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圖/視覺中國
為深入貫徹落實全省科技系統“學習年、行動年、服務年”活動,牢固樹立大抓學習、大抓落實、大抓服務的鮮明導向,紹興市深入實施“八八戰略”,緊緊圍繞創新深化和“315”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工程,扎實推進“比學習 比落實 比服務”活動,敢為善為、圖強爭先,為勇闖中國式現代化市域實踐新路子展現科技擔當。
堅持創新深化抓改革,率先實現“三位一體”破題。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專章部署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紹興市委、市政府迅速謀劃、積極部署,率先在市域層面“一攬子”謀劃推進科技創新和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工作,得到了省委領導的肯定支持。紹興“建設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高質量發展試驗區”作為唯一的綜合性試點入選第一批省級創新深化試點名單。堅持高位統籌和深化改革相結合,成立由市委書記、市長任雙主任的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高質量發展委員會,設立試驗區建設工作推進中心,出臺試驗區建設方案,建立改革試點、協同事項等“六張清單”,全力做到“1+1+1 >3”的預期成效。制定以力量協同、攻關協同、共享協同等為集中體現的“十大協同事項”,充分發揮各部門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鍛長補短、形成合力。
堅持系統協同抓創新,扎實推進“315”科創體系建設。省委十五屆二次全會暨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啟動實施“315”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工程,紹興市委、市政府積極貫徹,制定實施《紹興市“315”科技創新體系建設行動方案(2023—2027 年)》《紹興市扎實推進“315”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工程2023 年工作要點》等系列文件,組建工作專班,編制“315”科技創新體系圖、主要指標進度表、重大項目實施表、重點任務攻堅表、爭先創優晾曬表等“1 圖4 表”。上半年,紹興市創新深化與“315”科創體系建設工作均獲五星評價。已公布、可晾曬的16 個指標中,全面完成既定目標任務,4 個指標位居前三位,11個指標位居全省前50%。全市已有13 個項目列入省“315”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工程,數量居全省第三位(7項列入省擴大有效投資“千項萬億”工程,數量居全省第二位),完成項目投資20.77 億元,達到年度計劃投資的98.5%,高于全省平均15.7 個百分點,列全省第3 位,新建項目開工率100%。
堅持全域創新抓提質,積極打造更優創新生態。聚焦重點科技工作,加快構建以平臺為載體、企業為主體、人才為支撐的創新創業生態。提升紹興科創走廊能級,健全完善科創走廊“二圖三庫”(全域創新資源布局圖、平臺體系架構圖、創新主體名錄庫、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庫、創新人才庫),加快六大科技城、十大創新基地、十大創新設施建設。推動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圍繞產業需求加強關鍵技術攻關,建立科技領軍企業為主體的技術攻關需求征集凝練機制,組織申報省“雙尖雙領”重大攻關需求164 項,凝練“進口替代”“技術領跑”攻關榜單23 項,實施市級產業關鍵技術攻關30 項、基礎公益類研究項目106 項。
越城區科技局全面貫徹落實全省科技系統“學習年、行動年、服務年”活動部署,以“315”科技創新體系和“258”科創計劃為路徑,重塑科創格局、集聚創新資源、釋放科技潛能,打造全國全域科創先導區、全國科技產業創新示范區,現已位列全國科技創新百強區第59 位,為紹興高質量發展提供科技硬核支撐。
打造“高研值”平臺,增強產研融合策源力。依托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11 家共建研究院,全力推動鑒水科技城建設,構建“一城引領、兩軸聯動、三區協同、多點輻射”的空間格局。截至目前,高新技術企業數從120 家增長到539 家,省科技型中小企業從843 家增長到1655 家,并培育五大省級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保有量全省第一,其中醫療器械、節能環保、現代醫藥獲省級綜合體評價優秀。
