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龐貝 鄭聲宇

呂俊鵬: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東南大學首席教授博士生導師,“追光”黨支部書記
他是醉心科研的“追光”者,也是中小學生眼中的“孩子王”。秉持“要將科學的魅力之光散播到每一個角落”的初心,他的科研道路不只局限于自身的求知與探索,更是把精力投入到將科學的種子播撒進更多孩子心中。
作為一個科研與科普路上的雙重行動派,他不僅在研究工作中屢有創見,更踐行著一名師者“傳道、授業、解惑”的責任,成為孩子們求學路上的“執炬者”。
呂俊鵬,東南大學首席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高層次人才青年計劃”獲得者,江蘇省“雙創團隊”領軍人才、“雙創人才”。 2009年 7月,山東大學信息學院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本科畢業;2013年6月,新加坡國立大學物理系物理學專業碩博連讀畢業,獲博士學位;2013年6月,任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后;2017年5月,任東南大學物理學院應用物理系教授。入選2017年國家“高層次人才青年計劃”。
1986年,呂俊鵬出生于農村。每年暑假他都要幫家人去地里干農活。談及學習動力,呂俊鵬當時的出發點很簡單,只是想如果自己學習好一些,也許以后就可以多一種選擇。
雖然而立之年已是東南大學首席教授,但是呂俊鵬并未給自己立起“學霸”人設,他坦言自己大學時期學習成績一般,幸運的是在山東大學讀書的時候遇到了改變自己一生的人——他的夫人,他們從本科到博士一直是同班同學。
自稱“學渣”的呂俊鵬,在學霸女友的陪伴下,不但本科沒有掛科,還順利通過了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博士資格考試,和夫人一起到新加坡國立大學學習物理。
讀博這件事成為呂俊鵬在學習路上的分水嶺,在導師的影響下,他的思維發生了很大變化,在深入接觸科研中,他找到了新的學習動力,那就是對科學探索本身的熱情和在科研上取得的成就感。
2017年,在東南大學物理學院院長倪振華的盛情邀請下,呂俊鵬加入東南大學物理學院,主要從事物理電子學和微納光電子學研究。
他用勤勉的探索精神和不斐的創新成果證明了倪振華慧眼如炬。從事研究工作以來,他研發了新型光信息存儲和光電探測器,實現了TB量級三維大容量信息存儲光盤和世界上最薄的CD-RW,這是光信息存儲容量和光電轉換速度的突破,被Science Daily,Nano Werk,R&D Magazine,Science Newline,Phy.org等科學媒體廣泛報道,被評價為“推動光學數據存儲技術走向原子尺度”。
他致力于前沿基礎學科科研攻關,創建了東南大學超快光學與光電子學實驗室,承擔國家重大研究計劃,培養基礎科研人才,并且積極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為滿足信息時代大數據存儲的需求,他與團隊研發了新型信息存儲技術,并基于該前期研究進展,與華為簽訂“光存儲原型研制及密度提升技術開發合同”,共同致力于三維可視化新型光盤及其寫入讀取設備的研發,實現單個光盤1TB的存儲容量、4MB/s的寫入速度。
面向“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需求,他與團隊圍繞綠色環保新能源的開發應用,研發了基于石墨烯的新型熱電能源技術,并與泰州巨納新能源有限公司共同推進“超低阻水性石墨烯導電漿料和低壓發熱膜的研發及產業化”項目,在泰州成立了泰州飛榮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已經為奧普家居、中盛光電等公司打樣生產,目前正在牽頭和參與編制多項國家標準。
團隊還為國內首家石墨烯檢測機構泰州石墨烯研究檢測平臺提供技術支持,面向西門子、賽維光電等企業以及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等高校提供半導體表征與檢測服務,為企業創造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提供保障。
基于上述研究及應用成果,呂俊鵬在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等期刊發表SCI論文8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論文90余篇。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研究計劃培育項目、面上項目、青年項目、科技部重點研發項目、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項目等的支持下,他先后榮獲江蘇省光學學會青年光學科技獎、江蘇省物理學會杰出青年科學家獎及強國青年科學家提名獎等。
