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湖南省公路事務中心 鄧志斌 龍盼

自“十二五”至今,湖南省以路網提升、道路通達、通行安全保障為著力點,全面推進農村公路由“線”成“網”、由“窄”變“寬”、由“通”向“美”,從“走得了”到“走得好”,一條條嶄新鋪就的農村公路展現了瀟湘農村日新月異的變化。
10年來,湖南交通精準施策,為貧困地區補齊交通運輸短板,打通外聯內運的通道,使貧困地區脫貧致富走上“快速路”。

君行千里文明路,莫忘辛勤養路工。青百宇 攝

荷文公路 彭紅霞 攝
從無到有,從窄到寬,從塵土飛揚的鄉間泥巴路到“暢安舒美”的村鎮瀝青路……自2014年國家提出“四好農村路”建設以來的10年間,湖南省農村交通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農村公路建設成效顯著。一條條嶄新鋪就的農村公路為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服務村鎮居民便捷出行提供了強大支撐,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堅強保障。
10年來,湖南新改建“四好農村路”13.1萬公里,總里程達到20.3萬公里,新增通暢建制村4756個,創建“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17個,實現100%的鄉鎮和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較國家要求提前5年實現目標。特別是重點實施25戶/100人以上自然村通水泥(瀝青)路建設,累計完成4.37萬公里、惠及3.6萬個自然村,做到了貧困村和非貧困村兼顧,在全國率先實現“組組通”,為國家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提供了強力支撐。如今,湖南四通八達的農村公路讓更多沉睡于鄉野山間的好山好水好風光被喚醒,令瀟湘鄉土文化更好地呈現在了世人面前。
10年來,湖南堅持深化農村公路養護體制改革,創新小修保養、預防性養護管理及創新養護運行機制的管理模式,在全國率先推行“路長制”,按照“屬地管理、分段負責”原則,建立市、縣、鄉(鎮)、村四級“路長制”。從2016年瀏陽市在全國率先實施公路“路長制”,到2017年在長沙全市迅速推廣并使之上升為國家政策,再到2019年在世界交通運輸大會上作“路長制”典型經驗介紹,湖南省現已形成“行業牽頭、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農村公路養護管理工作格局,實現了由“單一管理”向“綜合管理”、由部門行為到政府行為與社會行為的轉變,施行的建養一體化、大中修與小修保養一體化、養護市場化社會化、代建制、路產保險、“施工設計總承包+融資”建設、小型同類項目打捆招投標等管養新模式,開辟了行業發展新途徑,拓寬了要素保障新渠道,提升了發展新效能。

湘西州永順縣的護路先鋒 朱能賢 攝

長沙縣最美農村公路 朱潔 攝

武陵源插園公路 吳揚輝 攝
10年來,湖南聚焦民生實事和重點項目,多舉措擴大農村公路有效投資,普通干線公路和農村公路建設持續發揮全省穩增長、補短板、調結構、惠民生的“壓艙石”作用。農村公路提質改造工程不僅提升了農村公路的通行能力,還將農村公路從一條條出行不便、阻礙發展的“瓶頸路”變成促進農村產業發展、帶動農民增收的“致富路”。
10年來,作為精準扶貧首倡之地,湖南始終把扎實推動“四好農村路”建設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51個貧困地區累計新改建農村公路7.3萬公里,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提供了交通保障,實現了農民因路而富、農村因路而美、農業因路而興;就業扶貧精準到位,累計吸納近兩萬名建卡立檔貧困居民參與公路養護工作;全省公路部門上千名黨員干部參與駐村扶貧和“一對一”幫扶,幫助全省682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湖南省公路事務中心黨員干部主動請纓擔綱湖南省交通運輸廳駐村扶貧隊“主力軍”,奮戰脫貧攻堅第一線,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帶領對口幫扶村實現“戶脫貧,村出列”。
“十三五”以來,湖南大力開展“四好農村路”示范創建與“最美農村路”評選,累計創建“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17個、全國市域創建突出單位兩個,省級示范縣52個,省級示范市兩個。自2021年開展“湖南省最美農村路”評選活動至今,湖南先后評選出20條“湖南省最美農村路”和7條“湖南省最具人氣路”;23條農村公路被評為“最美農村路”,創建數量居全國第一,其中花垣縣十八洞通村公路獲評2021年度全國“十大最美農村路”,武陵源區插園公路獲評2022年度全國“十大最美農村路”。

