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枝榮
【摘要】本文論述詩教融入勞動教育的意義,探究詩教與勞動教育相關資源的挖掘,分別從主題、內容對勞動教育詩詞進行挖掘,提出詩教與勞動教育融合的實踐路徑:借助勞動詩詞開展勞動常識教育、珍惜勞動成果教育、塑造勞動品質教育等。
【關鍵詞】詩教 古詩詞 勞動教育 勞動品質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23-0129-03
隨著黨和國家對勞動教育的重視,各種政策紛紛出臺,對大、中、小學的勞動教育提出了新時代的新要求,為落實勞動教育指明了方向。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可以從中挖掘勞動教育的豐富內涵,讓學生在學習古詩詞的同時體會勞動的意義,弘揚勞動精神、培養勞動價值觀和熏陶勞動情操。
一、勞動教育融入詩教的背景
“詩教”即以“詩”為教,通過學詩來進行教育,用詩歌對民眾進行禮樂教化。孔子在《禮記·經解》中提出包括“思無邪”在內的一系列詩學主張,他的“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詩學理論為后世所熟知,意思是通過詩歌來教化民眾,使之性情和善、有教養。
2006年,《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中列入了“詩教”,這對古詩詞的普及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近年來,“中華經典誦讀”、“詩教中國”、央視《詩詞大會》等系列活動和欄目的開展,也充分說明了詩教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
我校地處梧州市,梧州市詩詞文化源遠流長,蘇軾、張九齡等文人墨客游歷梧州時,曾留下大量膾炙人口的詩文。根據梧州市歷史悠久、詩詞文化積淀深厚的特點,2022年4月13日,梧州市出臺了《2022年梧州市詩詞曲示范市建設工作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擬開展詩詞曲示范市建設工作,打造嶺南歷史文化名城。
詩教在梧州市的開展有著良好的氛圍和廣泛的基礎,根據《方案》,梧州市積極營造“處處見詩詞曲、處處聞詩詞曲、人人學詩詞曲”的濃郁氛圍,全面推進詩詞曲進學校工作。為響應校園詩教的號召,梧州市各級各類學校廣泛組織開展詩詞曲誦讀、鑒賞、創作活動,創辦青少年詩社,組織青少年學習詩詞曲文化,積極開展青少年詩詞曲文化交流和吟誦表演等活動。在此背景下,我校組織語文教學名師、詩教示范點的團委干部、學生管理人員將勞動教育融入詩詞,開展了詩教與勞動教育融合的實踐研究,提高了詩教與勞動教育的有效性。
二、詩詞中勞動教育資源的挖掘
(一)詩詞中的勞動教育
中國古代是農耕社會,農業是我國的立國之本,歷朝歷代在農業勞動生產和生活中產生了大量的詩詞歌賦。我們搜集和梳理了與農業勞動有關的古詩詞,并按照主題對其內容進行了如下歸類。
1.古詩詞中的勞動工具。古詩詞中有許多關于勞動工具的描述,如《憫農》(其二)中的鋤頭、《江南》中的扁舟、《池上》中的小舟、《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中的犁、紡車等。器物往往承載著歷史,認識勞動工具對滲透勞動教育有重要的意義,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古代勞動工具,可以讓學生了解古代農業勞動。
2.古詩詞中的勞動行為。古詩詞出現了很多的勞動行為,如描寫江南夏季農家生產勞作、鄉村四月農民辛苦勞作、江南女子采蓮等勞動行為。南宋詩人楊萬里《插秧歌》生動地描繪了江南農戶全家搶種插秧的情景,全家各有分工,如拔秧、拋秧、接秧、插秧等,緊張忙碌而秩序井然,體現了農家的勤勞和農事的緊張。
