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馮昭

汽車產業品牌升級有了新模式。
2023年7月26日晚,德國大眾汽車集團宣布,旗下大眾品牌和奧迪品牌將分別與中國車企小鵬汽車、上汽集團合作研發純電動車型。前者合作車型面向中國中型車市場,補充基于MEB(模塊化電氣化工具套件)平臺的產品組合,計劃將于2026年推向市場;后者將通過推出全新的電動車型,進入此前在中國尚未覆蓋的細分市場。
西方百年汽車巨頭牽手國產汽車新勢力,有著怎樣的深意?
此次增資小鵬汽車,是大眾汽車集團自2022年投資24億歐元,與中國本土企業地平線成立合資公司后,大眾在中國的第二個大手筆本土化投資。
此次合作,大眾汽車集團將向小鵬汽車增資約7億美元(約合50億元人民幣),以美國存托股票每股15美元的價格,收購小鵬汽車約4.99%的股權。交易完成后,大眾汽車集團將獲得一個小鵬汽車董事會觀察員席位。
大眾汽車還宣布,旗下奧迪品牌與上汽集團簽署備忘錄,深化現有合作。兩項協議均設想在未來開發用于下一代智能網聯汽車(ICV)的全新本土化平臺。
對于上述合作,大眾汽車集團(中國)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貝瑞德在微博發文,稱大眾汽車品牌與小鵬汽車、奧迪品牌與上汽集團,分別達成戰略合作,是“在中國,為中國”推動電動化戰略的又一里程碑。

對于小鵬汽車來說,真金白銀的支持,來自于大眾汽車對其智能化能力的認可,對于提升資本市場信心,猶如一劑“強心針”。
合作消息發布后,小鵬汽車當日美股股價一度漲幅超過40%。
“大眾汽車集團和小鵬汽車高度互補的優勢,是雙方長期戰略合作的基礎。我們將互相分享智能電動汽車的技術和世界一流的設計及工程能力,并相互學習。”小鵬汽車CEO何小鵬表示,“我期待‘大’和‘小’的攜手,將最好的技術、最好的產品、最好的品牌帶到全球。”
隨后,小鵬汽車發布公告:雙方的戰略技術合作將利用彼此的核心能力,以及小鵬汽車的G9車型平臺、智能座艙以及高階輔助駕駛系統軟件,共同開發兩款B級電動汽車車型,以大眾汽車品牌在中國市場銷售。
近年來,定位不清的P5和SKU混亂、配置選裝混亂慘遭“翻車”的G9陸續上市后,小鵬汽車的銷量和影響力急速下降。2023年上半年,曾是造車新勢力榜單銷售冠軍的小鵬汽車連續半年月銷售量在萬輛以下。因此,這次合作對于困于谷底的小鵬汽車而言,就像一場“及時雨”。
與大眾集團合作,除了可以提高小鵬汽車全球影響力,也能為商業模式帶來更大的想象空間。未來,小鵬汽車的部分收入將來自“以技術換市場”。
那么,大眾汽車看中的本土化戰略合作對象,為什么會是小鵬?
對此,多位業內人士表示,贏得大眾汽車青睞的,是小鵬汽車自身的技術優勢。
小鵬是國內較早應用城市智能駕駛輔助企業的車企之一。在造車新勢力中,小鵬汽車的品牌賣點,一直是高階智能輔助駕駛系統。相比之下,蔚來汽車的最大賣點是換電體系,理想汽車是“打造移動的家”“第四空間”。
貝瑞德也表示:“雙方將在合作中貢獻優勢力量,包括實現零部件共享、共同開發,也會將各自優勢注入新車型中——包括大眾汽車在工程質量落實、電池等方面的能力,以及小鵬汽車在軟件、ADAS等方面的能力。”
國資委商業發展中心品牌戰略委員會專家、紅靶心智戰略創始人鄭立業則認為,此番跨越國界的合作,與其說是戰略上的強強聯合,不如說是各自退而求其次的選擇。小鵬不僅落后于中國新能源頭部品牌比亞迪,甚至在“蔚小理”這三大新勢力的競賽中也日漸乏力。2023年6月,小鵬整月銷量只有8620輛,在三大新勢力中處于墊底地位。
相比之下,大眾在新能源汽車時代已略顯沒落,盡管自2019年以來,大眾發力全新的汽車操作系統,但經過四年的厚積,其相關業務虧損達21億歐元,進而導致大眾品牌形象受損。
“這種背景下,小鵬需要大眾的威名,大眾希望小鵬的技術加持,深度合作也是順理成章。”鄭立業告訴本刊記者,“不過,二者合作能否成功的關鍵,并不在于合作模式,而在于未來新的品牌戰略。”

