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娜 蒲泉霖 史嚴
摘 ?要:產學研合作是我國科技創新的一種重要方式,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培養優秀人才、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措施。文章分析了產學研合作的現狀及問題,如產學研合作各主體的合作目標有偏差、準入機制和退出標準不夠明確、評價機制有待完善等。文章還對我國主要的產學研模式的特點、優勢和挑戰進行了綜合分析,并與國外發達國家的產學合作模式在建立形式、組成和運作模式等方面進行了橫向比較。研究結論為產學研合作的落地實現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實踐啟示。
關鍵詞:產學研合作;現狀分析;模式比較
中圖分類號:G40-0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22-0040-04
產學研合作指高等學校、研究機構、企業各方基于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所進行的合作與交流。產學研合作已成為技術創新的重要方式,也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途徑。目前,教育、科技、經濟一體化的趨勢越來越強,創新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作為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的重要途徑,產學研合作現狀是怎樣的?存在哪些問題?都形成了哪些模式?具備哪些特點?對此類問題的了解將有助于推動教育事業發展本研究主要分析產學研合作的現狀,并比較當前主要合作模式的差異。
一、產學研合作的內涵
產學研的內涵豐富,從利益的角度看,產學研是指企業、高等學校和研究機構以保障和推動自身利益為出發點,依托各自的優勢資源,共同參與、相互合作進而互利互贏的一種社會經濟活動[1]。
從利益風險的角度看,產學研是指企業、高等學校和研究機構在合作過程中協調承擔風險、共享利益所得、推進多方發展的合作形式[2]。
從合作目標和承擔作用的角度看,產學研合作是在人才培養、科技開發和生產活動的深入交流、轉化和融合[1]。
從參與主體的角度看,產學研合作的主體包括產業(或企業)、高等學校和研究機構,以及政府、中介機構和金融機構等相關部門,旨在達成技術創新、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產業發展和經濟進步等合作目標[3]。
二、產學研合作現狀及問題
產學研合作是產業、教學、學術研究相結合的重要表現形式,是培養工程型、專業型技術人才的重要抓手,是高等教育和科研機構的科研成果落地、推動產業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舉措[4]。產學研合作有助于提升工程型、專業型人才的創新思維、創業能力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有助于將基礎理論研究的科研成果轉化為技術成果,進而提高企業的創造能力和創新水平[5]。
基于此,國內外積極探索以下問題:如何將學術研究的成果與產業發展、人民生活的需求相結合;怎樣在高等教育階段的人才培養與國家需要和企業需求相結合[6-8]。
為了解決以上問題,日本、德國和美國等發達國家建立了比較成熟的產學研合作模式,推動了經濟、技術和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早期的產學研合作由單一主體如高等院校的教授或企業作為發起方,之后出現企業與高等學校的雙方合作,還形成了以政府牽頭引導,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企業多方產學研合作的模式。目前產學研合作存在以下問題:
(一)參與方目標不一致
該問題主要體現在產學研合作各個主體在合作過程中想要達成的目標有所偏差。高等院校在產學研合作過程中旨在推動學科發展、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政府希望能培養有能力的高素質人才供給本地單位,保障就業,提高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企業則以盈利為目的,希望最小化投入成本,獲得合適人才,產出高收益成果。各方合作目標的偏差使得他們在人才培養、成果輸出、協調配合方面產生不和諧的因素,導致合作出現運轉不暢、成果無法落地等問題。
(二)合作的準入和退出標準待明確
在產學研合作中,合作各方締結協議沒有明確的標準,大多是以談判協商的結果為依據,而在協議中缺少界定準入和退出的標準,對各方的約束也比較松散,導致各方對投入資源的意愿不太積極,利益分配可能產生分歧。
因此,合作各方應該明確以下問題:合作各方在產學研合作過程中的實現目標各是什么;各方的權利、責任和義務均是怎樣的;應該投入哪些資源;如果未能完成規定的責任和義務應該有怎樣的約束機制;退出的標準應該是怎樣的。這些問題均應該在簽訂協議時明確規定。
(三)合作評價機制待完善
