩陣形式之后,利用PAJEK軟件計算出每位董事四個維度的中心度,并以每個企業中所有董事中心度的中位數代表該企業的中心度。雙元創新投資的數據由報表中費用化支出和資本化支出獲得,為完善缺失的數據,本文還手工篩選出管理費用明細中的研發費用類支出作為探索式創新投資,并以研發投入總額相減作為開發式創新投資。其他財務數據均源于CSMAR和WIND數據庫。統計分析使用軟件STATA130,并對主要連續型變量進行WINSORIZE處理以避免異常值干擾。
(二)變量設計(表1)
1被解釋變量:探索式創新(R)與開發式創新(D)。參考畢曉方等(2017)對企業雙元創新的研究[33],根據無形資產會計準則對于企業內部研究開發項目支出應區分研究階段與開發階段的要求,以研發活動費用化支出代表探索式創新投資,資本化支出代表開發式創新投資。此外,為與研發支出這一期間指標對應,同時為消除樣本間的規模差異,將上述雙元創新投資額比上平均總資產來衡量雙元創新的投資強度。
2解釋變量:董事網絡中心度(SCORE)。參考Larcker?et?al(2013)、以及陳運森(2012)對于網絡中心度的衡量[32,6],將代表網絡中個體間直接聯結的程度中心度、代表個體間聯結距離的接近中心度、代表個體在網絡中充當“媒介”的中介中心度、代表個體間聯結質量的特征向量中心度四個指標分別按年度進行升序排列,并按照1-10打分以統一量綱,最后將四個維度的分數取均值得到每位董事的綜合網絡中心度,并取每個企業所有董事中心度的中位數作為企業層面的中心度指標。
3中間變量本文將代理成本定義為中間變量是為了突出其在董事網絡中心度與雙元創新中發揮的中介效應與遮掩效應差異。:兩類代理成本(AC1;AC2)。第一類代理成本(AC1)指所有者(股東)與管理者之間的代理成本。根據我國會計準則,管理費用受到固定資產等資產減值損失的干擾,更容易被操縱,而資產周轉率相對更為?“純凈”。因此,本文參考相關研究[21],用總資產周轉率衡量第一類代理成本,該數值越大表示代理成本越低。第二類代理成本(AC2)指控股股東與中小股東之間的代理成本。控股股東侵占中小投資者利益一般采用“暫借款”方式形成隱蔽性高的其他應收款,從而占用資金掏空其他股東權益。因此,借鑒相關研究[6,21],以其他應收款對總資產的占比衡量第二類代理成本,該數值越大表示代理成本越高。
4控制變量。本文選取企業規模(SIZE)、資產負債率(LEVEL)、上市年限(AGE)、股權集中度(SH1)、固定資產占比(PPE)、董事會規模(BOARD)、獨董占比(INDEP)、兩職合一(DUAL)、成長性(GROW)、托賓Q(Q)為主要控制變量,此外,考慮行業差異和當年經濟狀況的影響,進一步控制行業和年份。
(三)模型構建
本文借鑒溫忠麟等(2014)檢驗中介效應的三步法回歸模型(1)-(3)[34]。具體流程為:①若α1顯著,存在總效應。②若β1顯著,說明董事網絡中心度對代理成本有影響。③若β1、λ2均顯著,且β1λ2與λ1同號,則代理成本存有中介效應,反之,兩者異號則存有遮掩效應;而若λ1也顯著,則存在部分中介(遮掩)效應,反之λ1不顯著則存在完全中介(遮掩)效應;系數β1、λ2存在不顯著時,通過報告Bootstrap的置信區間進一步檢驗中介和遮掩效應。
R/D=α0+α1SCORE+∑CON+ε1(1)
AC1/AC2=β0+β1SCORE+∑CON+ε2(2)
R/D=λ0+λ1SCORE+λ2AC1/AC2+∑CON+ε3(3)
上述模型中,模型(1)可分為(1-1)和(1-2),檢驗董事網絡中心度對探索式創新投資(R)和開發式創新投資(D)的影響及差異;模型(2)可分為(2-1)和(2-2),檢驗董事網絡中心度對第一類代理成本(AC1)和二類代理成本(AC2)的影響;模型(3)可分為(3-1)-(3-4),驗證兩類代理成本的中介效應與遮掩效應差異。
