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梅
中華倫理文明新形態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所創造的和正在創造的倫理文明,其內涵非常豐富。我們對中華倫理文明新形態內容體系的研究,可以主要選取經濟倫理文明、政治倫理文明、生態倫理文明、社會倫理文明、國際倫理文明等五個方面的內容進行探討和呈現。
“共建共享”根源于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人人平等、天下大同的高尚倫理追求,形塑于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的經濟倫理思想與實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享是共建共享。這是就共享的實現途徑而言的。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過程也是共享的過程。”[1](215)“共建”突出經濟建設各主體的倫理責任,要求發揮人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使每位生產者“從社會領回的,正好是他給予社會的”[2](363)。“共享”反映分配環節公平正義的要求,強調形成人人享有的分配格局。“共建”“共享”相互依存,只有保障人民參與經濟建設的機會平等,才能增強群際團結,實現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的結果平等。
以共建共享為核心的經濟倫理文明,既吸收了西方經濟倫理文明中遵守契約、尊重法制、公平誠信等合理的倫理價值,又要求避免個人主義、利己主義、兩極分化。它堅持公平正義的倫理取向,以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為旨歸,是人類經濟倫理文明的新形態,對于世界經濟倫理文明建設具有重要價值。
推進實現人民共建共享,要完善共建制度保障,落實各行業、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相關建設責任;協調公平與效率,立足經濟發展的現實基礎,建構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分配制度;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著眼到個人的普遍發展和生活質量提升,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等。
中國共產黨立足于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吸收傳統“民本”思想精華,在政治實踐中貫徹人民主體的倫理精神,形成了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政治倫理文明。
政治倫理文明秉持“民有”“民享”的倫理價值訴求,認為人民是現代新文明的創造者、共享者,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當作奮斗目標。它高度關注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將人民政治的內涵延展為包括人民的協商民主、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內容,努力尋找人民自己參與政治建設的“全過程民主”的實現方式。新時代,我國繼續堅持人民至上,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既是對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論的實踐飛躍,也是對傳統“民本”政治倫理的創新發展,具有內在的文明優勢。
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政治倫理文明辯證吸收了西方政治倫理文明中的法治、自由、平等、人權等思想精華,又避免了金錢政治、政黨沖突等弊端,堅持擴大人民有序政治參與,在事務討論、決策制定、利益分配等事項上貫徹民主精神,使社會制度和治理充分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激發人民創造活力。
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關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及其相互關系的科學理論的指導,在中國式現代化實現過程中形成了社會倫理文明的豐富理論成果與實踐經驗。
黨的二十大報告深刻指出,“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3](22)。中國以部分西方國家在現代化發展中物質主義膨脹、精神信仰出現危機的經驗教訓為戒,確立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都要硬”的戰略方針。關注人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和精神屬性的統一,通過協同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為社會進步提供不竭動力,成為社會倫理文明的本質特征和目標指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4](3)。形塑與完善社會倫理文明新形態,其基礎在于正確理解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相互關系,重點突出精神文明建設,目標是推進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實現人民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實現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要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貫徹新發展理念,為現代化建設夯實物質基礎;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人民價值取向;完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機制。
中國在現代化建設中逐漸走出了一條具有本國特色的綠色發展道路,形成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倫理文明。它彰顯了“天人合一”的整體倫理觀、“仁愛自然”的生命倫理觀、“用之有節”的生態管理倫理觀與“永續利用”的生態消費倫理觀。它繼承了馬克思唯物主義自然觀的重要內容,契合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和諧、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等方面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思想的創新與發展。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倫理文明,與西方“人類中心主義”的自然觀有著本質區別。西方自然觀建立在“主客二分”的哲學基礎上,強調主體對客體的改造,形成了“人類中心主義”,造成了對自然的過度攫取和損害。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以“和諧”為主要價值取向,力求增強人與天地自然萬物共同發展的親和性,促進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體現了與眾不同的發展觀與共生觀。
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必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我們要注重發揮生態倫理文明的價值引領功能,加強生態道德教育,喚醒人們的生態德性與自覺;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不移地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強生態環保領域的國際合作,維護全人類生態和諧,向世界貢獻生態倫理文明的中國智慧。
近年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國以和平發展為旨歸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倡利益共生、權利共享、責任共擔的共同體倫理意識和精神,為建立新型國際倫理提供了新認知和新實踐。
新型國際倫理文明,是中華傳統國際倫理思想的當代實踐。它將以人為本、協和萬邦、重義輕利、和成天下等傳統倫理智慧進行全球性和創新性轉化,以共同面對世界治理難題。中國積極踐行全人類共同價值,參與全球治理,為國際倫理文明提供了堅實的實踐基礎,也有力地批駁了西方宣揚的“文明沖突論”“西方中心論”的霸權主義國際倫理。
中國式現代化,從事實上打破了“現代化就是西方化”的理論,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中華倫理文明新形態,也促使更多發展中國家選擇真正符合自身國情的發展道路,為人類倫理文明朝著和而不同、多元統一的方向進步貢獻智慧。
建設完善以和平發展為旨歸的國際倫理文明,要進一步把握全球倫理與國際倫理、傳統倫理智慧與現代倫理智慧等內部范疇間的動態關系;反對大國主宰的叢林法則,樹立協商民主和開放包容的倫理文明典范;積極應對全球性發展難題和世界性價值認同危機,弘揚持久和平與共同繁榮的理念;關注其他發展中國家需求,為新型國際倫理的廣泛傳播、全人類共同價值的不斷實現創造可能。
中華倫理文明新形態包含經濟、政治等多方面倫理文明,各部分之間有著內在邏輯關聯。以共建共享為核心的經濟倫理文明,構成中華倫理文明新形態的基礎和本源,對其他倫理文明起決定和制約作用。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政治倫理文明,是中華倫理文明新形態的根本價值指向和政治制度前提。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社會倫理文明,是中華倫理文明新形態的本質特征和重要目標指向,既夯實中華倫理文明新形態的發展根基,又引領中華倫理文明新形態的發展方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倫理文明,是中華倫理文明新形態應對環境危機挑戰的答案,是其他倫理文明形態健康發展的生態保障。以和平發展為旨歸的國際倫理文明,是中華倫理文明新形態面向世界的基本倫理方略,向世界傳遞中華倫理文明新形態的哲理意涵。
五大倫理文明貫穿著一條主線,那就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經濟倫理文明致力于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政治倫理文明尊重和彰顯人民主體精神,堅定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社會倫理文明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并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生活需要;生態倫理文明強調實現人民美好生活的可持續發展;國際倫理文明向世界倡導和平發展的倫理共識,代表了中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道德文明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