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軍 錢永芳



一、背景意義
我校基于微信以及校園電視臺設計與開發了“山問學習”作業交互平臺,該平臺框架由“適應性作業發布與解釋”“作業指導與反饋”“無距課堂DIY”和“今日老師在線”四個欄目組成,每日發布當日上課的微課、作業的講解、家庭學習生活的建議,讓家長、學生能夠回溯、再現、交流課堂學習過程,以貫通家校合作教育,消減“雙減”政策下家長的焦慮。
“山問學習”作業交互平臺經過三代改進,在學生學習質量、教師教學能力、家長參與度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該平臺響應了第四代評估理念下對作業設計與管理變革的要求,建立了作業協商機制,開發了響應式評估系統,實現了共同建構。
“山問學習”作業交互平臺的開發與使用,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支持與認可,在各種教研活動中收獲了專家的一致好評。與此同時,該作業交互平臺因成本低、難度低、成效顯著等特點,具有極強的推廣價值和發展前景,是教育裝備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發展的典型案例。
二、“山問學習”作業交互平臺的主要作用
我校一直致力于打造與實現課后作業“一對二”。“一對二”主要指兩個方面:一方面,設計內容新穎的“過關清單學歷案”,讓學生能夠享受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另一方面,我校打造了“空中課堂”,開發了“山問學習”作業交互平臺。該平臺主要有以下三個作用。
一是讓學習可見 平臺開發設計了四個欄目,讓師生、家長能夠明確知道何為作業、做何作業、如何作業、學習如何、如何改進,使作業成為師生、家長的交流媒介,消弭“雙減”的焦慮。
二是助力作業變革 配合學校以課程為目標、單元為節點、任務為載體的適應性作業研發,突破了作業時空、主體、過程方式與評估限制,使作業的“響應、協商和共同建構”成為可能。
三是給學習提供支持 平臺提供個性化作業目標、標準答案解析、核心知識學習與方法指導、單元課堂回溯學習及學科教師在線指導,給學生學習提供支持。
三、“山問學習”作業交互平臺的主要創新舉措
為增強作業目的性、趣味性和豐富性,充分發揮作業評價、反饋與指導功能,學校以提高作業效度為目的推出作業設計與管理交互平臺,實現了作業從單一向組合的轉變,從粗放到精準的改進。學校通過建設作業交互平臺,實現了第四代評估理念下對作業設計與管理變革中“響應、協商和共同建構”的要求。主要創新機制有以下幾個方面。
1.建立作業協商機制
作業交互平臺的建設,打破了傳統作業時空的限制,讓教師、學生、家長三方在作業的發布、過程指導、反饋改進中相互交流、溝通,聽取各方意見,不斷協調與解釋標準答案間的分歧、縮短各種意見間的差距,最終形成共同認可的看法。在協商機制下,包括師生在內的所有相關利益人,每個人都能在平等、安全的氛圍里與他人對話,每個人的觀點和想法都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重視,每個人的焦點和問題都得到了針對性的回應,最終實現每個人的心理建構。
2.開發響應式評估系統
作業交互平臺能夠對所有學生的不同要求做到響應,讓所有學生能夠通過作業窗口,發表和討論自己的學習成效、問題和焦慮,并能通過平臺四個欄目,得到關于作業目的、任務說明、關鍵支架、學習評估、改進建議等方面的回應。平臺以欄目為輻射,不僅回應了學生,還回應了專家、教師、家長及更多作業評價的參與者。所有參與者都希望從作業中得到對各自所關注的問題的回復;響應內容自然包括各參與評價者的主張、焦慮和爭議。作業交互平臺不論響應哪個對象的哪項內容,都不是在追求絕對控制下基于標準的結果、效率和效益,而是通過學生的作業過程和結果,在解釋性交互中讓師生獲得教與學的心理建構。
3.實現了共同建構
作業交互平臺使作業擺脫了課堂的附庸地位,使其從多方面超越了課堂,如學科內學習要素的橫向聯系與縱向理解,學科間學習要素的融合利用,學習方式的豐富性,學習環境的開放度等。因此,作業交互平臺使作業成為滿足課堂要求,又區別于課堂形式的一次“有意義的學習經歷”。
作業交互平臺使作業過程和結果兩方面發生了巨大轉變:一是改變了作業動機,從而引發了學生的積極行動;二是作業結果能夠引發學生有意義的變化。這種變化不僅僅是知識與技能,更是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態度、心理品質、核心素養的培養有重大意義。
四、“山問學習”作業交互平臺的應用成效