郴州市農村公路俯瞰圖 段飛鵬 攝
鄉村振興,一頭連著經濟大勢,一頭連著千家萬戶。近年來,湖南堅持以交通促振興,以交通促發展,持續建好、管好、養好、護好、運營好農村公路,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鄉村振興路先行”,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多次就“四好農村路”建設作出重要指示,提出“進一步把農村公路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逐步消除制約農村公路發展的交通瓶頸,為廣大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提供更好的保障”。近年來,湖南把“四好農村路”建設列為推進精準扶貧、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貫徹“四好”理念,堅持“政府主導、聯動推進、綜合施策”,取得了系列跨越式發展。
自2016年以來,湖南省郴州市安仁縣通過爭取上級補助、整合涉農資金、地方財政投入等,全縣累計投入6.88億元用于農村公路建設提質、危橋改造、生命安防工程等,其中投資4.88億元新改建農村公路896.078公里,顯著提升了縣域公路交通狀況,暢通了內引外聯的“微循環”,打通了服務村民的“最后一公里”。因農村交通的便利,吸引了多家外商企業投資落戶安仁,在農村建設扶貧車間60多個,讓沿線居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家門口致富”,為安仁摘帽貧困縣發揮了積極作用。
安仁縣只是湖南“通組路”建設暢通農村經濟“微循環”的一個縮影。道路通則百業興,湖南現已全面實現“組組通”目標,鄉村交通條件得到了徹底改善。“組組通”公路已成為湖南省破解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瓶頸、助力鄉村振興的“先手棋”。
湖南省全面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的意見》《交通運輸部財政部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的意見>的通知》,制定出臺《湖南省深化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實施方案》等制度文件,為農村公路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雷家山公路 喻陽 攝
為進一步明確省、市、縣各級相關部門農村公路工作職責,壓緊壓實縣級人民政府“四好農村路”工作主體責任,不斷完善政府統籌、行業指導、部門聯動、市縣落實、齊抓共管的責任體系。湖南省同步建立健全“精準細嚴”的管理體系,通過優化完善考核制度,逐年開展督導考評,把“四好農村路”作為全省交通運輸發展考核重要指標,充分發揮督查考核的“指揮棒”作用。
湖南省還在全省范圍內推廣以縣級行政區域為單位,縣鄉政府領導、職能部門領導共同參與的農村公路“路長制”管理責任體系,建立覆蓋到縣、鄉鎮、村的路長組織體系,構建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嚴格、獎懲有力的路長管理制度。以“路長制”為抓手,湖南進一步壓實縣級政府主體責任,狠抓農村公路建設、管理、維護和運營工作,嚴抓公路超限超載治理,實現了公路“暢安舒美”的目標。目前,湖南省122個縣區所轄鄉鎮全部建立實施“路長制”,相關推廣經驗獲交通運輸部通報表彰。
湖南省認真落實國家部署要求,不斷深化全省農村公路管養體制改革,建立專群結合的養護運行機制,不斷暢通與完善“縣道縣管、鄉村道鄉村管”分級管養體系微循環。
