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曦淼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加強邊疆地區建設,推進興邊富民、穩邊固邊”。邊疆地區的發展與穩定關系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基的穩固和各族群眾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緊緊依靠邊疆各族群眾筑牢守土固邊的人民防線,讓邊疆各族群眾過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是習近平總書記一直以來牽掛的事。2021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接到滄源佤族自治縣班洪鄉、班老鄉9個邊境村10位老支書的來信后,將一封飽含著濃濃基層情懷的回信送到了邊疆。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關鍵時刻,完整準確貫徹落實總書記回信精神,充分調動邊疆各族群眾建設家鄉、守護邊疆的主體意識,是堅定不移地走黨指引的光明道路、實現邊疆民族地區的繁榮穩定的必然之舉。
黨的十八大以來,云南各民族歷史性地擺脫了絕對貧困,邊疆民族地區和國家發展的整體性、協同性得到明顯提升。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讓邊疆各族群眾成為共同富裕的參與者和受益者,讓邊疆民族地區成為繁榮穩定的典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也是習近平總書記給邊境村老支書們回信的重要意義所在。
第一,要把握好發展與穩定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在回信中指出:“要懂得邊民富、邊疆穩的意義”,這要求我們要從實現共同富裕和確保國家安全發展的高度把握發展與穩定的關系。只有讓邊疆民族地區成為發展機遇的富集區、美好生活的向往地,才能夠激發各民族群眾熱愛邊疆、建設邊疆、守護邊疆的強烈愿望;也只有以富裕美好的生活不斷增強各族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讓各族群眾成為展示國家形象和實力的生動樣板和中國故事、云南故事的重要講述者。
第二,要把握好先富與共富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在回信中指出:“要促進各族群眾共同富裕,促進邊疆繁榮穩定。”實現邊疆各族群眾的共同富裕和邊疆的繁榮穩定,既要突出各族群眾在共同富裕進程中的受益主體地位,針對邊疆民族地區不同的自然資源稟賦和人文社會特點分類指導、針對施策,讓各族群眾在多元發展道路上走向富裕;也要彰顯各族群眾在促進邊疆繁榮穩定偉大實踐中的參與主體地位,調動起各族群眾守護邊疆、建設邊疆、和睦友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每一個民族都能夠共享富裕成果,讓實現共同富裕成為邊疆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的具體表現。
第三,要把握好基層組織和基層黨員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在回信中強調:“要繼續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引領鄉親們永遠聽黨話、跟黨走。”不斷加強黨對邊疆民族地區的全面領導,這是組織建設的大事,更是國家安全的大事,而加強邊疆民族地區基層組織建設關鍵在人。我們既要堅持以典型引路,充分發揮講政治、有立場、懂群眾、愛邊疆的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切實把基層黨員的積極性、創造力凝聚到邊疆建設中來;也要時刻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讓基層黨組織深深植根于邊疆各族群眾之中,用各族群眾的力量匯聚起強大凝聚力和旺盛組織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我們黨應對一系列重大考驗必須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則。這一原則在習近平總書記給滄源邊境村老支書們的回信之中也有著深刻的體現。堅持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堅持走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民族團結道路、堅持走興邊富民強邊固防的繁榮穩定道路,就是我們的前進方向。
第一,堅持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是防范和化解邊疆民族地區風險隱患的關鍵舉措。當前,邊疆民族地區面臨風險隱患呈現出思想觀念和現實挑戰并存的態勢。在思想認識領域,歷史虛無主義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基礎不斷侵蝕;現實生活中,極端民族主義思潮對邊疆民族地區的滲透也呈現出多樣化的態勢。有效應對邊疆民族地區所面臨的風險隱患,就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立足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基本國情,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凝聚起各族群眾的家園意識、邊疆意識、國家意識,增強各族群眾維護國家安全和祖國統一的決心。
第二,堅持走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民族團結道路,是高舉中華民族大團結旗幟的有力臂膀。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邊疆地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環境、特征和路徑發生了新變化,人口的大流動大融居也為中華民族大團結的良好局面帶來了新內涵。高舉中華民族大團結的旗幟,必須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促進各族群眾在廣泛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匯聚起攻堅克難的智慧、凝聚起互幫互助的力量、構建起平等和諧的共有家園,夯實我國民族關系發展的社會基礎,繪就各民族團結互助、攜手奮進的壯美圖景。
第三,堅持走固邊興邊富民的繁榮穩定道路,是加快邊疆民族地區現代化建設步伐的重要推手。實現邊疆民族地區的高質量跨越式發展,需要正確把握安全與發展的關系。加快邊疆民族地區現代化進程,不僅要將穩固邊疆作為興邊富民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豐富興邊富民行動內涵,賦予所有改革發展以維護安全、反對分裂的意義;也需立足邊疆民族地區和各族群眾生產生活實際,找準固邊興邊富民的切入點和發力點,推動自然、物質、人力、社會等要素有機結合,加大邊疆民族地區醫療衛生、就業、住房、社會保障支持力度,不斷增強各族群眾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讓各族群眾共同維護邊疆繁榮穩定,更要讓各族群眾共享邊民富、邊疆穩實踐成果,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邊疆民族地區建設和發展的深切期望。因此,我們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偉大囑托,強組織、興家園、促團結、固邊防,攜各族人民之手共同建設幸福美麗新邊疆,唱響新時代各族人民的幸福之歌。
第一,要堅持以基層組織建設激發各族群眾的主體意識。基層黨組織和基層黨員對于邊疆實際和各族群眾的訴求有著最為深刻的理解,也更懂得調動各族群眾參與邊疆建設的方法。邊疆民族地區基層黨組織和基層黨員要切實認清自己身上所肩負的繁榮邊疆、鞏固邊防責任,圍繞地區實際和群眾冷暖開展邊疆建設各項工作;更要深入分析各族群眾思想認識和行為實踐特點,創造性地開展引領示范工作,不斷強化各族群眾團結一心聽黨話、跟黨走的意識,帶領各族群眾積極參與邊疆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第二,要堅持家園建設以美麗為追求。建設美麗家園是固邊興邊富民的必然之舉,也是振興邊疆鄉村的關鍵一招,其核心就是要讓邊疆各族群眾在對物質之美和精神之美的共同追求中獲得極大滿足。因此,建設美麗家園不僅要以產業的適應性轉型升級、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的完善牢靠、市場外通內聯活力的提升,展現邊疆民族地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物質之美;也要以核心價值觀念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向善崇德和睦互助民風的培育、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揚,營造邊疆民族地區文明和諧的精神之美。
第三,要凝聚起維護民族團結的共識。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邊疆各民族的大團結是國家安全穩定的保障,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有序推進的動力來源。凝聚起邊疆各民族維護民族團結的共識,就要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綱”。既要充分考慮邊疆地區民族分布和人口流動實際,在各族群眾生存空間互嵌、經濟貿易互動、社會生活交流中互鑒互學、增進認識;也要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于邊疆民族地區各項工作之中,不斷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內涵、形式和方法。
第四,要匯聚起守護神圣國土的合力。邊疆是各民族繁衍生息的梓鄉,也是各族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園。激發起邊疆各族群眾愛國戍邊力量,是守護神圣國土的根本所在,也是用心呵護家園的現實需要。既要走“情感”路,推動愛國主義教育與邊疆民族地區社會文化特征相結合,讓邊疆各族群眾的愛國愛家情感轉化為強邊固防的積極行動;也要走“家國”路,強化邊疆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凝聚起同一切分裂勢力作斗爭的廣泛共識;還要走“認同”路,深入挖掘各民族愛國護邊故事,用好故事激發各族群眾對強邊固防行動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