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運河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其為我國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社會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是中華民族文化地位的象征。同時,京杭大運河也是歷史興衰的晴雨表,運河的興旺、衰落、蕭條與民族命運、國家政治大局息息相關,是我國當時社會狀況的寫照。隨著現代運輸技術的發展,交通方式的多樣化應用,京杭大運河在運輸方面的功能逐漸削弱,更多是作為一種文化象征。在人類生產活動、氣候變化等因素影響下,運河的生態環境問題日漸突出,亟須人們予以重視,加強對京杭大運河的保護與利用,推動沿線地區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由毛鋒著、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的《京杭大運河歷史與復興》一書,以中國社會歷史發展更替為背景,將京杭大運河的發展置于歷史演進的大環境中,翔實闡述了京杭大運河發展的歷程及其在各個歷史階段發揮的重要作用,有助于讀者清晰了解京杭大運河的歷史及其與社會發展同生共存的緊密聯系,對新時期京杭大運河的保護與發展具有重要借鑒價值。
《京杭大運河歷史與復興》全書以時間為線索,共分為四篇。第一篇介紹了隋代之前,從夏商至南北朝時期人工修建區間運河的成果。第二篇為隋唐宋時期南北運河開鑿的歷史貢獻,講述了戰亂下運河的開鑿、整治與改建。第三篇為元代至民國時期京杭大運河的開通與興衰,介紹了元代大運河的建立,以及各國傳教士在大運河區域的活動對推動大運河文化傳播的影響,明代大運河的治理與維護、清代大運河的興盛與衰落,民國建立及戰爭期間大運河的情況。第四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對京杭大運河的綜合整治。該書以大運河的發展為中心,通過對既存歷史文獻的考察,引用了大量歷史事件,對各個時期大運河的開鑿動機、修建技術、歷史作用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幫助讀者深入了解京杭大運河的發展歷史,增強民族自信心和時代責任感,為京杭大運河的發展和復興作出貢獻。
參閱該書,京杭大運河的發展跨越多個朝代,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歲月和風雨洗禮,其興衰演變與民族命運、社會發展緊密相關。大運河的修建與朝代的更替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大運河治理成效顯著,必將對社會穩定與經濟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而社會動蕩、國家分裂之際,大運河必定淤塞蕭條,無法發揮出全部價值,反映了京杭大運河對社會發展的重要影響。京杭大運河發展的歷史演進具有多方面的意義,主要體現在經濟、文化和社會三個方面。從經濟方面來看,京杭大運河在交通運輸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對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京杭大運河的周邊城市憑借運河交通便利的優勢,成為商品的主要集散地,促進了城市經濟的發展,這種繁榮盛況在馬可·波羅、利瑪竇等人的游記中均有呈現。從文化方面來看,京杭大運河發展的歷史演進彰顯了中國古代水利工程技術的卓越成就。經濟的繁榮滋養了大運河周邊地區璀璨的文化,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為中華文明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從社會方面來看,京杭大運河對維持社會穩定有著重要的作用。京杭大運河鞏固了中央政府對地方政治、經濟的統治,推動了各項制度的完善,在水患肆虐的年代,統治者通過對大運河的治理最大限度減少水患對人民生活的影響,維持社會穩定。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最古老、工程量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運河的修建受到諸多因素的驅動,包括自然因素、政治因素、軍事因素、經濟因素等。以歷史時期為參照,京杭大運河的歷史演進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早期創建與初成網絡階段。運河的修建能夠追溯到夏朝,大禹治水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在三皇五帝的上古時期,水患是人類生存的最大災禍之一,以大禹為代表的華夏先民受到洪水災害的侵襲,為了與水患作斗爭而開啟了偉大的運河工程。隨后,西周徐偃王在蘇北開鑿陳蔡運河,吳國夫差修的邗溝在運河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這一階段,運河的開鑿呈區域性、小范圍的特征,運河開鑿的目的多是為了運輸糧食與補給軍隊物資,服務統治者進行爭霸戰爭進而實現統一大業。直至秦統一全國,當時的政治中心位于咸陽,經濟中心位于定陶,為了使政治和經濟中心更好地聯系起來,運河的開鑿、疏浚與漕運成為秦時期的重要工作之一,為源源不斷地向關中運輸物質提供了便利的水運條件,也為后世全國運河體系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漢代全國水運網絡的經營持續加強,一系列整治活動增強了運河的通漕能力與經濟功能,運河網絡初步形成。魏晉南北朝時期,國家經歷長期分裂割據,爆發多次南北大戰,全國運河體系的發展受到制約,區間運河仍在不斷發展,運河的軍事功能突出,政治與軍事的需要是運河發展的主要動力。