四、實證結果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分析
表2列明了研究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首先,探索式創新投資和開發式創新投資的均值分別為0021和0001,均大于中位數,最大值分別為58%和1%,而最小值均為0,這表明多半企業的雙元創新投資強度尚未達到市場平均水平,同時企業對于創新活動的態度差異較大,并且探索式創新活動所需投入的資金額度相對更高。其次,董事網絡中心度均值4955,低于中位數5306,標準差為1779,表明大多企業已被董事網絡覆蓋并且具有較高的網絡中心度,網絡中心位置成為企業新的重要特征,這種位置優勢成為企業獲取資源和信息的重要渠道。然而,不同企業之間的中心度差異較大,意味著企業獲取的創新資源存在差異,這為探究董事網絡中心度對雙元創新的影響差異奠定基礎。再次,兩類代理成本最大值分別為144%和88%,而最小值為03%與?0,表明不同企業的代理成本差異較為明顯,企業之間面臨不同程度的兩類代理問題,這必然影響其創新決策,因此為本文切入代理成本這一視角探究董事網絡影響雙元創新的機制提供基礎。最后,第一大股東持股占比的均值為0338,表明樣本企業的股權整體上較為集中,且企業之間的集中度差異較大。此外,各企業之間在其他控制變量方面均存在明顯差異,且與既有研究展示的統計結果基本一致,后續研究中理應考慮這些因素的影響。
(二)回歸結果分析
表3展示了根據上述檢驗流程對模型(1)-(3)逐步回歸的結果。需要說明的是,由于創新投資和代理成本指標是數值較小的相對指標,參考肖萬等(2020)的做法[35],在回歸前將相關指標除以自身最大值進行調整,最終成為在0-1之間的連續型數值。①(1-1)和(1-2)中SCORE系數均顯著為正,表明董事網絡中心度能夠正向影響探索式創新與開發式創新。且回歸系數差異檢驗結果為544,且在5%水平上顯著,表明董事網絡中心度對探索式創新投資的影響顯著于開發式創新投資,假設H1a、H1b通過驗證,總效應的成立為進一步研究奠定基礎。②(2-1)和(2-2)中SCORE系數均顯著,表明董事網絡中心度對兩類代理成本的負向影響均顯著,假設H2得以驗證。③(3-1)與(3-2)中AC1與AC2系數均顯著,表明增加兩類代理成本對探索式創新投資的負向影響均顯著,且兩模型中的間接效應系數β1λ2(0004×0314;-0003×-0083)為正,與其對應的直接效應系數λ1(0006;0007)符號均一致,表明兩類代理成本在董事網絡中心度與探索式創新投資之間發揮部分中介效應,假設H3a得以驗證。④(3-3)與(3-4)中AC1與AC2系數均顯著,表明增加兩類代理成本對開發式創新投資的負向影響均顯著,且兩模型中的間接效應系數β1λ2為負,與其對應的直接效應系數λ1符號均相反,表明兩類代理成本在董事網絡中心度與開發式創新投資之間發揮部分遮掩效應,假設H3b得以驗證。
(三)穩健性檢驗
1替換變量。為驗證結論的穩健性,同時替換以下變量:①雙元創新。雙元創新投資強度以營業收入替換平均總資產對研發支出進行平減。②董事網絡中心度。用每個企業所有董事網絡中心度的均值代替中位數計算企業網絡中心度。③兩類代理成本。借鑒陳運森(2012)研究[6],將管理費用扣減研發費用后,以營業收入對其平減衡量第一類代理成本,數值越大則表示成本越高。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管理費用包含部分研發費用,本文被解釋變量之一探索式創新衡量指標也為研發費用,故予以扣減。同時,以行業均值調整后的其他應收款占比衡量第二類代理成本。變量替換后回歸結果均支持原有研究結論限于篇幅,結果未列示,留存備索。。