在呂俊鵬的大力推動下,泰州飛榮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積極推動產學研合作,和江蘇各高校展開廣泛合作。目前,已經與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郵電大學、南京師范大學等各高校簽署產學研合作協議,被設為東南大學物理學院實習基地、東南大學江北研究院產學研合作基地,與東南大學江北研究院的產學研合作項目——石墨烯光、熱、電、能源產品及設備研發,部分產品已經實現產業轉化。例如,利用石墨烯優異的導電性與其他材料及樹脂共同配伍混合制備出具有優異導電性的新型環保水性導電漿料,并可根據用戶需求再將漿料均勻涂布于各種基材上,制備出高質量的具有理療效用的遠紅外加熱產品,電熱輻射轉換效率高、電熱轉換效率高、法向發射率高、發熱均勻,節能環保。該產品可以做各種功能涂層,如導電、導熱、電熱、電磁屏蔽、金屬防腐和核能防護,可為室內和農業大棚供熱保溫,取代暖氣,降低能耗,給北方降低燃煤污染提供解決方案。可以作為原材料,用于柔性電子器件和可穿戴電子產品新興市場,并拓展到航天軍工領域,如吸波隱身涂層、紅外偽裝、超輕防彈衣、超薄超輕飛行器等。在產學研項目的支撐推動下,泰州飛榮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現已入選江蘇省科技型中小企業。
呂俊鵬的實驗室里有一只“百寶箱”,它雖然不怎么起眼甚至還有些破舊,但里面卻裝著很多新奇的“寶藏”。這些“寶藏”是他多年的積累,曾陪伴著他從新加坡來到南京,為中小學生作了300多場科普報告。
2021年,東南大學物理學院用100場科普活動獻禮建黨百年,這其中離不開呂俊鵬和東南大學物理學院師生的共同努力。從城市到鄉村,許多學校都留下了呂俊鵬帶領的“追光”科普團隊師生的足跡。“追光”踐行了它的名字和使命,將科學之光傳遞到每一顆正在萌芽的心中。正是因為這顆奉獻之心,呂俊鵬榮獲中國物理學會優秀科普作品獎。
其實,在呂俊鵬到來之前,東南大學物理學院就一直在教學科研之余致力于科普工作,許多師生都先后進入幼兒園、小學和中學,為學生們帶去鮮活的物理知識,而這,正與呂俊鵬的想法不謀而合。呂俊鵬加入東南大學物理學院后,迅速成立了“追光”科普團隊,并入選全國大學生科技志愿服務示范團隊。
呂俊鵬做科普并不是一時心血來潮。從2009年起,他的科普工作一直堅持至今。
“我們沒有奢望學生在聽完這個科普講座之后就一下子愛上了物理,就我本身來講,我收獲了很多的滿足感”。這種滿足感絕不是虛榮心上的滿足,而是在看到學生對科普展示感興趣的時候,看到他們流露出對物理現象或物理知識有所渴望的眼神的時候,“這就夠了”。
博士期間的導師把呂俊鵬帶上了科研之路,而且教會了他為社會服務。他的導師認為,一個科研工作者要去用自己學到的知識做科普、反饋給社會。在導師的啟發下,他開始思考科普的意義,認為科普可以激發更多的人對理科的興趣,用興趣去改變大家對理科的刻板印象,給一些年輕的學生多一個思考的角度。
回國以后,呂俊鵬科普演講的足跡遍布東南大學、南京外國語大學附中分校、南京外國語大學、科利華中學,甚至長沙雅禮中學、安徽歙縣一中等。他還到很多的中學、小學和幼兒園去做科普報告。
每一次活動,受眾都在變化,這難不倒呂俊鵬。在他看來,做科普要和不同年齡層次、不同知識水平的受眾打交道,要在擁有理論知識的基礎上親自設計科普內容,而這時候,除了扎實的理論功底,“幽默”也是把科普做好的關鍵因素。
不變的科普器材,適時調整講述時運用的知識的深淺程度,使呂俊鵬面對大大小小的聽眾總能游刃有余。比如同樣講浮沉子的概念,給小學生講重量與體積的概念,給中學生、大學生就要講密度和浮力的概念了。呂俊鵬說,他的科普靈感很大一部分是從生活中得來的,他也會到各種視頻網站搜一些別人做的科普小實驗。
每節課必備的演示實驗也是他授課的一大亮點,這些實驗一如他科普講座的質樸風格,以小見大。他總能從生活中那些被人熟視無睹的小細節中發掘出不一樣的東西。“我很少費腦筋去設計實驗,日常生活中的素材已經有這么多了”,以光學領域為研究范圍的呂俊鵬在課上曾經要求同學們打開手機的手電筒,以此為素材展開課堂。他從來不反對學生上課用手機,“你看現在我的課堂上大家都把手機拿出來,只不過沒人看屏幕,全去看后面的攝像頭了。”呂俊鵬笑著說。
聽過呂俊鵬科普講座的學生都表示,這個老師“眼里有光”。“這個老師講得很生動,我沒怎么學過物理也能聽得懂。”參加過呂俊鵬在南京浦口行知基地科普活動的一名學生說,“我感覺這個老師確實是用心在做物理科普,每次講到高潮時,我都能看到他的眼里有光。”
其實,高校教師的科研和教學任務繁重,能在空余時間做這么多場科普講座確實是個挑戰,但是這群“追光”的教師仍在堅持。
作為一名青年科研工作者,呂俊鵬希望用知識服務社會,特別是讓一些邊遠地區的孩子也能感受到科學的魅力。在他的帶動下,東南大學物理學院的很多學生也加入到科普志愿者的隊伍中,讓不少邊遠地區都留下了“追光”科普團隊的身影。
呂俊鵬說:“我最現實的一個想法,就是希望大家不要討厭物理。只要在科普教學中,每一個人都能認真聽,同時聽得開心,享受這個探索和認知的過程,我就非常滿足。”這種內心的獲得感激勵著他們堅持下去,“做一名有情懷的教師”的抱負感也在驅動著他們繼續向前。
“我們是教育工作者,教書育人、普及知識是一份社會責任。在我們眼里,科研和科普同樣重要。尤其是作為一名高校教師,除了做好教學和科研之外,更要做好社會服務。”呂俊鵬堅定地表示,提升全民科學素養是他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呂俊鵬常把《荀子·儒孝》中的這句話作為自己科普講座的開場白,而他也確實在身體力行。
呂俊鵬用實際行動在“追光”之路上前行。那個在暑假干農活的孩子始終在他內心深處,他要幫助這樣的孩子追逐科學之光,把科學精神傳遞到每個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