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圖書館去逸夫樓上課,行走在三十七度的高溫下,首先是鏗鏘有力的口號聲應和著整齊的步調聲,緊接著二田中一個個小綠人、一面面班旗便漸次映入眼簾,又到了一年的軍訓季。對于每一個湘大人而言,似乎中秋、軍訓和十一國慶結合在一起是一生中不可多得的緣分。
一
還記得在四年前,我也是一名大一新生,初入湘園,對一切未知的事物充滿了好奇。開學上了三周課之后,按照學校的計劃要開始軍訓了。我一邊擔憂一邊興奮,擔憂的是自己的身體,怕自己認慫,堅持不下來。興奮的是自己作為一個北方人,第一次來南方讀書,在十一國慶的時候軍訓,恰好中秋節也在這時候。這是在南方過的第一個中秋節呀,想想真是刺激。懷揣著這種心情,我開始了自己的軍訓旅程,體味到了一份獨特的中秋感受。
那年中秋節正好是軍訓的第六天,當時我們在三田軍訓,早晨下著雨,天氣并不是很熱,三田上飛揚的塵土也被雨水沉降了下來,經過前幾天軍訓的磨練,我們身體素質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早晨四個小時的常規訓練我們也扛了下來,不再像剛開始時那樣難受了。許是節日的緣故,下午的訓練和往常不一樣,多了幾分特色。伴隨著常規訓練,教官也會讓我們休息一會,幾個連隊圍坐在一起,大家一起起哄,讓教官給我們表演節目。教官也不好推辭,只好暫且聽從我們,給大家表演節目來助興,把大家的興致推向極點,軍訓的疲憊也全然從身上消褪了,在不知不覺中白天就過去了。
晚上下訓回金翰林宿舍的路上,經過南門,南門廣場真是熱鬧非凡,賞月的、談心的、團聚的,中秋佳節的氛圍其樂融融。在我的記憶中,故鄉的中秋節是一個晚上的節日,白天人們忙著秋收,和往常一樣,而到了晚上,當月光爬上了村東頭山塬上的老梨樹時,家家戶戶便歡騰了起來,整個村莊進入了中秋佳節。看來在這南方的學校,大家也把佳節的歡愉放在了晚上,于是我也不自覺地抬起頭,尋找故鄉的印跡——月亮。這時晚風吹來,一枚銀杏葉從枝頭緩緩的落了下來,我注視著它,從半空中旋轉著直至著地。
落葉靜美,中國古典美學的意境漸次展開,還沒有和父母煲電話,思鄉之情也油然而生。匆匆吃完飯,回宿舍,便寫下了這樣的語句,來抒發自己的感慨,現摘選幾句,如下:
南渡的游子,今夜最惦念的還是故鄉
三拱門前羞怯地抬起頭,接下太白的霜
太白的霜,悄悄,拉升著游子的身影
深沉的思念,叮叮,扣動了木葉傳情的心
悠悠清輝里,款款旋下一片銀杏葉
旋過山岳割蝕的月光,飄向了北方
北方的故鄉,積攢著每個游子的思念
也早已落滿了一地金黃
——摘自《中秋夜》
山山水水,南南北北。每一個遠離故鄉在外奔波的人,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不論是忙碌還是清閑,在傳統佳節,思鄉的薪柴總會被點著,熊熊燃起,直到燎原。
二
度過了一生中難忘的第一個湘大中秋,時間再回到今年,這已是我在湘大過的第五個中秋了。今年的中秋忙碌且充實,兩個遠方的朋友要來湘大看看,因為時間安排問題,等都到湘大時已經是晚上了,酒飽飯足之后,我們決定去轉轉湘大校園,領略一下湘大的中秋風光。從東門進來,我們便選擇從北到南轉,三教、二田一路走下來。在畫湄潭的西側,耳畔傳來管樂的聲音,仔細聽聽原來是畫湄潭中央亭子里的竹笛聲。中秋佳節,沒想到有人還在這里吹竹笛,我們三個不約而同地決定下去看看,一探究竟。
距離越來越近,曲調節奏也越來越明晰,在燈影月光的交疊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個坐立亭子中央、手執竹笛認真吹奏的背影,可以判斷出是一個男生,看他吹得很認真,我們也不好意思上前打擾,就只能遠距離靜靜地看著聽著。我也曾經吹過竹笛,略懂一點皮毛,從音調樂律中判斷,他吹奏的是一首較歡快的流行樂,并不是古調或者思人之類的。但是在中秋節的夜晚,聽聞樂音,自身因素使然,竟讓人多了幾分感慨,腦海中首先閃過李白的“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之語,而不是我最喜歡的“風前橫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這句黃庭堅的詩。我們在感嘆之余,一直沒有上前去打擾他,靜靜地聽著他吹奏,大約半個小時后,他離開了,我們才選擇回去。
回去安頓好朋友的住處之后,我自己也回到了宿舍,看看時間已是凌晨一點多了,回想著幾個小時前的那一幕,思鄉之意竟在心中頓起,時間上已經過了中秋,月亮也已過中天,但也寫下了這樣的語句,聊為遣意,如下:
抬起頭,故鄉便白了一樹
登上梯子,遠方便近了一截
遠行的人
思念吹開了一個季節
離開或歸來,都是圓的選擇
——摘自《月夜辭》
是啊,離開或歸來,都是圓的選擇。離開,我們為夢漂泊湘大相遇,歸來,我們今生惜緣永相知。一切都是為美好而選擇!
雖然今年的中秋節早了幾天,沒有和軍訓、十一國慶結合在一起。今天寫下了這些文字,一是為了記錄自己的過往歲月,二是愿學弟學妹們軍訓順利,擁有一段屬于自己的獨特記憶。
趙春光
男,寧夏人,現為湘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詩歌散文見于《當代教育》《知識窗》《銀川日報》《湘韻》等,曾在國家級、省級征文比賽中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