產學研合作還缺乏完善的評價機制。現有的產學研合作對產出成果的評價標準尚不夠完善,大多以事先約定的、可量化的輸出指標進行評估,但對產學研合作的過程指標缺乏界定,使得對產學研合作過程的控制、進度管理等缺少監督。以往研究提出通過構建產學研合作創新風險評價指標體系來進行過程控制[9]。通過建立產學研合作評價指標體系,涉及產學研投入、過程和產出的全過程來評價產學研合作績效,例如包含學研方貢獻、企業方貢獻、合作過程的三指標評價體系,或者從投入要素、合作過程和產出效益三個方面構建創新績效評價的指標體系,例如包括產學研合作投入因素、外部環境、資源利用、管理效率、產出效益五個一級指標的指標體系[10]。但目前產學研合作的指標體系還不夠健全,在評價標準和評價方法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完善。
三、產學研合作模式
(一)我國主要的產學研合作模式
目前我國產學研合作模式根據不同的劃分維度有多種分類方式:基于合作內容及其程度,可分為政府推動、自愿組合、合同鏈接和共建實體;基于交易成本,可分為內部化、半內部化和外部化;基于實現功能,可分為人才培養型、研究開發型和生產經營型;基于合作關系,可分為技術轉讓、聯合開發、委托開發和共建實體[11]。產學研合作模式的選擇受到企業規模、所在行業、大學研究能力、地理距離、市場需求、合作參與度和政府作用等多種因素的影響[11]。本研究選取了五種較為典型的合作模式,分別論述其不同模式的特點。
1. 成果或技術轉讓模式
成果或技術轉讓模式是高等院校或科學研究所將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等的專利權、專利申請權、專利實施許可權、技術秘密等科技成果有償轉讓給企業,幫助企業將技術轉變成生產力。
技術轉讓模式是成熟的傳統模式,目前存在的最大問題是成功率比較低。第一個原因是受技術成熟度的限制。如果技術成果不夠成熟,企業沒有受讓的意愿;如果技術成果比較成熟、有廣闊的市場前景,高校、研究院所轉化給其他公司的意愿也不高,更愿意自行轉化。
第二個原因是科技成果轉讓費比較高昂,中小型企業難以承擔。
第三個原因是受企業技術水平的限制,企業在接受了新技術成果之后無法及時轉化。
2. 技術開發模式
技術開發是指產學研各方共同投入資源進行合作。可以結合高校、科研院所的技術開發優勢和企業的產品化市場化優勢,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采用這種模式要注意合作各方的風險責任劃定、利益分配和效能的發揮。
3. 合作培養人才模式
這種模式是指高校、研究機構與企業合作培養人才,可以幫助高校對接企業的人才需求,合作方相互交流理論和應用的知識、技能和經驗。
一方面,高校和科研院所能夠培養理論聯系實際、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企業需要的人才。
另一方面,有助于解決企業人才資源不足的問題。
4. 共建實體模式
共建實體是指企業與高校或科研園所組建公司、研究中心、實踐基地等實體,是產學研合作中比較緊密、成熟的模式。這種合作模式有利于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之間形成長期聯系,有利于三方構建信任、緊密的合作關系,能把高校的技術優勢與企業的市場優勢結合起來,形成規模優勢,進而獲得高質量的技術成果和高收益回報。
但是,這種模式也存在現實問題,對企業來說,企業追求的目標是利益最大化和市場占有率,而對高校來說,培養優秀人才、提升學術水平、增強學科優勢是發展目標。不同目標的差異增大了合作難度。
5. 合作聯盟模式
合作聯盟是指高校、科研機構、政府和企業共同參與產學研合作項目,以技術創新為目標的合作模式。這種模式包含兩種結構,一種是由高校發起、對接多個企業需求的校企聯盟,高校的相關學科團隊或者多個高校的相同學科團隊服務于一個企業或一批企業,或者服務于具體的產業。還有一種結構是戰略聯盟,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立足于各自的發展目標和戰略目標,通過股權或契約的方式建立較為穩固的、長期的合作關系。
針對產業技術創新的核心問題和新興問題,多方通過技術合作,取得突破產業發展的核心技術,形成技術標準,建立公共技術平臺,共享知識產權,實施技術轉移,加速成果轉化過程。
(二)日本的產學研合作模式
日本的產學合作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政府為主導,市場起驅動作用。日本政府在產學合作中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提供政策支持和環境支持,較少投入物資資源或資金資源,也不以獲利為目的。參與主體主要是高等教育機構、研究機構和企業,與我國的“產學研”模式比較類似。
推動日本產學合作的核心因素包括政府支持和政策引導、企業對科技競爭力、創新水平和知識產權的迫切需求[12]。政府大力倡導科技創新和出口外貿,高等教育機構為推動經濟發展,依托自身高質量創新人才培養優勢,向有核心技術和知識產權需求的企業輸出人才資源、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和企業收益,進而推動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
因此,由存在于政府、高等教育機構、研究機構和企業的多方需求形成了可持續性的循環結構,促進了產學合作的產生。
(三)美國的產學研合作模式
美國的產學研合作主要體現在對學生的合作教育。早期的合作教育階段學校教授學生相關知識,企業為學生提供實訓訓練,該模式的主體有學校、企業和學生。之后美國在1971年發布的《大學工業合作研究計劃》對產學研合作模式的影響比較深遠。這項計劃的主要內容:企業對大學的科學研究提供資金支持、并能利用其研究成果;國家科學基金會起到協調各方的作用;協議的主體是企業與大學;合作的產出成果要以推動工業發展為目標;合作五年之后由學校自籌資金進行后續研究。該項目的主要特點體現在政府起到重要的協調作用。
