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敏 王 靜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明確提出“全面構建具有時代特征的勞動教育體系,應健全勞動素養評價制度”。由此可見,勞動教育是全面育人的重要方面,而勞動教育評價是中小學勞動教育有效實施的關鍵。隨著《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課標(2022 年版)》)的出臺,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教育評價迎來新變革。
《課標(2022 年版)》指出要注重綜合評價,注重評價內容多維、評價方法多樣、評價主體多元。說明既要關注勞動知識技能,更要關注勞動觀念、勞動習慣和品質、勞動精神;既要關注勞動成果,更要關注勞動過程表現。重視平時表現評價與學段綜合評價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結合。以教師評價為主,鼓勵學生、家長等參與到評價中。在評價主體、評價方式、評價內容上都應做細致、科學的設計。
為每名學生私人訂制,充分發揮評價對學生自主成長的激勵作用。評價應根據每個學生參與勞動的情況,讓每一名學生均得到全程式的跟蹤、全方位的激勵,令其擁有主動參與勞動的原動力。
它生動有趣、貼近學生生活,是動態生長的。學生的勞動教育過程是一個不斷變化和發展的過程,就猶如一棵樹,從發芽,抽枝,長高,長出一片片樹葉,再到成為一棵參天大樹,這是一個過程。我們采用云平臺電子記錄的形式,不僅將學生階段內的勞動表現以動態形式記錄下來,給予學生更及時的反饋,也為學期末對學生的勞動教育評價提供了更全面的依據。力求體現學生在某個階段中所取得的進步和變化。
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數據庫將統計低中高年段學生應具備的勞動素養。每個年齡段在勞動態度、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和勞動精神方面的指標都錄入智能分析平臺,并對同一學生6 年的勞動素養進行全方位的持續跟蹤及反饋。以生為本,從重視學生勞動成績轉向重視學生勞動態度的培養,從重視勞動結果轉向注重勞動過程。增值不僅包括學生思維、記憶、想象等認知方面的發展,還包括實踐操作等動作技能方面的進步和精神的培養。
《課標(2022 年版)》指出勞動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即勞動素養,主要是指學生在學習與勞動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勞動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主要包括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和品質、勞動精神。我們基于這四個維度設計勞動教育的內容。
我們對勞動教育云平臺進行了構建,在研發中重在體現對話性、互動性、游戲化、場景再現等要素。初步確定四個重點建設維度: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勞動精神。
圍繞四個維度,云平臺設立四個板塊:“我的家務勞動”“我的小崗位”“我的社區服務”“我的創意勞動”。學生各有一棵象征勞動素養發展的“小樹苗”。學生如果完成了相應的勞動任務,就會獲得“陽光卡”“雨露卡”“土壤卡”“肥料卡”,這些卡上都有相應的積分,通過掃碼可以“澆灌”自己的“小樹苗”。四類卡分別對應勞動精神、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勞動態度四個維度的評價。
(1)“我的家務勞動”:勞動教育需要家庭、學校、社會三者的合力,需要在不同的場域、不同的主體間營造學生勞動教育的場景與情境。家庭是一個最全景式的勞動場域,是學生勞動教育最好的啟蒙館。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我們給低中高年段的學生設計了不同的家務勞動,帶領學生進行以家庭為主陣地的家務勞動實踐活動。
(2)“我的小崗位”:與班級管理、學校管理相融合,建設班級(學校)勞動基地。學生在班級紛紛認領自己的“班級責任田”,人人有崗位,個個小當家。
“班級崗位”通過提前學習相關勞動知識、技能、工具等,掛牌上崗,提升小小崗位責任意識,培養合作勞動能力,共同維護班級的美化學習環境。每個年級有不同的崗位訓練要點。如低年級著重“收納小達人”“光盤小達人”等個人自理崗位訓練等班級崗位訓練,中高年級側重“文明小天使”、“天天比成員”等校園崗位訓練。
(3)“我的社區服務”:這個內容的評價主要指向勞動精神的測評。勞動精神包括勞動奉獻、勞動品質以及通過勞動獲得幸福的感受。學生開展的活動主要在節假日和周末,可以以家庭為單位,也可以以小隊為單位去社區進行志愿服務。
