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霞
在“雙減”背景下,為了保證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均衡發展,有必要將信息技術融入初中化學課堂教學,以豐富教學資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本文結合實踐,提出化學教學中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策略,同時指出在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時應注意的一些問題。
一、在化學教學中融入信息技術的必要性
1.激發學習興趣
初中階段化學課程內容豐富,知識點零散,而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側重于知識的傳播,單憑教師的口頭講述和粉筆板書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課堂氛圍沉悶,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往往會產生疲憊和厭倦之感。此時,教師利用信息技術能夠豐富教學資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
2.提升學生學習效率
初中化學理論知識較多,學生學習起來往往覺得枯燥、乏味,難以形成系統的認知。這個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搜集信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學生通過上網查找相應資料,對相關知識點進行拓展學習,從而加深印象,形成系統的知識脈絡,促進學習效率提升。
3.提高科學創新與協作能力
實驗是化學的靈魂,很多結論都是建立在實驗的基礎上并根據實驗現象推斷而得出來的。但是,化學反應本身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和危險性,一旦把握不好,輕則實驗失敗,達不到預期的實驗結果,重則危及師生的生命安全。信息技術仿真模擬實驗可以有效解決這些問題,打破傳統實驗模式,同時也能培養學生嚴謹細致的科學態度,提高學生的科學創新與團隊協作能力。
二、在化學教學中融入信息技術的策略
1.創設教學情境
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去,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創設教學情境,在豐富的網絡資源中尋找與課堂教學內容聯系密切且新鮮奇特的化學現象導入教學,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探究欲。
2.開展多媒體實驗
利用多媒體軟件可以對一些因為在實驗過程中操作失誤而造成的后果進行展示,對學生有一定的警示作用,從而提高化學實驗操作的規范性,促使學生養成科學嚴謹的實驗態度。同時,還可以通過動態模擬實驗替代化學課堂教學中一些耗時較長、操作復雜、危險性高、污染嚴重、現象不明顯的實驗,讓學生能夠更清晰直觀地看到實驗結果。此外,微觀世界是一個肉眼看不見的抽象世界,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軟件的放大功能將化學反應中的微觀過程以動畫的形式呈現出來,把看不見的世界放大展現給大家看,幫助學生直觀地了解微觀世界發生的化學變化。
3.擴大課堂容量
多媒體課件的出現彌補了傳統板書單調、耗時的缺點,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設置不同的主題,圖文并茂,聲像結合,層次分明,一目了然,重難點突出,使學生在學習化學知識的同時,也能收獲情感上的快樂和享受。一方面,節省出來的時間可以向學生呈現更多、更豐富的教學內容,一定程度上增大了課堂容量,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益;另一方面,教師也有了更充足的時間去關注學生,去思考提升教學質量的問題。此外,教師還可以借助多媒體將化學方程式、同種類型的題目、拓展題等進行歸類總結,讓學生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可能多地接觸不同的題型,充分鍛煉與啟發學生思維。
4.搭建師生溝通的橋梁
云課堂是一款直播教學平臺,為教師開展遠程教學提供了便利,讓教學打破空間上的限制,師生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線上互動與交流。教師還可以借助微信、QQ等軟件組建班級群,對學生提出的課堂疑問和難題及時回應,對作業中出現的典型性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提示和講解。此外,智學網等平臺也為作業的批改提供了一定便利,便于教師對錯誤率較高的題目進行詳細、有針對性的講解。
三、在化學教學中融入信息技術應避免的問題
1.過度依賴信息技術,降低教學質量
現代信息技術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高了課堂效率,但它不能完全取代傳統的教學方法。利用多媒體導入教學時應注意把握好度,過多的情景短片、動畫視頻反而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有些教師習慣使用多媒體課件,但制作課件需要花費大量時間,為了節省時間,部分教師選擇直接照搬網絡上的資源,進而導致同一個課件多人共享、沿用多年的現象,殊不知知識在更新,學生也有差異性,過度依賴信息技術會嚴重削弱信息技術本身的作用,影響教學質量,降低學生學習效果。
2.取代常規實驗,削弱學生動手能力
通常情況下,實驗前教師和學生要提前去實驗室準備儀器和藥品,有時候耗時較長,比較麻煩,所以教師就會將一些演示實驗、學生實驗直接借助多媒體加以呈現。表面上,學生通過觀看實驗視頻對實驗原理和現象都有了清晰明了的認識,但這種沒有參與感的實驗會導致學生動手能力的喪失,不利于學生創新思維和操作能力的培養。因此在課堂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一些現象明顯、操作方便的實驗,如果由教師演示完成,則可以有效融入信息技術,用投影播放實驗的操作過程。有條件的班級,還可以組織小組實驗、課外實驗,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自主上網搜集信息,激發學習興趣,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又實現了信息技術與教學的融合。
3.教學容量太大,導致學生力不從心
有些教師為了趕進度,加快了課件的播放速度,學生往往來不及思考,跟不上課堂節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學生的負擔。所以教師在備課時,要優先對學生的基礎和接受能力有所考量,既要充分利用課堂時間,又要制作難度適宜的教學課件,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獲,不給學生增加額外的負擔,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雙減”。
綜上所述,將現代信息技術融入化學教學后,確實給化學課堂教學提供了更多便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信息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教師只有在教學中充分、合理、適時、適度地運用,才能發揮出這把“雙刃劍”的最大優勢,真正推動教學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