健全農村公路管理養護監督考核機制、修訂《湖南省農村公路養護考評辦法》,湖南在全國率先推進農村公路養護考評,對縣級路況檢測評定結果進行全省排名,結果與農村公路養護資金分配掛鉤,做到獎優罰劣;同時,堅持“分級養護、專群結合、有路必養、養必到位”原則,樹立“三分建、七分養”理念,創新養護生產模式,采取日常養護群眾化、養護工程專業化,構建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網格化管理格局。
在逐步推進建立和完善村道議事機制和專群結合養護運行機制的同時,湖南還通過設置公益性養護崗位,吸收建檔立卡貧困戶參與農村公路建設和養護,推廣村民承包村道養護模式,幫助農民創收增收,并以“補短板、促發展、助增收、提服務、強管養、重示范、夯基礎、保安全”八大工程為重點,為群眾性養護按下公路發展“快進鍵”。
“四新”應用在新時代湖南農村公路養護工作中必不可少。湖南在全省范圍內還積極推廣應用湖南省交通運輸廳科技創新項目成果“農村公路路況快速檢評與科學決策成套技術”,借助成套技術全面分析湖南農村公路路況現狀與發展規律,科學制定養護決策方案,提高養護效率;以基礎數據、路況檢評、危橋管理、安防管理、示范創建、日常巡查及養護工程等為主線,進一步完善“湖南省農村公路智能化養護綜合管理系統”,構建涵蓋省、市、縣、鄉、村五級,“上下聯通、因地制宜、數據共享、業務協同”的農村公路養護管理信息化體系。
目前,湖南省農村公路列養率達100%,PQI中等以上比例達到86.8%,農村公路養護標準化、規范化、科學化水平不斷提高,實現了“有路必養、養必到位”。
為進一步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加快城鄉客運一體化進程,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湖南在全省開展城鄉客運一體化示范縣創建工作,極大改善了農村交通條件,打通了人流、物流“大動脈”,為鄉村振興注入了“血液”和“動力”。
通過明確農村客運公益服務定位,湖南全面推進農村客運發展,逐步構建以等級客運站、農村客運站、招呼站為節點的農村客運網絡體系,切實讓廣大村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在深入推進城鄉客運一體化示范縣創建過程中,湖南堅持按照“一縣一公司、公車公營、統籌規劃、鄉村全通、價格惠民”的思路,推動農村客運規范化、規模化、公益化經營,使村民出行更便捷、乘車更舒適、購票更優惠。
物流方面,湖南大力推動城鄉物流一體化建設,積極探索“快遞+村村通”等新模式,“快遞下鄉”“快遞進村”蓬勃發展,農村物流服務覆蓋面進一步擴大。
目前,湖南省建有農村客運站(含招呼站)2.8萬個,開通農村客運線路7138條,農村客運車輛達1.9萬輛,實現100%的鄉鎮和建制村通客車,村民“出門水泥路、抬腳上客車”的夢想基本實現,出行難、出行貴、出行不安全的問題得到極大緩解。
在脫貧攻堅中,公路人擔任急先鋒;在鄉村振興中,公路人依然腰掛“先鋒印”。為讓三湘村民齊齊踏上致富路,湖南公路人再出發、再著力、再升華,致力于將一條條民生路、致富路開拓為向著幸福出發的康莊大道。
2020年是全國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的一年。此時此刻,全國脫貧攻堅功勛園豎起了“湘路豐碑”。以“村村通公路”為主題的湖南公路扶貧工作,使三湘村民駛上“致富快車道”,十八洞村扶貧干部由衷感嘆“脫貧攻堅,公路交通是第一個沖進來的”。
2021年,國家實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戰略。“銜接”二字在這里意味著承前啟后。湖南省公路事務中心(以下簡稱“中心”)總結自身在扶貧攻堅中積累的經驗,整合公路建設和管理方面資源,確立了“兩個著力”發展方針。