2滯后處理。為解決董事網絡與企業創新行為選用同期指標可能存在的因果顛倒問題,以及董事網絡構建后可能的資源時滯性效應。本文將主要解釋變量和控制變量滯后一期處理,即檢驗當期董事網絡中心度對下期代理成本以及雙元創新投資的影響。回歸結果同主檢驗結果一致限于篇幅,結果未列示,留存備索。
3內生性問題。(1)樣本選擇偏誤。企業未披露已發生的研發投入或者未發生研發投入都會導致研發投入數據缺失,前者則引起樣本選擇偏誤,影響回歸結果。針對這一問題,本文采用Heckman兩階段模型對數據進行“打補丁”后重新回歸。在第一階段模型中,選擇企業規模、資產負債率、成長性、股權集中度、上市年限、固定資產占比以及產權性質等影響雙元創新概率的因素作為解釋變量,通過Probit模型回歸計算出逆米爾斯比率(IMR)。在第二階段,將第一階段計算得出IMR作為控制變量加入模型重新回歸,結論與主回歸結果一致,見表4,且IMR不顯著,可以排除樣本選擇偏誤的影響。(2)互為因果。創新作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企業也可能通過主動尋求或吸引網絡資源實施雙元創新戰略,從而導致因果顛倒。為緩解這一潛在內生性問題,本文除使用變量滯后的方法外,還借鑒王營等(2018)的研究[11],考慮主動尋求網絡資源會致使董事會規模和結構發生變化。因此,控制董事會規模與結構不變,觀察上述結論是否改變是排除互為因果問題的有效辦法。表5與表6分別為保持董事會規模與結構不變的結果,二者中(1-1)與(1-2)的SCORE系數差異檢驗結果均顯著。因此主要結果未發生變化,提高上述結論穩健性。
(四)進一步研究
1區分董事類型。董事網絡影響雙元創新的差異除了從用代理成本路徑的角度解釋,還可以從董事網絡分類這一角度來解釋。我國股權結構與規章制度決定了董事會結構包括執行董事、非執行董事和獨立董事,而執行董事兼任受到限制,因此董事網絡構建主要來自非執行董事和獨立董事。二者在產生過程、行為動機以及經濟后果上都存有顯著不同,因此其網絡位置的治理效應和創新效應也可能有所差異。在治理效應方面,非執行董事一般是由非控股股東為保護自身利益而向董事會提名或派駐的董事,是表征股權制衡、緩解控股股東機會主義行為和中小股東被掏空的制度安排,一定程度上不受控股股東或管理層的任命控制,能夠保證其更高的獨立性,代表非控股股東利益行使決策、監督與咨詢作用,從而緩解控股股東與中小股東的第二類代理問題。同時,其本身具有的行業實踐經驗和專業知識儲備也使其網絡位置能夠帶來更多的信息資源,從而緩解股東與管理者的信息不對稱,抑制第一類代理成本[36]。而獨立董事在實際產生過程中其獨立性難以保障,控股股東的控制權使其掌握了獨立董事的選舉權,獨立董事網絡位置優勢會傾向控股股東利益,發揮在治理第一類代理沖突上,弱化其保護中小投資者等非控股股東權益的治理效應[6]。在創新效應方面,非執行董事一般作為財務投資與戰略投資雙重利益代表,既要考慮短期增量利益又要考慮企業長期健康持續發展,因此能夠利用自身網絡資源信息充分研判,進而做出合理的雙元創新投資決策。而獨立董事作為外部董事,通過連接公司內部與外部,促進異質性信息的傳遞,推進公司決策區間由短變長,從而利于探索式創新。因此,兩類董事網絡中心位置對代理成本和雙元創新的治理效應和創新效應會存在差異。
