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麗鋒
海鹽縣科技局黨組書記、局長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今年以來,海鹽縣堅持“實干爭先”理念,謀實創新發展關鍵招,按照“狠抓落實年”行動要求,蓄力攻堅“科技人才”,扎實推進“四敢爭先”行動,奮力提升縣域“創新深化”和“315”科技創新體系的建設質效。全縣科技創新環境不斷優化,科技創新活力持續釋放,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科技創新對高質量發展的引領支撐作用日益凸顯。
培育“長得快”的科技企業。深入推進新一輪科技企業“雙倍增”計劃,構建“微成長、小升高、高壯大、大變強”的梯隊體系,完成推薦2023年第一批高新技術企業63 家、省科技型中小企業84 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275 家,新認定省科技小巨人企業1 家。聯合出臺“專精特新”培育政策,建立“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上市(儲備)企業”成長鏈,截至目前,全縣共有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19 家,列嘉興市第一。培育“叫得響”的研發機構。加快落實“兩清零一提升”行動。鼓勵企業、高校聯合建立創新聯合體、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企業重點研究院,新認定省級研發機構9家、市級研發中心28 家,排摸省級企業研發平臺13 家,完成市級重點實驗室(B 類)創建期滿驗收。截至目前,全縣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率達88.96%,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設置率達79.41%,新增校企共建研發平臺1 個。培育“拿得出”的科技項目。鼓勵企業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完成省“尖兵”“領雁”項目需求征集15 項。加強縣級科技項目支撐,新立項縣級重點科技攻關項目7 項、縣農業和社發領域重點科研項目8 項。
深化高新區建設。積極推進海鹽核電關聯高新區省級創建認定工作,優化完善高新區企業庫,納入上市企業、“專精特新”等優質企業。今年6 月,成功舉辦全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園區)工作現場會。搶抓秦山核電打造全國最大同位素生產基地契機,聯合清華大學、蘇州大學等高校共建創新載體,完成核技術領域省技術創新中心建設方案概要,與蘇州大學簽訂海鹽核創新研究院框架協議,助力海鹽核技術應用(同位素)產業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深根計劃”。進一步加強與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等院校合作,成功舉辦清華校友走進海鹽之核醫療活動,申報國家引才計劃1 人;南北湖研究院引進孵化科技企業1 家,持續穩步推進海鹽民生實事頸動脈篩查項目;復旦科技園完成招引項目4 個,推薦4 家企業申報科技型中小企業,4 個項目進入“星耀南湖”領軍人才集中評審。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常態化挖掘企業需求,通過嘉興市“揭榜掛帥”系統發布需求22條,揭榜并簽訂產學研合作2 項;與5家高校院所簽訂新一輪技術轉移工作站合作協議,進一步推進校企合作;深挖上海科創資源,助企對接上海院校,4 月成功促成雙方簽訂產學研合作1項;成果交易分指數排名全省第七,1項科技成果入選2023 年浙江省重大科技成果,2 項成果入選第二屆中國(安徽)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交易會。
迭代升級科技新政。今年6 月,出臺《海鹽縣進一步推動科技創新的若干政策意見》,政策堅持精簡、聚焦、補短、創新原則,針對企業在產品研發、市場推廣、科技創新、轉型升級當中遇到的難點堵點問題,針對性地提高了產學研補助、科技企業培育等領域的獎補幅度,最大限度激發企業的科技創新主體作用,營造更優更好的科創氛圍和生態,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多科技支撐。健全資金保障機制。落實好《海鹽縣“315”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實施方案(2023—2027)》,出臺科技新政,推動惠企政策直通直達、直感直響,5 項省“尖兵”“領雁”研發攻關計劃項目新獲765 萬元省科技發展專項資金。加快涉企資金直達快享,積極對接縣財政、審計等部門,提早啟動縣內創新獎勵、研發投入獎勵、創新券等各類創新資金的兌付。截至目前,已落實2022 年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金額共28.54 萬元,2023 年惠企資金已支出4540 萬元,資金兌付率達99.8%。持續完善科技激勵政策。持續開展科技服務進百企等活動,深入企業宣講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企業研發投入獎補等普惠政策,引導企業用足用活用好科技政策。配套新政提升獎補比例近40%,啟動科創基金組建等工作,完善全過程科技獎扶政策。優化產學研融合機制。提升產學研獎補政策,引導縣內企業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等共建校企研發中心,深度開展產學研合作,上半年落實“揭榜掛帥”項目23 項、新簽訂產學研合同2 項。
提級增效科創平臺。全面推進技術創新中心創建。完成核技術領域省技術創新中心建設方案概要,與蘇州大學簽訂海鹽核創新研究院框架協議。全面推進科創湖區建設。優化完善科創湖區建設規劃,EOD 項目正式進入國家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模式試點項目庫。外引內育創新飛地。在上海共建人才、科技、產業孵化等創新飛地,與復旦科技園發展研究院共同建設集創新創業、信息共享、創業服務、項目孵化于一體的創新平臺——海鹽復創科技園。全面開展全域孵化體系建設,布局2 年內科技企業孵化器在全縣9 個鄉鎮(街道)全覆蓋。圍繞“省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省科技小巨人企業”等科技企業成長鏈,以“全生命”理念建立科技企業培育庫,精準輸送金融、服務、獎補等政策,不斷提升科技企業培育質效。深入開展領軍型創新創業團隊引育、海外工程師計劃等重大人才行動,申報市級創新人才項目3 個。優化服務外籍專家流程,辦證工作實現容缺受理。全力開展創新人才引育工作,成功落地國家引才計劃人才2 名。加快營造孵化體系。聚焦多層次科技企業孵化體系構建,在政策供給端和工作推動端雙向發力,完善科技企業孵化器獎補辦法與考核機制,確保主平臺市級標準科技企業孵化器全覆蓋。推進全縣科技孵化器提檔升級,3 家單位申報2023年度市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優化全域孵化體系,構建多層次科技企業孵化體系,新增市級及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創建主體4 家,落地科創項目52 個。大力開展科技招商,引育科創項目34 個。

海鹽縣核電科技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