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城 朱洪浩 石巖
摘? 要:當前我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正在由傳統的理論學習、技能訓練,逐步過渡為更加注重學生職業素養、理論知識、道德品質、行業技能等綜合育人目標的實現。文章基于當前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課程思政改革中存在的問題,以成果產出為驅動,從構建專業德育培養目標體系、搭建“理論+實踐”的育人共同體、健全多方面保障機制三個方面構建OBE理念下的課程思政育人體系,以期增強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在課程思政改革建設過程中的時效性和針對性。
關鍵詞: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OBE理念;課程思政育人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26-0056-04
目前圍繞課程思政的研究覆蓋了各學科門類,分別從育人方式、師資能力建設、配套制度體系、實踐路徑等方向都有進行探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階段成果。但是圍繞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研究偏少。雖然有相近專業的課程思政改革研究為本專業提供參考,但由于大數據行業的性質和特有的人才培養方式,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課程思政建設在實效性與針對性上有待改善。目前,我國正處在從一個“數據大國”邁向“數據強國”的關鍵時期,在這時期內迫切需要大數據人才作為支撐,而隨著大數據技術在政治、經濟、社會生活各方面的滲透結合,數據行業對人才的要求不僅是專業技術過硬,還對人才的道德品質、職業素養、敬業精神等有更高的要求。大學內的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是我國培養大數據行業人才的主陣地,各大高校如何能夠通過課程思政教學的改革,使專業的培養目標與行業要求之間相吻合,培育出德才兼備的大數據技術人才,已經成為我國邁向“數據強國”的關鍵環節之一。因此,有必要對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的課程思政教學進行研究與實踐,讓高校人才培養的質量得到全方位提升。
一、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在課程思政建設中面臨的困境
(一)課程思政的建設缺乏系統性
一是從橫向來看,現階段開設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的院校已達400多所,同一個專業的學生在不同學校的培養方式與目標,難免存在“各自為政”的問題,即使是同一門課程課程的思政教育目標、內容等在不同的教師的課堂上都會存在不同,各所院校的大數據專業之間缺乏相互的溝通,沒有統一的專業核心德育元素培養體系,呈現碎片化實施的現象。
二是從縱向來看,現階段對課程思政建設的關注點主要集中于理論課堂,對實踐類的課堂內容關注不多,本專業的學生的課程安排中不僅有理論課還有實驗、課程設計等實踐類的課程[1]。
以蚌埠學院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開設的Python程序設計課程為例,總課時72個課時,其中實踐類課時(實驗+課程設計)高達36個課時,具有“動中思,思中做”的特點,是進行思政教育不可多得的良好“抓手”,忽視實踐類課程的思政建設將使育人效果大打折扣。
(二)專業內容與思政元素缺乏有機的融合
教師將思政元素與教學過程融合的環節,是課程思政建設的最終落腳點,融合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思政教學效果的好壞。思政元素融入傳統課堂的方式分為顯性的融入與隱性的融入。顯性的融入是指在充分挖掘課程內容中思政元素的基礎上,將課程思政合理的融入教學計劃與課堂的方式[2]。隱性的融入是指為讓課程思政潛移默化影響學生,所需的教學手段與方法。但現實中一方面因大數據專業方向的授課教師,大多為工科類專業的畢業生,他們對相關的專業技術較為擅長,再加上有些教師對時事政治不敏感、思想政治的覺悟不高,這些因素成為制約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教師有效實施課程思政的原因;另一方面由于課程思政的建設要求,對學生的思政教育應是潤物無聲的,最忌諱牽強附會,這就要求專業課教師在教學方法、思政元素挖掘、教學組織等方面要有足夠的經驗和較強的育德能力,但教師水平的參差不齊,能夠借鑒的經驗也少,這也是阻礙思政內容融入專業課課堂的重要原因。
(三)課程思政建設機制不健全方法不科學
課程思政建設是一種復雜的系統性實踐活動,不僅涉及校內學校黨委、教務處、各二級學院、教師等層面,還涉及校外的實習實訓基地等資源配置。一項大工程能夠穩定開展,沒有配套的領導、管理、運作制度來保駕護航不能行穩致遠。雖然在全國各大高校中已經有學校進行了這方面的探索,例如復旦大學制訂并出臺了《課程思政體系建設指導方案》,但由于沒有經驗可以借鑒,很多舉措還在摸索階段,具體的資源分配方式等制度短時內還無法確立。特別是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建設起步剛不久,還存在著許多制約課程建設的問題需要解決。