聚焦“高能級”服務,提升科技聚才軟實力。通過實行“科創片區、科創平臺、科創企業、科創人才、科創生態”五大行動,建立以“科技局抓總—成員單位橫向聯動—鎮街平臺縱向推動”的工作機制,率先打造“12+X”區長科創日品牌。截至目前,已組建三大百億級產業科創基金,撬動社會資本超300 億元,投資引進產業項目122 個,在全省“315”科技創新體系考核中獲五星評價。
強化“造血式”改革,推進三位一體優發展。圍繞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與紹興職業技術學院共建“紹興‘萬畝千億’新產業平臺產教聯合體”。加快建設省級集成電路產業創新中心,實現“大型科研儀器設備開放共享一指辦”全省推廣,獲2022年度浙江省改革突破獎。截至目前,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占比從0.58%增長到2.84%,增幅連續四年全市第一、全省前列。
柯橋區科技局堅持以創新深化為戰略核心,全力推進“315”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工程,以“大學習”增強“大本領”,以“大行動”實現“大突破”,以“大服務”助推“大解題”,牢固樹立大抓學習、大抓落實、大抓服務的鮮明導向,堅持閉環服務,實行清單管理,為打造現代化“國際紡都、杭紹星城”努力提供科技支撐。
平臺賦能提升實效。穩步推進省現代紡織技術創新中心建設,二期項目正式開工建設,集聚高端人才290 余人,孵化科技型企業12 家,牽頭實施關鍵技術攻關項目120 余項,“探索現代紡織產學研用全產業鏈協同創新模式”列入全市“三位一體”高質量發展十大改革試點。
科企賦能支撐發展。高質量落實科技型企業“雙倍增”計劃,推動高新技術企業上規納統,已推薦申報高企204 家,市級認定省科技型中小企業294 家。鼓勵和引導企業與高校院所開展合作攻關,進一步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已摸排省級“雙尖雙領”攻關需求32 項、市級產業關鍵技術攻關需求26 項,推薦上報市級科技計劃項目23 項。
生態賦能強化保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研究出臺《關于加快科技創新的若干政策》,兌付“1+9”政策資金8809 萬元;深化政產學研合作,1 至8 月實現技術交易額53.65 億元,完成全年目標任務103.2%,“全生命周期數字化建造核心技術及產業化應用”項目入選2022 年度省科技獎二等獎候選成果;聚焦“高精尖缺”引才導向,更大力度招引高層次人才(團隊)項目,已申報火炬計劃27 人、國家自然基金海外優青4人、國家特支計劃9 人,市領軍型創新創業團隊7 個。
上虞區科技局全面貫徹落實全省科技系統“學習年、行動年、服務年”活動部署,推進機制改革、主體培育和服務升級,連續三年獲評省黨政領導科技進步目標責任制考核優秀單位,連續兩年奪得省科技創新鼎,獲評省科技特派員工作20 周年成績突出集體,系紹興市唯一。
“學”字為先,做好創新改革文章。緊盯省創新深化改革試點工作跑道,成立工作專班,開展上虞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試驗區建設,成功入選第一批省級創新深化改革試點,相關做法獲省領導批示,相關案例入選全省實施三個“一號工程”第一批典型案例。
“干”字為重,激發創新主體活力。深化科技企業“雙倍增”行動和科技“小巨人”培育計劃,引導企業申報省“尖兵”“領雁”計劃等,實施重大科研項目7 項,省科技獎公示項目6 個,數量居全市第1 位。實施規上企業研發機構等“五個全覆蓋”行動,建成省級以上研發機構44 家。高新技術產業投資比重、增加值比重、技術交易總額等均居全省前列,獲得一季度“315”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工程五星評價。
“優”字為本,強化創新服務水平。聚焦平臺賦能產業集群發展,推進曹娥江實驗室建設,浙大半導體材料聯合創新中心簽約落地。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推動國科中試基地全周期項目管理和全鏈條孵化機制建設,入選省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試點。抓好高層次科技人才招引,累計推薦申報國家、省、市級各類人才45 人。實施科技干部“五個一”掛聯制度,累計走訪企業超250 家次,提供技術服務89 次,幫助解決問題13 個。
諸暨市科技局全面落實省科技系統“學習年、行動年、服務年”活動部署,以“高能級平臺效能發揮年”“企業研發機構覆蓋年”雙年主題為抓手,深入推進“315”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爭創科技創新強市。
聚焦科創主體培育,釋放創新動能。開展規上企業研發費用“清零”行動,擴大研發投入覆蓋面。深入實施“雙倍增”計劃,落實高新技術企業增量提質專項行動。大力推動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開展技術合作,推進成果合作轉化。1 至7 月,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覆蓋面87.41%;新增高企132家,科技型中小企業282 家;技術市場交易額76.9 億元,居全省第6 位。