一方面,中心著力抓好農村公路建設。既然是鄉村振興,自然是作農村公路文章。為此,湖南公路人在取得經驗和成果的基礎上,制定出臺了《湖南省鄉村公路條例》,以及農村公路建設、養護管理辦法、“四好農村路”建設實施意見等一系列制度文件,為農村公路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深化市、縣爭創全國、省級“四好農村路”示范工作;推動農村公路建設與優化村鎮布局、農村經濟發展、村民安全便捷出行協調配套;強化農村公路與干線公路、城市道路及其他運輸方式有效銜接,提升農村公路服務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公路力量。目前,湖南省農村公路中等及以上公路占比達到了87.08%。
另一方面,中心著力抓好公路惠民工程建設。如果說公路扶貧攻堅以“通”為目標,那么公路鄉村振興的目標則以“興”為經。對此,湖南公路發展“農村公路+”模式,結合鄉村產業布局和特色村鎮建設,推進公路與產業融合發展;加快全省“旅游路”“資源路”“產業路”和鄉鎮通三級路建設,改善農村主要經濟節點對外公路交通條件,探索支持農村公路“路衍經濟”發展路徑;切實抓好農村公路示范創建。積極開展“美麗農村路”建設,評選20條“最美農村路”。目前,湖南農村公路提質改造工作已全面鋪開,各地創新形式,加快特色公路建設,成果不斷展現。
為當好銜接“主力軍”,湖南公路人按照“兩個著力”的方針擺開了新的陣勢,抓好“四好農村路”建設,“銜接”由此入手。具體而言,首先,暢通“公路微循環”。為打通村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湖南3年來實施3.6萬個自然村通水泥(瀝青)路建設,明確了“三基本三確保”,即統一建設、依規實施、整合資金和確保進度、質量和廉潔。其次,奏響“管養大合唱”。湖南全面實施“路長制”,將公路管理責任落實到鄉鎮、村組、個人,對責任路段實行全面綜合管理,以“路長制”促“路長治”。再次,配好“農路大管家”。依據《湖南省鄉村公路條例》,湖南努力做到“有路必養、養必優良,有路必管、管必到位”。自2014年起,湖南公路人著手在全省開展農村公路“群眾性養護”體系創建工作,并出臺了“群眾性養護”體系建設指導意見,構建起“群眾性養護”體系。最后,要打造“致富新通衢”。根據交通強國試點的要求,湖南積極探索“城鄉客運一體化”路徑,按照“一縣一公司、公車公營、系統規劃、鄉村全通、價格惠民”原則,樹立、打造一批“城鄉客運一體化”樣板縣。目前,湖南省具備條件的鄉鎮、建制村通客車及快遞比例已達100%。
公路如何助力鄉村振興,或者說公路加入鄉村振興“大合唱”后,未來會展現什么情景?
湘潭 銀環線、銀北線、銀槐線、銀敖線、銀糧線……走進韶山市銀田村,最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條條寬敞而整潔的農村公路,道路兩側的景觀綠化帶將道路襯托得綠意盎然。2014年,原敖石、北托、槐星3個村合并組建為銀田村,轄36個村民小組1044戶。合村以來,銀田村打通斷頭路,新修連村路,先后完成全村近80公里村、組、戶道路硬化及提質改造,農村道路入戶率達到100%,成為湖南“四好農村路”建設的一個縮影。
長沙縣 “現在鎮上修了漂亮的柏油路,從早到晚都有好幾趟公交車開往星沙,票價僅兩元,便宜又方便!”隨著“四好農村路”的建設完善,長沙縣90余萬城鄉居民實現了和城鎮居民一樣“出門走油路,抬腳上公交”的夢想。據了解,長沙縣率先在全省實現行政100%通公交,被評為第一批“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
望城區 精致編織美麗農村路網,同時結合城鄉發展、美麗鄉村建設等專項規劃,合理配置資源,優化路網結構,在全域養護線路選定“一路一片”美麗公路線路圈。以干線公路省道101線(雷鋒北大道)為主軸,望城區對喬口團頭湖、格塘千龍湖環湖公路進行升級改造,一路串聯起望城湘江古鎮群,構建出“農村公路+農業產業”“農村公路+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骨干網絡,形成特色鮮明的“經濟走廊”。
這些真實寫照既彰顯了湖南統籌城市和農村交通高質量發展的前進步伐,又昭示了湖南農村公路助力鄉村振興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