表7與表8分別為檢驗非執行董事網絡與獨立董事網絡影響雙元創新及代理成本機制的結果。其中,表7(1-1)和(1-2)結果表明非執行董事網絡中心度對雙元創新有正向影響,兩模型系數差異檢驗結果并不顯著,說明上述正向影響在兩類創新活動中并無顯著差異;(2-1)和(2-2)驗證了非執行董事網絡中心度能夠降低兩類代理成本;(3-1)至(3-4)驗證了兩類代理成本的中介與遮掩效應。表8(1-1)和(1-2)表明獨立董事網絡中心度對探索式創新有正向影響,而對開發式創新的影響并不顯著;(2-1)和(2-2)結果表明獨立董事網絡中心度職能緩解第一類代理問題,而對第二類代理問題的影響并不顯著;根據(3-1)-(3-4)的結果,同時結合觀察bootstrap置信區間(見表9由于檢驗結果數值太小,為突出系數差異,同時便于判斷bootstrap檢驗置信區間是否包含0,表9數據均保留原值。),表明第一類代理成本的中介效應顯著,但第二類代表成本的中介效應并不顯著。
2市場化水平的影響。我國各地市場化進程尚不均衡,其導致的差異可能會對董事網絡中心度與雙元創新之間的關系產生影響。市場化水平低的地區,資本市場不健全,市場運行不完善,產權保護和法律約束制度不規范,企業更有動機通過網絡構建配置資源,彌補正式經濟制度的缺失。市場化水平高意味著產業集聚效應明顯,產業鏈、供應鏈與創新鏈的有效協同可能會使企業傾向依靠商業模式、市場品牌及資源渠道高效配置或尋租而發展,擠占企業雙元創新投資。因此,這些因素會致使董事網絡對雙元創新的機制影響在市場化水平低的地區會更加顯著。具體地,市場化水平用地區市場化指數衡量[37],市場化指數大于其年度中位數則取值為1,否則為0,剔除等于中位數的4677個樣本,以此劃分高低兩組進行檢驗。基于模型(1)-(3)分組回歸,結果見表10。(1-1)-(2-2)結果顯示,董事網絡中心度對雙元創新的正向影響以及對兩類代理成本的負向影響均體現在低市場化水平組的企業(四個模型的系數差異檢驗均顯著)。基于模型(3-1)至(3-4)分組回歸,并對系數不顯著的組進行bootstrap檢驗,結果驗證了僅在低市場化水平組兩類代理成本機制顯著。考慮篇幅,本文僅列示第一類代理成本在低市場化水平組表現的中介與遮掩效應,即(3-1)和(3-3),第二類代理成本的中介和遮掩效應結論同上。
五、結論與討論
本文基于代理成本的視角,研究董事網絡中心度對企業雙元創新的影響機制。研究表明:(1)董事網絡中心度對企業雙元創新投資有正向影響,且對探索式創新的正向影響更顯著于開發式創新。(2)董事網絡中心度對企業兩類代理成本有負向影響,而兩類代理成本高的企業更青睞開發式創新和規避探索式創新,因此兩類代理成本在網絡中心度與探索式創新之間發揮中介效應,而在網絡中心度與開發式創新之間發揮遮掩效應。(3)考慮我國企業“內部”董事會構成,不只局限于獨立董事構建的網絡,同時關注非執行董事的網絡作用。對比兩類董事網絡,發現非執行董事網絡中心度能夠通過兩類代理成本路徑影響雙元創新,而獨立董事網絡中心度僅能通過降低第一類代理成本正向影響探索式創新,對第二類代理成本與開發式創新的影響均不顯著。這意味著非執行董事網絡相比獨立董事網絡,能夠更好幫助企業緩解第二類代理問題,平衡開展兩類創新。(4)考慮企業“外部”制度環境的影響,發現董事網絡中心度對雙元創新的影響以及兩類代理成本路徑在低市場化水平的企業有更好的體現,說明董事網絡作為非正式經濟制度能夠一定程度上彌補正式制度的缺失。
上述結論對企業平衡發展雙元創新進而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具有以下啟示:(1)發揮董事網絡資源效用,提升雙元創新水平。創新活動的資源依賴性要求企業提供豐富多元的資源和信息,否則投入短缺或中斷會面臨較高的調整成本甚至失敗,影響創新效率,這就要求企業合理配置有效資源。董事網絡作為一種非正式制度能夠聚焦創新要素,彌補企業信息和資源缺失問題。因此企業應該根據自身戰略需求有效發揮董事網絡資源,平衡發展雙元創新活動,尤其是市場化水平低的地區,可以有效運用董事網絡這種非正式制度彌補正式制度缺憾。(2)合理運用董事網絡,防范雙元創新活動失衡風險。