隨著近年來各個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推進,各個學校在建設過程中不同程度的存在課程思政體系不完善的情況,其中對思政教學效果的監督與評價方法上存在同質化甚至缺失的現象。目前部分學校雖然有針對課程思政的考核方法,但僅限于對課上的思政內容或者思政工作量來進行,這顯然不夠全面。例如程序設計類的課程是計算機專業老師經常教授的課程,既然已經開始了在專業課堂上課程思政改革的探索,那就要在思政教學效果上要有所考核與監督,這不僅能促進教學效果的提高,還能促進相關教師進行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評價與考核的不完善已成為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思政改革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OBE教學理念融入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的意義
在新工科建設的背景之下,起源于美國基于成果導向的教育理念即OBE教育理念,正被大量運用于各個學科專業的改革之中。OBE理念的內涵打破了我國在教學活動中忽視思考強調記憶、忽視實踐強調理論、忽視能力強調知識的傳統做法,其重點關注四個問題:1. 學生取得什么樣的學習成果?2. 學生為什么要獲得這樣的學習成果?3. 怎么樣幫助學生取得這樣的學習成果?4. 如何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可以看出這四個問題圍繞著以學生為中心,以產出為導向,確保學生培養目標實現來進行的[3]。我國推行的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同樣也是圍繞學生這一焦點,確定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如何培養、怎樣確保培養目標的達成度來進行的。
由此可以看出兩種教育理念相輔相成,具有天然的鍥合度。由于大數據行業是一種特殊的新興產業,行業對于人才、規范等方面的要求正處于不斷變化之中,這造成了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與很多老牌專業在人才培養模式上存在很大差異,這就要求課程思政教學的改革也必須具有創新性與實效性。因此將OBE理念用于指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不僅能實現精準有效的育人,而且還能充實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內涵。
三、課程思政育人體系建構
在深入了解OBE理念和課程思政內涵的基礎上,根據學生自身發展的特點,以及社會和大數據行業對人才的實際需求,深入挖掘專業核心育人目標,建立起一套可操作性強、科學合理的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的課程思政育人體系。如圖1所示。
(一)構建德育培養目標體系,夯實體系建設中的基點
在對學生個人學習需求和大數據行業對人才需求充分了解的基礎上,遵循數據科學專業特點和大數據行業的背景,基于OBE理念重構人才培養質量觀,加強學生大數據行業的核心勝任力,在畢業要求中明確“個人—行業—社會”的三層培養目標。在三層培養目標的基礎之上,充分考慮本專業的課程體系、教學規律和每門課程特點進行需求導向設計,反向設計各門課程目標以及遴選出課程教學中的思政元素,構建出與大數據技術專業鍥合度高并符合行業需求的德育培養目標體系,從而讓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的課程思政改革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具有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因此,基于國家對課程思政建設工作的要求,結合OBE教學理念,深入挖掘大數據相關企業需求、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密法》等相關的法律規章制度,理清數據工程行業對學生職業素養和思想政治素質的需求,以大數據行業職業勝任力為起點,將“個人—行業—社會”的三層培養目標繼續細化出以錢學森精神、工匠精神、保密責任意識、當代科學家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團隊協作精神、四個自信等思政元素,構建出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的德育培養目標體系,如圖2所示。德育培養目標體系從深度和廣度上來看對數據科學大數據技術專業學生進行了全面塑造,既滿足了本專業學生個人發展的需要,又促進了大數據行業的良性發展。
(二)搭建“理論+實踐”的育人共同體,打通體系建設中的堵點
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不僅是一個理論體系完善,而且還是一個注重理論聯系實踐,強調學以致用的專業,學生畢業后就業與升學方向明確。目前國內高校理工科的專業課程多以“理論傳授+實踐訓練”的模式進行授課。理論傳授一般以傳統的課堂教學或者“線上+線下”的形式進行,現階段的課程思政建設研究也多集中于理論課堂[4];實踐訓練以各種類型的實驗課程來進行,實驗課程包括理論課程配套的實驗課,以及課程設計、企業實訓、畢業設計等獨立的實驗課[5]。現階段國家一直在強調應用型技能人才的培養,各種實踐類的課程將占比越來越多,一方面從事實踐類型課程教學的教師,要轉變思路積極投身于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之中,要善于挖掘思政教學元素與教學實例,為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的實踐類課程提供充足思政資源,利用實踐課程獨有的“動中思,思中做”的特點針對性的加強行業規則以及團隊精神的培養;另一方面在培養目標制定、課程思政教學方案建設等環節中,不論是校內的理論課教師、實驗課教師,還是校外合作企業中的老師都應參與進來,共同打造出校內外聯動的“理論+實踐”的育人共同體,實現課程思政建設的全覆蓋,形成特色鮮明的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的思政育人體系。