聚焦高能級平臺建設,強化科技力量。緊扣“高能級平臺效能發揮年”主題,實施海歸小鎮、萬畝千億新產業平臺等項目,深入推進諸暨市G60創新港建設進程,目前18 個重點項目已完成實際投資超30 億元。與浙江大學等科研院所簽約共建浣江實驗室、中俄(諸暨)國際實驗室、西交網絡空間安全研究院等高能級研究院(實驗室),已累計孵化引進企業8家,達成科研合作項目13 項,申請發明專利37 項(授權4 項)。

聚焦要素保障支持,營造創新生態。強化政策扶持,建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科技創新資金支持機制,印發《關于高水平建設科技創新強市的政策意見》《諸暨市銀行業支持科技企業和人才創業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等政策文件。通過平臺引才、企業引才、伙伴引才等方式,強化人才引育。加快科技政策資金兌現時效,已兌現科技政策資金1.35 億元,累計入選國引7 人、省引24 人、省領軍型創新創業團隊3 個,已申報火炬計劃54 人,海外優青11 人,2 名外國專家入選2022 年度省西湖友誼獎。
今年以來,嵊州市科技局深入貫徹落實省、紹興市“創改開”工作部署,以“學習年·行動年·服務年”活動為抓手,強力推進創新深化,扎實實施“315”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工程,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主要指標穩進向好。1 至7 月,完成高新技術產業投資43.0 億元,同比增長18.8%,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28.4%;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55.08 億元,同比增長21.7%,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64.6%;規上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制造業增加值14.3 億元,同比增長119.7%;規上工業研發投入11.78億元,同比增長11.9%,占營收比重3.25%。
平臺建設有力推進。嵊州智能廚房列入第三批全省現代服務業創新發展區名單。編制《剡溪創新帶發展規劃(2023—2027 年)》,1 至7 月,10個重點項目累計完成年度投資39.53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96.79%。艇湖科技城項目列入省三大科創高地重大創新平臺和省“千項萬億”工程,1 至7 月,累計完成年度投資0.93 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93%。西安交大共建長三角新能源產教融合研究院、浙江大學動物科學學院共建蠶絲蛋白微納材料創新中心、同濟大學嵊州共建創新中心等校地合作項目達成合作意向。
創新成果實現突破。《嵊州市創新文保全鏈服務推動歷史建筑活化運用》獲相關省領導批示。探索構建新能源裝備產業聯合創新模式列入紹興市“三位一體”改革試點。入圍2022 年度省科學技術獎候選成果1項,入選省15 大戰略領域重大科技成果1 項、紹興市《創新成果專報》3 項。
新昌縣科技局積極貫徹落實科技系統“學習年、行動年、服務年”活動,圍繞企業需求,扎實推進創新深化,做優科技創新全鏈條增值服務。針對創新工作中存在的政策資源分散、企業辦事多頭等突出問題,探索建立創新服務“云局”,推動創新資源高效統籌、創新服務精準供給。
聚焦多跨協同,重塑創新服務“一體化”格局。堅持虛擬組織實體運作,在不打破機構設置、不改變編制配備、不調整部門職能的情況下,構建創新綜合(內設受理中心)、事項、資源、保護四大組團,形成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推進的工作體系。目前,33 個部門的166 名工作人員上線履職,線下大廳正式投用,全縣規上企業上線率達 100%,創新事項平均辦結時間從7 天縮減至2 天。
聚焦資源集成,打造創新服務“一站式”平臺。通過“線上平臺服務、線下實體運作、部門多跨協同”,實現創新服務“一網融合、一門辦事、一鍵協同、一鏈閉環、一體賦能”。梳理政府、社會等各個層面的服務事項、創新資源,編制創新事項、創新資源、創新保護三張目錄清單,為各類創新主體提供創新事項“一站式”服務。目前,已歸集 33 個部門創新職能,匯集108 項創新事項、370 項創新資源。
聚焦精準主動,提升創新服務“增值化”水平。全面開展科技人才項目招引、產學研合作、人才服務、高新技術企業培育、知識產權等五大“一類事”模塊化服務。同時,對全縣所有規上企業開展研發投入、成果轉化等方面的“精準畫像”,建立企業創新發展靶向指導機制,實現“服務找企業”。目前,已推進創新企業多跨培育16 家,匹配科技人才37 名,對接產學研項目14 個,聯動解決企業科技創新難題300 余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