董事網絡資源在作用雙元創新機制中,代理成本發揮重要且異質的路徑,影響企業對于雙元創新活動的選擇傾向,因此企業在高效運用董事網絡降低代理成本進而作用雙元創新選擇過程中,要謹防董事網絡運用造成雙元創新失衡現象,影響企業量的合理增長,導致企業發展陷入“前勁缺失”失速風險。(3)完善公司董事權責定位,分類分策推進董事體系建設。獨立董事和非執行董事是董事網絡的主要節點,二者具有不同的特征屬性和治理效應。基于此,企業可以基于自身代理問題分類選擇網絡資源。同時,在完善董事制度改革過程中,不僅要有效發揮獨立董事的決策、監督及咨詢作用,更要重視非執行董事在此方面具有的重要職責,尤其是非控股股東委派董事,從而更好發揮董事制度作為上市公司治理重要制度的安排,推動董事權責更加匹配,保護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
此外,本文尚存在以下不足:(1)文中揭示出代理成本在董事網絡提升探索式創新中的積極作用(中介效應),及其在董事網絡提升開發創新中的消極作用(遮掩效應),說明代理成本并不是董事網絡影響開發式創新的主要積極傳導路徑,后續研究可以從其他視角繼續挖掘。(2)未將非執行董事區分控股股東委派董事與非控股股東委派董事。非控股股東委派董事更能直接代表中小股東的利益,后續研究可進一步區分控股股東與非控股股東委派董事的網絡構建情況及其治理效應差異。
參考文獻:
[1]?March?J?G.Exploration?and?Exploitation?in?Organizational?Learning[J].Organization?Science,1991,2(1):71-87.
[2]?Benner?M?J,Tushman?M?L.Exploitation,?Exploration,?and?Process?Management:?The?Productivity?Dilemma?Revisited[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2003,28(2):238-256.
[3]?Andriopoulos?C,?Lewis?M?W.Exploitation-Exploration?Tensions?and?Organizational?Ambidexterity:?Managing?Paradoxes?of?Innovation[J].Organization?Science,?2009,20(4):?696-717.
[4]?Mom?T?J?M,Chang?Y,Cholakova?M,et?al.A?Multilevel?Integrated?Framework?of?Firm?HR?Practices,?Individual?Ambidexterity,?and?Organizational?Ambidexterity[J].Journal?of?Management,2019,45(7):?3009-3034.
[5]?Wang?S?L,Luo?Y,Maksimov?V,et?al.Achieving?Temporal?Ambidexterity?in?New?Ventures[J].Journal?of?Management?Studies,2019,56(4):788-822.
[6]?陳運森.獨立董事的網絡特征與公司代理成本[J].經濟管理,2012,34(10):?67-76.
[7]?Chuluun?T,Prevost?A,Puthenpurackal?J.Board?Ties?and?the?Cost?of?Corporate?Debt[J].Financial?Management,2014,43(3):533-568.