(四)德國的“雙元制”模式
德國的產學研合作采用的是“雙元制”模式。該模式的主體主要是企業、大學,二者是該模式的“雙元”。企業與大學協商制訂合作協議,規定合作目標、方式、期限、資金投入、各方權利、責任與義務等,之后推進協議落實。在該模式中,還有潛在的一方主體是學生。對于學生來說,大學為其講授知識、提供理論儲備,企業為其提供實訓訓練,為學生專業技術培養提供實地訓練。為了保證學生培養的有效性,學校設置專業委員會,其委員有企業和學校的代表,承擔教學計劃的修訂、實施、驗收、調整等工作。除了為學生培養提供實訓外,企業還會為學校的學術研究提供資金支持,并共享研究成果,學校將企業人才需求納入人才培養的目標之中。“雙元制”模式中,學生這一主體不是合作的一方,而是合作雙方的“潛在成果”。政府在這一模式中起到監督、督促和政策支持的作用,設立“產業合作委員會”監督合作雙方,避免出現違約情況,同時政府也會通過政策支持合作企業。
(五)橫向對比
我國的產學研合作模式是政府牽頭,高校和企業作為參與主體建立合作關系的模式,與日本的以政府主導、市場驅動的合作模式有相似之處。美國和德國的模式則是由企業和高校主導,且學生在合作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這為我國未來產學研合作中重視企業和高校的主導作用,強調學生參與實踐的思路提供了一定啟示。
四、結語
產學研合作是科技創新、產業變革、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在國家的創新創業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本研究首先明確了產學研的內涵,結合產學研合作的特點,分析了目前產學研合作當中存在的典型問題,包括合作各主體的目標不一致、準入機制和退出標準不夠明確、評價機制有待完善等。產學研的模式按照不同的分類維度有不同的劃分,本研究選取了我國典型的五種模式,介紹了不同模式的特點,并介紹了日本、美國和德國三個國家的產學研合作模式。通過以上的論述,本研究分析了產學研合作的現狀、比較了不同模式的差異,在理論上為后續產學研合作的相關研究提供了依據,為產學研合作的建立提供了實踐啟示。
參考文獻:
[1] 楊宗仁. 產學研合作的定義、淵源及合作模式演進研究[J]. 生產力研究,2015(08):126-130+160.
[2] 王少華. 國內產學研合作研究綜述——基于2002—2012年期刊文獻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2015(11):217-220.
[3] 王堯,鄭建勇,李建清. 產學研合作的概念演變及其內涵[J]. 科技成果管理與研究,2012(03):22-25.
[4] 李安萍,陳智棟,潘劍波,等. 產學研相結合的協作式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構建——以江蘇省企業研究生工作站為例[J]. 中國成人教育,2010(21):88-90.
[5] 高興武,胡涌. 北京市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 中國高教研究,2010(11):42-46.
[6] 馬永紅,張樂,高彥芳,等. 我國工程碩士聯合培養實踐基地狀況分析——基于28個工程碩士示范基地[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6(04):7-11.
[7] 朱廣華,陳萬明,蔡瑞林. 我國產學研合作培養人才的企業研究生工作站建設對策[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5(12):15-21.
[8] 李金龍,張淑林,陳偉,等. 基于“畢業生群體”視角的研究生教育質量評估模式探討[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5(03):1-5.
[9] 潘杰義,楊青青,司公奇. 基于集對分析法的產學研合作創新風險綜合評價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08,28(10):49-51.
[10] 閆青,張超豪. 產學研合作創新的模糊綜合績效評價研究[J]. 科技與經濟,2013,26(01):75-79.
[11] 曾萍,李熙. 產學研合作研究綜述:理論視角,合作模式與合作機制[J]. 科技管理研究,2014(22):28-32+49.
[12] 劉家磊. 日本產學合作模式機制與績效分析[J]. 學術交流,2012(05):117-120.
(責任編輯:胡甜甜)
基金項目: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人因學實踐課程改革:智能系統用戶體驗設計創新訓練”(項目編號:220705329054 302);北京郵電大學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與研究項目“工程碩士實踐教育基地建設模式研究”(項目編號: 2022Y032)。
作者簡介:劉娜(1988—),女,博士,北京郵電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人因與工效學;蒲泉霖(1998—),女,碩士在讀,北京郵電大學,研究方向為人機交互;史嚴(1999—),男,碩士在讀,北京郵電大學,研究方向為人機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