(4)“我的創意勞動”:旨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在勞動教育中融入創新精神。我們將勞動課程與各學科有機融合,把勞動教育與德育活動掛鉤,結合語文學科、道德與法治課、綜合實踐課、科學課等進行勞動教育,培養勞動興趣、勞動技能和創新精神。
(1)數據收集及分析。成立專項研究小組,根據學生上傳的原始數據進行分析,并將數據分類處理,同時將相關數據進行關聯,評估學生勞動素養形成的過程及結果,對學生一定階段內的成長過程進行評價。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身體的發展規律,設計不同年齡階段的勞動任務,依據打卡情況,自動完成統計。例如在“我的家務勞動”這個項目中,一名一年級學生堅持完成整理書包一個月,這項勞動任務在勞動態度、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和勞動精神四個維度均達標后,系統會自動解鎖下一個勞動任務疊被子。
(2)界面設計和運用。為了使學生、家長、教師更加便捷得使用勞動教育評價系統,我們選用具有適應性強、使用方便的云平臺系統。每名教師、學生都有一個登錄賬號,可以在手機、電腦、IPAD 多種媒介終端進行登錄使用。
(3)智能平臺的智慧評估。通過智能化收集,多維度對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對不同年齡段學生的不同勞動能力和不同勞動的特質進行分析,由云平臺自動生成適合個人的勞動任務。通過預測分析等技術對學生的勞動表現、未來發展等進行科學預測,并提出可行性建議,形成學生獨有的、動態的、直觀的寶貴成長資源。
(1)卡片掃碼。為了實現多元主體評價,我們設計了“陽光”“雨露”“土壤”“肥料”的積分卡。設計的分值有2 分的和10 分的。每個學期擬制出勞動素養在四個維度的考核內容和在家庭、班級、社區的考核分值。然后把一定分值的積分卡發給教師、學生、家長和社區工作人員。例如,低年級學生第一個月選擇的家務勞動是疊被子,可以每天把疊被子的視頻拍攝進行上傳,堅持三天,家長就可以發給學生一張2 積分的“土壤卡”,堅持一周可以得到兩張2 積分的“土壤卡”,堅持一個月可以給一張10 積分的“土壤卡”。“土壤卡”對應的評價指標是勞動習慣。同時,如果這個同學被子疊得整齊,還能獲得“雨露卡”,對應的是勞動能力。
(2)笑臉互評。除了積分卡,勞動評價系統還設立了點擊笑臉的評價方式。笑臉評分主要由教師和同伴根據學生在課堂中的勞動情況進行評價。如以織布機為研究主題的項目式學習中,學生在探索織布機的過程中,老師提前設計好勞動素養四個維度的評價標準,由小組中互評和教師評定兩種方式給學生進行笑臉評定。這樣的創意項目在動手操作中,學會勞動的知識和技能,同時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勞動人民的智慧,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勞動態度、積極的勞動情感、豐富的勞動知識,促進創新的勞動思維。
(3)可視記錄。評價系統上還開發專門板塊用來記錄學生學期內發生在他勞動時記憶深刻的事,數量不限,但一定是給學生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事,有開心的,甚至可以有悲傷的。我們認為,每個學生的記憶和體驗都是獨特的。如果把他勞動時成長的過程記錄下來,將是學生一生最寶貴的財富之一。記錄跟著奶奶包餃子的照片或視頻將是學生祖孫情的美好回憶;學校里,認真擦黑板的美麗身影被上傳,所有人都可以點贊、評價,將會成為對他勞動的認可和鼓勵。
(4)留言互動。勞動評價系統除了有數據化的積分、笑臉評價,還有開放性的留言互動。讓評價從“檢測站”轉型為“加油站”。在每個勞動任務上傳之后,學生之間可以通過留言相互進行評價,談談自己的勞動感受,分享勞動中的小竅門,提煉勞動中的經驗。留言功能實現了學生既是評價主體又是被評價主體這一身份的互換,它強調在評價過程中主體之間的雙向選擇,溝通和協商,改變單一評價主體的現狀,使評價成為管理者、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多主體的交互活動。
利用互聯網進行評價是一種開展教育的全新嘗試。未來必定是一個網絡時代,我們利用勞動教育評價系統和互聯網的優勢相結合,使得原本單向且單一的評價轉變成個性化的互動性評價,形成了一個動態的評價生態系統。通過信息網絡、多媒體技術,以聲音、圖像等直觀、生動的畫面創設情景,讓學生身臨其境,我們稱這樣的評價也叫做“看得見”的評價。
陶行知說:“人像樹木一樣,要使他們盡量長上去,不能勉強都長得一樣高,應當是:立腳點上求平等,于出頭處謀自由。”學生就像樹一樣,盡量生長,不斷得到養成與深化,個性與能力不斷得到展示和發展,學生的道德品性不斷得以實現和積極變化。勞動教育云平臺評價體系,正是在《課標(2022 年版)》的指引下,結合學生勞動能力、勞動需要的發展而建立的“貫穿全程”“多個角度”“看得見”的學生勞動素養評價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