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祖興
【摘? 要】初中歷史教學在對學生進行素質培養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初中老師一定要善用教材中的歷史事件、人物、歷史評價、歷史現狀等,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良好的道德品質,以及從歷史事件中吸取相應的教訓幫助學生未來更好地發展,逐漸地讓學生認識到學習歷史的重要性,可以借助古人的事件幫助自身樹立正確的觀念,并讓學生明白中華五千年悠久的文化,逐漸地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和愛國主義情懷。
【關鍵詞】歷史課堂;教學方法;創新研究
要想有效地改變目前的歷史教學現狀,就需要初中歷史老師融入當下全新的教學理念,逐步地進行教學形式和方法上的創新,并將其運用到歷史課堂的教學中。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老師一定要關注學生的內在需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思維,更好地學習初中歷史,將我國的歷史進行有效的傳承。
一、運用信息技術2.0,掌控歷史全局
歷史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其中涉及到多學科的知識,具有龐大且復雜的特點。傳統的初中歷史教學形式,一般都是初中歷史老師運用講解的形式進行教學,經常讓學生感覺到歷史課堂的乏味,慢慢地抵觸歷史學習。加之,歷史老師注重單一知識的闡述,沒有將相關的歷史內容進行串聯,導致學生認知不夠,最終促使學生思維單一化。針對這樣的教學現象,歷史老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2.0,從一個歷史知識點出發將相關的歷史知識點進行串聯,可以制作成微課或者思維導圖的形式給學生進行展示,帶領學生進行系統的歷史學習。在歷史知識串聯的過程中,歷史老師通過視頻和圖片講解的形式,帶領學生開展深入化學習,更好地理清歷史的發展和走向脈絡。其次,在信息技術2.0技術的影響下,可以逐漸擴大學生的歷史視野,不再局限于初中歷史教材中,慢慢地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并通過正確的引導,逐漸地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通過以上歷史知識的整合,逐漸地讓學生掌控整個歷史教材。并且,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可以刺激學生學習的欲望,讓學生逐漸地參與到歷史課堂的教學中,逐漸地對所學的歷史知識產生濃烈的興趣,以此來確保初中歷史的課堂教學效率。
比如,在教學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9課 秦統一中國》時,老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秦國的發展過程,其中秦孝公重用商鞅,并實行了著名的“商鞅變法”,進而逐漸地使秦國變得強大,經濟和軍隊得到了有效的發展和壯大,為今后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然后到秦始皇的時代,逐漸地滅掉六國實現了華夏的統一,并在中央設立了“三公九卿”的管理政策及中央集權制度,在地方上廢除分封制,逐漸地以郡縣制進行代替。為了實現真正的統一,秦始皇實行了統一貨幣、文字、度量衡、車輛和道路的寬窄。秦始皇為了維護自己的政權進行了“焚書坑儒”,為了抵抗匈奴而建立了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以及建立了秦始皇陵兵馬俑。但是,秦始皇后期慢慢地開始暴政,人民不堪重負,逐漸地激起了陳勝、吳廣發起的農民起義。后期,經過了長久的楚漢之爭,最終推翻了秦朝的統治。經過上述知識點的串聯,學生在學習本課內容的時候就比較簡單。此外,不能忽視秦始皇的功過,讓學生明白歷史是雙面性的,一定要學習古人優良的一面,一定要杜絕不良一面的再次出現,慢慢地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同時,在講解的過程中,在原有歷史教材的基礎上,給學生穿插更多的圖片和視頻,讓學生從圖片和視頻的解讀更加深入地了解秦朝的歷史和背景,對學習本課的知識有很大的幫助。
二、構建問題情境,充分激發學生興趣
在傳統的初中歷史教學中,主要以老師的講解為主,學生處在被動聽講的位置上。講解的內容和重點也是為了最終應付歷史考試,學生面對這樣的教學形式早已麻木。并且,針對這些重點的歷史知識,學生也是采用最常用的背誦方式——死記硬背,這就更加加劇了學生對歷史學習的厭惡。想要改變學生對學習歷史的態度,就需要歷史老師進行教學手段的優化,將當下構建情境的教學運用其中,讓學生不再是直接地面對課本上冷冰冰的文字,面對的是一個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學生在特定問題情境的影響下,會主動地參與到課堂的教學中,對教學的內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初中階段的學生認知范圍較小,他們對于歷史課程的認知也比較少,很多學生對于歷史學習并沒有興趣,授課老師可以著手學生興趣點,借此調動學生內在學習潛能,實現教學模式的革新,也可以通過問題情境的方式針對學生進行歷史教學,引發學生進行有效談論、有效學習,一方面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技能,碰撞其思維,另一方面可以實現重難點知識的掌控,落實歷史核心素養的生成。
比如,老師在對學生進行《第2課 第二次鴉片戰爭》一課教學時,將其中的第一次與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多種方式進行展示,一方面可以加深學生對兩次鴉片戰爭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構建歷史知識框架,為今后的學習奠定堅實基礎。在構建問題教學情境之前,老師首先要讓學生明確第一次與第二次鴉片戰爭發生的時間,并讓學生明白是誰發起的禁煙,以此來增強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
老師:今天我們來學習鴉片戰爭,首先大家知道鴉片戰爭發生的次數嗎?
