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春姐
現階段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諸多因素,制約著學生的閱讀質量,很難促進學生閱讀效率的提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關系到學生基本閱讀能力和學習技能的關鍵能力與必備品格,可以促進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提升和綜合素質發展。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對學生的學習和未來創新發展十分有益。如何創新閱讀教學模式,促進小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發展,是現階段小學語文教師應著重解決的問題。
語言理解是指能夠讀懂文本內容,了解文本表達特點的能力。小學階段,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積累佳詞名句,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語言學習習慣,從而自覺積累語言材料,并具備初步的語感,為口語表達和寫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語言運用是根據語境和要求,運用所掌握的語言來進行口述和寫作的能力。小學生需要具備口頭和書面語言表達能力,在不斷學習中嘗試運用已獲得的知識經驗,順暢交流,流暢表達[1]。
思維能力是指對不同事物形成客觀認識的能力,學生能夠在閱讀、口述、寫作等語言活動中進行思考、想象,促進思維能力提升。小學階段的學生正在經歷從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向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過渡的階段。具備良好思維能力的學生能夠充分發揮想象力,科學地評判事物。
培養小學生的審美能力,可以促進其綜合素質發展。學生在對語言理解與運用的基礎上,可以感受語言文字之美、人性之美,具備初步的審美體驗,從而形成良好的審美能力。審美能力一般指藝術鑒賞力,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審美能力體現為一定的感受、鑒賞、評價、創造美的能力[2]。
小學語文閱讀活動以學生的“讀”為主,目的是指導學生通過朗讀、默讀理清課文主次,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3]。但是,部分教師率先將自己對課文的主觀感受、見解灌輸給學生,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學生的主觀判斷,容易導致課堂教學與課程改革要求不一致的情況出現,使學生將教師的主觀意志變為自我想法,不利于審美能力的提高,甚至還會影響學生未來的個性發展。在灌輸式閱讀中,教師過度主導課堂,導致學生長時間處于被動學習狀態,很難加深對語文知識的理解。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提倡培養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閱讀理解能力,而有些教師過度依賴信息技術教學手段,以演示課件的方式來代替學生誦讀。這種“放任式”閱讀教學雖然課堂效率較高,但會使學生書寫、朗讀、聆聽等活動的隨意性增強,不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在閱讀活動結束后,部分小學語文教師習慣用引導問題將學生思維引入統一軌道,目的在于讓學生了解所讀內容的主旨。而長時間應用這樣的“釣魚式”閱讀教學模式,容易使學生形成消極的固化思維,逐漸喪失思考的積極性。在教師提問之前,學生很難主動思考與所讀內容相關的問題,而習慣于在教師的引導下給出答案。長此以往,學生的主觀學習能動性會逐漸降低,思維能力也很難得到發展。
分析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環節,能夠解答學生心中對所讀內容的疑惑,也可以將學生引至全新的學習領域。但是,在閱讀分析中,一些教師習慣于用詳細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聯想,旨在明確大局觀念,讓學生深刻把握與理解所讀內容。這種閱讀教學模式會使學生對特定段落或知識有深刻印象,但不利于全篇理解。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隨意性較大,割裂式閱讀不僅不能讓學生在有效時間內梳理課文的主次關系,甚至還會影響其對全文主旨的理解。
小學語文學科具有綜合性、人文性等特點,在閱讀教學中指導小學生品味語言文字,可以讓學生了解文本的語言形式,在積累和應用語言的過程中發展語言能力。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發掘文本中的關鍵詞句,深入品味其中蘊含的不同元素,促進自我語言理解能力提升。
以新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北京的春節》一課為例,課文以時間為經線,以節慶活動為緯線,介紹了人們在過傳統節日——春節時的風俗習慣,詳細描述了春節的三次高潮,反映出人們歡喜過節的心情。首先,教師可以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讓學生講風俗,說習慣,營造良好的春節氛圍,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使之在興趣的驅使下有感情地朗讀全文,透過文字感受北京春節的隆重和熱鬧。在學生初步了解北京的風俗習慣時,教師可以將不同的春節活動羅列出來,指導學生體味文中對熬臘八粥、泡臘八蒜、購買年貨、過小年等活動的描述,分析樸實簡潔的語言表達,讓學生體會北京人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的心愿。然后,教師可讓學生從課文的表達順序入手分析,分別體會詳寫、略寫的意義,找出能夠代表人們喜悅心情的詞匯語句,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品味語言文字,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同時,教師可讓學生將自己家鄉的春節活動與北京的春節活動進行對比,以創設情境的方式讓學生感悟文字,體會老舍先生語言的魅力。最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從文中描寫的春節的不同時段入手,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分析作者在段落中運用詞語表達對新年習俗的喜愛與贊美的方法,感受中華民族的民俗文化。
