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權 蔣燕翔 徐華鋒 柏林峰 沈潔


學校自2018年將教研、科研、培訓合并,提出了“研訓一體化”項目研究。體育教研組以問題為導向,以科研的方式開展教研,以課例研討為載體,把培訓學習與實踐有機結合,重點圍繞項目確立、項目實施、管理評價3個板塊進行校本研修的嘗試與實踐。“研訓一體化”項目圍繞研究主題組織培訓學習、開展課堂教學實踐,讓“團隊共研”能夠做實、做精、做深。筆者以2022—2023學年第1學期(2022年9月—2023年1月)的研訓主題“以賽優學”為例,介紹學校體育教研組“研訓一體化”項目的實施與開展。
一、合理化確立研修項目
(一)調研分析,確定主題,重在“選”
確定研究主題是實現“研訓一體化”的前提。研訓主題的選擇通常在開學前夕,由學校體育學科的分管領導及教研組長、科研能力較強的若干人集中商討決定。研訓主題選定的依據主要有2個:一是“活動主題信息采集表”,教研組以問題為導向,關注教師對研究主題的內在需求。學期末,每名教師將自己在教育教學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反饋給教研組長,教研組長在假期對問題進行匯總和整理,通過整理發現教師提出的問題與學生學習、教師教學以及學科實事熱點問題相關。二是學校體育教研組的已立項課題研究內容,其作為研訓主題的另一個來源,學校教研組對已立項課題研究內容的方向與價值進行研討,再決定是否選取。如,2022—2023學年第1學期確定“以賽優學”為研訓主題,其中一方面原因就是大多數教師采集表中反饋出來的對“學練賽評一體化”的落實存在疑惑;另一個原因是組內教師《以賽優學:小學體育“賽、情、技”一體化學習路徑研究》課題的立項。
(二)組內論證,微調主題,重在“研”
確定研究主題后,在期初教研組會議上予以公布,并邀請學科專家進行主題論證。每名學科組教師填寫問題與建議表參與論證。組長對論證的資料進行收集、整理,開展研修主題的修改與完善,完成“研訓一體化”項目的開題論證報告。“以賽優學”主題實踐思維導圖見圖1。
(三)方案制訂,規劃過程,重在“實”
“研訓一體化”項目研究主題確定后,教研組長對學期的研訓活動進行項目申報,申報內容包括研修對象的基本情況、項目提出的緣由、研訓目標、研訓策略、研訓過程,以及每周的具體安排、擬達到的預期效果等。通過這一環節對整個學期的研修活動進行整體規劃,形成2022年(上學期)體育組“研訓一體化”項目計劃表(表1)。該表基于問題,包含1個學期22期不同的研究主題、負責人和研修方式,安排的內容均圍繞“以賽優學”主題,統籌了一學期每名教師擔任的研訓內容,包括理論研討、課例研討等,覆蓋到低、中、高3個年段的全體成員,切實做到了全員參與、團隊共研,為活動的扎實開展打下了基礎。
二、活動化推進項目實施
(一)學習研討,形成策略,重在“思”
研修項目的確立只是開始階段,而起著關鍵性作用的是實施過程的方向性與策略性。為此,學校體育教研組1個學期均安排了有針對性的、為研究“問題”而學習的任務。如,圍繞“以賽優學”這一研訓主題,學校教研組9月初給成員布置了閱讀“學練賽評一體化”相關內容文章的任務,要求摘錄與研訓主題相關的內容。9月底,各組員對學習過程中摘錄的內容整理后進行感悟交流,通過所學所思,形成與“以賽優學”主題相關的理論認知和實踐策略;10月組織4次研訓活動,前3次集中觀看、學習和探討符合新理念的教學錄像,找尋符合“以賽優學”主題的課堂授課模式,第4次結合“名師展示課”課例研討,從錄像走向現實,讓理論在實踐中落地;11月教研組長和課題組長分別進行“以賽優學”的主題沙龍、微講座,再次厘清理念在實踐過程中的可操作性,從而確保研訓活動能在正確的理論方向下有目的地進行,通過不斷地學習有效提升了教師研訓水平;12月圍繞學校的主題研討活動進行課例研討,指向特定人員及青年教師的“以賽優學”項目主題課堂實踐;次年1月的內容主要傾向于一學期實踐后的整體展示,對框架及主題進行統整性的反饋和梳理,最終形成本學期價值高、實操性強的一體化實踐經驗和成果。
(二)課例跟進,研究反思,重在“磨”
“研訓一體化”項目主題來源于課堂,實踐也在課堂,選擇與主題契合度高的課例進行研討,開展行動研究,在個體反思重建的基礎上,重在群體互助提升。為提升課例的研磨質量,從10月開始,學校教研組每個月都能依托多渠道進行課例展示,有10月基于“以賽優學”為主題的“名優教師的主題課堂展示”,也有11月“同課同構、同課異構”課例研究,還有12月“研訓一體化”的“情真課堂課例比賽”“學共體的研訓一體課例研討”等,將實踐性智慧蘊含并體現在每個月的教學研究中。
在課例研討上,教研組有以下兩大特色做法。
1.名師展示,“身先士卒”引領理念“準度”