3.古詩詞中的勞動場景。古詩詞中蘊含的勞動場景較為豐富,其中有不少歌頌普通勞動人民和描寫兒童勞動的內容。我國最早記載勞動的是《吳越春秋》中的《彈歌》,其概括了我國遠古漁獵時代勞動人民的狩獵場景。陶淵明在《歸田園居(其三)》中描寫了自己親自參加農業勞動,在南山下種豆、鋤草等勞動場景,從這些勞動場景的描繪中,我們知道勞動的艱辛與勞動的美好。
4.古詩詞中的勞動精神。古詩詞中的勞動精神主要從同情勞動人民、贊美勞動人民兩個角度來體現。范仲淹的《江上漁者》提到“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贊頌漁人的勞動所獲,引導讀者想象捕魚的場景,表現出作者對漁民艱苦生活的同情。田園詩《四時田園雜興》中塑造了男耕女織的勞動者形象,贊美勞動人民辛勤勞作。
(二)詩詞中勞動教育內容的分類
1.歌頌勞動人民,贊美勞動精神
古詩詞中有歌頌勞動人民的很多作品。唐代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描寫了冶煉工匠,他們有著健美強壯的體魄和勤勞樂觀的性格,常常一邊勞動一邊歌唱,從這首古詩可以感受到作者對冶煉工匠的贊美歌頌之情。宋代梅堯臣的《陶者》寫了燒瓦工人,他們挖盡門前土來燒制瓦片,可自己家里卻無半片瓦,由此揭露社會的不公,表達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宋代方岳的《農謠》描寫蠶農養蠶,養蠶的老農婦遙相對話,說著今年春季天氣寒冷、蠶沒有睡覺等養蠶情況,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宋代范仲淹的《江上漁者》“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描寫了漁民打魚的艱險。這些詩歌都歌頌了勞動人民,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同情、敬愛與頌揚之情。通過學習和鑒賞這些勞動詩詞,可使學生對勞動及勞動人民產生深厚的感情,并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
2.描繪勞動場景,展現勞動幸福
古代詩詞中有很多描繪勞動場景、展現勞動幸福的篇章。陶淵明的《歸田園居(其三)》描寫了詩人在南山下種豆鋤草、早出晚歸的勞動場景,用富有詩意的筆法描寫勞動的艱辛,把勞動和田園生活描寫得非常美好,令人向往。宋代詩人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四十四)》描寫了農民新建的曬谷場光平如鏡,家家戶戶趁著霜后的晴天打稻子,他們歡歌笑語、辛勤勞動,連夜打稻子一直到天亮,表達了勞動人民豐收的喜悅心情。
3.熱愛農業勞動,珍惜勞動成果
許多詩人都曾參加勞動,魏晉陶淵明辭官歸田躬耕,參加“開荒南野際”“種豆南山下”等農業勞動。宋代陸游的《小園》“小園煙草接鄰家,桑柘陰陰一徑斜。臥讀陶詩未終卷,又乘微雨去鋤瓜”寫了詩人隱居時的耕讀生活,在小園中臥讀陶淵明的詩,而后又乘著微雨參加勞動——鋤瓜。知曉勞動的艱辛才會更加珍惜勞動成果。如唐代李紳的《憫農(其二)》點明了勞動的艱辛及糧食來之不易,勸說世人應珍惜每一粒糧食,表現出對勞動成果的珍惜。
三、詩教與勞動教育融合的路徑
(一)借助詩詞普及勞動常識
勞動常識是從事勞動生產必備的農業知識,是保證農業勞動獲得豐收的保障。學生只有掌握基本的勞動常識,才能明白勞有所獲的不易。如果缺乏勞動常識,即使辛勤耕作,也收獲甚微。陶淵明辭官歸田后,由于缺乏一定的勞動常識和勞動經驗,雖然辛苦耕作“帶月荷鋤歸”,但是在南山種下的豆依舊是“草盛豆苗稀”,由此可見掌握基本勞動常識的重要性。此外,古詩詞中有很多關于開墾荒地、種植農作物,在土地上耕種的日常活動。如《小雅·大田》寫了農民勞動的過程,他們整修農具、選種播種、除草除蟲;《詩經·七月》這首詩中寫了一年四季的生產過程,當時人們要掌握采桑、耕種、狩獵、制作衣物、修建房屋、釀酒、宴會等勞動技能,通過辛苦的勞動實現自給自足。《四時田園雜興(其二十五)》“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日長籬落無人過,唯有蜻蜓蛺蝶飛”呈現了初夏時節江南田園勞動的景色——南方初夏的農村梅子黃、杏子肥、麥花白、菜花稀,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學習這首詩認識鄉村的景物。