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竹平
作為觀摩教師之一,筆者認為眾多特級、正高級教師的展示課讓觀摩教師對課堂教學中如何運用結構化教學方法使課程核心素養培育落地生根有了更清晰的了解,有可借鑒可推廣之處,同時也有可改進可提高之處。
一、課時學習目標表述緊扣課程核心素養培育,過程方法清晰,可觀察、可評價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教師應將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有機滲透到基本運動技能、體能、健康教育、專項運動技能、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學習目標中。”學習目標的表述應將課程核心素養培養和過程方法相融合,通過學習目標可以看出預期“通過什么樣的方法,解決了什么樣的問題,達到什么樣的效果,培養了什么樣的核心素養。”本次教學展示活動中,水平四《接力跑主題單元(第2課時)》教學設計中的學習目標表述能緊扣課程核心素養培養,培養過程與方法清晰。一是,積極參與接力跑主題單元學練,說出接力跑項目簡單的比賽規則及“下壓式”傳接棒技術的動作要領;通過學練,做到“下壓式”傳接棒的手形正確,在跑動中找準時機完成交接棒,并能將所學技能在比賽情境中運用,樂于在同伴面前展示;學生的速度素質、快速奔跑能力、協調配合能力及準確判斷能力得到發展與提升。二是,通過學練,養成良好的終身體育鍛煉意識和刻苦鍛煉的習慣;在頑強拼搏中,學會控制情緒的方法;增加成功體驗,增強自信心,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三是,在學、練過程中,樹立正確的勝負觀、價值觀;每名學生都能遵守規則,尊重對手和裁判;提高與同伴的合作能力,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
水平一(二年級)《移動類技能:多種方式的跑與游戲》一課中學習目標直指素養導向,方法手段具體,可觀察,可評價。具體體現在3個方面:一是,學生在“防控病毒”“運送物資”“搶救病人”等情境中,掌握多種方式跑的方法,體驗方向、節奏和速度的變化,提高奔跑能力,為發展專項運動技能提供基礎保障,助力終身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二是,學生在“學、練、賽、評”環節中,掌握正確的健康知識,培養終身體育鍛煉意識。三是,學生積極參與情境體驗和游戲比賽過程,互助友愛,遵守規則,養成克服困難、堅持到底的精神品質。
二、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促進學科融合
《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創設豐富多彩、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本次教學展示活動中,執教教師都能夠重視創設各種符合學生年齡特征和認知規律的學練情境,營造生動有趣的學練氛圍,讓學生在笑聲中不知不覺地掌握基本運動技能,并樂此不疲,有效激發了學生的練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動性,踐行了“小學游戲化、初中多樣化、高中專項化”理念,學習目標達成度較高。如,水平二(三年級)《籃球:原地運球》一課,教師設計了多個饒有趣味的原地運球游戲,將游戲與技能學練有機融合,學生在“蘿卜蹲”、“RAP”運球、運球背詩、“搗蛋鬼”搶球等游戲中享受運動樂趣,這些游戲符合三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及需求,并能指向性地提升學生的運球節奏感、抬頭觀察等籃球運球技能水平,逐步掌握原地運球這項運動技能,提高籃球專項素養,有較好的借鑒價值。再如,水平二(三年級)《定向跑》教學中,以“小駿馬校園定向挑戰賽”為情境主線,通過尋求不同方式和途徑到達目的地的方法進行學練,從單人到雙人比賽,再到團隊的挑戰比賽,層層遞進,將教學環節融入主題環境中,結合地理學科使用辨別方向知識、語文學科有關馬的成語作為每個練習環節的名字,用不同的地圖使每次學練都有神秘感,課程融合使練習的有效性、趣味性達到最大化。
三、引導學生思維進階的課堂設問是結構化教學的核心
結構化教學要求執教教師對學練內容的動作結構及其組成部分之間的邏輯關系了然于胸,包含其順序邏輯和難度邏輯,這樣才能保證教學做到層層遞進、環環相扣,呈現進階趨勢,體現結構化教學的“層次性”。思維決定行為,知識與技能運用由不嫻熟到運用自如就是思維進階的一個過程,思維的發展需要適切的問題引導,因此,引導學生思維進階的課堂設問就是結構化教學的核心,教師的設問要體現“問題結構化”,通過問題引導學生為了解決問題要在學練中不斷思考和感悟,最終能把所學知識與技能運用自如。