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貫通南北,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文化遺產。自其誕生以來,運河沿岸的勞動人民依托運河繁衍生存,創造了各具特色的大運河地域文化及伴生文化,如滄州運河船工號子、運河漕運文化、運河戲曲文化等。當前,我國重視傳統文化復興,強化中華傳統文化傳播和傳承,發揮傳統文化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歷史悠久且內涵深厚的大運河文化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象征之一,加強大運河文化傳播對于強化民族認同、強化民族自信心等有重要價值。文旅融合作為時下傳統文化傳播傳承的重要內容之一,對大運河文化傳播有重要促進作用,將文旅融合和大運河文化傳播相結合是擴展大運河文化影響力和保護大運河文化的重要舉措。
由彭偉著、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大運河文化的影像建構與國際化傳播》一書,致力于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 多年來大運河文化影像建構歷程予以系統性總結和闡述,以兼容并蓄的視角審視大運河文化在“大運河早期圖像與西方文化想象”“知識分子介入與運河影像類型化傳播” “大運河申遺語境與影像敘事的西風東漸”及“大運河影像建構的跨界融合與全媒體傳播” 四個不同時期所呈現的影像建構特征與問題,并以國際化傳播為前提,探究中外相同題材的策略差異,深入探討中國大運河影像的建構模式固化與傳播阻滯的內在因素,在回眸與反思的基礎上力圖結合新時代融媒體語境,尋找新的大運河文化影像構建模式及國際化傳播路徑。
悠久的大運河文化雖然內容豐富、內涵深厚,具有非常高的歷史文化價值,但其并不完全被世人所知,一些文化在歷史長河中逐漸消失。為保護和傳承大運河文化,強化大運河文化傳播首當其沖。當前,各地區正在積極探索文旅融合發展新模式,大運河沿岸地區也應借助文旅融合發展趨勢,加大大運河文化傳播力度,創新大運河文化傳播手段,增強大運河文化影響力。
1 文旅融合與大運河文化傳播結合的實踐探索
多樣化場景傳播。場景構建是當前文旅融合和大運河文化傳播結合的重要實踐舉措,通過大運河文化場景建設,能夠使游客在實際場景中感受大運河文化。目前,大運河文化博物館是大運河文化傳播場景建設的主要內容之一,其通過相關實物展示和內容講解,向游客傳播大運河歷史故事及其背后蘊含的深刻文化內容。例如,山東聊城的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是一處集文物收藏、保護、研究、陳列、宣傳教育于一體的大型綜合類博物館,也是國內第一座以運河文化為主題的大型專題博物館。該館有中國運河陳列展廳,重點介紹了運河的形成與發展,是重要的科普教育基地,對大運河文化傳播有重要價值。又如,坐落于揚州的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對大運河文化的介紹更為詳細,有“中國大運河史詩圖卷”“紫禁城與大運河”“隋煬帝與大運河” “大運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專題展覽,“運河上的舟楫” “因運而生———大運河街肆印象” 等常設展覽,“河之戀” 數字化沉浸式體驗展覽。豐富的展覽廳與數字化技術相結合,多樣化的大運河文化場景介紹,加深了游客對大運河文化的認識和了解。
第二,生活化活動傳播。大運河文化是人民群眾在生活實踐中形成的優秀文化,當前文旅融合與大運河文化傳播結合,以生活化節慶活動為主要實踐策略,更能促進大運河文化深入人心,擴大影響力。例如,江蘇舉辦的“大運河文化經典誦讀大賽”,浙江舉辦的“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宣傳周”,以及北京的通州運河文化廟會、無錫的“大運河文化帶”龍舞精英賽、杭州的京杭大運河國際詩歌大會等活動富有生活氣息,以大運河為主題,吸引全國各地游客參與。這些活動除了營造傳統節日氣氛,還增加了運河文化展示區、體驗區等,使游客深入運河文化生活,感受身邊的運河文化,親身體驗運河物質、非物質文化遺產。大運河文化生活化活動的傳播方式,使運河文化更接地氣,老少皆宜,增強了大運河文化在群眾中的影響力。此外,大運河文化主題活動的開展,將不同地域大運河文化進行匯集,能增強不同地域大運河文化交流互鑒,壯大大運河文化內涵,形成合作傳播力量。
第三,創意化內容傳播。文旅融合與大運河文化傳播結合的關鍵在于內容,內容夠豐富、有創意,自然能夠吸引游客,將大運河文化傳播出去。大運河文化內容眾多,但都較為抽象,其呈現多依托載體,如戲曲、文學、文創產品、影視作品等。從當前文旅融合背景下大運河文化傳播載體來看,具有創意化的內容較多,較好地發揮了傳播大運河文化的作用。具體來說有影視作品《運河風流》《京杭大運河》等,動畫片《大運河奇緣》《功夫梨園》等,戲曲作品評劇《蒲柳人家》、河北梆子《花雅運河》等,書籍《漕運三部曲》《京杭大運河光影實錄》等,繪畫作品《北運河歷史文化長卷》等。同時,大運河文化還借助科學技術手段以更加富有創意的形式進行傳播。例如,蘇州新區五中“運河上的科技”課程基地項目通過科技元素向學生展現能源科技、運河上的橋梁、現代化碼頭等內容。此外,以大運河為主題的文創產品成為大運河文化傳播的重要手段之一。例如,天津市珍木之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推出的大運河文創系列產品《武清古六景》,包含藝術桌墊、多功能筆記本、手繪明信片、智能水杯、筆筒、鎮尺、折扇等系列產品,將古武清及北運河的歷史風貌與現代技術相結合,形成具有較高收藏價值和實用價值的文創產品,是典型的文旅融合與大運河文化傳播結合的案例。