[8]?Rodríguez?G?C,Medina?C?C,Lavado?A?C.?Internal?and?External?Social?Capital?for?Radical?Product?Innovation:?Do?They?Always?Work?Well?Together?[J].British?Journal?of?Management,2014,?25(2):266-284.
[9]?阮鴻鵬,池仁勇,張軍.不確定環境下組織間信任與合作創新績效研究[J].科研管理,2022,43(5):104-112.
[10]Huang?Z?R,Zhang?Z?Y.The?Relationships?Among?Characteristics?of?Interlocking?Directorate?Network,?Technological?Diversity?and?Innovation?Performance:?Evidence?from?Taiwans?Electronics?Industry[J].NTU?Management?Review,2020,30(3):145-182.
[11]王營,張光利.董事網絡和企業創新:引資與引智[J].金融研究,2018(6):189-206.
[12]嚴若森,華小麗,錢晶晶.組織冗余及產權性質調節作用下連鎖董事網絡對企業創新投入的影響研究[J]..管理學報,2018,15(2):217-229.
[13]Chiu?P?C,Siew?H?T,Feng?T.Board?Interlocks?and?Earnings?Management?Contagion[J].Accounting?Review,?2013,88(3):915-944.
[14]黃海昕,李玲,高翰.網絡嵌入視角下連鎖董事網絡與戰略創業行為——吸收能力的調節作用[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9,40(12):119-138.
[15]周雪峰,李珍珠,王衛.董事會網絡位置、市場化進程與企業雙元創新[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0,37(20):66-75.
[16]周雪峰,李珍珠,王紅建.董事網絡位置對企業創新投資的影響——風險承擔的遮掩和中介效應[J].研究與發展管理,2021,33(2):53-66.
[17]耿新,王象路.獨立董事網絡嵌入對企業多元化戰略的影響研究——冗余資源和環境不確定性的調節作用[J].研究與發展管理,2021,33(5):108-121.
[18]Chan?A?L?C,Lee?E,Petaibanlue?J,et?al.Do?Board?Interlocks?Motivate?Voluntary?Disclosure??Evidence?from?Taiwan[J].Review?of?Quantitative?Finance?and?Accounting,?2017,?48(2):441-466.
[19]劉新民,傅曉暉,王壘.機會主義與利己主義:連鎖董事網絡代理人利益保護問題研究[J].現代財經(天津財經大學學報),2018,38(2):73-90.
[20]許建偉,陳彥斌,劉琨.外部審計質量對企業創新活動的作用機制研究[J].科研管理,2020,41(10):11-20.
[21]翟光宇,王瑤.金融發展、兩類代理成本與企業研發投入——基于2009-2018年A股上市公司的實證分析[J].國際金融研究,2022(3):87-96.
[22]劉勝強,林志軍,孫芳城,等.融資約束、代理成本對企業R&D投資的影響——基于我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會計研究,2015(11):62-68,97.
[23]孫俊杰,張云.金融發展、代理成本與企業創新策略[J].財經問題研究,?2019(3):50-59.
[24]Erdogan?B,Karaeminogullari?A,Bauer?T?N,et?al.?Perceived?Overqualification?at?Work:?Implications?for?Extra-Role?Behaviors?and?Advice?Network?Centrality[J].Journal?of?Management,2020,46(4):583-606.
[25]Brennecke?J,Stoemmer?N.?The?Network-Performance?Relationship?in?Knowledge-Intensive?Contexts:?A?Meta-Analysis?and?Cross-Level?Comparison[J].Human?Resource?Management,2018,57(1):11-36.
[26]Hudson?K,Morgan?R?E.?Ideological?Homophily?in?Board?Composition?and?Interlock?Networks:?Do?Liberal?Directors?Inhibit?Viewpoint?Diversity?[J].Corporate?Governance:?An?International?Review,2022,30(3):272-289.
[27]段海艷.連鎖董事、組織冗余與企業創新績效關系研究[J].科學學研究,?2012,30(4):631-640.
