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菁
(菏澤市建設工程勘察院,山東 菏澤 274000)
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以及《全國人口普查條例》為依托,在2020 年開展全國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 我國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人口總數為141 178 萬人,距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人口增加7 206 萬人,由于人口數量的增加,我國住房緊張的局面不斷加劇, 國家對房屋建筑工程項目開展的重視度逐漸提高。 為了滿足社會國情發展需要,開展高質量房屋建筑工程施工項目是發展關鍵。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質量與地基工程施工關系密切,提高地基處理技術水平,提升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質量,增加工程項目施工年限,實現更大的經濟價值以及使用價值。 不同的工程項目地質不同,開展的地基處理基礎存在差異,為了提升地基處理技術的作用,應針對工程項目的實際情況,制訂科學的地基處理技術施工方案,促進我國房屋建筑領域的穩定發展。
本文以A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為例, 分析其地基處理施工工藝以及實際應用。 A 房屋建筑工程項目為住宅小區,其工程項目主要包含13 棟樓體, 分別將其按照循序編號(A1、A2、A3、A4、A5、A6、A7、A8、A9、A10、A11、A12、A13), 其中,A1棟房屋建筑工程總層高為11 層,其工程結構為框剪結構,A2 棟房屋建筑工程總層高為16 層, 其工程施工結構為剪力墻,其余工程總層高為6 層,工程施工結構為磚混結構。 A 房屋建筑工程土壤主要是由黃土、中砂、素填土構成,經過詳細勘察得出A 房屋建筑工程土質結構為濕陷性黃土,為了保證A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質量安全,基于A 房屋建筑工程的實際情況,開展針對性的地基處理技術,提升工程地基的穩定性,保證A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質量安全[1]。
A 房屋建筑工程地基土的抗剪力對地基工程施工穩定性有著直接影響。抗剪力低,造成A 房屋建筑工程地基開挖施工出現坑底失衡,地基承載力不夠,在A 房屋建筑工程后續使用中出現裂縫以及工程變形等病害問題, 嚴重影響我國房屋建筑工程穩定發展。基于此,針對A 房屋建筑工程地基土壤抗剪力低的現象,積極開展地基加固處理技術,通過科學的技術處理手段,改變原有土壤結構,提升地土壤的抗剪力,為A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質量提供保證。
地基工程施工房屋建筑工程中基礎部分, 主要是承載房屋建筑工程的整體重量。 在重力以及壓力作用下,地基工程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壓縮現象。 保證房屋建筑工程壓縮性在規定范圍內,能夠預防房屋建筑工程出現不規則沉降的現象。 為了保證A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質量安全, 應加強對工程沉降的重視程度,考量周圍環境信息,重視工程土壤結構、地下水以及地表水對于地基工程的影響,利用先進的地基處理技術,提升地基的承載力,弱化壓縮性帶來的不良影響,預防A 房屋建筑工程出現不規則沉降等病害問題[2]。
換土墊層法在房屋建筑工程中發揮著提升地基穩定性的作用,通過在地基土壤表面添加穩定性較高的土壤,改變原有的地基土壤施工結構,提升土壤的穩定性,保證房屋建筑工程地基工程施工中出現位移的現象。 以A 房屋工程地基換土墊層法施工為例, 施工技術人員將原有地基工程濕陷性黃土進行部分清除, 采用灰土等強度較高的土壤攤鋪在地基工程施工表面,利用大型壓實機開展壓實作業,提升換土后地基土壤的穩定性[3]。
在A 房屋建筑工程地基換土墊層法處理中,將后期墊土厚度控制在1.0~3.0 m 左右,能夠達到最佳的效果,降低濕陷性土壤對地基工程施工質量的影響。 同時,由于換土墊層法技術施工操作簡單,容易被技術人員所掌握,發揮出的效果較佳,能夠有效地提升A 房屋建筑工程地基強度。 在換土墊層法施工結束后,A 房屋建筑工程地基強度測試中,地基工程的承載力以及高達250 kPa,為A 房屋建筑工程穩定性提供保證[4]。
強夯法在我國主要應用在工程項目軟土地基工程施工中。 強夯法是以物理改變為依據,通過機械設備等大型工具,對地基土壤進行強力捶打,實現提升地基承載力的效果,保證房屋建筑工程質量安全。 強夯法具有施工速度快,地基壓實效果強的特點,適合在A 房屋建筑工程地基處理中應用,能夠有效地提升濕陷性黃土地基承載力。通過重力原理,將A 房屋建筑地基工程土壤深處的裂縫實施擠壓,將裂縫壓實,加固土體結構。 A 房屋建筑工程采用強夯地基處理手段,能夠促使地基承載力增加2~5 倍,影響地基深度大約在10 m 以上。 在強夯施工中,應基于工程的實際情況控制壓實重力以及速度,提升強夯施工效果[5]。