學生:鴉片戰爭發生了兩次。
老師:那么這兩次鴉片戰爭發生的時間分別是什么時候?
學生:第一次鴉片戰爭于1840年發生,第二次鴉片戰爭于1856年—1860年發生。
老師:大家來觀看第一次與第二次鴉片戰爭的視頻,并結合教材上的內容去進行理解。
學生:第一次鴉片戰爭導致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第二次鴉片戰爭導致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老師:通過視頻與教材,大家有什么感悟與理解嗎?
學生:首先我們要發展,因為落后就要挨打,然后也要發展我國的經濟,并提高綜合國力。同時也要保持思想的先進性,并牢記歷史。
通過問題教學情境的方式可以讓學生以多種方式理解歷史知識,歷史老師要創新情境的創設方式,并為學生選擇多種有趣的內容,以此來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素養。
三、進行小組合作,激發探究欲望
初中階段的學生年齡不是很大,認知水平較為一般,對年代久遠的歷史知識掌握不深。同時,此階段學生學習能力存在較大的差異化,致使他們學習歷史知識的方式也具有一定的差異。初中歷史老師在課堂上要創新教學方式,以學生學情為切入點,實施針對性教學手段,不僅可以調動學生專注力,實現高效化學習,還可以促使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生成。其中,小組合作作為高效的學習手段,一方面可以促使學生產生學習的欲望,另一方面還可以擴寬其自身的知識面。老師也可以為學生設計學習主題,引導學生提出可行性問題,并以小組形式進行合作探究,激發學生內在的想法,加深對所學知識的認知,構建高質量歷史課堂。
以《第3課 土地改革》一課為例,由于初中生的學習能力具有差異,因此老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平均分組,確保小組學習水平統一化。初中歷史老師在對學生進行本課教學時,可以為學生制定相關的學習任務,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自學,因為初中生的學習能力不同,所以他們在進行小組合作探究的過程中也會產生靈感碰撞,這樣可以促使所有學生的思維提升,也可以增強初中生的自學能力。授課老師還需要及時搜集學習信息,通過授課內容設計科學的探究性問題,而且為了增加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程度,讓學生將學習到的知識以文字的方式進行記錄,并將自己學習到的知識在課堂上進行闡述。老師要讓學生圍繞土地改革發生的時間、地點、原因、通過的文件進行學習,幫助小組學生明確自身的責任,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去進行探究學習,為學生學習指引方向,慢慢形成高質量學習,進而能夠影響學生歷史素養的形成進度。
四、開展歷史活動,提升應用能力
以往的初中歷史課堂上老師的教學理念比較陳舊,他們只是為學生進行知識講解,并不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也就導致學生在課堂上并不會認真學習,學生的學習能力也沒有提高。隨著現代教育事業的發展與變化,授課老師需要注重豐富多彩教學活動的開展,可以從學生興趣愛好出發,引導學生參與到活動的創設中,一方面可以確保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可以確保活動教學的效果。還可以借助網絡平臺,搜集經典案例,篩選可行的教學活動,將其融入到歷史課堂教學中。授課老師還可以以教學內容為主題,開展歷史知識競賽,學生可以以個人名義,或者團隊名義進行參選,積極發表自身言論,活躍課堂教學氛圍。此外,授課老師需要引導學生意識到活動教學的價值,積極響應授課老師的號召。初中階段的學生年齡較低,他們還沒有形成正確的核心素養,歷史活動中的內容可以豐富學生對本學科的認知,學生通過歷史活動也可以學習到更多的歷史事實,進而能夠形成正確的核心素養。
以“工業革命”為例,老師在對學生進行“工業革命”相關內容講解時,為了可以增強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老師可以開展多樣化的歷史活動,了解更加廣闊的歷史知識,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擴寬學生的歷史視野,為系統化學習奠定堅實基礎。老師可以結合實際去開展歷史活動,以班會的形式去完成知識探究,這樣的方式可以使學生放松思維,也可以增加學生的參與意識,進而能夠加快學生的學習效率。初中歷史老師還可以為學生開展不同類型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根據“工業革命”的內容去進行手抄報、板報的繪制,還可以讓學生觀看相關的影片,并寫下自己的理解,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利用自己的能力去進行歷史情景劇的編創,老師還可以讓學生以“工業革命”為主題去進行辯論,可以促使學生的歷史思維得到良好的發展,并且對于學生歷史能力的增強也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多種歷史活動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致,進而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初中歷史老師要更新自身以往的教學思想,依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去進行歷史活動的創新,在滿足學生學習欲望的基礎上,促進學生得到有效發展。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授課老師需要在改革浪潮的影響下,融入新型教學理念,創新多種教學方式,以此來提高歷史課堂的教學水平。初中歷史老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去增加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致,還可以利用情境教學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之,初中時期的學生,具有學習能力差異化,授課老師以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加速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控。借助以上教學手段,輔助學生高階思維的生成,對于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形成也有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馮淑清.淺談初中歷史教學的創新與實踐[J].思維與智慧,2021(16):56-57.
[2]吳蓉.創新初中歷史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J].新課程導學,2020(6):51.
[3]李鳳香.創新教學方法,構建高效課堂——初中歷史教學改革對策研究[J].華夏老師,2018(29):37-38.
[4]徐慶英.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方法的創新探究[J].新課程(中),2015(1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