(三)健全保障機制,消除體系建設中的痛點
高校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是一項系統性工程,要想這項改革事業行穩致遠,離不開高校內部在教學評價體系、組織機構運行機制、師資能力培養、激勵機制等保障機制方面的改革與支持。在教學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建設方面,要以培養出專業理論知識豐富和實踐能力強的學生,以及引導全體教師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為導向。將大數據行業技術崗位對學生的職業素養和道德要求納入教學評價的指標之中,杜絕單一性的結果考核,倡導多緯度的過程性考核。將學生對老師育德能力的評教結果作為教師評先評優、績效考核、職稱晉升等方面的依據之一[6];在組織機構運行機制方面,校黨委和教務處等行政機關要做好本校的課程思政改革的行動指南,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課程思政評價體系,在課程思政教改項目立項、示范課程打造、教學團隊組建等給予政策上的支持。各二級學院也要積極配合,搭建起學院的課程思政教師團隊、推動落實上機黨委下達的考評機制及各項制度、讓專業教師作為改革中主體的作用得到發揮;在師資能力建設方面,首先要提高專業課教師自身主動參與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其次鼓勵教師參加各種線上或線下的課程思政專項培訓,提升教師的育德能力,促進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方法的更新[7]。通過保障體制的建設,推動了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多元化德育目標的實施,為課程思政改革常態化的開展提供了保障。
四、結語
高校的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作為保障我國大數據行業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其人才的培養質量需要滿足大數據行業將來的發展需求。因此基于OBE理念,本研究搭建了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的課程思政育人體系,將思政元素融入校內校外、課內課外、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等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有助于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學生,在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情操、保密責任意識等方面起到引領作用,有助于立德樹人這一根本目標的實現,同時為其他相關專業的課程思政改革提供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 于歆杰,朱桂萍. 從課程到專業,從教師到課組——由點及面的課程思政體系建設模式[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1(03):92-98.
[2] 許喜紅,胡德堂. 課程思政融入高校體育課的路徑探討[J]. 蚌埠學院學報,2022,11(01):72-75.
[3] 耿曉偉. 基于OBE理念的實踐教學體系改革——以安全工程專業為例[J]. 實驗技術與管理,2019,36(07):192-196.
[4] 趙佰亭,祝龍記,賈曉芬. TRIZ矛盾理論下的課程思政體系構建——以“單片機及接口技術”課程教學為例[J]. 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3(05):90-95.
[5] 袁佩芬. 基于OBE教育理念的高校實操類課程思政改革路徑探析——以“短視頻創作”為例[J]. 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20, 42(12):39-42.
[6] 倪勝巧.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探析[J]. 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1(15):101.
[7] 劉海松,倪震,秦軍林. 新工科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院校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大數據人才培養模式初探[J]. 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21(02):199-201.
(責任編輯:向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