[28]Withers?M?C,Howard?M?D,Tihanyi?L.Youve?Got?a?Friend:?Examining?Board?Interlock?Formation?After?Financial?Restatements[J].Organization?Science,2020,?31(3):742-769.
[29]Mazzola?E,Perrone?G,Kamuriwo?D?S.?The?Interaction?Between?Inter-Firm?and?Inter?Locking?Directorate?Networks?on?Firms?New?Product?Development?Outcomes[J].Journal?of?Business?Research,2016,?69(2):672-682.
[30]Klarner?P,Yoshikawa?T,Hitt?M?A.A?Capability-Based?View?of?Boards:?A?New?Conceptual?Framework?for?Board?Governance[J].Academy?of?Management?Perspectives,2021,35(1):123-141.
[31]Yoshikawa?T,Shim?J,Kim?C,et?al.?How?Do?Board?Ties?Affect?the?Adoption?of?New?Practices??The?Effects?of?Managerial?Interest?and?Hierarchical?Power[J].Corporate?Governance:?An?International?Review,2019,28(1):2-22.
[32]Larcker?D?F,So?E?C,Wang?C?C?Y.Boardroom?Centrality?and?Firm?Performance[J].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2013,55(2):225-250.
[33]畢曉方,翟淑萍,姜寶強.政府補貼、財務冗余對高新技術企業雙元創新的影響[J].會計研究,2017(1):46-52,95.
[34]溫忠麟,葉寶娟.中介效應分析:方法和模型發展[J].心理科學進展,?2014,22(5):731-745.
[35]肖萬,張宇彤,許林.期權屬性、公司治理與可轉債發行[J].南開管理評論,?2020,23(2):142-154.
[36]祝繼高,李天時,YANG?Tianxia.董事會中的不同聲音:非控股股東董事的監督動機與監督效果[J].經濟研究,2021,56(5):180-198.
[37]王小魯,樊綱,余靜文.中國分省份市場化指數報告(2018)[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
Directors?Network?Centrality?and?Firms?Ambidextrous?Innovation
——Mediating?and?Masking?Effects?of?Two?Types?of?Agency?Costs
XIAO?Xiang,LI?Zhen-zhu,DAI?Qing-hui
(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Beijing?Jiaotong?University,?Beijing?100044,China)
Abstract:?Taking?A-share?listed?companies?from?2010?to?2020?as?samples,?this?paper?studies?the?internal?path?through?which?directors?network?influences?ambidextrous?innovation?based?on?the?perspective?of?agency?cost.?Empirical?evidence?shows?that:??Directors?network?centrality?has?a?positive?impact?on?ambidextrous?innovation,?and?compared?with?exploitative?innovation,?network?centrality?has?a?stronger?positive?impact?on?exploratory?innovation.?Agency?costs?exert?a?partial?mediating?effect?between?network?centrality?and?exploratory?innovation,?and?a?partial?masking?effect?between?network?centrality?and?exploitative?innovation.?Further?research?find?that?the?network?centrality?of?non-executive?directors?has?a?positive?impact?on?ambidextrous?innovation,?and?both?types?of?agency?costs?have?a?mediating?effect?and?a?masking?effect.?The?network?centrality?of?independent?directors?only?promotes?exploratory?innovation,?not?exploitative?innovation,?and?only?the?first?type?of?agency?cost?has?a?significant?mediating?effect.?Moreover,?the?positive?impact?of?network?centrality?on?ambidextrous?innovation?and?agency?cost?mechanism?are?reflected?in?enterprises?at?low?marketization?level.?The?research?findings?reveal?the?agency?cost?mechanism?through?which?directors?network?influences?ambidextrous?innovation?and?focus?on?the?governance?role?of?non-executive?directors,?enrich?research?on?ambidextrous?innovation?theory?and?governance?effect?of?directors?network.
Key?words:directors?network;network?centrality;exploratory?innovation;exploitative?innovation;agency?cost
(責任編輯:李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