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堅
杭州市余杭區科技局黨組書記、局長
杭州市余杭區科技局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扎實落實科技創新和人才強省首位戰略,搶抓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高質量融合發展機遇,以建設杭州城市新中心一號工程“創新策源工程”為抓手,持續完善科技創新體系,不斷提升創新驅動發展動能。
2022 年,余杭區創新綜合實力持續攀升,創新指數位居全省第二,R&D 經費占GDP 比重達到4.51%,位居全省第三,創歷史新高。連續榮膺全省科技創新工作最高榮譽“科技創新鼎”,再次獲評全省黨政領導科技進步目標責任制考核優秀單位。2023 年,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是“八八戰略”實施20周年,是科技創新工作進一步聚焦、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之年。余杭區科技局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創新深化”為戰略核心,全面落實省“315”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工程,奮力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核心承載區、成果轉移轉化首選地、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核心引領區,力爭成為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區域樣板。
落實“重大科創平臺提能造峰行動”“戰略人才力量集聚提質行動”,實現創新策源能力新突破。積極融入國家實驗室體系。支持之江實驗室建設成為國家實驗室的重要支撐和新型舉國體制的實踐樣板。瞄準“國字號”實驗室,推動南湖腦機交叉研究院創建臨港國家實驗室浙江基地,爭取生命科技協同創新與轉化研究院(廣州國家實驗室浙江基地)落地,打造國家實驗室基地群。建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群。加快推進科技創新強基領域的8 個重大項目建設,完成投資額53.5 億元。高質量推進“超重力離心模擬與實驗裝置”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之江實驗室“數字反應堆”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為科技研發和產業創新提供強大的基礎條件支撐。加快深時數字地球國際大科學計劃落地實施,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3+2”深時數字地球創新研究和產業化高地。高質量建設省實驗室和新型研發機構。推動之江、良渚、湖畔、天目山4 家省實驗室高質量建設,確保天目山實驗室、湖畔實驗室建成投用。支持浙江大學先進電氣裝備創新中心等省級新型研發機構高質量發展,支持高端研發機構之間的交叉、互補、協同,在核心技術、關鍵環節上掌握發展主動權。深化與浙江大學等國內外知名高校的創新合作,助力沖刺創新策源工程“1125”戰略目標。作為區招才局重要成員單位和“創新策源工程”牽頭單位之一,依托“鯤鵬行動”“西湖明珠工程”等重點人才計劃,加強高端人才自主培育,精準招引各類優秀人才,開展頂尖人才后備梯隊建設。放大科技人才周等活動影響力,進一步加強與區內高能級創新平臺和重點人才企業的協作,形成人才牽引強大合力。力爭招引頂尖人才20 名、領軍人才200 名,人才總量達到40 萬名以上。
落實“關鍵核心技術攻堅突破行動”“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行動”,在市科技成果轉移轉化“145”行動中打頭陣,實現科技成果轉化新突破。擴大科技成果源頭供給。圍繞杭州建設五大產業生態圈目標,支持前瞻性、引領性和顛覆性技術攻關,形成一批標志性科技成果。2023 年,力爭入選“雙尖雙領”等省級以上研發攻關計劃項目25 項。提升企業研發機構能級,新增省級企業研究院等高端研發機構50 家以上。支持構建由科技領軍企業和科技小巨人企業牽頭、高校院所支撐、各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創新聯合體3 家,建立企業主導的產學研協同攻關機制。支持申昊科技、迅蟻網絡等科技企業發揮亞運會智能應用項目作用,全力做好亞運賽事期間的科技支撐。健全成果轉化服務體系。全力支持保障“浙江創新館”“杭州技術轉移轉化中心”運營和發展,鼓勵并推動高校院所、重點企業建設概念驗證中心,打造有影響力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持續發揮“親科辦”“親橙辦”等專班作用,高效服務科研重器和龍頭企業成果轉化。支持發展成果轉化相關科技服務業,集聚一批具有成功運營經驗的技術轉移機構、一批具有成功投資案例的投融資機構,引育一批專業技術經紀人才。凝聚成果轉化市場力量。加快構建各類創新主體協同、線上線下結合的技術成果交易市場,全年實現技術合同交易額263.2億元。發揮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持續迭代省級“企業培育”數字化應用,以數字化改革高質量推進科技企業培育,全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500家。依托高新技術企業協會、科創園區協會、概念驗證中心發展聯盟等載體,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承擔重大科技項目、形成高價值專利、加速科技成果市場化。舉辦“百名專家、千項成果對接萬家企業”等成果轉移轉化品牌活動,積極爭取、常態化舉辦各類國家級科技成果路演及展示活動,不斷打響首選地核心區品牌。

OPPO 全球移動終端研發總部效果圖
落實“全域創新能級跨越提升行動”“開放創新生態深化打造行動”,實現科創環境優化新突破。提升中心區域創新能級。推進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高質量融合發展,將未來科技城省級高新區創建作為建設杭州城市新中心的重要抓手,聚焦打造智能物聯、生物醫藥、高端裝備、新材料、綠色低碳以及新能源互聯網“5+1”產業生態圈,打造科技源頭創新基地、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核心區、新興產業培育區、創新型人才聚集區和創新資本密集區,形成在國內外具有影響力的戰略高地。強化科技金融支持引導。強化政府產業基金引導,積極探索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基礎研究和成果轉化。優化升級產業基金運作模式,加大對創業期企業支持力度,提高產業基金直接投資的市場化程度,全方位促進全區產業生態培育,爭取全年出資各類產業基金項目20 億元以上。提升金融服務科技創新能力,爭取科技貸款全年新增超30億元。營造濃厚開放創新生態。強化科技創新政策資金保障,全年預算超35 億元。建設有產業方向、有專業運營、有投資基金、有公共服務平臺的“四有”孵化載體,全年新增孵化物理空間160 萬平方米、市級以上孵化器和眾創空間20 個以上。組織舉辦創新創業“大會、大賽、大展”,辦好全球開放科學大會、世界生命科技大會、全球人工智能技術大會等重要科技活動,全年舉辦有影響力的活動超過110 場,營造尊重科學、崇尚創新的濃厚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