同時,這首詩寫出了農民的忙碌,在農事繁忙之時,村子里空無一人,村民都到哪里去了呢?原來家家戶戶都下地勞動去了,由此可以引導學生對農時有更深入的了解。翁卷的《鄉村四月》“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同樣寫了農忙時節繁忙的勞動景象,同時寫了“農時”的重要性。當代青少年缺乏對勞作過程的了解,缺乏對勞動生活的親身實踐,教師可以借助古詩詞開展勞動常識教育,使學生掌握農業勞動的相關知識。
(二)巧用詩詞開展珍惜勞動成果教育
勞動成果來之不易,它凝聚了勞動者的汗水、勤勞和智慧。我們開展勞動教育,就是要教育學生珍惜勞動成果、尊重勞動、尊重勞動人民。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青少年中出現了一些不珍惜勞動成果的現象,浪費糧食、丟棄糧食的現象時有發生。因此,巧用勞動詩詞對學生進行珍惜勞動成果教育是行之有效的。從古詩詞中我們得知,勞動是艱辛的,勞動人民的日子是艱苦的。最廣為傳頌的莫過于李紳的《憫農》,農民“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地辛勤耕作,仍有可能“農夫猶餓死”。白居易的《賣炭翁》描寫了一位賣炭的老人在南山伐薪燒炭,他滿面塵灰、瘦弱黢黑,雖然身上穿著單薄的衣服,心里卻擔心炭賣不出去,還希望天氣更寒冷些。他來到城中沿街賣炭,卻遭到“宮使”掠奪,只得到半匹紅紗和一丈綾就賤賣了一車炭。從這位賣炭翁的經歷可以得知,古時候的勞動人民異常艱苦,他們常年辛苦勞作,卻依然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的貧苦生活。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感悟勞動的艱辛,體會今天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從而教育學生要珍惜糧食,珍惜勞動成果。
(三)通過勞動詩詞塑造勞動品質
熱愛勞動、不畏辛苦、勤勉向上等都是良好的勞動品質,這些元素在古詩詞中也體現得淋漓盡致。因此,通過古詩詞開展勞動品質教育,有助于塑造學生良好的勞動品質。例如,宋代詩人范成大的筆下就寫了辛勤的村民,白天出去鋤草、夜間搓麻紡織,農家的兒女人人都會持家。小孩不懂得耕田和織布,也在桑樹蔭下學著種瓜。可見這里的村民無論男女老少,都要干力所能及的勞動,從早到晚都“不得閑”。通過誦讀詩歌,可以讓學生感受勞動的激情和勞動的氛圍,了解大人要辛勤養家、要耕田織麻,小孩要替家里分擔學習種瓜等勞動技能,從而拓展討論:自己在家中有沒有參加過勞動?有沒有幫助父母減輕勞動壓力?通過討論思考,學生能體驗勞動的艱辛和勞動成果來之不易,感悟“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的深意,從而激發熱愛勞動的品質。由此可見,利用勞動詩詞可以有效培養學生辛勤勞動、艱苦奮斗、贊美勞動、熱愛勞動的良好品質。
綜上所述,勞動教育是五育并舉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詩教背景下開展勞動教育教學活動,可使學生通過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第三課堂掌握一定的勞動知識、學會珍惜勞動成果,養成熱愛生活和熱愛勞動的優秀品質。
參考文獻
[1]馬騰飛,洪堅.根植詩教傳統,熔鑄紅色基因:論革命家詩詞教育與高校課程思政的融合[J].嘉興學院學報,2022(1).
[2]齊益壽.葉嘉瑩先生的詩教特色[J].北京大學學報,2014(7).
[3]謝鵬.勞動教育融入高中語文教學的有效路徑初探[J].語文教學與研究(上),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