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隕石是小似針尖的隕石。每年降落到地球表面的微隕石總量超過千噸,在每平方米的地球表面上,每年平均有1粒微隕石降落。
雖然微隕石個頭迷你,但作為“天外來客”,它們經歷的磨難并不少。相當一部分微隕石在進入大氣層時會部分甚至完全熔化,其成分和結構也因此發生改變。但有的微隕石會幸運地躲過一劫,“原汁原味”地保留著它們從遙遠太空出發時的信息。
微隕石還有大隕石不具備的“絕活兒”。它們中很多是在太陽系形成早期誕生的,能夠幫助我們探尋太陽系的前世今生。還有科學家通過分析微隕石在穿越大氣層時的變化,推算出了27億年前地球大氣層上部的含氧量。

雖然微隕石無處不在,但是地球上和微隕石外貌相似的本土塵埃數量繁多,少量微隕石雜處其中,要找到它們用大海撈針來形容毫不為過。科學家為了找微隕石,一般會去地球本土塵埃盡可能少的地方,比如極地。
極地不僅本土塵埃少,還對微隕石有獨特的富集作用:冰川在流動的過程中,如果受到阻擋,會上升消融,埋藏其中的微隕石會隨著融水移動,沉積在冰磧巖和基巖裂隙等處。
用泥鏟把屋頂排水管里的東西刮下來做為樣品,裝進塑料袋。
將樣品倒入溫水,加入洗滌劑,攪拌后靜置一會兒,小心地將渾水倒掉。
先將洗出的碎石用廚房里的撇浮沫勺過濾一下,將較大的石子去掉。再用沒有靜電的塑料袋包好一塊釹磁鐵,用它翻攪剩下的石子,收集被吸起來的石子(這樣做是因為很多隕石含鐵或鎳)。
將這些小石子放到顯微鏡下一顆顆鑒別,找出哪些有可能是微隕石。
最后,通過理化分析,驗證選出的微隕石“候選人”是否真的來自太空。

疑似微隕石
一粒斑狀微隕石,由玻璃質主體包裹多顆橄欖石組成,各橄欖石的大小接近,故隕石表面具有“斑狀”。
一粒橢球形隱晶質微隕石,一端突出半顆金屬圓珠。它在穿越地球大氣層時曾完全熔融,鐵、鎳等重原子趁機在中心聚集。待隕石漸冷,這些重原子形成的物質率先凝固,又在隕石液滴減速過程中因慣性而從液滴頭部沖出,沒想到剛探出一半身子,隕石就完全凝固了。
透過黃色透明的玻璃質外殼,可以看到這粒微隕石的金屬核,它占整粒微隕石的三分之一,有著特殊的表面紋理。
爐條狀微隕石,因具有爐箅(鍋爐中堆置燃料的部件)形的紋樣而得名。
另一粒隱晶質微隕石,圓圓的“身體”上有很多凸起,有點像龜殼。
一粒在穿越大氣層時被加熱到1900~2000℃的微隕石,一半成了隱晶質(深色),另一半成了玻璃質(淺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