針對學科拓展作業,我校研制了共育式“反芻作業”模式。從2020年9月開始,作業交互平臺經過三代改進,利用網絡平臺架構“無距課堂App”,開辟“空中課堂”和“名師在線”通道,發布當日教學與習題講解視頻微課,在線提供學習生活建議,設計“反思型”和“辯論型”作業。三年的應用實踐結果表明,作業交互平臺在學生學習質量、教師教學能力、家長參與度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平臺示例圖如圖1、圖2、圖3)
1.學生學習質量明顯提高
作業交互平臺的使用,使作業不再是過去獨立完成、書面形式、鞏固訓練、機械完成這樣的模式,而讓作業成為一次“有意義的學習經歷”。學生在單元學習之初,通過作業交互平臺了解這一單元學什么、需要做什么、如何去做,還能夠與其他同學、教師、家長或其他人員組成學習共同體,完成研究性學習、問題化學習、主題式學習、項目式學習,充分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另外作業完成時間有周期、即時、延時之分,讓學生的自主性極大增強,從而使學生熱愛作業,提高作業質量。
2.教師教學能力大幅提升
作業交互平臺的使用,改變了教師作為“評判者”的強勢地位,成為學生學習的支持者。教師通過平臺能夠了解每個學生的作業進展,并通過平臺作業評估系統得到學生學習的反饋和改進教學的方法。這就從三方面提升了教師教學能力:一是能夠基于數據,全面掌握每個學生的學情;二是能夠通過評估系統的反饋對教學本身進行反思;三是幫助了教師進行下一步教學決策。教師通過與平臺和學生的交互,不斷提升自我的教學能力。因此,作業交互平臺成為教師教學研究的一方天地。
3.家長作業認同與參加度增強
作業交互平臺不再將家長置于作業之外,而是將家長有目的、有指導地融入作業共建中。作業交互平臺讓家長認識了作業的意義,如看到學生階段時間內的學習目標要求、知道作業發布的價值與意義,也通過平臺作業反饋系統了解學生學習的狀態;給予家長參與學生作業的機會,如在研究性學習作業中,家長成為作業共同體的一員,一起與學生經歷真實學習的歷程;平臺提供了“課堂回溯”“作業講解”“在線服務”等服務,家長可以選擇認可的方式,結合學生作業情況提供家庭學習指導。
家長在訪談中也反饋道:“學校作業布置得非常合理,孩子放學后回家沒有書面作業,在完成每日的學習任務清單后,有時間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學校開發的‘山問教研欄目使我能夠經常和老師進行實時溝通,交流孩子的學習情況。平臺上每日更新的微課,我都會和孩子會一起觀看、一起學習,更加了解了孩子的知識掌握程度。”
五、“山問學習”作業交互平臺的使用價值
1.經費投入較少
作業交互平臺依托的是公共非營利平臺,因此在開發和設計中幾乎沒有資金投入。換言之,這種實踐應用適用所有學校,且開發難度較低。“山問學習”作業交互平臺只是學校布置作業的一個發布與交互平臺,更多的價值來自作業的研發。因此,教師要投入更多精力在設計作業上。
2.全面提升學生素養
作業交互平臺的推廣,能夠有效實現“減負提質”,它改變了傳統的作業樣態,讓完成作業成為學生最好的學習過程。
學生通過作業交互平臺,知道“要去哪里”“現在在哪里”“如何去那里”,能夠自主地決定完成作業的時間、空間與方式,能夠得到學習的回應、反饋與支持。因此,作業交互平臺的推廣能夠有效、快速地提升學生學習質量。
作業交互平臺中的作業由“周期作業”“課時作業”“延時作業”組成,同時能夠創設真實的任務情境,利用其他學科的配合,有力培育了包括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態度、情感、價值觀等多方面的學科綜合素養。
3.提升教師個人素養
作業交互平臺的使用,能夠助力教師教學理念的變革。平臺中體現的“回應、協商和共同建構”的思想,讓教師能夠切實體悟從教到學、從師到生的價值。同時教師也能從平臺欄目的反饋中了解學生學情的大數據,反思個人教學,從而提升業務素養。
六、“山問學習”作業交互平臺的未來發展
1.建立大數據整理與分析系統
目前,作業交互平臺受制于現有系統,無法對學生個體和整體的作業數據進行匯總分析。這是教師作業分析中最大的工作量。繼續設計和研發大數據整理與分析系統,能夠極大減輕教師工作量,同時能夠得到真實、細致的作業數據,進而更有針對性、更科學地開展學生學習反饋與指導。
2.建立作業支架支持系統
平臺中設有大量研究性學習任務,以及其他有一定思維難度的項目,需要教師給予支持。建立作業支架支持系統,就是針對學習任務中的卡點,提供“知識錦囊”“教師貼士”“方法寶庫”等支架,幫助學生完成作業,同時也是減輕思維難度、強化學習要點的有力舉措。
3.完善作業評估系統
比起學生作業的完成結果而言,完成作業的自主過程更為重要。平臺需要進一步完善作業的評估系統,使之能夠對學生作業的過程、作業的投入、作業的付出等方面進行價值判斷,從而讓平臺能夠真正地支持學生主動學習。