如,水平四《接力跑主題單元(第2課時)》教學中,執教教師設計系列進階問題鏈:“為什么要錯肩站立→為什么要有預跑→何時跑出,速度如何→不同的預跑速度對交接棒速度有什么影響→交接棒時是否需要有信號提示→交接棒有效區域是多少”,執教教師拋出系列問題,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讓學生在大量重復的練習中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引導學生分析解決接力跑中出現的相關問題,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使學生的動作規范性和知識遷移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明顯提升,運動能力中的運動認知與技戰術得到有效運用,課程核心素養得到有效培養。再如,水平五《團體對抗性項目技戰術構成:籃球傳切配合(縱切)》教學中,執教教師設計了“傳球時如何不被斷球→傳球傳到什么位置接球者能比較舒服地接到球→怎么樣能有效切入進去→切進去之后怎么跑動→如何和同伴進行信號對接,示意同伴及時傳球→上籃不進應該怎么辦”等問題鏈,通過進階式問題的引導,讓學生在大量的實戰中逐步悟出“籃球:傳切配合”戰術的要義,并能在傳切配合戰術中靈活運用各種籃球技術,提高實戰能力。
四、“教會、勤練、常賽”課程理念得以落實
本次展示課中,所有執教教師均能根據運動技能特點設計合理的結構化教學方法,教與學方法得當,課堂教學效率和目標達成度高。教學中,教師教學語言精練,能高度概括提煉動作要領,均用學生能聽得懂的教學語言來傳授運動技能,讓學生一聽就明白。如,水平四《接力跑主題單元(第2課時)》教學中,執教教師提煉概括接棒動作要領“張、夾、握”,傳棒方法“擺、伸、壓”,傳接棒手形與要求動作口訣:“右手傳棒左手接,左手傳棒右手接,錯肩站位說聲給,協調配合穩當先”。所有執教教師均能圍繞主教材開展全員的教學競賽活動,通過對抗或競賽提高學生實戰運用所學技能的能力。如,水平五《籃球:傳切配合(縱切)》教學中,教師設計了“2VS2對抗練習”“3VS2比賽”“2VS1比賽”等比賽環節,通過“改造規則”實戰,讓學生體驗如何在以多打少的過程中發現對方漏洞,尋找空檔契機,培養學生的配合意識,提高多種形式的傳球和切入運用能力,促進學生對籃球運動的完整體驗。
五、結構化教學中的分層教學要精準
分層教學是踐行課程標準理念、“關注學生個體差異”的主要手段之一,只有進行精準的分層學練才能使學生在原有的技能水平基礎上獲得更好的發展。結構化教學相對單一碎片化的技能教學,對學生原有的技能掌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之間技能水平、體能水平的差異性較大,在結構化教學中如果都是同樣的目標、同樣的學練內容,那對于那些技能水平較低的學生來說,學練體驗感覺會糟糕,學練效果會不理想,練習的成功率會低,在原有的技能水平基礎上提升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如,在籃球傳切配合中,對于課余時間很少打球的學生來講,球性較差,控球能力較低,經常出現“球走人不走、人走球不走、抱球走”等現象,如果還要他們同其他學生一樣進行“傳切配合”戰術練習,那練習中“走步”“二次運球”等違例現象將比比皆是,滿地找球將到處可見,這樣就失去了實戰訓練的意義。而有一部分技術較強的學生,在比賽中已經能較熟練地運用“傳切配合”戰術。這時,執教教師將學生根據能力起點進行分層學練,技能較為薄弱的學生可以進行“徒手原地、行進間的快速變向移動→原地運球→行進間運球→行進間傳接球→運球+移動”等基本動作、簡單技術的組合練習,待其基本掌握“運、傳、切”動作之后再進行實戰完整戰術練習;對于那些技術水平較高的學生來說,可以提升他們的對抗難度,可以將“傳切配合”和“掩護配合”相結合綜合運用,提高實戰能力。
六、指向學以致用的活動和運動情境創設要真實
當前存在一些學生在體育課堂中學會了某項技能但到了課外的比賽中卻無法正常發揮和運用這項技能的現象,那是因為在課堂中的學練情境不夠真實,和實戰脫鉤。因此,學練過程中,教師要創設最接近比賽、對抗難度相當的教學情境,要讓學生在真實的學練情境中經常“碰壁”,要讓學生覺得內容值得學習,能夠使習得的知識在超越原來學習情境的思維中運用,從而讓學生在解決這些“碰壁”問題中提升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將知識與技能遷移運用的能力。如,傳切配合中,要設置有一定難度的防守,防傳球防切入,不能讓傳球輕輕松松就傳到位,不能讓切入的學生順利就切進去。學練初始階段,防守者防守傳球時腳不移動,雙臂展開干擾傳球,然后逐漸過渡到左右移動一步干擾傳球,最后到全面防守傳球,讓進攻學生學會如何根據防守個人特點選擇合適的傳球方法將球順利傳給同伴。防守切入的學生從原地小幅度防守到大幅度防守,再到移動的防守,“粘”住進攻學生,讓切入的學生不能順利到達相應位置,通過多次這樣的防守能提高學生快速變向移動和虛晃變向移動的能力。接力跑中的難點是“如何在高速中穩定、順利地完成交接棒”,達到這一目標的前提是接棒學生能根據傳棒學生的速度來準確決定自己起跑的時機和起跑后的加速程度,這種能力是需要在反復、多次、真實的比賽中積累提升的,而且需要通過不斷變化交接棒人員之間的合作,讓接棒人根據不同傳棒人的速度來判定自己的起跑時機和起跑之后的加速程度,通過大量且不斷變化的真實比賽情境學練,才能真實有效地提升學生的預估判斷和決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