按照官宣,雙方“共同開發兩款B級電動汽車車型,以大眾汽車品牌在中國市場銷售。”對此,鄭立業發出三點詰問:
第一點,B級電動車車型,是否是最佳的市場選擇?在燃油車市場,B級車是國產車企難以逾越的一道門檻,新能源時代讓自主品牌逐漸打破固有格局,突進了20萬~30萬元的價格區間。但是,目前的價格突破仍是基于制造成本的高企不下,而不是基于競爭策略。換句話說,特斯拉降價引發巨大震動,原因就在于特斯拉作為新能源品類的頭部品牌,它代表著價格標桿。
因此,在制造成本日新月異的背景下,未來的B級車市場還能不能成為利潤可觀的價格帶,既取決于技術革新帶來的成本突降,更取決于頭部品牌的價格標桿。
第二點,即便未來B級車市場一如現今,未來的新品牌也需要明晰的心智占位。在燃油車時代,寶馬的“駕駛機器”、奔馳的“乘坐機器”、沃爾沃的“安全”乃至哈弗的“經濟型SUV”,都得益于在消費者心智占據一個鮮明的特點,而比亞迪和特斯拉作為國內外新能源的開創者,也得益于在消費者心智中占據了“專業”和“領先”的認知。
大眾汽車和小鵬汽車合作的新品,如果不能在新能源汽車品類中找到獨特的賣點,只做行業的跟隨者,要實現翻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第三,“以大眾企業品牌”在中國市場銷售,這是比B級車市場更為不確定的因素。
在消費者心目中,大眾代表了傳統企業,而電動車則代表全新品類。雖然都屬于汽車,但心智認知中的界限十分明晰。甚至可以說,不管大眾和小鵬未來造出怎樣性能優越的電動車,都很難改變消費者的認知。
“因此,未來的新產品,無論技術上能否實現無縫銜接,也無論市場上能否渠道共享,關鍵是看能否以全新的品牌昭示新產品,從0開始建立全新的認知。”鄭立業告訴本刊記者說。
汽車品牌駛向新合資時代
文/本刊記者 馮昭

隨著汽車動能加速從燃油車切換至新能源汽車,大眾汽車與小鵬汽車的合作,在波瀾不驚的汽車市場掀起不小的動靜。從雙方合作的“額度”來看,也達到了近年來中外車企罕見的量級。
一個是已現疲態的“行業老炮”,一個是智能化造車新星。一方面,百年汽車巨頭認可中國造車新勢力,并進行股權合作,中國車企從技術輸入方變成輸出方,業界充斥著猶如見證歷史般的喜悅,直呼這是中國汽車工業崛起的里程碑事件。
另一方面,大眾汽車真金白銀投資本土造車新勢力,并與其合作開發新車型,在補齊智能化短板的同時,或許將走出一條中外合資的智能化新路。
由于中國市場的變化趨勢遠快于海外市場,中國汽車市場格局率先駛向新合資時代:中國本土企業開始“反哺”外方和合資企業,外資車企“拿錢換技術”成為這種新趨勢的第一步。實際上,大眾與小鵬、奧迪與上汽的合作,只是汽車品牌駛向新合資時代的“冰山一角”。
此前,已有多家跨國車企與中國車企接觸,區別只是進行到哪一步、什么時候官宣。例如,豐田與比亞迪合作,采用比亞迪三電系統的bZ3 車型已上市;雷諾和吉利“聯姻”,在全球范圍內研發、制造及供應先進的混合動力總成和高效的燃油動力總成等,不一而足。
正如同濟大學汽車學院教授朱西產所說,過去企業合資,純粹是中方企業向外方企業學習,以市場換技術;現在,雙方合作應更緊密結合在一起,才能應對汽車產業的技術革命。對合資企業來說,百年企業巨頭與造車新勢力,共同探索包括新能源、新動力、智能座艙、智能駕駛、第三生活空間等領域在內的技術創新,才有可能坐穩中國市場,保持基業長青,并再回到進入智能化、電動化爆發前夜的歐美市場。
海外企業巨頭擁有雄厚的資本、技術的沉淀,要想在中國持續發展,首先要貼近中國用戶做開發;反之,如果偏重利潤就只能放棄中國市場,這也是汽車品牌雙方合資新模式探索的方向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