中華民族的語言文化博大精深,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滲透文化,可以增加閱讀教學的厚度,將學生引入文本之境,激發表達的熱情,促進語言素養提升。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圍繞能夠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文化知識,開展多元化閱讀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中華文化的多樣性,在運用語言表達的同時,促進自我核心素養的進一步發展。
以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匆匆》一課為例,課文是朱自清創作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作品,用多種修辭手法細膩刻畫時間流逝的蹤跡,全文輕巧、婉轉,是指導學生閱讀和學習語言的佳作。首先,教師應堅持以學定教原則,結合當前階段學生的學習特點來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全文,幫助其讀準生僻字詞并領會詞語意思,使之明白朱自清在字里行間流露的情感,同時滲透文化教學,讓學生對文學藝術有全新的認知,逐步提高自我語言素養。然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文中標出自己認為意義深刻的句子,與同學交流,探討作者寓文本之中的特殊情感。此外,教師還可要求學生根據不同文本語言來體會排比句、擬人句、比喻句的作用,以學習作者運用修辭手法來表達情感的寫作技巧。同時,教師可開展仿寫活動,科學滲透文化教學,讓學生巧用修辭、疊詞、斷句等語言表達手法,表達自己對時間的認識,樹立珍惜時間、不虛度年華的思想價值觀念。最后,教師應啟發學生感悟課文中的意境,借助舒緩的音樂將學生置于真實情境中,讓學生齊聲朗讀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在感受語言美的同時,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培養良好的語感。
核心素養視角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關注文本內涵,指導學生深入進行思考和想象,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使之通過思考,深入理解教材文本內涵,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小學語文教師應利用可以引發學生思考的問題,指導學生從話題、語言、文字、背景等角度出發,綜合分析文本表達的側重點,啟迪學生的思維,使之能夠走進文本,理解文本,在發展閱讀能力的同時,提升思維能力,促進思維品質提升。
以新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十六年前的回憶》為例,這是一篇講讀課文,主要介紹作者回憶父親李大釗從被捕前到之后被捕、被審、被害的過程,表達了李大釗同志為革命事業獻身和面對敵人堅貞不屈的崇高品質。教師可以設計如下三個教學環節:第一,詞語解讀,使學生能夠通過對“沉重”“沉著”等詞語的辨析,了解李大釗同志的品質,透過詞語分析文本內涵,明白革命志士忠于黨、忠于人民、不怕犧牲的精神,也能夠了解反動軍閥的兇狠、殘暴;第二,總結課文主旨,從李大釗同志與敵人做斗爭的事跡中總結被捕前后的課文內容,體會李大釗同志沉著冷靜、臨危不懼的革命精神;第三,領悟表達方法,透過簡練、通俗的語言,分析描寫李大釗同志的方法,品味前后照應、首尾連貫句子的好處,在學習寫作方法的同時,關注文本內涵。根據教材編寫意圖,教師可以將核心素養培養劃分為三部分,即感知、對比、分析內涵,并融入上述三個閱讀教學環節中。教師要利用文中關于李大釗在被捕時神態的描寫,啟迪學生的思維,使之能夠縱覽全文,讀出愛憎分明之感,正確回答問題,品味作者對李大釗的懷念之情。
小學語文教材中收錄的課文,不僅語言美,還富有意境美,可以開闊學生的學習視野,使之透過文字進行感悟、想象,有助于培養審美情趣,促進審美素養發展。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進行鑒賞,透過精練的語言勾勒出美好的畫卷,根據作者的感悟進行想象,透過語言文字體會深邃的意境,培養良好的審美情趣。
以新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表里的生物》一課為例,課文圍繞作者年幼時的經歷,用質樸的語言介紹趣事。對此,教師可以營造親切愉悅的氛圍,為學生提供相關閱讀材料,讓學生在閱讀中提高審美素養,養成善于觀察、勤于思考的良好習慣。首先,教師讓學生默讀全文,并總結課文主旨,引出“我認為表能發聲,即是活物”一句,讓學生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明白作者主要采用心理描寫的方式,抒發內心的情感。然后,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鐘表》《時鐘發條》等閱讀材料,讓學生從心理描寫入手鑒賞作品,在感悟課文中刻畫人物方法的同時,豐富自我學習認知,從不同的閱讀材料中體會人物的內心情感,并明白“我”認為鐘表是“活物”的原因。這篇課文是一篇回憶兒童生活的散文,教師可以圍繞作者的兒時經歷,讓學生回憶自己的故事,并根據學生的回答來呈現閱讀材料,介紹作者馮至的詩集《昨日之歌》、散文集《山水》等,讓學生自主進行閱讀和賞析,體會不同作品中蘊含的情感元素。最后,教師應圍繞人物心理活動的變化過程,指導學生鑒賞,抓住復雜的人物心理活動變化,將心理活動與“表中生物”聯系起來,感受文本的語言、意境之美。同時,教師還要指導學生結合相關描述,分析不同的課外閱讀材料,體會有關“我”的想法的描述,升華對童年趣事的感悟,提高自我審美情趣。
綜上所述,閱讀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載體,還是促進其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必經之路。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理解文本內涵,在尊重學生的情況下,以教材文本為出發點,以閱讀為載體,設計不同的閱讀教學模式,凸顯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讓學生能夠形成適合未來學習與社會發展的關鍵能力與必備品格。在核心素養備受關注的新時期,教師應從核心素養角度出發設計閱讀教學模式,發揮語文學科的教育意義與文本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