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吉濤 王悅鑫
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位于山東省西北部、德州市腹心的平原縣,自秦朝置縣至今已有2200 多年的悠久歷史,歷史底蘊深厚、文化資源豐富,千佛塔、文昌閣等一批歷史文物古跡尚存。如何更好保護這些文物并充分發揮其價值?平原縣人大常委會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本地實際,從選題、破題、解題入手,助推文物保護利用工作與社會發展有機融合,打造文物保護的“平原樣板”。
緊跟時代選題,專題調研摸家底。今年以來,平原縣人大常委會將文物保護工作列入年度監督工作計劃,牽頭成立了4 個專項工作組,先后深入到鄉鎮(街道)、社區、村莊進行全面調研摸底。經核實確認,全縣共有不可移動文物48 處,其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8 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4 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7 處,一般不可移動文物19 處,內容涵蓋了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筑、近現代代表性建筑和重要史跡等,國有收藏可移動文物327件,其中珍貴文物62件,這為文物保護工作提供了詳實可靠的依據。
找準瓶頸破題,執法檢查強監督。縣人大常委會先后圍繞《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山東省文物保護條例》《德州市文物保護條例》開展執法檢查。事前,召開執法檢查動員部署會議,邀請市相關專家進行專題輔導講座,明確檢查內容和重點,提高檢查針對性。檢查組先后到千佛塔、文昌閣等地詳細了解文物保護利用情況,并就地召開座談會,聽取縣政府關于全縣文物保護工作情況的匯報。
檢查組督促縣政府及有關部門嚴格落實法律法規和主體責任,并就加強文物保護監管力度、整合全縣文物資源、創新文物保護宣傳等方面提出建議意見36 條。此外,針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逐項列出清單交縣政府辦理落實。
檢驗落實解題,跟蹤督辦問成效。縣人大常委會加大督辦工作力度,組織開展“回頭看”,通過實地檢查、聽取整改報告等,督促問題整改到位。在縣人大常委會的監督推動下,縣政府認真研究落實,建立文物安全長效機制,健全縣、鄉鎮(街道)、村(社區)三級文物安全管理網絡體系,逐級簽訂《文物安全管理責任書》,文物安全工作納入各鄉鎮年度考核評價體系;提高文物保護能力,配備文物保護員,對4 處省級文保單位安裝監控設備,達到實時監管、人防與技防結合。平原縣博物館正在加快建設中,為更全方位保護文物、提升文物保護整體水平提供了堅實保障,擦亮了平原古郡文化名片。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文物保護是一項社會性的系統工程。縣人大常委會將持續開展跟蹤監督,推動全縣建立健全新時代文物保護長效機制,督促相關單位做好文物保護與利用共推進,深入挖掘文物的豐富內涵,加強與鄉村振興、文旅產業融合發展,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產“活”起來。充分發揮人大代表橋梁紐帶作用,加大宣傳力度,促進全社會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匯聚奮進新征程的精神力量。■

8 月21 日,平原縣人大常委會調研全縣文物保護工作,圖為調研組實地察看恩城鎮文昌閣。(辛吉濤/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