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豆豆
近年來,隨著我國老齡人口占比的提升,人們對老齡化的關注度也在不斷增多,如何提高老年人生活滿意度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目前對老年人生活滿意度的研究大多是從問題的角度出發,沒有從整體上對老年人的各種需要進行客觀、全面分析。部分學者從老年人的自身、家庭和社會方面對老年人生活滿意度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其中自身方面包含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及健康狀況等,家庭方面包含婚姻狀況、家庭關系以及家庭經濟狀況等,社會方面包含社會保障、社會支持、人際關系狀況等。在調查分析老年人生活狀況后,在老年人個人層面、家庭層面、養老模式的探究以及社會組織發展等方面為提高老年人生活滿意度積極獻言獻策。
筆者對A 社區的老年人生活滿意度進行了訪談。
社會支持體現不明顯。主要表現在被訪談的大部分老年人都是獨自生活,身邊沒有親人也沒有朋友,平時只出門買菜,交際圈較小,無娛樂活動。對于與家人同住的老年人來說,其子女與老年人的代溝較大,同時也沒有很好地進行溝通。一些老年人對于社區活動興趣不大。
自我接納程度不高。部分老年人存在消極生活的態度,認為自己做什么事情都做不好。有的老人雖然渴望改變,卻不知道從哪里開始改變、怎么改變。
健康知識了解較少。訪談中,有一部分老年人表示身體狀況不好是對醫學常識了解甚少,不知道或不了解如何預防病情。還有的是不了解之后如何能夠很好地控制病情,不了解正確的急救方法。有一些老年人不清楚身體康復治療的正確方法及操作方式。沒有有效疏導、調整負面情緒,容易導致他們情緒低落。訪談對象表示:“我大概是從50 歲眼睛開始很模糊,當時也不懂什么醫學常識,就沒想著管它,直到眼睛看不清去醫院時發現已經晚了。”“我老伴是腦梗走的,本來腦梗暈倒后是不能立刻把人扶起來的,那樣容易腦出血,但是當時不知道……”
人際交往少。人是有社交需求的,渴望得到家庭、團體、朋友的關懷愛護理解。而老年人與家人、朋友和社區的聯系較少,社會交往的范圍逐漸縮小,易產生失落感。訪談中的許多老年人是獨居生活,無人陪伴、無人照顧;有部分老年人雖然與子女或配偶住在一起,但朋友不多,交流較少,偶有失落感。同時,社區針對老年人群體開展的活動并不多。訪談對象表示:“和社區的人不太熟,平時沒什么來往,就偶爾來家里登記一下信息,而且每次來的人也不一樣,沒有加強聯系。”
易自我忽視。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身體各功能有所下降,容易產生落差感,容易產生自我忽視的心理。進而忽略自己內在的真實需求,減少與社會的互動,逐漸忽視自我,對自我接納程度愈來愈低,從而產生錯誤的自我認知和消極低落的情緒。
開展知識講座。為老年人開展多樣性的知識講座。老年人身體的各個功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退化,而老年人對慢性病相關知識及康復性鍛煉技巧了解較少,所以應組織開展與慢性病相關的醫療知識講座,增強老年人對身體健康及疾病問題的重視。與此同時,多開展心理健康講座,介紹積極向上的心態對個體渡過難關的幫助和意義,鼓勵老年人互幫互助。還可以開展有關申請低保、醫保、殘疾證等講座,幫助老年人了解申請所需材料、申請條件及具體流程,培養老年人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圖據網絡。
豐富社區活動。組織開展多樣性的社區活動。很多老年人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平時也不愿出門參與活動,針對社區中不同的老年人群策劃不同的活動方式和活動形式,在社區內專門針對老年人組織文娛活動,展開多元化助老服務,形成一套專業助老服務體系。同時社區也要積極開展互助支援服務,鼓勵大家參與到志愿服務當中。社區要采取一些措施促進居民鄰里結對,情感幫扶,緩解老人的孤獨感,應該聯合所有居民采取關愛和關注老年人行動。
鏈接相關資源。應當鏈接多方資源以期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生活環境。可以在獨居老人家中安裝急救鈴、煙霧報警器等,幫助獨居老人聯系并鏈接醫療資源。同時,為社區內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日常生活需要照料的老年人鏈接日間托養所、養老服務中心等資源,讓老年人有一個安全舒適的生活環境,積極為老年人提供多層次、多方位、多元化的服務,使老年人得到充分的關愛和照顧。對于家庭困難老年人,還要鏈接物資,為不同需求的老年人提供物力和財力方面的支持。
通過上述措施,可以滿足老年人多樣性的需求、推動社會關愛服務的發展,也能有效應對老齡化社會面臨的各類問題,讓老年人得到更多關愛和溫暖,對積極應對老齡化、提高老年人生活滿意度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