2 文旅融合與大運河文化傳播結合的強化策略
第一,豐富大運河文化場景。文旅融合與大運河文化傳播結合需構建豐富的大運河文化場景,以視覺吸引游客、刺激消費,抓住游客眼球,促使其了解大運河文化內涵,實現大運河文化傳播目的。目前,以博物館為主要形式的大運河文化場景對大運河文化傳播有重要作用,但其表現形式稍顯單一。構建大運河文化場景,各地區要重視結合地方大運河特色,打造具有不同內涵的大運河文化場景。例如,可以恢復部分運河沿岸的工商業舊址、運河航道、名人故居等,以豐富多元的文化場景吸引游客。此外,現代社會節奏加快,旅游行程較為緊張,游客在短時間內對大運河文化了解較少,因此可設計一些“迷你空間”場景。例如,在景區墻上繪畫大運河主題畫卷,以便游客在短時期內能夠了解大運河運輸盛況;利用景區廣播間斷播放運河號子;在景區衛生間設置小幅圖文介紹大運河文化等。總的來說,大運河文化場景既要以鮮明形象進入游客視線,也要悄無聲息融入游客游覽過程,貼近游客生活。
第二,深挖大運河文化內涵。大運河溝通五大水系,經過多座城市,大運河文化是一個集合體,由不同地域運河文化組成,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文化類型。文旅融合與大運河文化傳播結合要根據地域大運河文化特點,深入挖掘其文化內涵,為大運河文化傳播提供素材。大運河沿岸城市文旅部門要發揮領導作用,與沿岸高校、運河研究專家及科研機構進行合作,深入探尋當地運河文化遺存,通過走訪大運河文化傳承人、查閱相關史料,加快構建大運河數據庫,為當地大運河文化傳播提供參考。同時,運河沿岸地區要協同挖掘,避免傳播大運河文化出現方式及內容雷同問題,影響大運河文化傳播效果。
第三,打造大運河文化品牌。文旅融合與大運河文化傳播結合也要重視大運河文化品牌打造。運河沿線地區要以大運河文化核心內容為依托,緊隨時代發展潮流,為大運河注入新內容,更符合現代人的思維模式。構建大運河旅游文化品牌,要借助現代媒體手段,進行在線式傳播,與群眾建立互聯互通關系,塑造良好文化品牌,吸引群眾參與旅游項目,達到傳播目的。例如2022 年10 月10 日,新鄉市正式開工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新鄉段),總投資34 億元。該項目把優美城市建設、城鄉景觀塑造、文物古跡保護、大運河水文化展現有機地結合起來,引入文創產業,打造集歷史、人文、生態等為一體的大運河歷史文化街區,塑造大運河(新鄉段) 文化品牌,不斷推進文化、旅游事業融合發展,提高區域經濟活力,講好獨具特色的“新鄉運河故事”。同時,大運河文化旅游文化品牌建設要以信息技術為基礎,重視游客互動體驗,并進行品牌營銷和推廣,借用網絡擴大文化品牌影響力。此外,不同地區可集中優勢力量進行合作,共同打造更有內涵、更有實力的大運河文化品牌,以品牌實力強化大運河文化傳播。
第四,培養大運河文化人才。文旅融合與大運河文化傳播結合需要有大量的大運河文化人才,但這一文化類型的人才目前較為短缺,各地區要注重大運河文化人才培養。首先,培養大運河文化旅游主題人才。各地文旅部門可組織高校旅游專業開設大運河文化課程,培養專業人才。其次,文旅部門可與當地文化藝術團體或公司、旅游企業合作,以大運河文化為主題重點培養相關人員,使其成為傳播大運河文化的專業人才。最后,運河沿線各地區要定期舉辦大運河文化專修班,選撥各地文旅部門積極分子,經過定期培訓,培養出一批大運河文化專業人才,成為大運河文化傳播的主力軍。
第五,開展大運河文化交流。大運河文化種類眾多、內容多元,大運河文化傳播和文旅融合結合離不開大運河文化交流。首先是大運河文化地域交流。大運河溝通南北交通,形成不同地域文化類型,但在中華文化統一體下,部分文化類型之間具有相似之處,為保障大運河文旅融合發展、推動大運河文化傳播,各地區要加強交流,可組織大運河學術研討會、舉辦區域性大運河文化展覽會等,在交流中相互學習借鑒,避免重復建設,形成地域特色,強化大運河文化的影響力,以影響力轉化為推動力。其次是大運河文化組織交流。大運河文化研究組織和民間組織也要加強交流,形成合力,壯大大運河文化傳播力量。最后是大運河文化國際交流。運河文化并非中國獨有,文旅融合與大運河文化傳播結合可與世界運河城市進行交流,學習借鑒其經驗,增強中國大運河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綜合上述,文旅融合與大運河文化傳播結合是推動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的重要手段,大運河沿岸城市在此方面有不同的實踐探索,主要有多樣化場景傳播、生活化活動傳播、創意化內容傳播。為進一步促進文旅融合與大運河文化傳播結合,大運河沿線地區可從豐富大運河文化場景、深挖大運河文化內涵、打造大運河文化品牌、培養大運河文化人才、開展大運河文化交流等方面開展工作,擴大大運河文化影響力,保護傳承大運河文化精髓。
作者簡介:杜開立(1983—),男,河南開封人,新鄉市博物館文博館員,研究方向為文物博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