第二,南北貫通與高度繁榮階段。隋代初期,北方地區經歷多年戰亂,大量人口南遷,南方地區經濟快速發展。在這一時期,打通南北地區水上通道,解決南北糧運問題,鞏固對全國的統治,成為統治階級的當務之急。隋煬帝開鑿南北大運河,首次將全國范圍內的運河貫通,形成了西通關中、南至余杭、北達琢郡的水上運輸線,對推動南北方經濟文化的交流作出歷史性貢獻,為唐宋經濟的繁榮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唐代繼承了隋代運河的遺產,在其基礎上進行改建、擴建與整治利用。北宋時期經濟中心南移,統治階級對運河的依賴達到了空前的高度,促使運河系統的發展及漕運體系的完善遠超以往。然而兩宋之交,南北分裂,大運河水系受損嚴重,運輸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到了南宋時期,運河能發揮作用的范圍愈加縮小。元代對大運河進行了大規模的整治與開發,重新開通河道,開鑿新河,將南北方各大經濟區直接聯系起來,完全意義上的京杭大運河最終形成。明清時期京杭大運河的發展被推向了新的高峰,這一時期對大運河的治理主要圍繞疏浚河道、解決水源、保證運輸等展開,先后興建了大量水利設施,提高了運河的航運價值。
第三,功能廢止與式微衰落階段。京杭大運河作為推動國家發展的經濟命脈,在清后期逐漸走向衰落,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自然淤塞。大運河這條水上運輸干線雖已通航上千年,卻因水源不足及黃河侵害等問題長期運行不暢,歷代統治者都為運河的治理投入大量人力、財力,以維持運道暢通。然而到了清代后期,朝政混亂、社會動蕩,黃河多次決口淤塞運道,卻無人分出精力進行運河治理,漕運商旅只得另尋他途,長此以往,京杭大運河的通行逐漸不受重視,清淤工程失去動力,加劇了運河的淤塞。另一方面運河的運輸功能被逐漸取代。清朝末年,京津鐵路、津浦鐵路等興建及通車,以及海上輪船發明,重重競爭之下,京杭大運河的運輸功能日漸式微。辛亥革命后,漕運正式宣布停止,漕糧折征銀元,大運河失去了最重要的政治經濟支柱,大運河的輝煌歷史正式落下帷幕。
第四,整治復興與創新發展階段。京杭大運河運輸功能的廢止并不等同于運河的消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經歷多年戰爭的中國百廢待興,亟須發展生產恢復經濟活力,興修水利、治理江河,改變社會面貌是社會發展的必要舉措。在當時的條件下,為了解決能源運輸問題,運河航運的戰略地位凸顯,國家開始大型水利建設,開展了對古老運河的部分恢復和擴建工作,沿岸建立了許多現代化碼頭,此后又結合南水北調工程,對運河河段進行重點擴建,擴大了沿岸灌溉與排澇面積,保證運河通航。同時,隨著內外經濟貿易的發展,社會貨運量迅速增長,京杭大運河的航道等級加快提升,帶動了沿岸經濟的發展。自2014 年京杭大運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以來,我國加大對大運河的保護,持續推進京杭大運河在南水北調工程中的可持續利用,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依托京杭大運河生態廊道項目的建設,帶動了沿岸地區旅游業的發展,使沿岸地區的經濟、文化獲得了新生,京杭大運河正迎來更為輝煌的新時代。
京杭大運河歷經上千年的發展,蘊含著豐富的自然資源與社會生態,一代又一代的中華人民為大運河的建設前赴后繼,才形成了如今京杭大運河的偉大形象。從京杭大運河的歷史演進中,可以看出大運河與社會變遷之間的動態關聯,京杭大運河的歷史演進過程始終圍繞著以下幾個關鍵詞。一是物資運輸。我國古代社會政權爭斗不休,為物資補給、糧草運輸開路,打破地理環境的阻隔是早期運河開鑿的根本目的。二是漕運輸送。隋唐時期,大運河是糧食及其他物質的重要水上通道,為保證漕運的正常運行,大興運河整治、疏浚,改善漕運條件,實現南北貫通,并逐步建立了專門的漕運機構和漕運制度來對漕運進行有效管理,漕運在運河發展歷史中占據重要位置,漕運輸送的形象在中國古代一直深入人心。三是河道治理。京杭大運河支流繁多、錯綜復雜,大運河在發展過程中始終面臨嚴峻的生態問題,如水患問題就從夏商時期以來持續侵擾著歷代統治者,因此在大運河發展的各個階段,運河的治理都是社會建設的重中之重,只有加強對運河河道的治理,減少水患對運河運輸的影響,才能保證社會政治經濟的穩定發展。四是文化遺產。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京杭大運河逐漸由運輸功能的發揮向文化形象的樹立轉變,在現代交通迅速發展的背景下,京杭大運河的輸送功能不再占據主要地位,而京杭大運河橫跨南北地區,流經多個省份,孕育了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我國對外文化交流日趨密切,京杭大運河申遺的成功也代表著世界對大運河的歷史與文化魅力的認可,使得京杭大運河逐漸成為中國對外的文化新名片。
綜上所述,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工程量最大、里程最長的人工運河,是歷代勞動人民智慧與汗水的結晶,是連通南北地區的重要水上干線,為沿線城市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能,推動了南北地區文化交流,對維持社會穩定也有著積極作用。京杭大運河從初步建立到繁榮發展,再到衰落,而后在新時期重新煥發活力,歷經千年,是中國寶貴的文化遺產,我們應當深入了解京杭大運河的歷史變遷與演進過程,重塑大運河的當代價值,為京杭大運河的復興提供助力。
作者簡介:張靜(1980—),女,陜西寶雞人,寶雞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歷史教育、中國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