樁基法對工程條件的要求較高, 主要應用在工程地基深度以及承載力要求高的工程項目中。 樁基法中的鋼筋混凝土樁基礎的實用性更強,使用頻率較高。 其施工原理是構建一體化承臺和樁體,實現轉接工程項目承載力的效果,將房屋建筑工程重量由樁基傳遞至周圍土壤中, 降低房屋建筑工程地基承載的重量, 降低其對工程地基的傷害。 在樁基法實際應用中,基于工程的實際情況選擇樁基基礎形式,例如,在A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可以選擇預制樁以及灌注樁,保證地基處理效果最優。
在A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A1 棟層高為11 層,其工程結構為框剪結構,該建筑工程地基濕陷性黃土層厚度較大,在實際處理過程中要保證處理后的土壤溶陷性厚度大于原有的2/3,沒有處理的濕陷性黃土的厚度保持在150 mm 以內。為了保證A1 棟地基處理施工效果,嚴格按照施工要求以及標準開展地基處理施工作業,其具體施工要求見表1。 基于工程實際情況,開展擠密樁施工作業,利用分層回填施工方式,保證地基處理效果。 回填壓實系數在0.97 以上,擠密系數在0.93 以上,樁頂標高控制在500 mm,利用灰土進行墊鋪,改善原有濕陷性換土地基承載力低的弊端。 在施工結束后,對A1 棟工程地基承載力進行檢測, 通過上述手段能夠有效地消除濕陷性黃土的不良影響,提升工程地基的承載力,施工后地基承載力已經達到250 kPa

表1 A1 棟地基處理施工要求及標準
A2 棟房屋建筑工程為總層高16 層的剪力墻施工結構,由于工程施工結構不同, 地基處理手段也會存在差異。 由于A1 與A2 工程土壤成分以及分布結構相同,A2 棟房屋建筑地基處理也可以適當地參照A1 棟樓施工參數。 由于A2 工程的總層高為16 層,比A1 高出5 層,地基承載的重量更大,為了保證A2 棟工程地基穩定性, 將CFG樁應用在工程地基處理施工中。 CFG樁是混合型樁基礎,以水為調和劑將碎石、水泥等材料融合,形成穩定性較強的CFG樁,提升A2 棟建筑工程地基承載力。 CFG 樁施工詳細數據見表2。 施工后A2 棟工程地基承載力明顯提升,達到320 kPa,滿足建筑工程地基施工質量要求。

表2 A2 棟樓CFG樁布置參數
A 房屋建筑工程其余樓體施工結構為磚混結構, 在地基處理中采用換土墊層法效果將更加明顯。 此類工程地基處理要求需要消除地基濕陷性特點, 保證溶陷性黃土地基處理深度高于2.50 m,剩余濕陷性黃土厚度在200 mm 左右。 換土墊層法將地基高度控制在2.5 m 處, 以素土為主要施工材料,采用分層夯實的方式進行回填,將素土回填的厚度控制在1.5 m左右,同時壓實系數為0.97。 其次,在工程地基底部回填施工中,采用灰土為主要材料,壓實系數為0.95。 在換土墊層地基處理施工后,A 房屋建筑工程地基承載力提升至200 kPa,原有地基濕陷性黃土處理厚度滿足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質量要求,保證A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質量穩定發展。
地基處理手段對個施工效果的影響較大, 基于工程的實際情況,保證地基處理技術與工程地質相吻合,保證地基處理技術作用最大化。 首先,施工技術人員積極開展工程地質勘察工作,以數據記錄的形式將工程信息存檔,基于數據信息制訂符合工程實際的地基處理施工方案。 其次,高層建筑工程施工已經成為當前發展的主要形式, 高層建筑工程施工的風險更大,地基承受的重壓更強,需要更加先進的地基處理技術手段作為支撐,保證地基處理效果。 另外,在A 房屋建筑工程地基處理方案以及使用技術制定完成后,企業積極聘請有關專家,通過地質勘察, 對施工設計方案以及施工技術進行專業化分析,在明確施工方案可行的基礎上,進行施工作業,保證A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質量安全。
加強對A 房屋建筑工程地基處理施工現場監督, 保證地基處理技術高效開展,落實到工程實際中去。由于A 房屋建筑工程地基處理施工技術難度較大, 需要全面統籌施工現場情況,保證地基處理技術開展的規范性,降低地基處理技術施工風險。 因此,A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開展施工質量監督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基于A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技術管理要點以及施工設計方案目標,對地基處理施工現場實施監督,提升地基處理技術開展質量,為A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提供保障。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高質量地基處理技術是提升房屋建筑工程質量的關鍵環節, 施工企業提升地基處理質量重視程度,基于工程實際制訂針對性地基處理方案,提升房屋建筑工程地基穩定性。以A 房屋建筑工程地基處理為例,針對不同的工程施工結構以及土壤性質,實施不同的地基處理技術,保證A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質量安全, 為我國房屋建筑領域的發展提供安全性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