體育教研組有個傳統,即作為教師培養和發展的指路人和引導者,組內名優教師總是率先垂范,每學期都先開設結合研訓主題的展示課和研討課,給其他教師提供課堂教學研究的范例,引領科學的教學方法,以及值得學習借鑒的成功教學形式和經驗。如,學校周峰明老師,作為名師,始終堅持率先開課,經過10月全體組員3次錄像觀摩和學習后,結合“以賽優學”主題,開設了《多種形式的雙手胸前傳球》研討課,周老師以大單元理念進行了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以多種形式的游戲和比賽,合理貫穿在“學練三個一”的教學環節中,切實達到了“以賽優學”主題下以賽激學、以賽深學、以賽固技的目的。
2.結對幫扶,“教學相長”提高發展“速度”
年輕教師是團隊共研的一份子,學校體育教研組特別關注青年教師的專業成長,根據青年教師目前的短板和瓶頸,結對有專長的師父,形成徒弟和徒弟比教學、師父和師父比指導的良性互動。同時,改變了“一師一徒”的方式,在青年教師的提升上,所有教師都不遺余力,傾囊相助,并肩前行。通過同課同構、同課異構等形式,帶動并提高青年教師的專業素養。如,周峰明老師和柏林峰老師,在本學期的師徒結對中,就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依托學校“研訓一體化”項目活動的扎實開展,在師父的指導和徒弟的努力下,柏老師獲得了嘉興市中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學活動評比一等獎,并代表嘉興市參加了浙江省中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學活動評審,獲得了二等獎的好成績。
(三)主題論壇,探索切磋,重在“議”
教研組在完成組內教師的課例研究后,圍繞研究主題進行階段性研討交流,每名教師分享這一階段的研訓認識,以及課例探究后的反思,撰寫聽課反饋,圍繞研修主題開展簡單總結,歸納與提升,并進行匯總。執教教師根據大家的反饋意見,重新梳理,形成更為成熟的二次備課。
依托這樣的校本教研模式,教師的執教水平和個人能力都得到了較大提升,近5年,學校體育教研組多名教師承擔省市級展示課,在省市縣級教師基本功、優質課、優視課等業務比賽中獲一等獎近30項,印證了活動化推進項目實施的價值和意義。
三、精準化實施項目評價
(一)總結梳理,發展提升,重在“寫”
為了讓“研訓一體化”項目的效果評價更顯性化和精準化,教師的科研成果是考核內容之一,包括一個研訓周期內論文案例的評比發表、課題立項以及課程的開發等。根據獲獎等第獲取對應分數,教研組也根據成員得分,作為組內推優的根據。這一評價形式倒逼組內成員必須在“研訓一體化”項目研究過程中,注重平時的積累,靜心回憶所學、所思、所議、所上過的課,梳理自己的收獲和遺憾,養成整理課堂教學實錄、記錄教學得失并最終形成文字記錄的習慣,形成質量較高的教學反思、教育敘事、案例、教學論文、課題和課程,并在此基礎上開展新一輪的研究等。
在“研訓一體化”項目的引領下,體育組近5年有17篇文章在《中國學校體育》雜志及其他省市縣級刊物中發表,8名教師的6篇教學案例被其他公開出版的書籍收錄,37篇論文在省市縣級獲獎,市精品課程2個,縣精品課程1個,課題立項11項。
(二)網絡互動,資源共享,重在“痕”
“研訓一體化”項目對研訓組及教師考核評價的另一個內容就是研訓活動過程性材料的積累,學校學期初統一布置本學期的研訓任務,主要包括:“研訓一體化”項目申報表、問題與建議表、階段性報告或開題論證報告、“研訓一體化”項目相關課例反思、主題論文、課例材料、研訓組特色材料以及每月常規自查表等。依托網絡辦公系統,建立研訓平臺,組員將所有過程性材料傳在“研訓一體化”指定的活動文件夾中,根據實際錄入情況獲取得分,也為校本研修留下厚實的研究痕跡。依托這一平臺的實時錄入,教師能夠實時查看,并可根據需要學習他人的資料,促進了交流與提升。
(三)全員聚力,評優定先,重在“展”
如果說前面兩項評價內容屬于材料考核,期末的現場展示則是各教研組“研訓一體化”項目內在底蘊的一次檢閱,更是學校體育教研組成員研訓思維和實踐策略的一次集中碰撞。學校將校本研修展示納入教研組考核范疇,各教研組凝心聚力,將一學期活動內容及成果通過多形式進行呈現,集中觀摩,取長補短,在交流中展示,在展示中學習,在學習中思考下一個研訓主題和形式。近幾年學校體育教研組憑借扎實的過程材料和多形式的呈現(從以往的單人到多人,從教師介紹到師生共同展示),在校級考核中均獲得一等獎。
如,圍繞“以賽優學”主題,在“雙減”背景下,依托“空中課堂”開展教學輔助工作,制作視頻素材。視頻內容包括體質健康測試內容的指導、親子互動游戲的推薦及日常教學內容的課后輔導等。由組員拍攝并制作視頻,注重素材的積累,較好地輔助了教學和訓練,彰顯了教研組“以賽優學”主題下“技教融合”的實踐模式,這一模式也得到了其他教研組的好評。
綜上所述,“研訓一體化”項目確立、實施、管理、評價的模塊式開展,讓組內成員找準了前進的方向。“團隊共研”的凝心聚力匯集了成員們前進的合力,新的教育背景蘊含著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思想提供了新的教育契機。立足校本,做細做實“研訓一體化”,學校體育教師更好地站穩了課堂,更好地為學生的核心素養提升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